对婴幼儿来说,没有什么比去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更开心的了。借此机会,正好可以为孩子补一补隔代亲情,让他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成长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引子】
民歌《回娘家》这样唱道:“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得儿/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咿呀咿得儿喂……”
好一幅妈妈带着婴幼儿回娘家的可乐情景。
回娘家,妈妈高兴,孩子开心。江南有句民谚道:“想吃,来丈母家;要嬉,去外婆家。”实际上,无论是“来丈母家”还是“去外婆家”,目的地都是同一个。对于婴幼儿来说,没有什么比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更开心的了。
从这一点上看,家长有时间经常带孩子“回娘家”是十分应该的。
孩子是一颗“开心果”,不但可以为自己、而且可以为长辈增添无穷乐趣。随之而来的“副产品”是,可以让他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成长环境,更多地融入这个社会。
娘家必定有父母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其中不乏长者、智者,甚至还有杰出伟人。带孩子就近拜访一位你或他心中敬仰的长者,会学到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特别是他们的人生经历,会是一笔巨大财富,给孩子和家长很大启发。
势利一点说,孩子将来总要踏上社会。在我们这样一个非常讲究人情世故、裙带关系的国度,无论将来干什么,如果有乡贤提携,今后的人生之路会更加一路顺风。
一句“亲不亲、家乡人”,一句“张爷爷”、“李阿姨”,会消除原本的许多生疏。在市场经济社会,这比10张介绍信还管用。
这样说来,做这件工作的意义就更耐人寻味了。
【家长应该做到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许多人在外地谋生,离故土越来越远,在婴幼儿的心目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不但有神秘感,而且还是一个十分向往的地方。
在这方面,家长有责任做到以下几点:
为长辈添一份隔代亲情,避免厚此薄彼
现在,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纷纷进入为人父母的年龄,家庭结构以三代同堂为主,他们的子女最多将面对12位老人。所以,现在的婴幼儿身上“开心果”作用的负担很重。
有鉴于此,家长应当让孩子经常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去走一走,玩一玩,以此增加隔代亲情。
如果孩子一直是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的,那就要有更多的时间匀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不要厚此薄彼。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亲情“分配不均”而闹矛盾的并非没有哦?
国人历来信奉“血浓于水”,现在都只有一个孩子,“隔代嗲”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已经隔了好几代,其“隔代嗲”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
更不用说,许多家庭平时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幽默感更是荡然无存。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孩子的心情会得到极大放松,这种心理放松对孩子很有必要。
为孩子添一份隔代亲情,重温父母的童年
带婴幼儿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的最佳时间是各种节假日。这不但因为节假日大家有空,有更多的相聚时间,而且人天生具有一种本能反应,每到节假日会渴望得到更多的亲情补偿。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有在自己家里才会感到特别放松。这种放松,实际上是休闲的一部分。婴幼儿虽小,他们在休闲环境中同样能体验到亲情可贵、生活美好,更利于他们保持健康心态和活跃思维。
在此期间,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玩一玩自己小时候玩过的各种游戏,如丢沙包、跳方格、攒三角板、做泥手枪、丢手绢、捉知了、捉泥鳅、钓黄鳝等,会让孩子领略到无穷乐趣。与此同时,家长也会重温童年,而且说不定比孩子玩得还过瘾呢!
在这样的氛围中,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更顺畅、更自然,更回归人的本性。
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传染给孩子
情绪是会传染的。家长如果离开故乡多年,就必定会对它有一种别样感情。利用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的机会,家长有责任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传染给孩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家住河南农村的陈先生,1997年去广州闯荡前,在自家大院里种下一片春色,枣、杏、桃、李树一样不缺。
2003年夏天,事业有成的他,和妻子一起,带着半岁大的儿子重返故乡。但见果树满院,一片葱郁。蝴蝶和蜜蜂忙着花事,画眉和黄鹂时不时穿越枝头卖弄歌喉,一派生机勃勃。
院子里有几位邻居家的小女孩,正在叽叽喳喳地嬉戏。她们仰着天真笑脸,在掐紫红色、粉红色的指甲花,然后把它和食盐放在一起揉碎,用野麻叶包指甲。不用一个时辰,花的颜色就留在指甲上了,半个月都不会褪。小小年纪,就会模仿电视剧里的旦角,侍弄自己的发型和衣装,这样的爱美方式比城里女孩强多了。
看到此情此景,在瓜棚下纳凉的婴儿开心得小腿一蹬一蹬的,不停地用小手去挠架上缀下的大肚子葫芦。这可是真正的“葫芦娃”哟!
在许多农村孩子眼里,这样的情景最寻常不过。可对于城里的婴幼儿来说,要不是回老家,这样的风景他们连做梦都想不到。
和孩子一起拜访新朋老友
故乡的亲情除了直系亲属以外,还可以延伸到旁系亲属、街坊邻居那里。所谓“金乡邻,银亲眷”,关系好的乡邻如同一家亲。
家长在那里生活了一二十年,应该会有一些要好朋友。如果其中有杰出人物和伟人,那就更应该拜访一下。亲不亲,家乡人嘛!
孙先生刚有小孩时,他在这个居民楼里已经住了2年。与许多城里人一样,他和周围邻居几乎没有任何往来。不但不知道邻居们各自干什么,甚至连他们长得什么样都不清楚。
自从有了儿子后,孙先生不得不从乡下把父母接来带孩子。这下可乱了套。孙爸爸、孙妈妈才来一个星期,就和这幢楼里的保姆们结成了好朋友。孙先生下班一回家,孙爸爸、孙妈妈就热情地告诉他,这家老公干什么,那家老婆在哪里工作,弄得平时最恨打听别人隐私的孙先生头昏脑胀。
于是他关照孙爸爸、孙妈妈:不要把乡下的坏习气带到城里来。
可是说归说,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变本加厉。孙先生好几次回家,都看到楼上楼下的保姆们在他家玩得正欢。两代人之间慢慢有了矛盾。一气之下,孙爸爸、孙妈妈带着孙子回乡下去了。
因为舍不得孩子,孙先生不久就去乡下把父母重新接上来。虽然对他们的做法有意见,可为了避免搞僵,只得眼睁眼闭啦。
很快,孙先生就成了名人——大楼里的几十户人家,碰面后纷纷与他打招呼。这个说,他家送的青菜真好吃,菜场上买的哪能比呢,谢谢啦!那个说,孙爸爸、孙妈妈真热心,那天家中没盐了全亏他赞助;还有的说,他的宝宝真可爱,嘴巴也甜。弄得他不胜其烦,可又无可奈何。
可慢慢地,孙先生觉得,这样的邻里关系其实也蛮好的。特别是后来有一次,孙先生夫妻俩一齐出差在外,宝宝半夜发病,幸亏邻居中有位医院院长,及时叫救护车将孩子送医院抢救,并且出面担保医药费的垫付,孩子才脱离危险。
现在,孙先生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了,正是通过这位老院长的保荐,才顺利进入一家待遇优厚的外资企业工作,令那些找工作千难万难的大学同学羡慕不已。
现在,孙先生的儿子每次回家,仍然要拜访这位恩人。因为他们彼此都离不开这份亲情了。
不把去不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当作惩罚
有位妈妈即将“专升本”了,不得不把刚满2岁的孩子送到外婆家去,每天晚上下课后再把孩子接回来。因为孩子特粘妈妈,所以每次到外婆家去,妈妈都要趁孩子玩得高兴时悄悄溜走。
这种事情经历多了,孩子就学乖了,知道每次到外婆家去“有得必有失”——即将与妈妈分别了。后来再也不肯去了。
于是妈妈便威吓他:不肯到外婆家去,就把你关在厕所里不许出来。孩子臣服了,不得不去外婆家,可第二天就莫名其妙地发起高烧来。妈妈狠狠心把他一人留在家中,可是当妈妈临出门时,孩子还是死死抱住妈妈的腿苦苦哀求。
这种情形,医学上称为“分离性焦虑症”。这在每个学龄前儿童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最突出,3岁以后会慢慢有所好转。除此以外,婴幼儿还特别容易产生“恐慌性焦虑症”和“期待性焦虑症”。
有鉴于此,家长在要求婴幼儿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千万不要实行“恐怖主义”。正确的做法是减压,而不是相反。
在本案例中,如果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去不是单纯为了玩,而是为了让孩子与家长分离,就应当实事求是告诉孩子真相,让他们为家长分忧解难。
别以为孩子不懂,他们还巴不得有机会为家长分忧呢!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很可能感到非常自豪。不信你试试看?
让孩子在爱中慢慢走向独立
弥补隔代亲情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孩子在爱的环抱中受到爱的教育,从而慢慢走向独立,这也是家长的重要职责之一。要知道,只有精神和心智独立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大器。
许多家长对此缺乏足够认识。例如,当他们闹着要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时,总是横加阻拦。或者相反,他们把孩子整天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甚至几个月都见不到孩子一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了他们抚育孩子的“总代理”!
这两种情形实际上犯了同一个错误:孩子有了那一半爱,却少了这一半爱,没有得到“完整的爱”。
经常听有些妈妈抱怨:整天把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却得不到爱。每天下班回家很累了,还要做家务,特别希望丈夫给自己多一些爱。这时如果遇到孩子来“捣乱”,就会气不打一处来:“你看你,爸爸不体贴我,你也不体谅我,做女人真‘倒霉’!”
施爱是一个人独立的前提,独立是被爱的结果。这些妈妈渴求爱,恰恰说明她们的“被爱”还没有结成“独立”的果,说明她们在少女时代乃至婴幼儿时期的生命过程偏离了自然法则轨道。也就是说,她们本身还没有长大,或者还在长大过程中。
要指望这样的“未成年人”教孩子独立,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父母尤其是母亲,还不到30岁就感觉自己“老”了,就会放弃少女时代为之奋斗的理想,表现为心理和事业上的无法独立——三十而立,原本是指一个人这时候精神上可以不依赖于任何人都可以发展、独“立”起来的。
独立,是一个人成年的实质性标志。经常带孩子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走一走,让孩子的生命过程得到正常发展,这是家长的责任。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曾经缺少爱,也因此剥夺孩子被爱的权利!
【经验谈】
1.经常带孩子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走一走,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都是一种最好纪念。
2.回到父母家以后,孩子是“亲戚”,家长则是“自己人”,要多帮着做一些家务。要知道,这时候孩子的眼睛在看着你哪!
3.毋庸讳言,有些年轻家长三天两头带孩子往娘家跑,在“啃老”嫌疑的背后,反映的是他们心智的不独立、不成熟。
4.现在的家长与孩子一起玩的时间在呈下降趋势。上学后的孩子更是几乎没有节假日。学龄前为孩子补一补亲情课,非常有利于他们树立完整的人格品质。对他们来说,培养亲情比学习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