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中国。让孩子每年到农村去住一段时间,体验一下农家生活,既可以弥补知识缺陷,又能了解民间疾苦,这是孩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必备素质。
【引子】
2004年9月,某市一位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大代表到当地一所幼儿园进行调查,结果令他哭笑不得。
他问孩子们:“面包是什么做的?”有的回答“米”,有的回答“粉”,偏偏没人知道“小麦”;
他问孩子们:大米什么时候收获?它在田里的时候叫什么?大部分孩子回答6月份收割,没有一个人说出“稻子”两个字;
他问孩子们:红薯是长在哪里的?大多数人回答“树上”。
这位人大代表感慨万千地说:别看这些孩子平时接触到的现代化电器不少,普遍会打手机,有些已经会玩电脑了,可是,对农业常识缺乏最起码了解,这还能算“新新人类”吗?
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却在家长、在幼儿园、在社会。在家庭,家长很少带婴幼儿接触大自然,更不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万物生长的客观环境;在学校,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没有科普知识的地位,农业常识更是忽略不计。
其实不要说孩子们,就是家长,如果没有农村经历,类似的问题也未必就能说得清楚。
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可是长期以来,农民们在农村究竟是怎样生存的,绝大多数城里人并不知道。所以***说,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中国。
你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吗?如果他对农民不了解、对农村很陌生,对不起,这样的人没资格担当国家重任。
【家长应该做到的】
体验农家生活,主要是针对城里的婴幼儿而言的。体验方式,可以去专门的体验基地,也可以投奔亲朋好友。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为了让孩子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劳作之乐,继而进一步感受农村的传统习俗、人文风情、乡土气息和淳朴风尚,寓教于乐。
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人是自然的孩子,必须生活在大自然中。让孩子体验农家生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首先是认识各种动植物,学习简单的农活、动物饲养、植物栽培种植方面的常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农民生活、认识农村现状。
其次,通过体验农家生活,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陶冶情操。
最后是认识各种常见蔬菜、花卉、树木,了解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学会使用最常用、最简单的盆栽技术;认识各种常见动物,了解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学会饲养家禽、家畜的简单方法。
婴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农田、菜地、鱼塘、葡萄园、养殖场,观赏花木、田间除草、喂养动物(如配制饲料、喂鸡放鸭、喂兔牧羊)、摸田鱼、摘玉米、挖红薯、挑水做饭(野炊),参观并动手编草鞋、锯木板、磨豆腐、包粽子等。
对大地母亲有更深刻的了解
每个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大地上,通过体验农家生活,能够让婴幼儿们更亲切地了解到我们脚下的大地。趁此机会给他们灌输一些土地知识,是不无好处的。
婴幼儿能够理解的土地知识主要包括:土壤的性质、特征,土壤的颗粒大小、保水性能、透气性能,耕地的面积、人均耕地概念、耕地为什么越来越少,测量土地的简单方法,土地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等。如果有时间,还可以陪他们一起除草整地、铺设草坪、栽培花草、种植纪念树,以此加深对土地的了解。
结合婴幼儿的认知能力,教会他们一种最简单的种植技术。以种大蒜为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松土、插大蒜头、浇水,如果孩子稍大,还可以告诉他一些有关行距、株距方面的知识。
重点了解一种当地的特色生物
蝴蝶是婴幼儿喜欢的一种昆虫,以蝴蝶为例,就可以告诉孩子:
蝴蝶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4个时期:卵、幼虫、蛹、成虫期,它在每个时期的形态差异很大。
蝴蝶的生活周期,与它的种类有关。有的蝴蝶一年可生10多代,有的只有一代。
蝴蝶的食物,幼虫时是卵壳,然后开始寻找适合的植物。
在观察蝴蝶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对照阅读有关书籍,了解蝴蝶的生活史,制作蝴蝶标本,进一步了解它的利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从蝴蝶出发,可以进一步教会孩子各种昆虫的分类方法。
重点参观一样古农具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传统古农具正在一样样消失,因而它们变得越发珍贵。有鉴于此,家长可以带孩子重点参观一样古农具,如秧船、秧篦、扁担、秧篮、畚箕、魚篓、蟹篓、虾篓等,看农民是怎样操作、使用它们的,它们又有哪些作用和精妙之处。
以掼桶为例:
过去没有收割机和脱粒机时,每到水稻收割季节,农民们早上四五点钟就要下田了。如果到九十点钟下田,收割太阳晒过的水稻,稻穗就很容易掉下来,所以一定要赶在太阳出来前,与太阳赛跑。
收割后的水稻,要一排排放在田里,晒干。然后把用木头做成的掼桶抬到田里,让男人们掼稻。
掼稻时,面向掼桶中央,双手紧握稻秆,高高举过头顶,然后用力摔向掼桶,目的是要把稻穗上的稻谷甩落在掼桶里。由于掼桶是四方形的,所以最多可以4个人一起掼,每人一面。
桶里的稻谷慢慢满了,男人们就把它倒出来装在大袋里,由妇女们挑到晒谷场上,摊开,晒太阳。
如果在农村看不到这种古农具,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相关的农业展览馆去参观。
例如,在***故居纪念馆,就专门辟有一块这样的农业展示区。
在这里,婴幼儿们可以看到100多种作物的生长状况和水稻的春播秋收;
可以认识200多件水稻种植农具,如犁、灌溉水车、风柜、石磨等;
可以接近各种各样的禽畜,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可以了解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农业生态——桑基鱼塘、种桑养蚕用具;
可以观赏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方式,以及部分现代耕具;
可以实地参与和操作各种农具,亲身体验劳动欢乐。
允许孩子当一回“小偷”,做一回家长儿时的游戏
体验农家生活时,允许孩子当一回“小偷”,做一做你儿时的游戏,在他感到快乐的同时,你也仿佛回到了童年。
例如,我的故乡宜兴市堰头镇,那里的山坡上除了各种果园、茶树以外,就是一块块红薯地,各种植物郁郁葱葱,把整个小山裹得严严实实。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窃书(shū)不为偷”。在这里,如果你一时兴起,用脚一踢,几个红薯就会应声滚落一旁。捡起来回家尝个鲜,即使主人看见了也不会嗔怪你,更不会骂你小偷。
因为这里到处都是红薯,可谓“窃薯(shŭ)不为偷”了。遇到热情的主人,还会再主动送你几个,索性好人做到底。
这样的淳朴民风,与城里的小市民在菜场上买菜,付了钱临走还要抓一把相比,恰恰形成鲜明对比。不到乡下,你绝不会有这般“人间处处有雷锋”的感受。
婴幼儿年纪还小,体验农家生活时,他们也许帮不了什么忙,可是力所能及的一些劳作就会让他们忘乎所以。
例如,跟着去山上放牛;大人在种红薯时帮着数一数秧苗,舀几瓢水;收红薯时,帮着捡一捡小红薯……这样的经历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因而感到异常兴奋。放牛时,在山坡上引吭高歌“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这和在唱卡拉ok时的感觉可不一样。
如果运气好,或许你还能看到几只石蛙(山里的一种青蛙,特别大,叫起来声如洪钟)、往来穿梭的野兔,那就更新鲜刺激啦。
收红薯时,婴幼儿们喜欢用红薯藤做“耳环”、“项琏”。具体方法是,选又粗又长的红薯藤一截截折断,间隔着去掉其中的芯,留下一点皮,吊着,串成一条。往耳朵上一搭,就是一条“耳环”;往脖子上一套,就是一条“项链”。
由于是刚采下的新鲜藤,无论做“耳环”还是做“项链”都有一股清凉感觉,非常舒服,属于标准的“绿色饰品”。
红薯藤含有多种维生素,挂在耳朵、脖子上,不但像模像样,其美容效果恐怕也不亚于女明星们把生黄瓜切成薄片贴在脸蛋上吧?
在民俗村找感觉
带孩子到相关的民俗村去参观考察,同样可以起到体验农家生活的效果。民俗村有大量的仿造百姓故居,各种旧式农具一应俱全,生活场景非常逼真,特别迎合现代人的怀旧之风。
例如,某“乡村家园”风景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专门辟有“外婆家”、“小木屋”、“农业观光园”等游览内容,独具田园风光和乡村情趣。
特别是其中的“外婆家”景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有30多个景点,比任何人的外婆家都来得大而全,农家气氛极其浓烈。
决不低估体验农家生活对婴幼儿的影响
一位孩子在农家惊喜地看到一个石磨,于是兴高采烈地要求父亲和他一起拉磨,可是怎么拉也拉不动。
父亲因势利导对他说:“你看看,这磨这么沉,做驴也太辛苦了吧!”同时告诉他什么叫“九牛二虎之力”。
家长千万别小看体验农家生活对婴幼儿的影响力。凡是第一次体验农家生活的城市婴幼儿,都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对劳动的高尚、农民的艰辛、粮食的珍贵、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都会有一种特别感受。
例如,一位孩子从乡下回来后,就一定要妈妈撤掉已经准备好的饭菜,换上他自己亲手采摘的玉米、亲手捕捉到的田鱼。
妈妈知道,以前这孩子是从来不肯吃玉米的,由于这是他的“劳动果实”,所以才吃得如此香甜。
看到此情此景,妈妈笑得特别开心。
【经验谈】
1.体验农家生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2.利用去乡下的机会,和孩子一起研究哪些垃圾是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哪些是应当掩埋在地下的不可燃物,可以增强环境意识。
3.让孩子体验农家生活,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带孩子去旅游、去上培训班。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在一起,更能取长补短,城市孩子特有的一些坏习惯也很容易改掉。
4.现在各地都有以婴幼儿和青少年为对象建立起来的、以体验农家生活为主的教育基地,家长有机会带他们去参观、体验一番,当会让孩子感到惊喜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