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支点——3~6岁儿童家长应该做的25件事 第9件事 让孩子从生活故事中受到启迪

生活故事充满情趣,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最容易帮助婴幼儿长大。婴幼儿在生活故事中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榜样,进而产生学习仿效的愿望。借此机会,家长可以教他们许多为人处世的聪明才智。

【引子】

生活故事的叙述对象是婴幼儿的生活过程及其相关环境,主要特点是能让孩子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在生活故事中,婴幼儿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榜样,进而产生学习仿效的愿望。与此同时,他们在以后看到有不良习惯的同龄人时,也会引起相应关注。

在欧洲和我国台湾,全社会都十分重视对婴幼儿讲生活故事、读儿童故事书。在那里的社区,设有“故事妈妈”角色,专门为婴幼儿讲儿童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名人成长故事等,以此培养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比之下,我国家长对婴幼儿所讲的故事,基本上还处于自发阶段。家长在这方面比较重视,孩子就能听到较多的儿童故事,求知欲就能得到较大满足;如果家长这方面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这样的婴幼儿就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这方面的潜能就远远不能得到开发。

别以为“现在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了什么都知道。”事实绝非如此,否则也就不会有“养不教、父(母)之过”的千年之叹了!

【家长应该做到的】

套用一个著名句式可以说:每个婴幼儿爱听故事的天性是相同的,每个婴幼儿不爱听故事的情形则各有各的不同。

时代在发展,再经典的生活故事也要古为今用,糅合进时代气息。

辩证看待“孔融让梨”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最著名的生活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它告诉孩子,从小要养成谦让的美德。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故事还符合这个时代特征吗?

见仁见智之余,我以为,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不要说“孔融”想“让梨”没有机会;即使在表兄妹中有这样的机会,也决非表明孔融“让梨”了,就由此可以肯定其他人就不“谦让”。因为归根到底,“大梨”总得有一个人吃,无论谁吃,与“谦让”没有必然关系。

更何况,在这个竞争时代,“谦让”并非永远是美德,它同样可能是缺乏应有朝气、缺乏上进心、缺乏竞争意识、无所作为、失败的代名词。

更重要的是,有太多的孩子在外人面前“谦让”了,过后又感到懊悔不已,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双重人格,对成长不利。

美国白宫一位著名人士回忆自己小时候妈妈是这样教育他的:

有一次,妈妈拿回家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他和两个弟弟都争着要吃大苹果。怎么办?这位美国妈妈并没有要求他们学中国的“孔融让梨”,而是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拿在手里,对他们说:“门口有三块草坪,你们谁修得最快、最好,就有权吃这个大苹果。”

后来他在除草比赛中获胜,从妈妈手中得到了这个大苹果。

由此他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东西,就必须干得最出色!从此以后妈妈一直是这样教育他们的,他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

在这里,这三位“孔融”虽然没有“让梨”,可是他们在正当、公平的竞争中懂得了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在竞争中取胜,这比“孔融让梨”一味要求孩子谦让、克己更具有意义,也更符合我们这个竞争时代的客观要求。

虚拟情景,假想代入

婴幼儿年龄小,许多道理他听不懂。这时候如果家长能利用生活故事的形式,虚拟情景、假想代入,就能轻而易举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5岁的小孩在商场里突然走失了,妈妈急得浑身发冷。后来孩子终于找到了,原来他一个人在商场角落玩游戏。妈妈并没有对他发火,而是搂着他说:“你一个人怎么跑掉了?你是怎么想的呢?”

晚上妈妈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拐卖儿童的新闻报导,妈妈便让孩子想一想:“如果找不到妈妈,全家人会多痛苦!”

有一次,孩子俯着大半个身子趴在阳台栏杆上往下看,妈妈一看吓坏了,可是并没有骂他。把他抱下来后,两人做了一个小实验:拿一只玻璃杯放在桌子边缘,推倒,让孩子当面看它滑落、摔碎后的可怕局面。由此孩子明白了,如果自己从高处掉下来会有多可怕!

实践证明,当孩子犯了错误而又不听劝告时,家长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其效果并不如以这种方式演绎生活故事。

懂得生活故事的主要特征

要给婴幼儿讲生活故事,就必须了解它有哪些艺术特征。

主题要集中、明朗

生活故事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相当明确的教育目的。它通常取材于婴幼儿的生活事件,这样更便于对婴幼儿进行因势利导。

情节要曲折、单纯

婴幼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生活故事的情节应该曲折生动,这样便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也是生活故事的最大优点。情节性不强的故事,婴幼儿往往听不下去。

根据婴幼儿逻辑思维简单的特点,故事情节不能过于复杂,主要情节主线一般呈单线发展,但又不能平铺直叙,发展的轨迹必须成曲线型、波浪状。

总的来讲要抓住两点:一是传奇性,二是意外性。

叙述要明快,富有童趣

婴幼儿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要弄个一清二楚。所以对他们讲生活故事,要求完整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特别注意语言要富有童趣,适合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叙述开头要开门见山、中间要简单明确、结尾要干净利落。

语言要朴素、活泼

故事的叙述语言除了通俗易懂外,还要注意口语化,讲究趣味性尤其是幽默感,富有表现力。

因为归根到底,讲故事的语言必然要求具有“讲话”性质,流畅、通俗、口语化。

在细节设计上,要善于选取并妥善使用那些富有童趣的动作细节、语言细节、心理活动细节。

附带锻炼孩子的作文能力

许多家长为孩子不会写作文感到十分头痛,其实,其中有一半责任在家长身上。如果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家长就经常对他们讲述生活故事,这样的情形就绝少发生。

几乎所有大作家,小时候都听过太多的生活故事,从而奠定了他们将来的作文基础。例如,鲁迅记忆犹新的是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冰心久久难忘的是秋夜天空的繁星;列宁铭记在心的是打碎花瓶的事情;高尔基心中荡漾的是外祖母的慈爱……

懂得这一点,家长就应该明白,当孩子写不出作文时,完全可以“降低要求”,让他们把自己在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完整地记录下来。这就是作文。儿童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有趣的事物,自己写自己,既轻松,又自然,没有心理障碍。心里想什么,就把它记下来,其中的童真、童趣、童乐,一定会感染其他人。

有鉴于此,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不妨让他复述一遍,以此锻炼他的口头作文能力,为将来的书面作文做准备。

想当初,我家小儿在上幼儿园时,每天都要做这项作业。老师每天讲一则生活故事,然后要幼儿回家后复述给家长听,由家长把他所听到的内容记在本子上,第二天带给老师批阅。

经过3年训练,每个孩子对写话、作文都培养起了浓厚兴趣。

善于处理三种典型情形

婴幼儿在听故事时具有以下三种典型情形,家长应当区别应对。

一是缺乏兴趣,烦躁不安

有的婴幼儿听故事时总不好好听,显得烦躁不安。一些家长对此一筹莫展,于是干脆不给他们讲故事了。

其实,这时只要注意开发他们听故事的兴趣,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选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在讲故事时可以运用一些道具增加表演效果,这样会给对他们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其次,在讲故事过程中,家长要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彩的表情、生动有趣的动作,和孩子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

再次,坚持每天选择一个孩子能够安静的时间段,和孩子一起选择他爱听的故事内容,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听故事环境。

还有,家长在讲故事时,最好把孩子揽在怀里,从而让他有一种安全感、亲切感;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幼儿,则可以和他并排而坐或相对而坐,这样他就能看到家长的丰富表情。

最后,要尽量把生活中的有趣故事衍变成婴幼儿游戏,更好地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特点,寓教于游戏之中。

二是翻前翻后,一刻不停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不少婴幼儿也是因为“不识字”,所以听故事时完全不关心故事讲的什么内容,总是不停地和家长抢着翻书,一会儿翻到前面,一会儿翻到后面,一刻不停。

面对这种情况,焦躁不安的家长首先要弄清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首先,这种举措表明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听”的感官享受,还希望从视觉的、触觉的、口语的角度,接触、认识儿童书。

对于这样的婴幼儿,家长应该允许让他随便翻书,甚至允许他们用舌头舔、用脚去踩。用脚踩,只是他们接触书的一种方式,并不表明他们存心要搞破坏,因为这时候的他还不知道什么叫破坏呢。

其次,针对这样的婴幼儿,给他们选的故事书最好是每一页的故事、图案都不同,这样他们翻书的兴趣就更浓。

最后,在孩子翻书速度越来越慢的时候,家长可以适时提一些简单问题,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对书的内容的关心上来。

三是只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

有的婴幼儿总喜欢听同一个故事,百听不厌,而对其他故事则心不在焉。有些家长由于已经把这个故事讲了许多遍而不胜其烦。两者相持不下,结果闹得不欢而散,最后双方竟无话(故事)可说了。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确实很头疼。究其原因很可能在于,该孩子对这个故事中的事物最熟悉、最感兴趣。家长的对策是:

首先,既然孩子愿意重复听这个故事,家长就干脆顺其自然,重复讲这个故事。但每次讲完故事后,都要对孩子提不同的问题,以促使他思考,这样,每次他对故事的内容就会有不同发现。

其次,干脆利用这种重复机会,讲到中途时突然停下,然后由孩子接着往下讲,从而锻炼他的记忆力、复述能力、编故事能力。

再次,利用重复讲故事的机会,讲着讲着突然把话题转移到另一个故事上来。利用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曲折情节,诱导孩子对新故事产生浓厚兴趣,令他欲罢不能。

最后,可以选择孩子心情特别好的时机(例如他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对他说,我要讲一个故事(当然是孩子原来并不喜欢听的那种类型)给你听,要听吗?如果孩子愿意听,他就上当了;如果他不理你,你就自顾自讲下去,慢慢地就会吸引他的注意力。

除此以外,家长还应当分析、研究孩子为什么喜欢反复听这个故事,从而为以后给孩子讲故事提供参考依据。

【经验谈】

1.生活故事最容易帮助孩子“长大”。

2.生活故事并非都要“真实”。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编自创向孩子兜售,夹叙夹问。消遣、教育,一举两得。

3.要学会欣赏婴幼儿在生活中的“无知”,例如他把弯弯的月亮看作是月亮“坏了”、妈妈比爸爸年轻是因为妈妈还没长胡子等。

4.生活故事除了“看”,还可以“讲”。和孩子一起观看儿童生活故事影片,也是一种好方法。例如描写海湾渔民生活片段,形象、生动展示小主人公与海豚成为朋友的《渔家乐》,就是一部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