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支点——3~6岁儿童家长应该做的25件事 第11件事 带孩子徜徉田野风光

亲近自然,是提高婴幼儿生存能力的最佳途径。家长每月至少要陪他们徜徉一次田野风光,或者攀登家乡附近的一座小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上学后有了升学压力,恐怕就难有这种机会啰!

【引子】

2400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有一次与学生聊天,问起了各自的理想。子路等人踌躇满志,大谈治国安邦,孔子听了不以为然。

随后,孔子问曾点:“点,尔如何?”曾点异想天开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说,我的理想是在暮春三月,穿上春装,相约五六个成年人、五六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台上吹吹风,一路哼着小曲走回家。

孔子兴奋地大呼道:“吾与点也!”意思是说,“我很赞成曾点的理想啊!”

面对此情此景,几乎所有家长马上会联想到孩子们的春游——每年的春游(秋游),是他们整个学期中最开心的一天!

所不同的是,春游的人数规模更大,至少要扩大10倍、100倍。考虑到安全因素,要想在河里洗澡简直是痴心妄想。有的所谓春游,实际上只不过是手拉着手、排着长队在公园里走一遭。

问题的实质是,孔子在这里所谈的并不是“春游”而是“理想”——如果把整天游山玩水当作理想,几乎在所有人眼里都是玩物丧志的表现。不够“崇高”是自然的啦,与子路等人的治国安邦之道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试想,如果有谁胆敢把它写在“我的理想”作文里,评语一定会是“立意不高”、“胸无大志”之类,弄个“不及格”也不冤枉。

可令人奇怪的是,这种类似全家郊游式的悠哉游哉,凭什么如此赢得孔子的赞赏呢?

实际上,这正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教育模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春光明媚的草坪上,老师和学生或席地而坐谈古论今、或手舞足蹈歌之咏之,这不就是寓教于乐吗!

遗憾的是,今天“笼中鸟”一般的中小学生,除了春游,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享受这样的奢望了。

尤其是城里的孩子,虽然他们会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多少多少位,会拥有钢琴、小提琴以及其他什么乐器的多少级证书,可是却不会与人交往、辨不清东南西北、一个人在家感到害怕,就像从小在动物园里长大的驯兽一样,失去了本该属于它们的天性和活力。

有鉴于此,趁婴幼儿时期还没有升学压力,家长不妨让他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

【家长应该做到的】

婴幼儿喜欢大自然,是他们作为人的“动物”本性所决定的。道理很简单——动物本身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亲近自然,是所有动物提高生存能力的最佳途径。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培养他们的悟性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孩子活泛,有些孩子呆板,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悟性高低——而悟性,正是一个人是否“来事”的关键之一!

悟性从哪里来?答案很简单,从大自然中来,从动手能力中来。

现在的婴幼儿尤其是城里的婴幼儿,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他们整天呆在家里,在父母的身边玩玩具、看动画片。不要说进入大自然,就是连大门也很少出。

家长们总是担心:外面有飞奔的汽车,怕出交通事故;有凛冽的寒风,怕感冒;有炎炎烈日,怕晒黑了……即使在路旁站一会,也担心会因为空气污染而招致铅中毒。总之,他们唯一不担心的是,孩子整天呆在家中,失去了多少向大自然学习的机会!

看不到湛蓝天空、吹不到和煦春风、听不到知了鼓噪,整天生活在“恒温、恒湿”中,这样的“高级动物”充其量只能算是“笼中之物!”

可是,作为一个急需知识哺育的孩子,如果一切要到书本上去学、一切要靠家长传授,他们的知识来源就失去了三足鼎立中的重要一端。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细微奥秘,就慢慢失去了鉴赏能力。

更不用说,到大自然中去,给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好处了。

通过小实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总是好奇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不要走马观花,而应仔细体察大自然的各种微妙之处。特别是,适时讲解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给他们听,这样的走进大自然才有价值。

例如,和孩子一起徜徉于田野风光之间,回来后就可以通过做一些小实验来增强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这里试举两例。

把一个漏斗插入一个干燥的小塑料瓶口,首先灌入一两勺苏打水。苏打水越新鲜,实验效果就越好。

然后把瓶放在浴缸里,滴入几滴洗洁精,缓缓注入一杯白醋。

这样,白醋和苏打水相遇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泡沫喷涌而出,一个微型的火山爆发景观就产生了。

应当注意的是,为了保护眼睛,最好让孩子戴上防护镜。为了增强观赏效果,还可以在加入白醋之前滴几滴食用色素,以增加色彩。

炎热的夜晚和孩子一起到户外去,经常会听见蟋蟀的叫声。做一个小实验:在15秒钟时间内数一下蟋蟀叫了几声,然后加上40,就可以知道当时当地的气温(华氏温度°f)了。

例如,蟋蟀在这15秒钟内叫了55声,就表明这时的气温是55+40=95°f。

我们平时一般用摄氏度。采用一个简单方法,就可以把华氏温度换算成摄氏温度(1°f=5/9℃)。在本例中,(95°f-32)×5÷9=35℃。

这种简单的“蟋蟀天气预报法”是不是很有趣?

培养孩子的受挫力

大自然并不只是在山上,在田野。家长平时在教育孩子时,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否则,虽然经常走进大自然,平时如果缺少与大自然和谐的氛围,娇气得很,仍然起不到应有作用。

例如,圣诞节前的一个晚上,北京街头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就在这雪地里,一位日本少妇自己身上穿得厚厚实实,可是在她面前放着的一辆婴儿车上,一个出生才三四个月的婴儿脸蛋却冻得通红。

少妇一会儿推着车走,一会儿冷得停下来跺脚、搓手。车里的婴儿却全然不懂得冷。眼睛瞪得圆圆,脑袋左顾右盼,小手上下挥舞,嘴中还发出“咦咦呀呀”的声音。

路过的人都以为这少妇疯了:这么小的孩子就不怕他冻坏吗?可是少妇不以为然:“没事,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对他有好处!”

幸亏这是一位日本少妇,如果是哪家中国媳妇如此大胆,婆媳间、夫妻间说不定就有一场恶战。

这位少妇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让婴幼儿多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多体验必要的挫折,对他的健康成长会有好处。

对孩子玩泥巴,多一点理解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各种“玩具”无时不在、无所不有。家长对婴幼儿这个不许、那个不准,原因在于家长本身离开大自然久了,对它也没了好感。

从这一点上来看,责任主要在家长。他们对孩子亲近大自然难以理解,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理解。

例如,婴幼儿特别喜欢在雨天踩水潭,而且还要把它踩破才高兴。觉得这时候自己像个英雄,又战胜了一个敌人。

这时无论家长在一旁如何阻挠、指责,宁肯挨骂,他们也要看着水花是怎样往上溅的,然后才能意犹未尽地回到父母身边。如果遇上下大雨,或许他们就更来劲了,淋得浑身湿透也毫不在乎。

即使是晴天,他们看到路旁有一堆黄沙,也要特地绕道从上面走过,伸手捞点什么,然后再扔掉。有时候干脆就在上面玩起来。

有些家长总不明白,这泥巴和黄沙是最脏的东西,为什么孩子就那么喜欢呢?其实,脏归脏,它的最大好处是没“脾气”,可以任意变形,特别适合于被手无缚鸡之力的婴幼儿玩弄。

例如在水中,婴幼儿可以用手指划圈,看着一个个小旋涡;可以用手捧水,看它一滴一滴从指缝中往下掉;可以把水灌进小瓶,然后再把它倒出来;可以把小玩具扔下水,看它在漩涡中怎样漂泊……这时候的孩子个个都是活动家,个个都是思想家。他们要对耳闻目睹的现象进行思考、研究,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就层出不穷。

再如在沙堆上,孩子们可以用手指挖隧道、垒碉堡,在上面浇一点水或者干脆小一场便,一个水库就形成了,为此就要修筑堤坝……这时候的孩子个个都是建筑师,怎么玩也玩不够。

懂得了这一点,家长就应该让婴幼儿大胆地玩去。家长付出的无非是给他们洗衣、洗脸的劳动,可他们得到的却是无穷乐趣。

够“哥们”的家长这时能做的,是每天给他们规定一段固定的玩耍时间,不至于影响吃饭和睡眠。如果可能,最好能给他们做一套能防沙子钻进衣袖的“工作服”,一套方便洗涤的布制“雨披”。

掌握走进大自然的原则和要求

对婴幼儿来说,走进大自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这里要掌握两条原则:一是实地考察,徜徉于田野之间,而不是坐在家中对着电视坐而论道、一本正经对他们讲大道理;二是侧重于正面教育,不要动不动就说环境污染,以此“吓”孩子。

婴幼儿走进大自然的具体要求有:

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知和欣赏周围环境,从而形成关心自然、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美好情感;

在孩子的游戏中,适当增加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内容,引导孩子从小关心周围的一切,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在家庭装修和环境布置时,注重环保、天然、绿色。这不但有利于家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给孩子以无形的影响力;

在教育孩子树立环保意识方面,家长应当以身作则。

懂得走进大自然应该怎么“走”

培养情感

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和孩子一起到优美的真山真水环境中去感受新鲜空气,让孩子充分认识空气、水、阳光、绿色,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与孩子一起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云、树上的鸟、涧中的水,在新翻的泥土上过家家、捏泥团。

除此以外,平时家长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孩子一起欣赏风、雪、雨、霜、彩虹等自然现象,一起关注周围生命,认识各种动植物,由此让他感到自己和这些动植物一样,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做游戏

针对婴幼儿对动物具有的天生认同感和同情心,通过各种游戏引导他们关注动物、与自然环境进行交流。

例如,家长和孩子在游山玩水时看到一个养兔场,就可以掏钱买一只小白兔回家饲养,以此增强孩子对小白兔生活习性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小动物的爱心,培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家长可以拿出各种动物卡片,让孩子对照实物,看一看面前的小白兔和卡片上有哪些不同?

然后,把小白兔放入房间内,孩子站在房门外,妈妈作为“守门人”,蒙上眼睛坐在房门口,就可以做一个由孩子扮演英雄解救“野生动物”的游戏。

孩子如果能悄悄越过“守门人”,到房间里去把小白兔解救出来而不发出一点声响,这次解救“野生动物”的行动就算成功。如果声音太大,惊醒了“守门”人,被逮住就算输了。

为了给孩子一点成就感,游戏开始时,当孩子进入大门时,“守门人”可以装作不知道。而当他把小白兔救出来时,再佯装有所发觉。

通过类似的游戏,在形成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同时,可以让孩子养成轻拿轻放的好习惯,锻炼他们的动作、语言、行为、认知能力。

【经验谈】

1.大自然是婴幼儿最好的天然玩具。

2.所谓大自然,应当有真山真水,而不是人潮涌动的游览场所。

3.婴幼儿对整个世界都感到好奇,通过鉴赏大自然,他们可以学到许多从其他渠道学不到的知识。

4.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关心、爱护环境,与他在婴幼儿时期是否就接触、热爱大自然有莫大关系。从小就不“认识”大自然的孩子,长大后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