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支点——3~6岁儿童家长应该做的25件事 第1件事 让孩子听到赞美和鼓励

赞美和鼓励是婴幼儿的精神支柱和最大褒奖。每个孩子都有“人来疯”现象——你越夸奖他,他就越起劲。这样的孩子童年更快乐、更自信、更健壮、更聪明、更活泼,将来离成功的目标也更近。

【引子】

路过一所幼儿园门口,旁听两位小小少年奶声奶气地说:“我妈妈整天说我这个不对、那个不好,早知道这样就不该把我生下来!”

乍一听,心中一惊: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城府。仔细一想,心中释然:这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家长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决不是为了对他们横挑鼻子竖挑眼,而是希望他们得到快乐。事实上可总事与愿违。

教育专家认为,婴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环境教育,家长的主要责任在于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因为总体而言,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年龄是成反比的,年龄越小,受环境影响就越大。有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婴幼儿本该是快乐的,可是中国的孩子却难以如愿。总体而言,赏识教育在我国目前还很稀缺。几乎所有家长对3岁以内的婴幼儿都能做到赏识教育,可是3岁以上的孩子所得到的赞美和鼓励就远远不够了。这些家长不知道,婴幼儿如果得不到家长赏识,不自信的阴影会伴随他们一生!

所以,本书开篇首先就来讨论怎样赞美和鼓励孩子的问题。

因为,婴幼儿的求知欲旺盛,他们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愿意学。家长如果不注意关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寓教于乐,孩子就不啻于投错了娘胎。

【家长应该做到的】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知识。”

家庭教育是天下公认的最高学问。要让孩子幸福快乐,家长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赞美和鼓励对婴幼儿来说就如同阳光和雨露

卡内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婴幼儿就更是如此。家长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满意的微笑、一缕赞许的目光、一个默默的点头、一根悄悄竖起的大拇指,都会使孩子感到特别受器重,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赞美和鼓励,尤其是对婴幼儿来说,就如同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必不可少。生活中缺少赞美和鼓励,孩子就会有一种失落感;相反,经常给孩子以赞美和鼓励,会让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和鼓励,有人甚至把赞美看作是一种能与空气、水三足鼎立的宝贵资源。

例如,如果你是一位年轻妈妈,今天早上出门走在路上,遇到的第一个熟人就赞美你说,你的穿着很得体,你听了必定会感到一丝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似乎真的很有品位。走进办公室刚坐下来,就有同事恭维说,今天你梳了一个新发型,看上去容光焕发,就像××明星一样,你听了一定会更加心花怒放。好了,接下来你会对这一整天都充满希望,甚至做什么事都会顺风顺水,心情也特别好。

拜伦说,“女人靠一句赞美她的话就能活下去。”正因如此,现在日本街头已经出现了这样一种“兼职”:一些彬彬有礼的年轻小伙子,看到马路上有年轻女性走过来就笑脸相迎,说几句“赞美”的话,以期对方乐不可支时给几个赏钱。

成年女性尚且如此希望得到赞美,又何况婴幼儿呢!

善于发现孩子快乐的源泉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快乐,总是千方百计给他们以快乐。可是显而易见,一些家长的付出,孩子并没有“收到”。究其原因,这与家长是否知道孩子快乐的源泉在哪里有关。如果家长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快乐,孩子也就很难快乐起来。

除了生理需要以外,婴幼儿的快乐源泉不外乎以下两方面:

一是来自家长赏识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毫无疑问,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赏识孩子。

俗话说,“瘌痢头儿子,自己的好。”如果孩子得不到亲生父母的赏识,这样的孩子是很可怜的,说是孤儿也不为过。

好话人人爱听,这是所有动物的本性之一。对婴幼儿来说,他们尤其需要受到他人的赞美和鼓励。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弱,需要看家长的脸色行事,把家长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

如果家长吝啬对他的表扬,孩子就不会快乐。尤其是家长总说“你看人家多聪明,为什么你总是学不会”之类的话,他就会感到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不但不利于建立自信,而且还会助长和巩固固有的缺点,甚至通过不良行为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

有的家长也许会说,我的孩子确实不如别人,又怎么去赏识他呢?很简单,家长如果能换个角度比较,情形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你看,××的做法倒不错,你也这样试试好吗?说不定比他做得更好呢。”同样一句话,既达到了目的,又鼓励了孩子,还显出了家长你的教子艺术高人一等,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是孩子得到的各种荣誉

婴幼儿的快乐相当一部分来自他获得的荣誉。虽然这些荣誉在成人眼里也许一钱不值,可这却是孩子欢乐的主要源泉之一。

有位幼儿园小班的孩子知道,除了“大红花”以外,能获得“好孩子”奖状是非常光荣的。尽管这样的奖状每人都有,可是他一回到家就要求父亲赶快把奖状贴起来。

父亲按照儿子吩咐贴奖状时,儿子在一旁拍着小手欢呼道:“啊——,啊——,我又得了一张奖状啊——”天真的脸蛋上簇满幸福。

为了孩子快乐,家长平时应当注意妥善保管孩子的各种荣誉,适时发挥他的这种荣誉感,这样一定会给他带来许多欢乐,这种欢乐又必定会成为他奋发向上的强劲动力。

给孩子以表演机会

一些家长很羡慕别人的孩子性格开朗、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这种抱怨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很容易挫伤孩子仅有的一点点自尊心。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形,与家长不给他们表演机会有关。

家长是否留心过孩子行为举止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哪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他歌唱得没别人好,可是画画有一套;他唐诗没别人背得熟,可是经常会有一些小聪明……

家长把诸如此类的特点进行归纳,很容易找到孩子的性格爱好。然后创造机会,有针对性地、非常耐心地诱导和激发他练习,就会给孩子以极大信心,使他的性格开朗起来。

例如,当小朋友们聚会,每个人被要求唱一首歌时,你明明知道孩子不擅长唱歌、而善于画画,这时就可以提议他画一幅画给大家看看。这样既不至于让孩子怯场,又能很好发挥他的特长,给他提供一个表演机会。

这时候的孩子,一方面会因为有机会发挥特长而受鼓舞;另一方面,也会为有这样一位了解自己的妈妈(爸爸)感到自豪。

这样的表演机会越多,得到的赞美和鼓励就越多,他的自信心就会越强,干什么事情都会感觉越来越顺。

赞美和鼓励孩子要讲究艺术

家长仅仅懂得要赞美和鼓励孩子还不够,还要讲究艺术。

孩子有时候做了一件好事,本来满怀希望得到家长表扬的,最后弄得哭哭啼啼的也并非没有;有时家长虽然表扬了孩子,可是由于方法不当,效果适得其反的也有。

赞美和鼓励婴幼儿的艺术主要包括:

坚持原则

只有在孩子实实在在做了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后,家长才能赞美和鼓励他,否则就有阿谀奉承之嫌。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家长还要表扬他,反而会误导他不分好歹,从此将错就错。

掌握时机

赞美和鼓励孩子的最佳时机是他正在做、或者刚刚做完某件事,正盼着家长表扬他的时候。如果时间过去不久,补充表扬也是可以的。如果时间间隔过长,孩子的激情过去了,这种“马后炮”就没必要了。

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是指应当赞美孩子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他这个人。例如孩子心血来潮帮家长扫了一回地,家长就应当表扬他“地扫得真干净”,而不说“你真伟大”。因为现在的他,还是原来的那个他。

恰如其分

赞美应当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你是真诚的,不会感到肉麻、难堪。重复表扬和表扬过度,都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虚荣心,这样的赞美和鼓励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

扬长避短,少赞美、多鼓励

赞美和鼓励并非完全是同一概念。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要逐步提高鼓励的比重,因为鼓励的作用比赞美更好。

赞美和鼓励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孩子身上,后者主要放在他所做的事情、过程上。

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的分辨能力不强时,家长不必把赞美和鼓励分得过于清楚,可以笼而统之称为“表扬”。可是等到他们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时,家长就要懂得尽可能少赞美、多鼓励了。也就是说,这时的重点应当集中到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让他觉得,得到某种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原因在于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例如,一位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画画得了95分,这是她至今取得的最好成绩。回家后她高高兴兴把画拿给妈妈看,希望得到妈妈表扬。妈妈一看,高兴地说:“太好了,你得了95!”女儿一听,用怀疑的目光看了看她,恭恭敬敬说了一声“谢谢”就出去了,令妈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这里,妈妈的话是一句典型的赞美(不是鼓励),而这位早慧的女儿已经渐渐有了分辨能力。也许在女儿的感觉中,妈妈这番话是赞美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95分”,而不是她的努力过程。她很可能想,如果我这次经过了同样的努力,只考了85,妈妈还喜欢我吗?

实际上,孩子更希望妈妈能关注并鼓励她的努力过程,而不是结果。婴幼儿的心理状态普遍是,他们希望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鼓励,否则会对自己的行为没把握。

现在的问题是,婴幼儿的努力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别人看不见,即使看见了也很少得到赞美和鼓励。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可怜:“我做了这么大努力,居然谁也没看见!”因此半途而废的不在少数。

根据少赞美、多鼓励的原则,这位妈妈应该说:“妈妈知道你最近画画进步很大,继续努力,好吗?”绝对不提分数,因为分数就代表结果。

这句话有两重含义:一是只要孩子尽到了努力,不管分数高低,妈妈都会喜欢她;二是避免孩子把目光只盯着分数。

要知道,并不是孩子尽到最大努力就能得到100分的。如果多次努力总是得不到100分,这样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经验谈】

1.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赞美和鼓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使他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潜能,甚至使白痴变成天才!

2.游戏是婴幼儿的天性和“工作”,家长应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游戏愿望。婴幼儿只有在玩游戏时才感到快乐,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营养,家长应当力保他们“工作”任务饱满。

3.赞美和鼓励孩子的作用之一,就是避免家长在无形中给孩子传达这样一种错误信号:“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如果孩子总是这样想,他就很可能会真的“不行”。

4.缺乏家长赏识、肯定、赞美的激励机制,孩子的成长过程会动力不足,将来更容易造成性格缺陷。特别是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这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从而事事处处怀疑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