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严肃点,我们在讲法哲学:法理大师们的趣味史 第12章 莱布尼茨:我懂数学,我很牛!

莱布尼茨生于1646年,他比洛克和斯宾诺莎小14岁。他出生在德国的莱比锡,他老爸是莱比锡大学的哲学教授,但在莱布尼茨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不过,莱布尼茨的老爸留给他很多藏书,这让莱布尼茨有条件很早接触各个学科的经典著作。14岁的时候,莱布尼茨进入莱比锡大学读书,17岁拿到哲学硕士学位,20岁拿到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莱布尼茨拒绝了莱比锡大学的教职,来到美因茨选帝侯大主教的高等法庭工作。在这段时间莱布尼茨写了一本小册子,名字挺拗口,叫作《法学研究和讲授的新方法》,这本书在完成之后一百来年才正式出版。可惜的是这本书在当时没受到什么重视,甚至莱布尼茨自己也没太把它当回事儿。毕竟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忙着吵架,没什么心思去搞法学方法论。

不过,今天看来,这本小册子是法学方法论的先驱。受其影响,在18世纪后期,德国有一些法学家开始探索法学方法。这批法学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的高富帅萨维尼了。这位大神不但传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法学学派,而且催生了另一个法学流派的形成。

萨维尼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历史法学派。他催生的流派后来被称为概念法学,也就是让人想起来就头大的潘德克吞法学。潘德克吞法学搞出来的东西让耶林极其不爽,这事儿后面会聊到,现在咱们接着说莱布尼茨。

被忽悠了的说客

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正如日中天,别看他和康熙皇帝眉来眼去的书信往来不断,但是对自己的邻居就不那么客气了。其他欧洲国家看着日益强大的法国,心里都禁不住犯嘀咕,欧洲地方本来就不大,有个体格健壮的邻居天天在家里磨刀,德国人肯定没啥安全感。

德法之间的竞争一直对欧洲政治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对冤家的相爱相杀直到今天对我们解读欧洲政治局势仍然有重要意义。英国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对欧洲大陆一直坚持均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对这个因素的考虑。

1672年,莱布尼茨接受了美因茨选帝侯大主教的指派,到巴黎去游说路易十四,争取让他放弃对荷兰等日耳曼邻国的征伐,转去打埃及。对于美因茨选帝侯大主教来说,让一位哲学家去当说客是个不错的选择。你想啊,哲学家最擅长的就是抬杠,他们和别人抬杠的目的就在于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苏格拉底时代开始,哲学家在推广思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靠抬杠把基督教抬成了世界性的宗教;等大伙儿都信了之后,他们就说基督教有问题,新教更靠谱;等大伙儿又信了之后,他们就说信上帝有问题,理性更靠谱;等大伙儿改信理性之后,他们就说理性有问题,经验更靠谱。天知道这帮人今后还要出什么幺蛾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靠抬杠,这帮人十有八九能让大伙儿接受他们的说法。

美因茨选帝侯大主教拍着莱布尼茨的肩膀说:“小莱呀,咱们能不能消停过日子就看你了,到了巴黎你就得见谁跟谁抬杠,见了那个叫路易的,你就往死里忽悠他!”莱布尼茨拍着胸脯说:“大哥,你就放心吧。忽悠不瘸他我不回来!”

就这样,26岁的莱布尼茨信心满满地去巴黎忽悠路易十四,结果呢?他被34岁的路易十四忽悠了。莱布尼茨见到了路易十四,啰啰嗦嗦说了一通之后,路易十四淡淡地说:“我们法国人是在站在潮流前端的,打异教徒是十字军东征时候的事儿,早就已经过时了。”至于打不打德国人,路易十四没表态。莱布尼茨觉得路易十四接受了自己的看法,于是转头研究微积分去了。直到一百多年后,法国军队打到汉诺威的时候,法国人才亮出底牌:人家根本就是冲着德国人去的,你个搞哲学的小青年说不打就不打?别闹了。

莱布尼茨在巴黎待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这段日子里,他公家的差事办得不怎么样,自己的事儿可一点儿都没耽误。他读了笛卡尔的书和一些唯物主义的著作,这对莱布尼茨的哲学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舍弃了“无聊的学派”(经院哲学)。而对于莱布尼茨哲学理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斯宾诺莎。1676年,莱布尼茨到海牙拜访过斯宾诺莎。开始的时候,斯宾诺莎对莱布尼茨并不是很信任,随着俩人聊得越来越深入,斯宾诺莎对这个年轻人也越来越赞赏,还让莱布尼茨读了《伦理学》的部分手稿。

也是在这段时间,莱布尼茨花了很大精力研究无穷小的算法,这让他在数学上实现了巨大突破,发明了微积分。对数学史有一些了解的人可能就问了,微积分不是牛顿发明的么?这里面有一段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关于微积分发明者之争的公案,这事儿咱们后面会聊到。

自以为志得意满的莱布尼茨在法国待了4年之后回到德国,这时候曾经提携过他的美因茨选帝侯大主教已经去世,莱布尼茨开始为汉诺威王室打工,直到他去世。

1680年,莱布尼茨被任命为王室图书馆的馆长,期间汉诺威公爵委托他修家族史。这明摆着就是一篇歌功颂德的软文,莱布尼茨还是接受了,而且写得很认真。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德维格意外成了英国国王,但是他没有把莱布尼茨带到英国。两年后的1716年,莱布尼茨孤零零地在汉诺威病逝。

坚定的理性主义者

和许多大师级的哲学家不同,莱布尼茨并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贯彻自己的哲学思想。更准确地说,莱布尼茨有两套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一种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所奉行的,这种思想乐观、正统,但是很浅薄;另一种则存在于他的头脑中,终其一生,莱布尼茨也没有让这种思想见到阳光。

莱布尼茨的第一种思想让他很受后来学者的嘲讽。伏尔泰在他的小说《老实人》中创造的邦葛罗斯博士,影射的就是莱布尼茨。莱布尼茨的另一种思想则传承了斯宾诺莎理性主义精神,也是这种思想让他在哲学史上成了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与笛卡尔、斯宾诺莎一样,莱布尼茨是坚定的理性主义者。他们的不同在于:笛卡尔认为神、精神和物质都是实体,斯宾诺莎认为只有神才是实体,莱布尼茨则认为有无数个实体。莱布尼茨的实体被他称为“单子”,单子是组成世界的实体,单子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所有可分的事物就不可能是一个单子,而是单子的集合。我们要认识单子,就要把可分的事物不断分割,直到不能再分。所以,每个单子绝不相同。世界上有什么是绝对不同的东西呢?人的灵魂,所以,每一个单子都代表着一个灵魂。基于这样的认识,莱布尼茨才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笛卡尔认为各个实体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莱布尼茨继承了这个观点,因此,单子之间也不存在因果关系。用他的话来说,单子是“没有窗户的”。【1】斯宾诺莎推崇自由意志,莱布尼茨也继承了这个观点。关于自由意志,我们前面聊过,自由意志为上帝对人类行为的最终审判提供了合法性依据。《旧约》里的上帝是全能的,《新约》里的上帝是全善的,而哲学家心中的上帝是全知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莱布尼茨将实体定义为互相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单子,世间单子千千万,大家都是独立的存在,谁也不依靠谁,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呢?

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产生的过程,都有原因。我们可以一直追溯上去,直到最初的那个原因。那么,这个最初的原因是什么呢?莱布尼茨认为,最初的原因也许并不是上帝,而是源自偶然。这观点太刺激了,听着耳熟不?《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是不是也是这么说的?谢耳朵追溯宇宙起源,追到大爆炸就到头了;莱布尼茨追溯宇宙起源,追到大爆炸还没到头。

其实,只要你接受了莱布尼茨的前提,他的结论就很好理解。所有的事物都有充足的理由,因此整个宇宙也要有一个充足的理由。莱布尼茨认为,这个理由就是上帝。事物的理由必须存在于事物本身之外,否则就是循环论证。我们前面聊过李梅亭和阿福关于“谁是猪猡”的争吵,就是典型的循环论证,而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宇宙存在的理由就必须在宇宙之外。那么,什么在宇宙之外又决定了宇宙的存在呢?上帝呗!

莱布尼茨也有关于正义的论述,但是他关于正义的观点远不及他的哲学深刻。简单来说,莱布尼茨认为,全知的上帝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最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当中存在着正义与罪恶。罪恶的存在就是为了彰显正义,这就好比一个从没感受过饥渴的人,不会觉得美食美酒有多么可贵。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事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正义的存在就是为了彰显罪恶。莱布尼茨的成功也将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数学的方法应用到哲学思辨当中,凸显了人类理性的重要作用。

但是,这个过程隐含了一个预设,那就是人类,只有人类的理性是无所不能的。我们在聊笛卡尔的时候,提到了二元论。通过二元论,我们知道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无敌的。在精神世界里,我们的理性主宰一切,什么时间空间、物理规则都不在话下,想干啥就干啥。这是个梦境般的世界;我,也只有我是一切的主人,是上帝一般的存在。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生活,没有了精神世界中的上帝视角,我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普罗大众的一员。世上人有千千万,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凭什么说只有你的、我的或者他(她)的理性就能认识全世界呢?或者,凭什么说只有人的理性就能认识全世界呢?这是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

理性和经验,开撕!

莱布尼茨的观点大致就说到这儿。莱布尼茨用数学的方法发展了斯宾诺莎的观点,斯宾诺莎也用数学的方法发展了笛卡尔的观点。洛克用经验验证了霍布斯的立场,霍布斯也用经验验证了培根的立场。理性与经验之间的这场争论,两边的人都已经到齐了。这是一场很著名的论战,两边隔着英吉利海峡唇枪舌剑,双方的领军人物都是大牛,可谓旗鼓相当。在海峡西侧的英国,带头大哥是洛克,高举经验主义的火炬;在海峡东侧的德国,带头大哥是莱布尼茨,挥舞理性主义的大旗。大伙儿喜闻乐见的事儿终于来了,大牛互撕,泡茶、上瓜子,拎着小板凳开始围观吧!

洛克: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人的知识来自经验,也只能来自经验。你们这帮理性主义者说的公设、理念之类的东西压根没有经验的支持,纯粹是动物本能,就是在瞎扯!

莱布尼茨:你可拉倒吧!人类的理性很神圣的,那是上帝赋予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人类用理性就能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动物能吗?农场里的鸡,看见人拎着饲料桶来了就知道有吃的,扑棱着翅膀拼命往前冲;等鸡长得差不多了,人拎着刀来的时候还扑棱着翅膀拼命往前冲。这就是凭经验干出来的蠢事。老洛啊老洛,智商让人着急呀!

洛克:小莱,你少扯臭氧层子,没用!就你那几个公设,哪个靠谱?你信上帝,我不说你,我问问你,你见过上帝么?

莱布尼茨:上帝是世间万物的造物主,他存在于我们的宇宙之外。

洛克:你看看,上帝都让你整臭氧层外头去了。说了半天,就是没见过呗,那还在那死犟个啥?还有啊,你们那个不知所云的自由意志是从哪来的?这个自由意志能改变客观规律吗?再丰满的内心也得面对骨感的现实!

莱布尼茨:见没见过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理性告诉我,上帝让我拥有了自由的意志,从此区别于禽兽。

洛克:小莱,你少夹枪带棒地拐着弯儿骂人。你的理性告诉你的事儿多了,都靠谱么?你凭什么说人的理性那么厉害,啥都能整明白?

莱布尼茨:老洛,我还就告诉你,理性就是真么牛!你也甭管我是咋知道的,我就是知道!我可不像你们这些信经验的,尽搞眼见为实那套。猫吃鱼不假,但也未必全对。有种你把全世界的猫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是不是都爱吃鱼。我还告诉你,差一只都不行!

洛克:别不懂装懂,你去看看老培那本《新工具》再回来唠。

莱布尼茨:先别说什么新工具旧工具的,就按照你们经验主义那一套,从世界产生那一刻起,所有事物都要服从你们从经验里总结出来的那几条规则,那人从出生就能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能做什么事情;所有的事情从一开始就能知道结果,那我们活着还有啥意思?

洛克:你这么说就不对了,相对论你听过没?

莱布尼茨:老洛,不带这么玩儿的啊!你这是超纲,爱因斯坦比你小两百多岁,你咋知道相对论的?你要这样,信不信我和你聊黑格尔?

洛克:@#$%……

莱布尼茨和洛克就这么你来我往,吵了很久,量子力学和现代辩证法还没出现,所以莱布尼茨很难把洛克彻底驳倒。同样的,洛克也拿莱布尼茨没辙。莱布尼茨后来把他和洛克的通信编辑成了一本书,因为洛克写过一本《人类理智论》,所以莱布尼茨把这本书叫作《人类理智新论》。可惜的是成书之际,洛克已经去世了,毕竟是知识分子,吵架归吵架,风度还是要的。莱布尼茨认为这时候再把书出版出来,对洛克是不公平的。于是,这本书在莱布尼茨生前一直没有发表。

在洛克和莱布尼茨的论战中,英国人没占到上风,不过别着急,经验主义的大boss马上就要出场了,他的名字叫作——牛顿。作为科学家的牛顿必然倾向于经验主义的哲学立场,更重要的是他和洛克私交不错,年轻的牛顿得到过洛克的提携。一看自己大哥让人欺负了,牛顿决定上场比划比划。你懂数学是吧?来来来,哥就用数学灭你!按照现在数学史通行的观点,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茨尼各自发明的,所以微积分的基本定理被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其实,牛顿和莱布茨尼确实各自发表了微积分论文,但莱布尼茨的论文要早一点,早了多久呢?3年。后来,莱布尼茨专门向英国皇家学会提出了申诉,主张自己才是微积分的发明者。英国皇家学会对他的申诉非常重视,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莱布尼茨你可拉倒吧,微积分的发明者是牛顿。对了,这份权威的调查报告的起草者和主导这次调查的人,是当时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牛顿。

牛顿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晚年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炼金术和神学,他特别关注一种叫作philosopher's stone的东西。这东西在哈利·波特里也出现过,被翻译成魔法石。不过还有一种我们更熟悉的译法——点金石。这不是我说的,是凯恩斯说的,对就是那个写《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凯恩斯,这是他用治学的态度研究牛顿的趣事,读了六十多万字的文献得出的结论。还有,牛顿被苹果砸这事儿也可以存疑,这故事传得满世界都知道,十有八九是托了伏尔泰这个大嘴巴的福。

牛顿对哲学的影响很大,大到他没直接伸手就深深影响了哲学发展的方向。由于牛顿在力学上的巨大成就,人们对科学顶礼膜拜,这不仅大大缩小了神学的统治范围,而且把理性主义推到了独断论的悬崖边上,更推动了机械论的巨大发展。不过,千万别以为经验主义在与理性主义的争论中就此占了上风,事情后来的发展绝对让你大跌眼镜。在讲述这个重大转折之前,我们要先迎接一位偶像派兼实力派的哲学家——卢梭。

【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