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公司法务:定位、方法与操作 §§一、提供信息:成本预估

在实务中往往看到,不管是律师还是法务人员,有一类支持业务需求的方式就是简单提示有违法风险。但实际上,比较微妙的是,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自动报送问题给法务部门的流程,那往往就是业务部门已经隐约觉得有违法风险了,才会把问题报送法务部门而产生一个需求。但如果拿到一个反馈是“确有法律风险”,那其实这个回答除了印证业务部门之前的担心确实属实之外,对业务部门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从笔者服务大量公司尤其是直接对接公司一线业务人员的经验来看,业务部门其实最需要获得的答案是:如果有风险,那么这项业务是否还可以开展,如果现在不能,将来怎样能。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商业判断的问题,有很多法务部门也正因为此不愿意给出此种建议,认为已经超出了自己部门职责的范围。但是,无论是业务人员还是法务人员都应该记住: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主体,从来不是以无风险经营为存续目的。公司存续的基本动力是赢利,而不是规避风险。因此,法务部门在处理业务部门需求时,如果意识到违法成本也是公司运营过程中会产生的、扣减公司利润的常见成本的话,不妨也可从成本预估的角度来给出有操作可能性的建议。

例如,业务部门拟开展一个新形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但这种商业模式之前从未有过。该需求发给法务部门评审时,法务人员查找法条后,觉得最接近的监管规则是一个十几年前的针对线下经营的部门规章,如果对其违反的话将要处罚10万元,但又没有找到近十年内的公开处罚案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务部门仅仅出具一个“该模式存在违法风险,建议不要采取”的反馈意见,对业务部门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对公司正常的经营也没有任何的帮助。如果法务部门给出的意见是明确告知“该模式在此前有近似规则,罚则为10万元,但法务部门并未检索到任何处罚案例,请业务部门结合该模式的可得利益综合决策”,这样的回复对业务部门的判断和决策就有了现实意义。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