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第二章 黄帝蚩尤(约5000年前)

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古人死后,躺在棺材里面,一般习惯头朝东。唯独西部的人喜欢头朝西,他们把西方认作神圣。

有人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从西亚迁徙来的,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带着他们的青铜技术、楔型文字和麦子,跨过沙漠,来到我国西部的黄土高坡,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不管苏美尔的说法是对是错,中国西部的文明确实比中原和东方的文明亮得更早,更灿烂。头朝西,有他们的理由。

伏羲生活的地方,据古书说是在如今的甘肃天水,那里至今还有一个很大的伏羲庙,号称羲皇故里,这里属于中国的西部。而神农氏据古书上说生活在陕西宝鸡地区,渭水岸边,也是西部,但比伏羲的地方偏东一点。

而接下来中国人尽知的“黄帝”,大约也是生活在西部。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黄帝。

黄帝是什么时候的人呢?如果谁能回答得出这个提问,我宁愿给他一百块奖金。可事实上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时代,就已经搞不清黄帝的户口本了。司马迁特意向东跑到大海,向西跑到空桐,北过涿鹿,南到江淮,向各地的白胡子老爷爷打听黄帝的下落。结果四方各地的老头子都发誓,黄帝就是他们自家这一带的,就跟现代各地人到处附会一个孙悟空的花果山景点儿一样。司马迁只好悻悻而归,捡了一些古书上的雅言(不是过分荒诞的),对付着给黄帝写了个小传,到底也没说清黄帝是哪儿的人,什么时候的人。整个传作得更像一篇神话故事。

根据比较权威的《国语》,说黄帝和炎帝是哥俩。那我们再查查炎帝的履历吧。可是炎帝很可怜,在秦朝以前的史料中,除了《国语》之外,有关炎帝的事迹几乎一个字也没有。但我们可以发誓的是:炎帝肯定不是神农氏。可笑的是,到了西汉一朝,炎帝就被塞到了神农氏的户口本上,成为了神农氏的儿子,后来干脆偷偷摸摸成了神农氏本人。炎帝与神农氏的户口合一了!

于是后代各种史材上都写成“炎帝神农氏”,这实在是个和稀泥的做法。好吧,我们就可以取消炎帝在历史上的独立存在,而把炎帝和神农氏合一了。

不管怎么样,研究炎帝也不能帮助我们什么,只把事情搞得更乱。

那么,就换一个角度。如果,把神农氏定义为七千年前的人(因为那时候是农业起步时期),我们有理由认为黄帝是四五千年前的人,因为这时候中国产生了父系社会的势力和贫富对立乃至部族冲突,出土的工具中武器的比重也迅速上升,正好和黄帝传说中的事迹类同。

那么,黄帝就是五千年的人吧,比神农氏(炎帝)小两千岁,都是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人。

大约是在五千年前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钟,黄帝出场了。

当时夜色完整而且深沉,星星无言地闪烁,世界一片和睦,不提任何要求。一个叫“附宝”的女孩,正在陕西黄土高原北部安稳地睡觉,没招谁也没惹谁,又安稳地醒来。她有点好奇,就抬头看了看天,这一看不要紧,她那沉默的美丽,被一道哧啦啦的闪电照亮,蛇形的仿佛把天空撕出了一个大口子的闪电,缠绕着北斗七星,照亮了整个郊野。

附宝感觉很恐惧,屋子里的器皿都暗暗地发出红光来,轻微的还有咝咝的声响,附宝的感受就像你在荒野里见了飞碟。也许有什么东西化成了一股烟进来了,当附宝合上眼,香甜睡去的时候,那个什么东西还似乎替她关了门。可怜的附宝,清晨被叫醒的时候,发现她已经不仅仅是她了——怀孕有孩子了。

这一次的怀孕为期很长,好像比别人长了两倍半,到了第二十五个月的头上(已经超过了大象二十二月的纪录),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家伙——黄帝出生了。由于在妈妈肚子里多待了十五个月,期间已经学会了说话,所以黄帝刚生下来,就已经能说会道并且高度聪明。这个孩子长得一副龙颜,浑身散发着圣德,家里的鸡呀狗啊都怕他。风雨雷电这些气象诸神也怕他,黄帝一说,天怎么这么热啊,该刮点凉风就好了。于是立刻就会刮起凉风。说下雨也是一样。很多情况下,吃饭的骨勺拿到他手里就会粉碎,他看着一个瓦罐,那个瓦罐就会爆炸,他盯着某一个人,那个人肯定就要摔跤。村里的人都怕够了这个小孩。[注释1]

功力伴随着他的年龄而增加,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已经可以随意驱使虎、豹、熊、罴(更别说人了)。很多老虎生了孩子,都要领着到他这里报到。

在黄土高原上追随黄帝的另一个少年人,叫作“应龙”,同样身怀异能。当时大雁常在黄土高坡上低低地飞行,领队的老雁不停于空中呜叫,后面的一只接一只应和,以免有谁掉队。这便是答应、应对、应唱、应和、响应等词的来历。“应”是雁鸣的声音。应龙获得了雁的飞天本能,轻易可以爬到山顶,在阳光闪闪中静止不动,大家向上仰望,看见的是一只有翼的飞龙[注释2]。而龙则具备驾驭水的能力。当应龙和黄帝一起在水边赶着牛羊走的时候,应龙走向河水,河水就像惧怕他似的,倒退着让出一块空地。

黄帝认为应龙具有驾驭地面流水的神力。这给黄帝带来很多好处,他所看管的羊群需要饮水的时候,不必费力寻找,应龙可以让远道流来一潭河水铺在面前。

事实上,黄帝的“黄”字,就是一只野兽被仰面切开后,剥开的皮的样子。横杠是两条前腿,下边两点是后腿,上边是大嘴,中间是兽皮的条纹。

种种迹象表明,黄帝驱使着虎、豹、熊、罴,有游牧部族的特征。这是他不同于神农氏一族的地方,虽然黄帝也是神农的后裔,只不过七权八权,不是嫡系而已。神农氏的老窝本来在渭水流域(陕西中部),但一部分子孙顺着洛水北上,跑到陕北发展来了。陕北石头多树少,雨水也少,土地贫瘠,只能放羊。神农氏的这批北上移民,逐渐放弃了神农的耕植技术,而改放羊了,逐草而居。黄帝和应龙,都是这支移民的后裔。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我国现在地彝族、纳西族、羌族,原本是在西北地区游牧的,当迁居西南以后,牧场日益缺乏,就改成了农业生产。现在你让他们骑马狂奔,是根本不会了的。人是很容易忘记祖宗的啊,黄帝身上,真也是找不出与神农氏的共性。

草长莺飞,白昼永长。黄帝和应龙在黄土高原北部,看到了时代最大的创造,一批从洛河北上的人,带来一种比石头还坚硬的金属。

五千年前,黄帝时代,人们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冶炼铜啦!

最早的青铜也出于黄土高原,在其最西部,渭水上游——甘肃东乡县的“马家窑遗址”,是一把铜刀和一些铜块。铜刀长约4寸,经鉴定是含锡6%—10%,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青铜,乃距今五千年前的。

但你千万不要以为甘肃东乡的这个“天下第一铜刀”是可以砍人的青铜武器。其实它只是水果刀,长四寸,连切西瓜的刀都算不上。

炼铜起源于烧陶。随着烧窑的水平越来越高,温度也越来越高,从600多摄氏度,升到了1000摄氏度有余,而纯铜的熔点为1084.5摄氏度,所以终于炼出了铜。

纯铜并不好用,软软的,在黄帝好奇的目光注视之下,自动就弯曲掉了,比石头还软。黄铜好一些,比较硬,是铜里加锌,但是过于脆。黄帝在黄土高坡引吭高歌的时候,他们从过路人手里淘换来的黄铜,就会被黄帝的歌声震得爆炸。黄帝对这样急躁的金属,也无计可施。

最好的是青铜。怎么弄出青铜呢?首先是发掘铜矿石,俗名孔雀石,颜色翠绿,晶莹可爱,很扎眼,人们都想把它烧一烧。它含有氧化铜,烧得时候与锡石放在一起,达到960摄氏度,就可以得到青铜,标准的青铜应该是含有75%的铜,25%的锡。青铜硬度大、表面光亮,可以做成漂亮的礼器,而且所需熔点比纯铜还低,便于冶炼,又富有延展性,可以经过锤炼做出很细很薄的生活器具(比如饭碗和小勺子),是最理想的铜类金属。

但是出土的五千年前铜器物品,也就只有甘肃东乡马家窑遗址这里找到的那一把小铜刀和几个铜块,并且远离中原。而且这个小铜刀,如上所说,含锡6%—10%,比例并不合适,还不能算是标准的青铜器物。总之,这个小铜刀和几个铜块,只能算是偶然事件,也许是烧陶时偶然做出的。

而且此后,中国大地上,就再也没见到铜物件。

直到了距今四千年前,青铜器物才又略有出现,并且也都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甘肃。(这很怪,难道又是苏美尔人传过来的?)甘肃省武威市的娘娘台遗址有铜刀、凿、锥、钻头出土,甘肃永靖县有铜锥、斧、指环,还有中国最早的铜镜。这些铜器既有红铜,又有黄铜、砷铜,也有青铜,但都不是武器,也谈不上礼器,而是小装饰品(指环之类)以及小的生活用品(锥子刀子之类),个头都不大,挂在腰上而已,但它们可以用来加工其他工具,比石器轻便、锋利、坚硬。不管怎么样,这时(四千年前)可以说算是进入金石并用时代,金属和石器并用了,虽然此时的铜物件依旧很少,铜锡比例合格的青铜,在各类铜物件中的比例也甚小,且多局限在西部甘肃。

五千年前,黄帝率领族人从陕北沿着洛水南下。没有人解释过他这次迁徙的原因,也许是出于寻根活动吧。他想到南部的渭水看看。

一路上,千里黄壤,满野弥望,这片黄色的土地让黄帝感慨万千。黄帝因这黄土而得名。

往南走,横亘在陕西省中部,黄帝看见了东西流淌的渭水,来到了神农氏的故地。渭水冲击出八百里渭河平原(在陕西中腰),诞生了华夏族的文明。为什么叫华夏,因为神农氏的后裔有黄帝,黄帝又将有自己的后裔大禹,后者建立了夏朝,这就是“夏”。到了后来的周朝,自认是对夏朝文明的继承,也用“夏”来称呼自己,管自己和下面的诸侯叫“诸夏”,以与周围的戎狄蛮夷之国对称。既而又叫“华”,也叫“诸华”,有时又合称“华夏”。“华”比“夏”后出,大约为了音韵相合而这么叫,或者本来就音转相近而把“夏”也叫“华”。神农、黄帝都是周人盛称的祖先,所以属于华夏文明的开端者了。

黄帝看见,在渭水大地,神农氏的老窝,也是自己的祖根上,华夏之人已经开始使用五千年前的耒耜了。他们数十百人聚在一起,拿着木制、骨制、石制的耒耜,在垄亩上倒退着翻土耕地。此外还有挥舞石锄石铲的。耒就是个尖木棍,从前神农氏拎着的,现在它升级了,在尖端用绳索缚上了一个宽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左右的石头片,这东西叫耜,合起来叫耒耜,它翻土的量当然比尖木棒更强,唯一的缺点是入土能力差(不如尖木棒易于刺土),所以在耜的颈部,即耜和耒的交接部,还有个横着的木棍,可以脚踩助耜(石头片)人土。黄帝望着南边这些人的耕具,心中充满了惊讶,好像猴子看见了手电筒。

但还没有犁。这时候虽然有了牛,但牛也不负责拉犁。牛在这时是被放到草坡上吃草玩儿。

养牛和养猪在当时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杀了吃肉,而且主要用小牛,肉嫩。把牛肉串起来,架在火上烤,这就叫炙。还有脯腊,脯是牛肉干,果品和瓜菜也可以。腊是咸牛肉干。现在的腊肉、咸鱼、香肠、火腿、果脯就是这么来的。

总之,牛在五千年前,只是提供肉品,平时无忧无虑吃了睡睡了吃的,像猪一样。牛甚至连拉车也不管,因为这时的中国还没有车呢。牛慢慢学会拉车和耕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一群雁鸟(几万只)从头顶聒叫着飞过,压得阳光都黯淡了。应龙很想拿起飞叉,去投刺大雁,雁排队有秩,飞叉最易刺中其中之一。大雁的羽毛可以做衣服——古代羽绒服。这个心思刚刚萌生,已经有一只大雁尖叫着中叉,从队伍里沉甸甸地坠下来。应龙说:“我并没有出手啊?但是叉自己飞起来了。”

自鸣得意的应龙跑过去拾起大雁。这些举动导致黄帝轻蔑地哂笑:“我更希望有他们这种翻弄土地的东西,而不是去捕捉一只愚蠢的大雁。”

这时候没有蒸热也未到虐寒之严冬,空气悄然人襟,清爽可爱,正适合赶路。黄帝对他的部族人说,“我们向东走吧。”

虽然黄帝是神农氏家族后裔的一支,而且是十八竿子之内就能打到的一支,但黄帝不太乐意涉足神农氏一族的地盘。这里的人口密度太大了,黄帝还是喜欢住冷静的地方,但又不要像陕北那么贫瘠的。

他们向东走,捋着渭河平原的北线,在陕西东部东渡黄河。这是“几”字形黄河的从北向南段。这一段黄河把黄土高原一劈为二,左边是陕西,右边是山西。

黄帝渡河不需要很先进的技术,伟大的羊筏子帮助了他。羊筏子是游牧民族的专利。杀羊时,先把羊头割下,留下颈部,同时去掉四个羊蹄。剥皮时,严禁开膛,也不能弄破羊皮,而是将羊颈悬于树上,先割开颈部,进而把皮往下翻拉,最后把羊皮完整地扒下来。最后将脖子、四肢、生殖器等处扎紧,仅留一只后脚作为充气和排气孔,形成羊皮囊。

黄帝命人把羊皮囊都拿出来,鼓着腮帮子从羊腿给它充气,拴牢,羊皮囊就鼓胀胀得像一个怀孕的羊了。黄帝随行的羊群,看见这样古怪的圆羊,纷纷发出奇异的咩叫。

黄帝把几只羊皮囊合为一组,与木棍捆在一起,做成羊皮筏子,大家纷纷登筏渡河。

在黄帝的部族眼中,此时的黄河水并不浑浊,黄土高原植被茂密,百兽出没,水土无所谓流失。是后来那些给土地开膛的耒耜越来越多,一道又一道,纵横万千道,终于毁了这片黄土地上的自然植被,使得黄土光秃秃的,雨水一冲就千沟万壑,直淌入黄河。黄土高原染黄了黄河水。

水淋淋上岸的这帮陕北人,进入山西,他们还有很多路要赶,每个人身上都扛着几十斤重的家什。为了减少跋涉中的痛苦,特别是解决行李的运输困难,据说黄帝在东迁的道路上发明了车轮。

国际上一般的看法是,一千年前的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车,苏美尔人并且把这种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向东传到中国,首先进入西部,被西部的黄帝“窃取”了造车的美名。总之,中国这里,黄帝被冠为始作车者。

黄帝是怎么“发明”车的呢?他看到了转动的飞蓬,就是荒枯的干草和藤,它们被风吹成一团,雪球一样越聚越多,直到房子那样高,像个大怪物。当狂风一吹,这个巨兽就可以转动,压过路上一切障碍,而且脚步飞快。黄帝看见这种圆周滚动实现直线运动,从而创造了轮子。轮子最初是单独使用的,在移动沉重物体时候(比如捉来的一只大象),人们在大象下边垫上圆木,作为轮子,撬着大象滑走。

于是黄帝的专利——车就这么出来了。首先它只有一个车辕(就是拉车的杠子),其次车轮是实心的,没有辐条,这一点使得它旋转缓慢,但是更加结实(有辐条的轮子是两河流域的人在又一千年后发明的)。

黄帝甚至使用牛马来挽车,不过这是不可能的。黄帝时代中国还没有人工驯养的马匹(马也是从西方传来的),牛则像猪一样长膘待宰。牛马都不干活。黄帝时候的车,是人力挽动的。那个苦闷的拉车的家伙,不知道是谁。既然有拉车的,就有坐车的。阶级开始出现啦!

茂密而耿介的粗木深林,长久以来,燃烧着孤独绚烂耀眼的火光。道路在他们的脚后出现,河流在他们的身边跌倒,黄帝进入了山西。

黄帝在山西南部顺着太行山底向东走(山脉呈东西走向,是山西与河南省的南北分界。山脉往南,就是黄河。但是你听不到东流的黄河水声)。黄帝走了刚刚一百公里,到了山西夏县(晋西南),在这里他遇到了嫘祖[注释3],立刻被她的美丽折服。

嫘祖正抱着一个陶瓶去井里汲水(五千年前已经开始有水井了,南方水井有的更早点,喝井水更加卫生)。

嫘祖弯下腰,用瓶子腰际的两根细绳把陶瓶系下去。井壁四面是木棍自上而下垒成的,五六十层之多,木棍交叉成“井”字形。嫘祖的陶瓶是尖口尖底的,像个硕大的枣核。尖尖的底部使瓶子入水就自动倾倒,进水一满因为水和瓶子的整体重心下移,瓶子又自动竖起。

嫘祖的胸、腰、脚都有珠、管、玉石之类的坠饰,在皎白的上臂上面,还套着几只臂环和一只筒状的臂筒,前者是玉的,后者是象骨的,淡黄、青绿两色,包在臂上,作为劳动保护和美丽装饰。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也多起来了。

嫘祖两臂交互拉绳,把水瓶提起。她穿着自己所织造的柔软轻薄、光滑细密的一种织物,后来黄帝才知道,这种织物叫作丝绸。丝绸柔滑地附她身体上,显得她的身材凹凸有质,娇艳欲滴。黄帝侧目倾听,水罐外的水滴悄然跌落井中,回音勾地一声,阳光幽弱。

嫘祖在劳动中暴露出的优美的曲线,深深地教育着黄帝。敛息于她的不远处,她静止的温柔,仿佛千百蝴蝶,绕着她周身纷纷起舞。羽翅五色掮动,晃人眼睛,见形不见身。

黄帝对应龙说:“我在我的心脏深处,挖掘搜索,见到的是朝霞般绚烂的情感。我的语言怎能刻画出它的微妙幽曲。我的心思怎能被言词说破?”

应龙走上一步:“我看这个女生沉静如水,柳叶如眉,不适合我们走南闯北的人吧。”

“可是,曾经惯看日月春风的我,你知道,是不会轻易交口称赞什么人的。”

应龙咕嘟了嘴,不说了,准备执行命令。他把双手叉开,食指交叉唇前,低呼一声。地面上受他管理的水立刻起了感应,特别是嫘祖抱着的水瓶里的水,水们像鲸鱼喷水一样喷了出来,水柱径直冒上去,几乎打湿嫘祖的头发。黄帝同时看见了嫘祖的乌发上,有一枚晶莹、修长、精美的玉针,在初秋天气里闪闪发光。这个刺激使得黄帝打个冷颤,使得那个玉针随之碎裂,导致嫘祖小姐的头发像刚才逃逸的水那样,垂落下来。

如果不是还有一只象牙梳固守着她头顶上螺壳一样的乌髻,嫘祖就要乱发飞扬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些长发分成柔和的几绺,解散在肩头,以及两三根极细极长的辫子,也散垂下来。涓细的水泼了一地。

象牙梳是五齿的,发明梳子的灵感来自五个手指,但梳子是梳理头发的,固定螺髻并不在行。嫘祖赶紧举起一手,去保护这枚幸存的梳子,这个动作导致怀里的水瓶啪地掉在地上,摔个粉碎。她的发波流动,日光下反射着洁亮的柔光。嫘祖娇嗔道:“不好了!耍流氓了!”

“谁耍流氓了?”应龙上前问。

“肯定是你!”

黄帝走上前,排开应龙,手抓向地面,那些水瓶的碎片,立刻像倒放的磁带一样,恢复合拢,蹦了起来,离了地面,连同清冽的水,一起回到黄帝的手上。他举起来:“我可以借一口喝吗?”

得到默许之后,黄帝喝完水,注视着嫘祖。黄帝说:“是谁捧给我以芳香的酒浆,我就要为谁迷醉不醒。我将儿女情长,放弃读书赶考(对不起,当不至于说读书赶考)。我将把追逐的艰辛和成功的荣耀让位给古人和来者,就让我做你手掌上无名指上那个陶环。我将甘心蹉跎并且于世无补。”

嫘祖大愣:哟,这个西边来的帅龙真能说啊,口吐莲花啊。(是啊,人家刚诞生下来就会说话的了!)

嫘祖恼恨的意思少了,多了些好奇,她看见黄帝穿着貂狐的毛织成的衣裳,上边画着鹿头和扭曲抽象的豹子。黄帝的蔽膝、腰带、鞋子,都是革制的(兽皮去掉毛,叫革)。黄帝头顶,戴一个牛角形压发冠,脑后露出的头发编作蝎尾形棰髻(类似麻花辫子,朝天长髻),用五只野猪獠牙制作的骨笄套在棰髻上起固定作用。额头上边,绕着一圈细长的小细辫子,还有一串绿色石质饰品束额一圈当发带。鬓角也垂着一些细辫。耳外挡着方块的、梯形的耳饰,质料像是细陶,磨制精细。手腕上,左腕套着象牙镯和玉镯,好几只,有宽有细,颜色纷杂,而右腕上是空的(留着戴手表)。手指戴着红玉的指环,大约是帮助拉弓用的。黄帝的颈胸部分,垂着一块玉璜和象牙龙,一个青紫一个洁白,还挂着一串獾、狐、鹿、狸、猪、虎的犬齿或门齿,染成黄褐色。总之黄帝身上都是小零碎,像是旅游景点里兜售小纪念品的,实在有点另类。[注释4]

嫘祖忍不住笑出声来:“你是刚从山顶洞下来的吗?怎么穿得这么乱七八糟啊?”

“我穿的这是一套黄土风情,阁下想听吗?”

“有话请讲。”

“即使全是黄土也会因烘烧技巧不同而有红陶、黑陶、白陶、灰陶、彩陶的目感差异。我的鞋袜颜色很深,像是重度烘烧的印纹红陶,胎色较深,坚固耐用,是贮藏粮食的好罐子。我的小护膝裤颜色稍暗,像是风味独特的细泥黑陶,黑如漆、薄如纸,再经打磨,漆黑光亮。毛线衣的颜色稍浅,像是柔顺细腻的网纹白陶,胎制细白,器表光滑,光彩照人。而我背包的颜色内深外浅,并点缀着紫玉饰品,则像是兽纹彩陶,表面刻上花卉图案,嵌上猪纹、狗纹、龙纹、虎纹、月亮、太阳,气势磅礴,剽悍豪放,是国家一级文物!”

嫘祖愣了半晌,轻轻咬着发梢,这家伙也太能说会道了:“照你这么说,那我穿的就是青山文化了?”

“在下愿闻其详。”

“即使全是青山,也会因天候状况和冷、热、深、浅、秋的环境而有差异。我的鞋袜颜色很深,像是太行山的松岭,深沉忧郁。丝罗裙颜色稍浅,又有点泛白,像漂着冰雪的北漠大青山,阴冷诡谲。上衫绢衣的颜色更浅,像是江南温柔婉转的草坡,清澈明亮。而我的纱罗挎包颜色外深内浅,并且有绮锦的碎花背带,就像是长白山顶的天池,岸边跑上几头小花鹿,并有云海缥缈的倒影,栩栩如生,柔弱无骨,乖巧可爱。”

黄帝惊讶得下巴差点掉地上:“我远离西北的苍凉而投在中原低矮的村落里盘旋不前,遇上你这样冰雪聪明的女子,舌头变得踉踉跄跄,柔情让人满面通红……你愿意和我一起分享花开花落吗?从此结为连心伉俪。”

“那,那要先请你把你黄土风情的水罐先还给我呀!”

黄帝赶紧把嫘祖汲水的水瓶交给她手里。

嫘祖这时候扑哧笑了一下:“等一下,我头发乱乱的了,你先拿一下。”

嫘祖把象牙梳子摘下来,交给黄帝,扬起素手,重新盘绕自己的发辫。黄帝看见那白皙的梳柄上还刻有星纹水草,象征着嫘祖的审美情趣。而她的臂环随着胳膊的一举一动,在阳光下叮叮作响。

当夜色深沉,晚风像被装在半满的水瓶子里,涌动着绿色的星光,黄帝和嫘祖已经成为春天中幸福的一员,留下咕嘟着嘴的应龙和大伙,独自在水畔数着星星露宿。[注释5]

五千年前黄帝和嫘祖的婚姻形式,比七千年前神农时代的欢乐谷野合、走访婚,又进化了,开始出现一夫一妻相对固定。但要注意的是,这里却是新郎嫁到新娘家族,不仅维持着相对固定的性生活关系,而且男子还参加女方氏族的生产活动和抚养子女,子女知其母亦知其生身父亲。但生下的孩子归女方家族所有,孩子和爹都在女方家当“工蚁”,我们管这个叫作“对偶婚”(类似倒插门)。

同时出现了夫妻合葬的坟墓,标志着个体家庭的成熟(以往都是氏族集体生活,性生活在野合和走访中随意性地解决,走访婚并不能算结婚)。不过,男生、女生在形成对偶结婚以前的青春岁月里,还是要去野合的。所以,对偶结婚的这两口,都不是童男处女。

但是结婚以后男子的地位是很差的,倒插门一进来,进了女家,立刻就要改名,可以随便被媳妇殴打和责骂,媳妇家的人也可以打骂他,甚至可以杀了他,地位跟奴仆一样。媳妇还可以到外边再找几个老公,属于一女多夫,就像现在包二奶那样,当时叫包二爷。最后生下的女孩留在女家,男孩则当工蚁,成年以后嫁出去。这仍是母系氏族的社会。

在湖南某些汉族地区,至今还有对偶婚风俗:女子成年不出嫁,只招赘男子上门,成婚时由女家备酒宴客,宣布正式结婚,生下儿女,应属于女方,他们的财产,只有他们的女儿有继承权,生下男孩将来长大成人,也是像父亲一样,被别家招婿。同时结婚以后,男女都可以自由去爱上别的男人或女人,数目是一个或两个。同时结婚以后,男女都可以自由去爱上别的男人或女人,数目是一个或两个,那男子称为“伙计公”,女人称为“伙计婆”。呵呵。

所以,虽然叫“对偶婚”,但并不对等,丈夫地位低,混得好的,死后可以和媳妇葬在一起,混得不好的,死后得归葬本出身氏族。所以这一时期的夫妻合葬墓,还不是主流。丈夫一直到死,没落任何财产。他死后留下的遗产,都被女方家族的兄弟姐妹瓜分。丈夫从嫁来一直到死,不管创造多少财富,都没有支配权,都归女方家族拥有,包括丈夫帮忙生下的小孩。如果生下是女孩,就留在女家,长大以后也不离开本家族,等着从外边娶来男生陪他。如果生下的是男孩,就当“工蚁”,跟他爹一起干活。当然女方家族也会把他们生出的男孩嫁出去,虽然这个男孩会很倒霉,但为了维持各个家族的平衡发展必须如此,人们也就不想那么多了。这就像几千年后常说的那句话“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那时是“嫁出去的男孩,泼出去的泥”。

但男性的势力开始成长,与河东吼狮们开始对抗。男子虽然依附于对方的家族,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但毕竟已经较为稳定地进入了母系家庭(引“郎”入室),取得一个立足点,由此为父权制的发展打进一个楔子,往后就是夺权的事了。男人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个漫长的斗争过程。随着农业工具技术的发展和深耕的要求,体力的更强的男人越来越多地从利润不高的渔猎方面转入到农业,取代女子成为农业劳作的主体,而谁控制着农业,当然谁就是老大。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收益的不断提高,男人不断从狩猎行业分流到农业来,贡献日益巨大。从女耕(浅耕)女织男子狩猎,变成了男耕女织。后来,随着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出现,青铜器等技术,也很好地武装了男人。这就像电脑制图可以使得画家失去对绘画的垄断,新技术也使女人失去了对生产生活的很多垄断。你手再巧,也不如我的青铜的工具巧,女人的心灵手巧越发不在新技术前面具备优势了。而且男的也在长期摸索中发现,没有男的,是生不出孩子的,于是对于女性的生殖崇拜,也开始降温了。

人口的发展也使得打架越来越有必要,这也给男人提供了舞台,狩猎的武器与经验很好地武装了男人,使他们更善于打架——从别的部族掠夺财富。于是,男子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打架业中日益居于主导地位,他不能丧失他所创造和经营的财富,他要守着自己的这些财富,而不要把自己嫁到女方家族去,而且生下的孩子必须归他,姓他的姓,把财产一直在男性血统中传递。

于是,越来越有骨气的男子,开始不肯出嫁到女方家去了,但是女的也不愿意嫁过来,所以男人采取抢婚和买卖婚的形式。“婚”字从“昏”,表示晚上行动(抢劫)。侯宝林说相声,说要嘣嘣嘣冲新娘子身上放三箭,以及古罗马新郎抱新娘进门槛,都是古代抢婚的遗迹——抢来的新娘自然是放在麻袋里抱着进家门的。

抢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真抢,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如居住在美洲的某些印第安人,为了掠夺妻子,经常发动战争,成群结伙出发,到外部落杀男夺女,占以为妻,这是当地人结婚的重要途径。

另一种是假抢,一般是先议定,再以抢婚形式完婚。清朝时期苗人去女家迎娶的时候,女家召集亲友列械环卫,等新郎新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双方就械斗。女方家长率领亲戚拿起武器锤击来犯之新郎。新郎单人直取虎穴,径入屋中,夹妇上马,疾乘而驱走。后边女方父母持械,大呼亲友,一同追赶,实在追不上,“怒而归”。

新媳妇在途中还“故作坠马状三”——假装三次跳马逃跑,新郎夹之上马三次,还要把新娘子走过的足迹掩埋,防止女方家族追击时发现。等新媳妇一进门,新郎的虎狼一样的弟弟们,立刻把新娘绊倒,拿绳子捆起来。妈呀,这哪是结婚啊。这也反映了男子想在家庭中夺取领导地位,是经历了多少艰辛险阻的奋斗啊。现在的女权独立运动,只上街喊口号,不拿出点抢婚(抢男的)的做法,怎么能见成效啊!

这种假抢,其实也是从前真抢的遗迹。

有抢婚,就有抗婚,各民族的哭嫁风俗,就是抗婚的基本形式,有些民族还编成哭嫁歌。另一种形式是逃婚,结了婚,女子很快回娘家去,死活不肯再过来,像钉在娘家一样。直到生下孩子,有的生子也不归夫家。彝族过去有所谓“子生十岁而不见父”,孩子十岁了,还不肯交到夫家去。现代的福建惠安女,还有这样的结婚以后不入居男人家的遗风。

除了抢以外,男子跟河东吼狮搏斗的另一种办法是买卖婚,要想娶进妻子,必须付出一笔代价,或者金钱,或者粮、布、牛和首饰等财产。这东西后来演变成了彩礼,其数量多少依姑娘的年龄、容貌和生育能力而定。反正男人在社会上角色越来越重要,占有的“钱”越来越多,用这种花钱的办法就比抢文明多了。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买卖婚了,但车、房这些招摇之物,可以诱来女生,一样是夫权社会下男人迫使女人嫁过来的好办法。

买卖婚的聘金不限于一次交齐,可几代交毕(为了最终能成为家庭主导,男子给女家交几代钱,也可以啊)。买媳妇的钱不够就分期付款,把牛啊、羊啊、米啊什么的,一年交上一批给女家去,媳妇却先领回来。现在的非洲就有这种情况。过去瑶民结婚,新郎派人去迎娶,新娘闭门拒之,良久,新郎的人把银币从门隙塞进去,大门开了。但是卧室的门还不开(新娘还在里面负隅顽抗)。新郎的人再敲门,再塞银币,门才开了,又磨蹭半天,直到新郎黔驴技穷,荷包空空,新娘才勉勉强强跟着走。这也是买卖婚的遗迹。

“妃”字,有“帛匹”的意思,说明妻子是买来的财产。

富人能花钱买妻,而穷人就买不起,只能以劳役的形式支付彩礼,上门去当女婿,若干年后再将妻子接回来,从夫而居。这是以劳役的方式进行分期付款。

从女性为婚姻和家庭的主导,到男性为婚姻家庭主导,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最终,发生根本逆转,女子出嫁到男家,同着男人转,生下孩子姓男人家的姓,是男人家的财产,给男家传宗接代用,财富永远在男性一脉中传递,这就是父系社会了,在四千年前。

男人与女人的斗争,从活着打到死了,从天上打到地下,一直到坟墓里边都是。最初母系社会时,都是男女分开单个地葬,没有夫妻。后来,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略微出现了夫妻,表现在地下,男子钻到女子的棺材里了,成为一夫一妻的形式,但是女子仍然是主导,是把男子娶来家里的。但既然男子已经钻进了女方棺材了(女方家庭了)——棺材就等于一夫一妻的家庭,要不怎么说婚姻就是坟墓呢——那就已经钻入了女方家族,剩下就是如何夺权的事了。后来,男人的经济地位不断在升高,开始抢婚、买婚,逼迫女子嫁到他家来,体现在棺材里就是女性住进了男姓家族的棺材,这个大男子在棺材中还要尽量伸手伸脚,多占一点地方,让旁边的妻子侧身躺着,尽量蜷曲着,以示自己是家庭的主导和伟大的主劳力。并且丈夫可以多娶,体现在地底下,女子在棺材里从一个变成两个,围着老公睡,而且老公是直着身子,媳妇们侧弯着。这也就是父系社会了。

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还是女性为主导的“对偶婚”流行,所以我们可以发誓,黄帝不是通过抢婚娶到嫘祖的(更可能是嫘祖抢了他)。黄帝多半是在迁徙途中经过夏县,这个外省青年,于是入赘到了嫘祖家,听嫘祖的部族摆布。不过由于黄帝很牛,有很多特异功能,长着一副龙颜,很快就降服了嫘祖所在部族,改向黄帝俯首听命了(期间可能黄帝还打了嫘祖)。这也并不奇怪,黄帝时代(五千年前),就是男权向女权夺权斗争的过渡时代。

这位光风霁月型的大美女嫘祖,她还发明了养蚕(夏县出土了我国五千年前的半枚蚕茧化石,证明了嫘祖养蚕的传说多半属实)。于是人们在麻衣的基础上,就有了丝衣。这个技术在四千年后终于传到了欧洲。

黄帝领略了嫘祖的丝绸,接下来就营建自己的新房。更早的房子,都不大,半地穴,地上的部分,圆形的有点类似小蒙古包,方形的则是方锥体,且全是单间的,没有家庭,大家都去欢乐谷解决性需求。过去即使有大房,也只是村子中央广场上的那一幢,是同志们过集体生活(比如开会时候用的),是大队办公室。每个单间房子的门,都朝向这个大队办公室,而不是朝着太阳。

黄帝这时,人们主要还是住半地穴的坑屋,但有一些成功人士则把一撮撮“地面式”的建筑开始凸现在大地丛林之上。结构由单间变成了多间,甚至包括客厅和多间卧室。一般叫“前堂后室”,进门是个古代大客厅,常在一百五十平米甚至更大,穿过客厅,后边是三四个卧室,是黄帝嫘祖及孩子们的住所。客厅左右两边,还有小屋子——大约是小保姆住的。

这些大房子的结构是这样的:地基上竖起四根粗大的木柱,但是木柱之间的墙都是木骨泥墙,不结实,不负责承重,只起遮蔽风雨的作用。承重主要靠墙体里的几根柱子。这种建筑理念在中国后代一直被继承着。屋檐外伸出很长,也需要什么东西支着,所以在屋外往往再设一圈柱子,以支撑屋檐,同时形成檐下散水的檐廊。

黄帝盖房子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平好地基,再铺垫干燥的草泥,其上抹砂浆。墙不是平地起的,而是先在地上挖槽再筑墙。四周挖好墙壁的基槽。房子南边再挖窖穴。

2.开始杀人,五千年前开始出现祭奠房子的人牲,把body(遗体)埋在墙基下面,有这哥们在下面托着,墙不怕狂风洪水。如果阔气的话,房基下边也挖坑埋一个人牲。

3.竖立木柱,从前柱子是插栽在坑里的,现在柱子在地面,柱下垫以石头。大木柱间距是一米三根,中间还有小木柱,都是支撑房顶用的。木柱之间填芦苇,每隔一个手掌宽再绑一横木条(以藤条捆扎),使整个墙壁固结在一起。

4.杀人,把人头削掉皮,洗洗干净,念完咒以后,塞在墙壁里。所杀的人都是部族冲突的俘虏,或者部族内部的volunteer(志愿者),他们觉得住在墙壁里比住在屋子里好,而且保住一家人的平安,值得。

5.把草拌泥抹在墙壁内外,注意把人头抹进去。墙面再用沙浆抹出美丽光滑的墙皮。

6.用木架搭起屋顶,屋顶是两面坡或三四面坡的,依旧再加草拌泥。这时还没有瓦。

7.内部装修。地面用沙浆抹它几层,再用黏土、陶粒、料姜石,烧制成古代水泥,铺在地上,水泥遇到水变成胶结材料,坚硬平整,色泽光亮,呈青黑色,是古代的地板。

8.再做方形灶台一到三个,以及挡火的短墙。还可以再做高出地面半米的实心土床。

9.内部同理修墙,隔出客厅和小室。小室每间十到二十平米,里边放上罐、钵、盆、壶、杯、盖、碗、瓮和陶制的纺轮。有的小室不预备住人,是储藏室,瓮里装上粮食,墙根放上石弹丸和石铲、石斧、石刀等等,弓箭挂在柱子上。[注释6]

好了,黄帝和嫘祖拿着钥匙入住新居了,新婚燕尔。他们的长方形三百平米的大新房子,在丛林的包围下熠熠闪光,这是家庭开始出现的标志。既然生活这么美好,黄帝就在嫘祖家乐不思蜀地住下了。不过,村里的主流还都是传统的单间小房子,说明很多人还没有固定的老婆。

不过不用害怕,这种大房子和小房子之间,往往挖沟隔着。把那些光棍的坏蛋挡在外面。整个小村的外围,也有六至八米宽、五至六米深的大防卫沟(大壕沟),保护着我们。沟的外边,是人们玩泥巴制陶的窑场,以及祖先们居住的地方——集体公墓,未来村里的幸福男女们,都将埋在温暖的这里。

黄帝在山西南部盘桓了一段时间,颇有一些势力,把亲族们四处安置,扩大在这一地区影响。靠着自身的勤奋努力和部族朋友无私帮助,他把打猎的武器改良成能够打人,一有时间就演习干戈,实力迅速激增。黄帝还发明了足球,球里边装的是鸡毛,据说是让军队操练用的。不过当时没有专门军队,只是些蛮汉罢了。[注释7]

接着,他穿谷道越过太行山,向东迁徙到河北省北部,河北涿鹿一带。在这里,他听说西部炎帝神农氏的后代共工氏,跟东方的蚩尤打起来了。

东方的山东省,是东夷人的天下,以凤鸟为象征。神农、黄帝这些西部华夏族,以什么为图腾,则不明确。

东夷族的很多陶器都像鸟,立鸟扬着脖子,是好看的酒壶(五千年前的山东省已经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始酿酒,因为粮食多得吃不了了)。五千年前还把好的石头琢磨成玉器,东夷人的玉器也多鸟形,去台湾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得见。

东夷人崇拜鸟,同时善射(比如后来有射日英雄后羿)。古代拆字先生把“夷”拆成“大”和“弓”,大弓,说明这些东夷人善射。他们射击的时候,在箭尾巴上拴上丝线,这样箭是带着丝射出去的,可以回收。这倒不是东夷人小气,而是顺着丝,容易找到落到乱草丛中的伤鸟。这是古代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同样办法可以应用在鱼身上,用箭尾的丝绳把中箭的鱼从水里拎出来(类似捕鲸)。

东夷人文明发达,表现在发明和使用快轮旋转制陶技术,所以陶器圆整光滑,比西部好,而且可以做得很薄。东夷人最喜欢做一种薄如蛋壳的黑陶,叫蛋壳陶,壁壳只有一毫米甚至不到一毫米厚,外表漆黑黝亮,还雕刻着竹节、波浪的文饰。一尺高的蛋壳陶器,却只有一个鸡蛋重,堪称绝世精品。这么轻薄的泥陶是怎么拿进陶窑里去的呢?

东夷人以蚩尤为首领,弟兄八十一人,役龙使豹,呼风唤雨,很酷的,并且据说他们“铜头铁额”,吃沙和石子,因此有人说他们是古代最早的金属冶炼者。

蚩尤他们也唱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词大意是——

嗜血森林醒来的早晨

任何侵略都成为可能

我用古老的咒语重温

吟唱灵魂序曲寻根

面对魔界的邪吻,不被污染的转身

我们半兽人的灵魂翻滚

回忆兽化的过程

我们半兽人的眼神单纯

并非贪婪着永恒,只对暴力忠诚

对不起,翻译错了,这是周杰伦的歌曲(不过跟蚩尤也差不多,都听不懂)。蚩尤唱的,意思是他们怎么砍竹子,怎么做成东夷弓,然后把古代愤怒的子弹,射到进犯者的肚子里去。

这些“半兽人”啊,一边唱一边还吹哨子(就跟现在裁判员吹的哨子差不多,是陶制的,最古老的乐器,后来进化成陶埙)。还有人弹着弓弦当琴,吹着骨笛(鹰腿做的,上面凿几个孔,跟现在的笛子差不多,区别在于笛子里边还有一个可以推拉的活塞)。蚩尤的哥们弹着弓弦当琴,击打着原始的石磬,敲着空心木头,咚咚的,是鼓的爷爷。有人持着羽毛飘带,展翅欲飞的样子,跳起了鸟舞,屁股上还拴着牛尾巴。为了增加喧嚣热闹气氛,有人还拿石矛去扎肥猪,肥猪一嗓子一嗓子地号叫,听上去非常过瘾,是古代的男高音。

蚩尤站在人群中,听大伙狂欢胡闹。他长得雄伟猛悍,脑顶就是一个东夷人的小矮髻,髻上插着玉笄。额角多余的头发不像西北人那样编成细小的辫子,而是断发披散着,用一条皮质发带(练额)箍住——发带从前额缠过耳际,绕扎至脑后,这使他很像一个大侠。他额前的碎发截成弧线形,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只盖耳,长长的时候,就用石刀裁去。

蚩尤的耳挡是玉石的小片,有鱼、鸟、龟、猪好几个样子。双手腕、双脚腕套着石环、串珠,右臂玉环多达八九枚,右手拿着玉杖,威风凛凛不可侵犯。他的手指上,指环镶嵌着绿松石。左臂则是空着。蚩尤的脖下面还挂着一串獾、狐、鹿、狸、虎的犬齿或门齿组成的链子,表示链子主人曾经战胜过这些牙齿的主人。[注释8]

这时候中国没有形成国家,所以各地人的发型随心适意,互有不同,但都有一发髻。往北去流行高髻,往南方则矮髻。有的人甚至挽两个发髻,髻一前一后摆是北方人习惯,西北人则额前一左一右摆。

个别懒蛋也是有的,他就不挽髻,但也不至于披散头发,而是像现代女孩那样,弄出一个马尾巴来,用玉环把马尾巴根儿束起来,叫作束发。但马尾巴根儿不在脑后,而是正头顶,高挑着,像日本浪人那样。马尾巴根上再插一个玉针,针尖朝前,马尾巴披散脑后,用骨梳略加约束,非常性感。有的女孩不挽髻也不做马尾巴,而是编一个粗粗的大辫子,盘于头顶,像阿q那样。

而阿q的故乡,南方吴越地区的人,这时候最懒不过,不弄发髻也不弄马尾巴。纯粹把头发断掉一截,直接披散着,如现代长发之妹妹。

中国文明分成东西两脉。西部神农氏是华夏族,在陕西、山西的黄土原野上有仰韶文化。东部山东省有东夷族的大汶口文化,都是七千年前就开始了的。东夷属于沿海文明,华夏属于大陆文明。他们在各自本土上获得大发展之后,就带着自己地域风格的陶器和文明出发——华夏族从西来,东夷族从东来,向中原挺进。并且在五千年前,在中原地区发生正面冲突。

所以你知道,中国文明,并不是从中原向四周扩散的,而是恰恰相反。

中原基本上就是河南省,蚩尤在这里遇上了共工。共工作为西部神农氏的后裔,迁徙来到中原北部地区,具体说就是辉县,河南省北部。陕西、山西之间大山谷里的黄河横流到辉县这里,就变得非常颓废,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在眼前大平原上不知道下一站该去哪里。它忽上忽下,靠上的时候,就向北拐,从北方的天津人海(当时就是那样),靠下的时候,又跑去江苏人海。河南辉县就是上扬下拐的转折点,像手腕的关节。

由于黄河从辉县起变得放任自流,辉县这里就特别爱发大水,共工就住在这儿整水。他长着红头发,水蛇腰,他整水的办法就是使劲堵,堕高山,取土石,填堵低洼之处(这一招后来被大禹的爹学去了,没堵好,把自己给搞死了)。这时候还没有国家意识,水利专家共工喜欢以邻为壑,即把洪水都泄到邻居门槛里去,类似向海外倾倒垃圾,当时都是小部族,没有大集体意识。[注释9]

住共工隔壁的正是山东移民过来的东夷人。共工把水堵得乱七八糟,突然堵不住了,大水一决口,滔滔振振,冲天荡漾,直奔东夷人的移民区扑来了。东夷人吓得窜出家门,抱着老婆孩子上了树。

东夷族领袖蚩尤得到报告,一看自己的老乡们都退化到树顶巢居状态去了,大怒,恨坏了陕西来的这帮共工氏移民。兼以为了争夺中原肥美的土壤水源和人口,两家积累了大量宿怨。蚩尤决定教训一下共工,准确地说,干脆把共工势力彻底驱逐。蚩尤整顿部族勇士,拿起石斧弓箭,与共工一方展开交战。

共工发大水还行,打仗就缺乏勇敢了,被勇暴的蚩尤揍得头破血流,腰眼中箭,败退西走。蚩尤乘胜追击,尽占“九隅”之地,把河南大部地区划为东夷人的势力,以及原有的东部。

共工不肯服气,带着男女老少撤到西边老家的方向,想找人拉援兵。作为神农氏的后裔,共工有很多高知名度的亲戚,其中最嫡系、最根正苗红的就是“榆罔”先生,是神农氏嫡系真传第七代玄孙,一说是第十七代玄孙,总之是神农氏部族的正宗掌门人。如今他也离开老家西部的黄土高原,来到中原发展了,在河南中西部。[注释10]

榆罔这人不但是华夏族掌门人,还很有艺术细胞。他最爱干的事就是端着竹筒、蚌壳、人头壳,每个里边盛着不同颜色研磨好的矿物颜料,加水调稀,一个壳里一色。端起来,拿着鸡毛笔,蘸取之,然后就像现代画家那样在陶器上作起画来。画得绚烂多彩,最喜欢的是临摹古代彩陶:一只肥润丰满的鹳鸟,瞪着吃惊的眼睛,嘴叼着一尾大鱼,站在石斧旁边,面对面看着石斧,样子非常生动幽默,是古代陶画的珍品。旁边还有画家的题款,是五十多个准文字,谁也看不懂了,用小锥子画上去的。榆罔就经常临摹这些古代作品,画好了,就叫人放进陶窑里去烧。烧出来,一看又不好,就毁掉再画。

这一天,他正在高高兴兴地构思艺术,怒气冲冲的共工冲进来了:“大哥,大哥!我被人欺负了!挨打了。你看看这。”

榆罔慌忙放下鸡毛笔,问:“久违啦,共工贤弟,谁欺负你啦?”

共工脑袋上都是紫包,眼珠血红,恨得鼓鼓的。按照神话中的说法,他有一次与祝融打架,结果被祝融先生打败了,气得要死,共工他一怒之下撞断了不周山。结果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日月星辰都往西边滑,江河都往东边流,对中国地质地貌产生重大影响。祝融的子孙建立了好几个种姓的诸侯国,其中一支芈姓的向南迁徙去了江汉平原(湖北省),成为了楚人的祖先。祝融后来被尊为火神,共工则被尊为水神(俩人都是华夏族的,神农氏后裔,是起源于陕西黄土高原的)。

共工说:“有一帮来路不明的妖精,打得我腰眼中箭。”说完,把做手术取出来的箭头给榆罔看,“可怕的是,他们的箭头都是青铜做的,你看。咱们的都是石头的。他比我们先进多了。他哪来得那么多铜?我们的青铜可舍不得做成箭尖,乱射出去,那得浪费多少铜啊。”

“哦。可我这里的人,连石箭头都少。很多是兽骨箭头的,还不如你呐!”榆罔说。

兽骨做的箭头,杀伤力最小,形制一般像拇指,射上去创面小。而石箭头是扁体梭形,创面大,放血多,箭头尾巴还长出倒钩,射上去,再拔下来,带出好大一块瘦肉。

榆罔身为华夏族神农裔的掌门人,不能不管老哥们亲戚共工,不论敌人石箭头、骨箭头还是核箭头,只得上,于是扔下画笔,硬着头皮与山东来的蚩尤东夷部族,正面交锋。

山东人和陕西人打起来了。

二者其实都是外来户,是跑到中原谋生活,争地盘的。山东东夷和陕西华夏在中原的这场战斗,属于移民和移民之间打,类似北京地区城乡接合部,浙江村儿的民工跟新疆村儿的民工,为了某些什么利益,发生大规模团体械斗。

打起来的时候,蚩尤的属下浑身都披着牯牛皮,揉制处理后的皮子比活牛的皮还结实,使得榆罔、共工的石箭头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射上去难以致命。蚩尤甚至采炼铜矿,造了青铜的剑、矛、铠、戟来武装部属,足以把挥舞石矛的陕西人打得吱哇乱叫,就像手使菜刀、西瓜刀的对付拿两截棍子的。从武器装备上,蚩尤有绝对优势,兼以蚩尤刚猛彪悍,殴打起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榆罔来,如面的司机对付大学老师,胜券在握。画家榆罔与共工接连战败,屡次失利,向西逃遁。蚩尤进一步把中原土地捡入囊中。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其他华夏族分支,都束手无策,看着从西北同来的老哥们榆罔、共工挨打,爱莫能助,甚至自身难保。

蚩尤属下作战时候,蒙着整张牛皮,像斗篷一样覆在身上。牛头则做成帽子戴在人头上,远远望去牛首人身。他们与榆罔、共工斗,就以牛角抵人,煞是厉害。现在河北省还有牛角相抵的摔跤运动,号作“蚩尤戏”,学名角抵戏。蚩尤的遗民后来去了南方,成为三苗,很多苗人头饰至今还做成牛角样,电视上常看得见。

蚩尤在许多古代画像石上的形象(包括南美洲出土的一些),都被画成四目八肱八趾,从侧面反应了蚩尤的战斗装束。也就是他有牛眼睛两个,人眼睛两个,牛皮上垂着的牛腿四个,加人腿四个(含俩胳膊),所以四目八肱八趾,手里还捏着剑戟。不过,说蚩尤在五千年尚未到金石并用时代(金属与石器并用)时就率先使用上了青铜的剑、矛、戟,恐怕不太可能。那时的青铜器出土物,只是一般家什小器件罢了,水果刀什么的,而且是零星发现。说蚩尤有青铜箭头、青铜牛角套,还说得过去,剑、戟不太可能。

文字记载上,蚩尤及其战士都是铜头铁额、耳鬓如剑戟,也就是他们有青铜头盔,或者是在脑顶的牛角上,加青铜尖的锥套,用以刺人。

我们说,牛皮衣服叫甲,青铜头盔叫胄,如此甲胄俱全,蚩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军装发明使用者,兵家始祖,后来号为战神。一直延续到后代秦汉时期,都是这种牛皮甲胄的军装。

蚩尤还建有古代最早的军旗,号为“蚩尤旗”,大约是一条条花里胡哨的彩带。后来古代星占学里把一种“出”字形尾巴的彗星,称为“蚩尤旗”,认为这种彗星一出现,就意味着天下必动干戈。

蚩尤还有一个第一,就是为了管好山东来的移民,他做了五刑,拟定了中国最早的法律,对打砸抢分子使用割鼻子、砍臭脚、脸上刻东西的待遇。但这在后代儒家学者眼中却成了蚩尤“暴”的罪证。其实有了刑罚代表着文明的进步,蚩尤作的五刑,是中国法律的雏形。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太可骄傲的,这时候的西方,两河流域和埃及,早就有了完备的成文法,用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书写,而我国还连文字都没有。

西风晚凉,衰草瑟瑟。黄帝定居在河北省涿鹿县南桑干河南岸,跟他的族人一起喝酒。五千年前的中国已经开始酿酒了——但你千万不必骄傲,两河流域和埃及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喝到古代啤酒了。

黄帝的涿鹿在北京西边近两百公里处,去张家口的路上,桑干河畔的官厅水库一带。这里地靠偏北,是后来的古代边塞,荒障之地,所以黄帝带有一定游牧性质,他的苗裔到了春秋时代还有白狄、鲜虞什么的。

神农氏(即炎帝)的嫡系后裔榆罔,陪着共工在中原挨打,地盘尽失,实在是没办法,就冒着引狼入室的危险,派人北上找黄帝来帮忙,因为黄帝毕竟也是他们同宗,神农氏的一支。[注释11]

黄帝与蚩尤互相闻名,未曾谋面,就像网友一样。黄帝对蚩尤充满了好奇,很想过去打一架,就带着部族之人南下出发了。

我们谈谈黄帝的装备。在黄帝这时候,下地干活还都是石铲、石镰、石斧、石耜,打仗就用石斧,是黄帝的主战武器。石斧巨大的重量保证了即使不够锋利,击中对手后一样能取其性命,但使用者需要有把子蛮力气,文学作品上使斧出名的多是些大老粗,如李逵、程咬金之流。斧头与斧柄的牢同性至关重要,从前的石斧是把木棍顶上楔个缝,把斧头夹进去,外用绳子缚紧,打仗一兴奋,斧头没准被抡掉了。黄帝时代做了改革,斧头上钻了孔,可以把绳子穿孔过去再束缚于柄上,就稳当多了。

骨矛或石矛不是主要兵器,这是考古上的认识。并且后来夏商周最先流行起来的青铜武器是戈(从石斧进化来的,劈啄武器)而不是矛,也说明了这一点。

黄帝也有远射武器,出土文物中有陶弹丸,是弹弓子发射用的,打鸟可以,打人打不死。黄帝用的是古代手榴弹,就是把木棒、竹竿上端劈为裂缝,夹以石块,甩臂投掷,可投五十余米,不算远。

想轰击得更远一点就用石球。人们挥舞绳子,把绳子末端皮套上的石球抛掷出去,疯狂扫射,可以称之为流星索。如今的南美洲人打架,还用这个呢。出土文物中常有这种球,像体育课上的小铅球似的。石球虽好,一次却携带不了几枚,难以持续有效地轰击,战斗激烈程度有限,打得不热闹,一会就没子弹了。所以石球只用于扼守要塞,或者用于野战开展初期。而且抡绳子的方向性差,砸着砸不着敌人都没准儿,所以开展初期它只当一番火力铺垫。

近身肉搏才是黄帝时代的主打方式,战斗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激烈程度及残酷性可想而知,用石斧把人砍得翻出白花花的肉和红殷殷的血。

还有一些武器我们没有把握是否在黄帝行伍中使用,比如流星锤,就是石球上系有绳索,连石球带绳索一块抛出。左臂上绕许多绳,右手提一石球,飞掷打击敌人以后,还能把石球收回来继续用。最厉害的是三球流星锤,绳子一端是两个大球,一端是一个小球,拿住小球,将其余两球在头顶上甩圈,让他们旋转着飞向锁定的目标。三球连赶,瞄得不准也能杀伤敌人——扫击面积大啊,而且绳索还能绊缚敌人。这种东西现在民间杂技中还在用。

现在谈谈蚩尤的装备。在许多汉代画像石上,蚩尤手里还捏着剑戟长矛。剑、戟不可能是石制的,而肯定是青铜的。青铜剑戟足以把拎着石斧木棒的黄帝族人扎得浑身冒血。

但五千或四千年前的铜石并用时代并没有发现青铜剑、戟,发现的只有青铜或红铜的水果刀、切肉小刀、小锥子、镜子指环之类,都是小件。画像石上的剑矛戈弩,这些青铜武器,应当是汉朝人推想着画上去的。[注释12]

但也不能排除蚩尤真的采炼铜矿,制造青铜兵器。因为青铜武器在一千年前的两河流域已经大量使用了,甚至掌握锡焊技术,没准蚩尤歪打正着也弄出了这些东西。

不管怎么样,我们有理由相信,蚩尤头戴牛角是没问题的(甚至是加了青铜套的牛角),身穿牛皮衣甲也是没问题的——蚩尤成为我国最早的甲胄使用者。面对黄帝的石制和木制武器,这些防护使他几乎刀枪不入。他手上可能还握着青铜长矛或剑、戟,占尽进攻和防护的绝对优势。

黄帝都是石头的,装备明显劣势,但是他发明了战鼓。(然而不是世界第一,且只是古书所云。埃及地区出土了比黄帝更早一千年的兽皮鼓。)

按照古书所说,黄帝制造了鼓,他捕杀到了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夔。这个动物的珍奇之处在于它只有一个脚(即鲁迅《三味书屋》中讲的一个脚的牛,用纸蒙着去画的)。鲁迅当时小,不懂,以为那是牛,其实那是夔。夔长得像牛,苍身而无角,只有一个脚,出入水则必刮风下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剥了它的皮,蒙在一个细高的陶罐子口上(直腹平底,半米多高),做成陶鼓。[注释13]

黄帝又抓了另外一个珍稀动物“雷兽”,拿雷兽的大腿骨,做了鼓捶,在夔鼓上一敲,声闻五百里。(后来夔绝种了,但形状常被刻在青铜礼器上,叫夔纹。夔鼓从军用转为民用,成为后来的宫廷乐器,乐官名字也就叫夔,他们的生活,跟现在摇滚乐架子鼓手,差不多吧。)

虽然有鼓,但打起仗来还是各自为战,看谁胳膊腿粗力气大,互相揪打,不讲究队列阵势和长短武器协作。敲鼓只是为了助兴。到了两千五百年后的春秋战国,战鼓指挥下的作战才变得成熟。战国兵书《尉缭子》记载:击鼓一鼓前进,再鼓攻击;一步一鼓,慢进;十步一鼓,快进;鼓声不绝,跑步前进。鼓调也不一样,分宫、商、角、徵、羽。发出商音的是将军的鼓,发出角音的是师、旅将官的鼓,百人长的鼓音调最低,听谁指挥不要听错了。打仗像是搞一场开幕式表演,也需要提前操练的。当士兵得有音乐细胞。

马也是从西方传来的,这时候中国还没有驯服的马,牛则像猪一样长膘待宰。牛马都不干活,也不打仗。黄帝时候即使有车,也是人力挽动的。没有必要让人拉着战车上战场,所以也更没有战车。

然而传说黄帝做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指南车:小机器人站在车上,平伸一只胳膊,不管车子怎么拐弯,他一直指着南方。我们知道车辆转弯时,外轮行程大于内轮行程,这个微小差异被一套差动齿轮记录下来,经过一系列齿轮作用,拧动小机器人的胳膊,矫正由于车子转向给它带来的指向变化。于是它可以不管车怎么转,总指着最初启动前的方位,被李约瑟博士激动地宣布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控机器”。被张衡、祖冲之等人都尝试着去造出那么一个来,却不知所终。很多中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辅导下,也信誓旦旦地要发明出它呢。但我们知道,如果两个车轮不是绝对的同等大小,在转弯的时候就会发生误差,齿轮把这些误差一放大,多转几次弯再一积累,指南车就不知道都指到哪儿去了。所以,首先要把两个车轮做成绝对等大、等圆,这对黄帝时代就是一个巨大挑战,更别说金属齿轮技术了。所以,五千年前黄帝时代是绝对没有指南车的,中国居古世界第一的只有蚕丝和麻绳。(蚕丝也只是在黄帝时代才开始出现,黄帝老婆嫘祖家乡山西夏县发现半个蚕茧。黄帝时代在麻绳技术上做了创新,世界其他地方则倾向于使用别的材料做绳子。)

黄帝南下抵达中原,与榆罔族纠合一起,在一阵火力准备之后,向东夷族发起猛攻。作为游牧色彩的部族,黄帝远程武器优良,他那猛烈的石球轰击、弓箭攒射,打得蚩尤一方头破血流。接着黄帝放出虎、豹、熊、罴(马熊),配合几千名战士,伴着夔鼓的轰鸣,向蚩尤冲击。然而一到近距离,蚩尤东夷族含铜量很高的武器装备开始发挥优势。

蚩尤身先士卒,率领铜头铁额的弟兄八十一人,进如锋矢,战如雷霆。他们身披牛皮,猫腰前冲,以头顶的牛角集结成十数人一组,在军旗的指挥下,猛冲黄帝,煞是厉害,简直是古代坦克,黄帝之卒不能相向,行伍大乱,开锅一样混乱,纷纷披靡。人熊、马熊也没见过这疯牛犄角阵,也都惊了,拍着胸脯张开大口猛啃东夷人。虎背熊腰、血胆鹰扬的东夷战士,在呼啸冲杀之中,生死相搏,奋力逞强,狠剁黄帝族人头,到处是流血,到处是哀号。黄帝落花流水,老虎也嗷嗷直叫。黄帝认识到自己发动的是一场山猫对老虎的进攻,正在惶急,盟友榆罔看看形式不好,早就怕死了蚩尤,都是惊弓之鸟,干脆率先撤出战斗,带头溃退。黄帝被卷着也不再犹豫,抛弃了上千具挣扎呻吟的肢体不全者,以及没了主的野兽,奔命而去,留下老虎们在战场上饱餐死尸。[注释14]

蚩尤乘胜追击,攻势雄劲,不断给黄帝、榆罔以重创,黄帝在中原大跌面子。冥思苦想之后,黄帝不敢硬碰硬地大决战了,决定主动后退,诱敌深入,等蚩尤实力削弱后再寻找战机。

根据这一构想,黄帝离开中原,主动向北撤退,蚩尤部族跟踪追击。当时的物力水平和运输能力远远不足以支持远程作战,蚩尤为了除恶务尽,做了那个时代所难以做成的事。华北平原森林蔽野,鸟兽横行,蚩尤孤军深入一千里到河北省地区,远离山东、河南基地组织,失去补给接应。但他坚持长途跋涉,一路多次击破黄帝,总计九战九胜。

黄帝退至涿鹿大本营(北京以西至张家口一段),应龙前来献策。应龙是从小跟黄帝一起长大,曾当过灯泡(黄帝谈对象时)。应龙具有神异能力,据说能驱动地面的流水。应龙说:“我们筑堤蓄水,再决堤放水,足以把蚩尤营地没为汪洋!”

黄帝觉得这个馊主意很好,就派应龙带领一拨工程队在灵山河谷,垒石为坝,截取灵山河水,秘密蓄积水位。工程做了一半,却赶上天降暴雨,大坝一下子决堤了,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飞崩,裂岩荡崖,直冲应龙,顺势淹向了涿鹿地区的黄帝大本营和诸多村落,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严重,根据地经济遭受破坏。

蚩尤则灵活转移,不受大害。后来人们分析,这场暴雨是蚩尤请风伯、雨师放的。风伯是东夷族的(东夷有风姓),他嗡嗯嗡嗯,气息如云,从东海搬来水蒸气,移动到河北省涿鹿上空。雨师则把东海的食盐捻成氯化钠粉末,撒向云端,增加空气中冰晶和水滴密度,实行人工降雨。就见晴天一声霹雳,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天昏地暗,暴雨如注,天地不辨,把黄帝之人泡在了水里,自相践踏,哭天叫地,多成水下之鬼。

大雨月余不息,黄帝泡得受不了了,也赶紧动用自己的神异功能,通过祭祀祈求,从天上下载了一位很危险的神祗——女魃。女魃长得外秀内慧,穿着青色衣服,眼睛水汪汪,牙齿不是很暴,身高1.85米,跑得有点快,脑袋顶是秃的,因为烈日烧烤的缘故。她一跑下来,涿鹿这里立刻大旱(所以她又叫旱魃),雨水顿时止住,积水很快蒸发,把黄帝的人从泽国里打捞出来了。女魃完成使命之后,却因为能量消耗巨大,上不去天了,从此留在人间为虐,成为旱魃。她跑到哪儿哪儿就土地龟裂,庄稼渴死。人们只好修庙求她,她如果不开恩,人们就表演“斩旱魃”的戏吓唬她,方才奏效。后来女魃在人们劝说下去了河西走廊一带定居,导致当地沙漠化严重,并且时常跑回北方捣乱。据说她是因为长得丑,老找不到对象,脾气变得火爆,所以她到哪儿,哪儿就大旱。[注释15]

黄帝请外援上了瘾,王母娘娘跑来送给他兵法,教他以引兵布阵取代无组织的械斗,黄帝经过这次函授,非常有体会,知道打仗不是他所理解的揪头发挖眼睛使劲拿脚踹了。另一个漂亮女神——玄女,也跟黄帝相好,授给黄帝兵信神符,可以调动天兵天将的。这些传说表现了黄帝在其北方大本营不断得到地方部族支持补充的事实。

与此同时,蚩尤的伤亡损耗无法补充,行动逐渐困难。他站在异乡一处高坡之上,旷野涌起于他的脚下,附近都是对他不友好的陌生部族。这里环境生疏、语言不通、敌情不明、粮食缺乏、武器残损,蚩尤陷入消极被动与疲劳。反之,黄帝则得到根据地人民和附近部族的补充,换上那些精干壮年替代缺胳膊少腿者,凭借筑有城垣的小型城邑和壕沟来消耗蚩尤。

蚩尤面对斗志弥高的黄帝一族,明显转为劣势,在黄帝的地盘落得四面楚歌。最后的决战在一个狂风大作黄沙蔽天的环境下进行,山谷迷雾使得蚩尤不辨东西。黄帝则熟悉地形,利用传说中的指南车指示方向,率领熊、罴、狼、豹闻着味儿,和盟友以压倒性优势兵力,向蚩尤部族冲击,势若狂风骤雨,一举将其击溃,蚩尤力竭被擒。

蚩尤被押缚到军中鼓下,是行刑杀人的地方了。军中的鼓,是全军注意力所在,有犯人就在此施斩,警戒军众。

黄帝明明自己一身白毛,偏说别人是妖精,列数了蚩尤的种种罪恶,然后用大斧子砍掉了人头。蚩尤被杀于夔鼓下,东夷族仍尊他为英雄。蚩尤最终成为古代战神,岂不伟哉!

蚩尤被斩后,为了预防他变成妖精,在地下造反,黄帝就把蚩尤body肢解,分处安葬,所以今天山东郓城、山东巨鹿县、河北成安、山西运城都有蚩尤冢。一般习俗,男性死后的棺材里,要放石斧、石刀、匕首、弓箭、矛,使其在另一个世界中也常备不懈。黄帝肯定也没让蚩尤坟里放这些。东夷人有习俗把玉放在死者口内,所以估计蚩尤口中含玉(这个习俗后来扩展到全国)。黄帝把蚩尤重要的人头葬在了最远的山西解州,在黄河大拐弯处。后来此地也出来了一个战神就是关羽。这里还有许多大盐池,是可以开采池盐的宝贵资源,盐池水色泽殷红,被老乡们呼为“蚩尤血”,是战神蚩尤的颈血滴淌的。古代最早的大款——战国盐商猗顿开始在这里开采和销售这里的池盐。山西南部在两千年中富甲一方。

而蚩尤在山东地区获得更大的认同,一直到战国,齐国人心中天神,一是天,二是地,三就是“兵主”蚩尤。秦始皇东游时曾祭奠战神蚩尤,刘邦起事前和当皇帝后,也都祭祀蚩尤,以求打仗成功。蚩尤的影响甚至传到美洲,一些贝雕、石雕上的人像画,被有人理解成中国的蚩尤,随着东夷人穿越白令海峡来到这里。

自涿鹿战争后,黄帝一时声威大振,野心膨胀开始同室操戈,乘战胜之余,向同为华夏族的战斗盟友榆罔动手,与之决战于阪泉之野,地点仍在涿鹿附近(河北怀来县东五十六里)。榆罔不堪一击,三战三败之后逃遁到湖北东部地区,隐姓埋名度日。这个地方后来被叫作神农架。

黄帝打跑了神农氏嫡系榆罔,随后派应龙渡过黄河,南下与神农氏其他后裔争夺中原,主要针对共工一族。共工有一个曾孙子,非常知名,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当耳环,就是大名鼎鼎的夸父。夸父是个巨人,倔强不降,跟着部族与应龙激战。应龙攻势凌厉,又具有半神性质,在中原频频得手,共工氏日缩。夸父不忍看见全族覆灭,就组织突围,向西部黄土高原转移。让爷爷共工在前面跑,夸父断后,浴血奋战,在进入黄土高原的咽喉地区函谷关地段时,被应龙射杀。夸父长啸一声,仰面倒下,血溅巨石。夸父的部属,纷纷战死,血染三百里夸父山(河南灵宝县)。

应龙经过一番苦斗,也因为消耗能量太大,回不了天上了,后来于是去了南方定居,导致南方多雨。[注释16]

但神话中夸父变成另一种死法,被他的战胜者们把他丑化为不自量力者:夸父要跟太阳赛跑,结果还真能跑,终于在函谷关一带追上了太阳,却一不小心冲进太阳肚子里去了,热坏了,赶紧找水喝,喝干了渭水和黄河(在函谷关北交汇),还想喝,想往北跑到一个大湖去,结果还没到就一趴不起,渴死了。临死把手杖插到地里,手杖吸取了他的遗骨化成的肥料,繁衍蔓延出三百里繁花似锦的桃林,被人们称作“桃林塞”,位置即在赫赫有名的函谷关,在黄河大拐弯进入中原处。在这里,血淋淋的战争行为被转述为体育竞赛(长跑)。

夸父还有个爷爷(也是共工的儿子),非常了不得,叫作后土,被尊为土地神,但事迹不详。他也就是土地佬儿,也叫社神。“社稷”一词的“社”就是指他,后代帝王每年都要社祭,给他(后土)摆生猪肉吃。(而“社稷”的“稷”字指谷子,是谷子神——后稷,现在还没有出场。)

夸父在西方神话中也找到了他的“表哥”,叫伊卡洛斯。这人把胳膊粘上羽毛,朝着太阳飞,结果飞得太近,被太阳烤化了。他变成了脱了毛的鸡,掉在大海里,淹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趋炎附势可以,但是不要太近。

“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是黄帝在战败蚩尤、榆罔后的写照。司马迁说黄帝的辖区东到大海,西到甘肃,南至于湖南,北抵河北涿鹿。不过我们也可以发誓地说,黄帝的影响力绝对达不到泽被天下、巨细靡遗的地步,肯定有很多部族根本都不知道黄帝是谁,或者不服气他。所以,终黄帝一生,都不得不在征战中度过,大小五十五战,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就生活在军营里。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不服气者,其中有一个叫刑天的家伙,非要跟黄帝争第一,领着自己的部族跟黄帝打,却寡不敌众,被黄帝捉住斩首。刑天尸身不倒,血柱冲天,他仍然不死心,以两个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口,执干戚而舞,还要跟黄帝恶斗,陶渊明所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夸赞他呢。干是盾牌,戚是斧子。

不管怎样,黄帝利用自己的文韬武略,粗粗笼络住河北、河南以及山西南部各部族领导。而蚩尤的嫡系部族,则被黄帝驱遣到河南西南部,叫作三苗,后来一直成为华夏族的劲敌,又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发,说“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犯老辈蚩尤的错误,该死。经过惊天动地的长期战争,三苗才逐渐衰微,向湖南湖北江西地区迁徙,最后退至我国大西南,余部也许就是苗族。

黄帝命仓颉创文字。[注释17]西方的文字主要为了记载土地经济事务而创生,中国文字却是为了占卜祭祀,具有与鬼(就是部族祖先)沟通的能力。各部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字,各部族也都有自己祭祀的鬼(就是这个部族的祖先们),他们认识各个部族的文字。仓颉大哥颁布了新文字,要求各部族传达使用。各部族的鬼们一下子就慌了,看不懂子孙后代写给他们的新文字了,一下子失去联系,成了无人祭祀送饭吃的饿鬼,于是鬼们半夜哭号。

天上还下起了粟子雨,是子孙们祭祀奉献给他们的粮食,因为字体到天堂上以后无人认识,天堂的邮政局把这些粟米都退回来了。

后来,闹了一阵子之后,懂得新文字的人死后,也变成鬼了,到天堂跟本部族的鬼一解释,组织老鬼学习新文字,“天雨粟、鬼夜哭”的离奇现象才没有了。

不过,我们说,仓颉造字是没有的事情,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还没有汉字,也没有甲骨文。而此时的两河流域和埃及,则已经有了颇为成熟的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

当时五千年前的中国,是很多原生状态的部族各自独立存在着,黄帝的部族在战胜其他某些部族之后,最多成为一时的盟主。盟主和各部族之间是相对松散的关系,距离后代的国家或者朝代还有着性质上的区别。总之,谈不上是什么国家和政权。

后来,黄帝晚年,就有了出世之想。“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当帝久了就心情递减。功业到底是精神鸦片,还是世界末的无聊消遣?”

于是黄帝去了山东泰山,想解脱尘世烦恼,长生不死。古人眼里山川万物都有灵,上帝无处不在,但上帝的办公室是在泰山。黄帝准备上泰山通过封禅的仪式祭拜上帝,同时提出长生不死的申请。黄帝穿着他自己设计的龙衮之服,带着各部族领导,在山东地区领导(少吴)的安排接待下,去泰山底下吃了三个月的素,眺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泰山,然后,蚩尤的后人给他开道,已经投降了的风伯给他扫地,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家一起高奏《清角》(有德之人才能听的顶级古典雅乐),向山顶登去。到了山顶的圆圈他举行封禅仪式,拜祭四岳五方诸神,燃香烛,告天曰:“我黄帝承天得助,地利人和,一统万邦,今登大山观日,报告天下太平,祈求上帝收纳。”(“上帝”这个词,在很古老的《尚书》里就有了。)[注释18]

但是上帝并没有出现,黄帝也没有在天使的引导下升上天空。黄帝苦苦思索,也许是山东这个地方是东夷势力区,野心不死的“恐怖分子”多,上帝不敢来。

后来黄帝在专业人员的指点下,去了中原的黄河大拐弯处,于荆山下面炼铜铸鼎,这个鼎能够起到跟上帝沟通的作用。

鼎的创意来自煮小米。中国人吃小米,小米一煮就是几千年,煮米的锅也就被上升为国家权力的象征——鼎。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煮小米的陶罐子作为炊具,架在火塘上,必须用陶支子或三块石头架起来,下面放柴禾,才能炊煮。后来人们观察了孕妇,把陶罐下面捏出三个袋状的足,叫作鬲,可以自己把自己支起来,就不用三块石头了。鬲的袋足浑圆饱满,孕蓄着奔放的情感,有女性那里的曲线美,是煮饭的工具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缺点是这三个袋足在煮完饭以后,干粥渍在袋底出不来,没法刷锅,并且浪费粮食。

于是五千年前的人,把鬲的三个袋足变成三个死心的脚,也就是鼎,是完美无瑕的煮饭之具了。质地是陶的。

黄帝想超越他的时代,做出一个青铜的鼎来,以象征自己的铁饭碗万年不坏,并且取悦于上帝,用漂亮的鼎炖肉献给上帝吃。然而并不是有了青铜就可以铸鼎。铸鼎需要几百人多工序合作,使用木炭和皮囊鼓风,分部件铸造,所需技术在石器时代是不具备的,而且黄帝时代还根本没有青铜。不过,汉朝的特异功能人士在忽悠汉武帝的时候说:“黄帝还是铸出了他那个鼎来了,而且是三个,分别象征着天地人,鼎的四周围雕刻有腾云的龙。”

黄帝有了鼎,就在荆山之下(河南西北部灵宝县地区,函谷关一带,夸父死的地方)躲开东夷“恐怖分子”的捣乱,再次举行祭拜天神活动。据特异功能人士忽悠汉武帝说:这次黄帝就非常成功,活动进行中途忽有大龙降临,一根龙髯从云彩里垂下迎接黄帝。黄帝吊着钢丝绳,一下子就飞到龙脊背上去,骑住大龙。旁边的群臣、妻妾以及群众演员七十余人,都跟着爬龙背上去了。还剩下一些没上去的,使劲揪龙胡子,把龙揪急了,一甩脖子,一帮人全坐了个屁股蹲摔到山坡上。大家仰望着黄帝被上帝派来的龙接走,越来越远,终于不见了。人们抱头痛哭,黄帝实现了长命不死,羽化成仙的美梦,大家还得继续当人。那三个鼎则留在原处,被后人称为鼎湖,在河南灵宝地区,旅游时候可以去玩。

黄帝升天,把汉武帝羡慕得了不得,赶紧也花钱请异能人士也安排他上天——吊着钢丝绳上天。结局不知如何。估计异能人士虽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却挣了不少钱是真的。

黄帝上天时还有一个教练陪着,叫容成子,此人从天地中间获取精髓,使心性空虚,达到老不死的境界,所谓的守生养气。他的发白了能变黑,牙齿脱落可出新牙。因此他做了黄帝的老师,采药制作了伟哥给黄帝吃,他给黄帝上生理课的对话,被后人编辑成房中术,地摊上可以买到。奇怪的是,这个老神仙在两千年后的周穆王时期又重返地球,善于辅助劝导君王,还当了老子的老师。

陕西省中部的黄陵县,如今有一座有黄帝陵,山水环抱,古柏成林,坟体周长五十米,前有四角飞檐的祭亭,郭沫若同志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表明这个景点是真的),附近有黄帝庙,上书“人文初祖”,院内有宋朝以后的历代碑刻,有的石刻还作普法宣传:“泼皮在此砍树者,痛行断罪。”

不过,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个陵里真埋着一个人,并且就是黄帝。

十一

黄帝时代(距今五千年前),中国以外的花花世界是什么样的?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七千年前开始“铜石并用”,六千年前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和武器,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城邦国家。

到了这距今五千年前(黄帝时代),两河流域的城邦国家已经相当繁庶,数以十计之多:埃利都、乌尔、拉尔萨等等。有的城邦的王宫多到数百间厅房,包括官员、书吏的办公间,比法国的凡尔赛官还要大。一些城邦的王陵出土了五千年前的金银宝杯、青铜短剑与印章。楔形文字则记录了城邦土地转让买卖的合同。他们此时(在距今五千年前)已经开始使用轮车、木船等运输工具,并且应用了十进位制,同时发明了绝无仅有的六十进位制:把一个圆周分为三百六十度,一小时分为六十分,一分钟分为六十秒。在许多粮、油、酒等容器的盖上,留有标记私人财产的图章的印迹,表明私有制已经出现,出土的经济报表和文献上有了奴隶。并且挖出了四千七百年前的“普阿妣王后陵”,发现了金、银、铜的头盔,牛头竖琴,斧子,匕首,标枪和人殉。

同期五千年前的埃及也是如此。此前,五千五百年前非洲北部尼罗河畔的埃及地区,已经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和青铜武器和工具,并且出现了许多城邦国家,各个城邦一直在通过武力互相兼并,其中的城邦“提斯尼州”在目前(距今五千年前)正在逐渐强大起来,即将把埃及各个城邦征服成为一个统一的专制王国。

总之,在距今五千年前,两河流域和埃及都已是青铜时代的喧嚣一片,都有了带有政权的城邦国家,而中国这里依旧沉寂在石器时代的宁静当中(只是在距今四千年前,算是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此时连夯土城墙都还没有——意味着还没有城市或者城邦出现,也没有可以证明城邦政权存在的证据,比如王陵或者祭器什么的,也没有青铜工具与武器,也没有文字,石器一统天下,有的只是一个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而已,而且不知他是五千年前还是什么时候的人。

所谓中国五千年文明,其实大有水分。五千年前真正有文明的只有两河流域和埃及。

[注释1]《抱朴子》曰:“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

[注释2]据《广雅》:“有翼日应龙。”“应”字的甲骨文如飞龙。

[注释3]嫘念léi。

[注释4]这些都是观察了我国西部出土的五千年前陶制小人像而知的。

[注释5]《史记》:“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路史》:“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注释6]以上根据西部野外考古资料,即五千年前房屋村落的遗迹。

[注释7]据《史记》:“于是轩辕(黄帝)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刘向《别录》“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

[注释8]关于黄帝和蚩尤的服饰、首饰品的描写,是根据我国西部和东部在五千年前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发现的古人遗骸上的装饰品以及人物小陶像上的衣饰来判断的。

[注释9]《国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雍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淮南子》:“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又《山海经》:“共工氏蛇身朱发。”

[注释10]《帝王世纪》:“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崩,生帝临魁,次帝乘、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榆罔,凡八代。”《吕揽·慎势》:“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则榆罔是神农氏第十七代传人。

[注释11]《庄子·盗跖·释文》:“神农之后第八帝日榆罔,世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逐榆罔。榆罔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逸周书·尝麦篇》:“蚩尤乃逐帝(指炎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

[注释12]《武梁祠后石室所见黄帝蚩尤战图考》:“半人半兽之怪物,虽作人立,而豹首虎爪,计头戴以弓,左右手一持戈,一持剑,左右足一登弩,一蹑矛,睹其形状,至为狞猛。”有的汉画像石上,蚩尤则是右手拥着一个石斧,左手举着一个撒旦的叉子,头上顶着两个牛角。这个似乎更古朴、真实一点儿。

[注释13]据《山海经》。

[注释14]梁代任昉《述异记》:“蚩尤氏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触人,人不能向。”

[注释15]《山海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郝懿行注引《玉篇引文字指归》道:“女魃,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雨也。”

[注释16]《山海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经》:“夸父之山,北有桃林,广三百里也。”《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大荒北经》:“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山海经》:“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注释17]据《淮南子》。

[注释18]《韩非子·十过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