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与理论
语句的集合是推理,推理的集合则是理论,理论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的——
推理1:“a、b。因此,c。”→推理2:“d、e、f。因此,g。”→推理3:“h、i、j、k。因此,l。”→推理4……→推理45:“x、y。因此,z。”→推理46:“c、g、l……z。因此,ω。”
在这个理论样本中,首先进行了45次推理,以通过之前的各个推理所得的45个结论为前提,进行第46次推理,得出最后的ω这一结论。只要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哪怕是超越了人类大脑理解范围的究极问题“ω”也能被我们证明出来。
科学在从核动力到基因的一切领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试图通过直觉或神秘体验来获得真理的这一宗教态度所绝对无法获得的,而这一切则都要多亏了“推理”。科学谦虚地估算人脑的能力,借助尊重逻辑积累能力的勤奋态度,最终才得以突破人脑的极限。
推理“欲速则不达”
刚刚我们介绍的理论样本,是最单纯的例子。实际的理论不会像那样被整理成一条直线,从前一个推理中得到的结论又会变成下一个推理的前提的一部分——像这样,理论的形成是以树木分支的形式凹凸不平地向后推进的。比如,下面这种——推理1:“a、b。因此,c。”→推理2:“c、d、e。因此,f。”→推理3:“f、h。因此,i。”→推理4:“c、i、j、k。因此,l。”……→推理45:“x、y、c。因此,z。”→推理46:“z、l、f。因此,ω。”
理论的目的不一定只是导出最终的结论ω。可能还有如下类型——
推理1:“a、b。因此,c。”→推理2:“d、e、f。因此,g。”→推理3:“h、i、j、k。因此,l。”→推理4……→推理45:“x、y。因此,z。”→推理46:“c、l。……z。因此,ω。”→推理47:“g、l。……z。因此,非ω”(非ω是ω的否定句)。
推理46和推理47的差别在于:推理46的前提中包含c而不包含g,推理47的前提中包含g而不包含c;它们的结论截然相反。
因为相反的结论不可能同时成立,所以推理46和推理47之中一定有一个的前提存在缺陷。因为差别只在c和g,所以至少有一方是假的。这就意味着,得出结论c的推理1,或得出结论g的推理2的各个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样一来,虽然同时得出ω与非ω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但科学家们也不会束手无策,而是向前追溯,从而得出一个新的积极的结论:“‘a、b、d、e、f’中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算目标落空了,也没有放弃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