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这就是逻辑学 §01 逻辑学能够决定孰对孰错吗?

真与假

“真”“假”是在逻辑学中被用得最多的两个词,但在日常生活中则很少会用到。还有类似“真理”和“虚伪”这样的表述,但感觉说起来太过生硬,尤其是“真理”这个词,总感觉它带有一种宗教性质,听起来十分夸张。

小知识

真理——与事实一致的事物,也可表述为“真”。与此相反,与事实不一致的事物则被表述为“虚伪”或“假”。

逻辑学里的“真”与“假”只有“真的”和“假的”这样非常单纯的含义。直截了当地说,当一个命题陈述的东西与事实一致,它就是真命题;当它陈述的东西与事实相违,那它就是假命题。

所有句子都有真假(除了命令句和疑问句,只要是陈述句都有真假)。当然了,也存在真假难分的含糊不清的陈述句吧。就像“他很温柔”这句话,如果不知道“他”是谁就无法确定这句话是真是假。再者说,“温柔”指的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体贴所以“温柔”,还是因为他虽然沉默寡言但十分可靠所以“温柔”?——因为含义模糊,我们无法判断他究竟是否温柔。

逻辑学并不在意这种绝对的事物,也就是说,它并不在乎某个句子它究竟是真是假。假设“他很温柔”这句话为真,这样一来,“他不温柔”这句话就必定为假。像这样,相互否定的真与假之间的关系结构,才是逻辑学所表达的内容。只要确定某个句子为真,和它具有相同意义的句子就永远为真,而它的否定句则永远为假,也就是说,逻辑性只负责保持真与假之间的关系。

不管它发生在“什么时候”都没关系

虽然,上文中说逻辑学会把认定为真的句子永远视为真,认定为假的句子永远视为假,可能有人会想,哪怕是同一个句子,时过境迁,会不会真的也变成假,假的也变成真呢?“日本人口不满一亿”这句话在以前为真,现在则为假。“老虎灭绝了”这句话现在为假,百年后说不定就变成了真。

在逻辑讨论中,特定句子的真伪变化基本上不会发生,因为在这之前,逻辑学根本不在乎在“什么时候”对某个句子的真伪进行评价。只要能建立起一个给每个句子都贴上真伪标签的网络就可以了。

比方说,当你认为“日本人口不满一亿”这一句子的真伪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时,就把这个句子当成一种“省略形式”。其实原句可能是“以前,日本人口不满一亿”或“在21世纪初,日本人口不满一亿”,只不过我们将指定时间的句子给省略了而已。这样一来就能决定它们各自是“真”还是“假”,不管经过多久,哪怕是回到过去,真假都永远不会发生变化。因为“以前,日本人口不满一亿”这个句子,不管在以前看还是在以后看,以及从任何时间点来看,它都只能为真。

包括上文中的“他很温柔”,或是类似“制造克隆人是邪恶的”“没有超越贝多芬的作曲家”这类陈述了主观价值判断的句子也是一样的。要先考虑详细的默认设定,诸如“温柔是什么”“这是谁,以何为依据下的判断”等,不管你把这个句子当作真的还是假的都没有关系。当然了,如果需要对价值判断的真伪本身进行检讨,那我们应该要重新进行考虑,在对论证的构造和相互关系进行斟酌时,如果有句子的真伪始终无法确定,那么一般我们会对其真伪进行假设然后继续往下讨论。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