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系统思维指导工作,关键是掌握系统思维的几种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包括整体性方法、结构性方法、相关性方法、综合性方法、协调性方法、立体性方法等等。此外,还有其他各种方法,但都不外乎在这几种方法上派生而成。
(一)整体性方法
“整体大干部分之和”是系统最基本的首要规律。以这个基本规律为依据,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要素与结构、系统与要素的相互关系出发,把认识上升到整体性上来,对每一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整体评价,这种方法就叫整体性方法。整体性方法特别强调把这每一个要素放在整个系统的背景之下来考虑,认真研究要素与整体的结构,分析这种结构组成是否合理,搭配是否协调顺畅,终极目标是否发挥整体功能。
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就是从革命斗争的整体性和全局性需要来考虑每一个要素的。在以军事斗争为主的艰难岁月里,他不仅十分重视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且特别强调了经济建设。在他看来,这些是一个完全不能分割的整体,并且必需实现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整体的最大效应。当时受王明左倾进攻路线的影响,对于苏区经济建设工作十分漠视。***敏锐地觉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特别强调:“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的总任务不能分离,和其他的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他身体力行,积极研究和领导经济建设工作,最终为苏区建设和取得多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整体性方法的对立面是片面性方法。我国古代思想家对那些片面性思维方法有着十分精辟而通俗的概括:用“坐井观天”比喻把自己在特定条件限制下看到的局部当成整体;用“以偏概全”来指把那些原本是多特征、多功效、多指标的系统看成是只有某一项特征、功效和指标;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来比喻由于自己是群体的一小部分,加之缺乏整体思维的自觉性,从而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更加把握不了整体的规律;用“面东而立,不见西墙”比喻自己不自觉地被置于某个方位之后,从而把特定的方位看成唯一的方位。从根本上讲,这些都是缺乏系统思维、没有整体观念所致。
(二)结构性方法
结构决定功能。系统之所以表现出一定的功能,根本上是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依据系统结构功能原理,对系统结构进行一些调整,以保证特定系统功能、提高整体效应的思维方法就是结构性思维方法。一个系统要正常发挥出自己的功能,就必须保证其具有合理而稳定的结构。领导者一定要运用结构思维方法,经常观察、分析系统的结构状态,看其结构是否合理、运转是否顺畅、整体功能是否正常。要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跟踪,确保系统优良而稳定的结构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齐王经常与大将田忌赛马。谁输了一次,就要给赢者一千金。齐王和田忌各有三匹战马,而且每人的马都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在同一级别的战马中,齐王的马都明显的强于田忌的马。每次比赛时,田忌都用同等级的马与齐王同等级的马对阵。即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比赛的结果,每次都是田忌输给齐王三千金。自从田忌收留谋士孙膑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一次,齐王又要与田忌赛马。孙膑就给田忌献了一条计策,他告诉田忌这次赛马要变化一下方法,但是一定要礼让三先,先让齐王说出赛马安排的顺序,然后你以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以你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以你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田忌按计行事,结果田忌以两胜一负的成绩赢了齐王一千金。田忌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着眼于结构性上适当变化,实现系统的有效整合,最终赢得了胜利。
当然,任何系统都是动态的,因此,这种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尤其是当系统结构处于不良状态时,要促使它向优良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领导者注意用系统思维法去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当发现单位结构不良时,就要通过仔细工作、合理调整,甚至增加一些要素,改进系统的结构,提升系统的整体功能。作为一个系统的领导者,首先要弄清该单位是否需要增加组成要素。该增加的要果断尽快地增加,不该增加的切不可盲目地乱增加。
(三)相关性方法
通过处理好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使系统保持最佳的整体稳定状态,并得以发展的科学方法,就是相关性方法。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关联是十分容易理解的,系统与环境相互关联却不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事实上,任何一个系统,自身要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一个系统要得到发展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以便从中获得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从中获得信息和能量。领导者在进行领导系统的设计、组建和管理时,都要注意到系统与外部环境相关性的特点,尤其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客观性、差异性、复杂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最终实现领导工作的成功。
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交战。曹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曹操只得收拾残军,到达渭河北岸。马超乘胜追击,驻寨于渭河边,使曹军一时难立营寨。曹操知道,如不赶快安营扎寨,马超随时有可能发起攻击,无营寨的军队将不堪一击。可是,北岸的附近没有现成的城池可供安营扎寨。这时有人向他建议用渭河的土筑个土城。可是,渭河的土尽是泥沙,松散得怎么也垒不起墙来,加上马超的兵马又常来骚扰,急得曹操日愁夜叹。当时已是初冬时节,严寒即将来临。这时,一位隐士建议说:“这几天阴云密布,今晚定起北风,天气必将暴冷,用渭河泥沙筑城,必定随筑随冻。”曹操经隐士一指点,顿时恍然大悟,当即传令士兵做好一切准备。当天夜里,果然气温骤降,全体将士一边堆土,一边浇水,等到天亮,土城已经筑好。古代人们认为这是应了天时。事实上,隐士正是利用了寒冬这一特殊的时间特点,将筑城和特定时间的天气状况关联在一起,从而取得了独特的效果。
(四)综合性方法
一般说来,任何思维过程都包含着分析和综合的因素,即对事物的性质一一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加以综合,借以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并不等同于思维过程中的综合方面,它是从“部分相加等于整体”上升到“整体大干部分相加之和”的综合。综合性方法就是指既把综合作为起点又把综合作为终点,同时运用综合与分析的手段把握系统客体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要求人们在考察对象时要从它纵横交错的各个方面联系出发,摒弃孤立的、静止的分析习惯,从整体上综合地把握对象,使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每一步分析都要顾及综合、体现系统整体,这样才能使人们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系统地综合地考察事物,着眼于全局来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问题,达到最佳化的总体目标。
公元279年,西晋司马督马隆率领兵士去执行收复被鲜卑族首领树机能抢占的凉州的任务。部队渡过淄水,很快进入了凉州地界。凉州城内的树机能早就分派重兵占据了险要位置和有利地形,在马隆军队的必经之路扎好口袋,并预算好马隆可能撤退的路线,同时,埋设伏兵截断他的后路。马隆则首先让部队全部换上犀牛皮盔甲,然后到附近运石头,要求他们把运来的石块堆在一条窄路的两侧。他算准树机能求胜心切,必定由此道来偷袭西晋军。当树机能的部队冲过来后,一个个都被两旁的石头吸住了动弹不得。马隆士兵冲杀过去,一下子砍倒了几千鲜卑兵,树机能也被杀死。原来,马隆曾对这里的地理环境进行了专门考察,了解到这里有一种吸铁磁石。马隆即刻联想到,战场上士兵的盔甲多是铁铸的。若把这一特点使用到战场上制敌,会发挥出奇妙的效果。就这样,马隆一举收复了凉州。可见,马隆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综合了战场上的各种有利因素,从而使它们发挥了神奇的效果。
运用综合性方法考察和处理问题,是现代化大经济、大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许多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以各种新工艺为基础的综合性自动化生产以及建立综合性无废料生产当成是更新生产力的合乎规律的方向。许多农业先进国家已经将生态系统的原理用于规划、设计、建设和组织农业生产系统和农村生活系统以至农业政策系统,引起了农业生态系统综合化的趋势。这种把农业技术系统同农业生态系统有目的地实行综合,是现代化系统化大农业发展的趋势。至于现代的信息产业、宇宙工业、海洋开发等新兴产业,更是应用系统科学理论对单科单项技术进行综合配套和综合调控的产物。
(五)协调性方法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在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协调因此强调系统整体与要素、层次与层次、结构与功能、要素与要素、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性方法,就是指人们从有效协调的高度,寻求系统各因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共性,暂时搁置差异,排除干扰因素的思维方法。
运用协调性方法,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只有保持内部的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相对稳定。***着眼于现代经济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系统思维中的协同效应,运用协调性方法既强调国民经济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又提倡要敢于竞争,加速发展,争取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既提倡互帮互助,共同致富,又反对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现代化系统中,他强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子系统中的协调动作,要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一手软一手硬”,顾此失彼;在改革这个大系统中,强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这两个子系统要协同作用,提出两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不能让经济体制改革“孤军奋进”,等等。只有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事业中各个子系统的各种协同效应,才能达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优化这个总系统的目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速度、效益、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体制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的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的协调,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运用协调性方法时,要善于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会遇到许多挫折,要想使参与者始终处于施展才干的最佳状态,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表扬和奖励,不断化解存在的矛盾,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单位和部门更加协调,从而取得更大的成绩。
(六)立体性方法
系统不是以平面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纵向和横向的统一。立体性思维的方式就是把思维客体作为系统整体来思考,既注意纵向对比,又注意横向比较;既注意了解思维对象与其他客体的横向联系,又能关注思维对象的纵向发展,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思维对象。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将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将时间和空间有机统一,注意从多向空间,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及其外部的联系进行全面考察;将整体性和开放性有机统一,有利于主体从整体上全面地把握客体的本质,有利于打开思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多方面的连贯思索。
1726年,江苏北部闹蝗灾,忧国忧民的徐光启,毅然决定去研究治蝗之策。他收集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朝共2000多年里有关蝗灾情况的记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他首先注意到:在110次的蝗灾中,发生在农历四月的有19次,发生在农历五月的有26次,六月的31次,七月的有12次,其他月份总共只有9次。他确定蝗灾大多数发生在夏秋炎热的季节,且以六月为最多。接着,他把注意力引向发生蝗灾的地区上,他从史料中发现,蝗灾大多发生在“幽涿以南,长淮以北,表兖以西,梁宋以东诸郡之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仅在元朝的百余年间,史书所记载的大约400多处受灾地中,95%的地方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原因是这一地区湖泊、沼泽较多。正是由于从上述“时间”“地点”“原因”等多个维度来研究和思考,徐光启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治理对策。他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文章向群众宣传,并且还向皇帝呈递了《除蝗疏》,为治理蝗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是一个十分科学的概括,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是一个运用立体性思维方法的最好实例。“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它是其他两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拓展,面向未来则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三个面向”的提出,体现了***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认识教育地位和作用的一贯思想,既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把握准了时代特征和对世界未来的科学预测;既总结了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又阐述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世界发展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对教育提出的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