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毕春气”,春天即将“毕业”。春天是怎么结束的?先要从风说起。“八面威风”这个词,本义指天有“八风”,一年之中八个环节的季候风,每隔四十五天转换一种风向。立春,“条风至”(东北风);春分,“明庶风至”(东风);立夏,“清明风至”(东南风);夏至,“景风至”(南风);立秋,“凉风至”(西南风);秋分,“阊阖风至”(西风);立冬,“不周风至”(西北风);冬至,“广莫风至”(北风)。这里边的“至”字,不是来到的意思,与夏至冬至一样,是极致。
《史记·律书》这么记载“八风”:“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凉风居西南维,主地。地者,沉夺万物气也。”“阊阖风居西方。阊者倡也,阖者藏也,言阳气道万物,阖黄泉也。”“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广莫风居北方。广莫者,言阳气在下,阴莫阳广大也,故曰广莫。”其中的“维”字,指两个方向的汇合处。
天的风向变了,地上的一切会跟着变化。
农历三月有两个节气,清明和谷雨。清明是二十四节气里唯一以风命名的,清明风是东南风,由东南吹向西北,经清明、谷雨,到立夏,吹拂大地四十五天。
天有风气,地有物候。清明和谷雨,各有三种“物候”,每隔五天一候,共六候。厨师炒菜看“火候”;医生瞅病看“征候”;老百姓过日子复杂,基本是个系统工程,不仅看“时候”,还要看“气候”和“物候”。古代的老百姓没有日历,没有钟表,也没有天气预报,一切都要留心观察。看天吃饭,作息时间表写在天和地上。
清明的三种“物候”:初候“桐始华”,桐树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鴽,鹌鹑科,田野里鴽鸟增多。三候“虹始见”,空中出现彩虹,虹是“阴阳交会之气”。
谷雨的三种“物候”,初候“萍始生”,水面见浮萍,“萍,阴物,静以承阳”。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长大了,浅飞低翔。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鸟在桑树间出没,寓意蚕妇勤行,“女功兴而戴胜鸣”。
农历三月是季春之月,万物由萌芽期进入生长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勾曲的芽)毕出,萌者尽达”(《淮南子·时则训》)。春天在这样的氛围里慢慢落下帷幕。
古代先贤做出这么细致的观察,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而是国家管理的目的。“顺天而治”,指的是顺天时而治。
《礼记·月令》对农历三月的政府行为有具体的规定,“月令”,是老天爷在每个月发布的命令,归纳一下,大致有八个要点:
1.“不可以内”,“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这个月不允许征税。正值青黄不接时候,开仓放粮,赈济贫困。
2.“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古代国家选聘人才,放在三月进行。
3.农官和河湖官员全国大巡行,“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4.动物繁殖季节,禁止滥捕,严禁捕猎用具出城门。“田猎罝罘、罗罔、毕、翳、喂兽之药,毋出九门。”罝罘、罗网、毕,捕猎兽鸟的网。翳,猎人用的掩体帐篷。
5.“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这个月,不鼓励女子乔装打扮出行。“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王后、妃子带头率行。这个月减少妇女其他活动,以劝蚕事。
6.“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毋或不良。”这个月进行生产用品全国质量大督査。
7.“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累牛腾马是雄性,牝是雌性。在这个月,牛马交配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8.“九门磔攘,以毕春气。”磔,肢解用作牺牲的动物。这个月,择吉日,在都城九门分别杀牲,攘除凶邪,以阻止春夏交接阴阳交合时节的不正之气。
农历三月,《礼记·月令》警告政府不要乱作为:“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枝叶不振),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林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蚤(早)降,兵革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