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中国人的大局观 §《尚书》与《诗经》的一场风云际会

国之大者,是以治国观念的蹈大方为基础的。

《多士》,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是周公代表周成王作的训诫辞,训诫对象是殷商亡国之后发动叛乱又被节制的旧贵族。这篇训诫辞不足九百字,但内涵丰富,而且藏着两个了不起的政治判断:一是如何稳妥安置前朝的遗老遗少;二是清醒地对待持不同政见者,明确画出底线和红线,剥夺政治权利,但不限制人身自由,给予生活出路。其中最闪光之处,是父辈之罪不牵连后代。既斩断戴罪之人的妄念,同时赋予其新生活的希望。

在三千多年前还没有走出奴隶制度阴影的时代,有这样前瞻性的社会认知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次训诫的背后还潜伏着一系列起伏跌宕的故事,如一部历史纪录大片。

故事的发端是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史记·周本纪》)“诸侯畔周”只是外患,还有内忧,周公摄政引起姬氏兄弟之间的不睦失和,以及当朝重臣召公的猜疑。

《尚书·周书》中,《君奭》《大诰》《金滕》《召诰》《洛诰》《多士》六篇文献记载的史实,构成这部纪录大片的主线索,《多士》是剧情高潮。《诗经·豳风》中的《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六首诗,与这一系列事件密切关联,是穿插于这部纪录大片中的主题曲。《尚书》与《诗经》相互映照,钩沉出三千多年前的这一段沧桑史。

从周公摄政,到遭遇阻力辞摄政王,东就鲁国,之后朝廷迎归周公,营建洛阳城,再到代表成王致训诫辞,历时七年。七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是这样一步一步展开的。

周公摄政引起的危机

周文王与正妃太姒生有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长子伯邑考在殷商时“质于殷”,后被商纣王所杀。一种说法是文王被囚禁羑里城时,纣王把伯邑考烹为肉羹,给文王喝下。此为小说家言,不可信。

次子姬发和四子姬旦最为出类拔萃,是文王的左右手,姬发即武王,姬旦即周公。

姬旦最初的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一带,因此称“周公”。后东封鲁国,史称“鲁周公”。周公为人孝顺仁厚,先尊奉文王,后辅佐武王,一心一意,谨慎作为,深得文王和武王的器重。“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史记·鲁周公世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举兵伐纣,殷商亡国,周朝建立。灭亡殷商后,武王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襄理殷地,以延嗣族脉。派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做监国,史称“三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史记·鲁周公世家》)

公元前1043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出任摄政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襁)葆(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叛),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践阼,是即位登基的意思。古代祭祀的大殿之前分东西两个阶级,东阶为主阶,称“阼阶”,君主由阼阶上位。“周公乃践阼”,周公是臣子,代表成王由阼阶祭天告祖,引起管叔鲜等兄弟之间不睦失和,当朝重臣召公对此事也持不同意见,“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尚书·君奭》)。此时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周公摄政理国,却有践阼之举,有“亲政”之嫌,召公不悦。周朝的政局由此产生了严重危机。

周公权衡利弊之后,慎重做出决定,辞去摄政王,到封地鲁国去。但自己不就任鲁君,让儿子伯禽受封治理鲁国。在受封仪式上,他告诫儿子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叔父,我是德高望重的,但每天仍勤于事务,为礼贤纳士,我甚至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要记住,天下贤人难得,治理鲁国,切忌骄慢于人。”“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是有预见力的,不就位鲁国君主,而以周朝太师身份居鲁,他知道国家有大事在等待着他。

与召公的一次谈心这是一篇千古美谈。

《尚书》中的《君奭》一文,记载着周公与召公的具体谈话内容,尽是掏心窝子的话。召公名姬奭,与周公、毕公为当年的“三公”,均为股肱重臣。召公最初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宝鸡凤翔一带,后北封燕国,史称“燕召公”。毕公名姬高,是文王第十五子,周公异母弟弟,封地在毕,今陕西咸阳一带。召公与周公、毕公为族亲,无血缘。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引发朝政不稳。周公放弃摄政王位,东去鲁国之前,与召公进行了这次谈心。周公的思路很清晰,毕公是他的异母弟弟,不需要思想沟通。

周公年长,直呼召公的名字奭,称君奭,以示尊重。

周公与召公的这次谈心,有三个智慧高点,颇具现代意识:第一,贤良人才对国家之兴盛的重要;第二,建立秩序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第三,敬天地,是信仰,继承传统,把文王、武王开创的事业传承下去,上承和下传,不仅是信念,也是信仰。

谈心的要点是这样的:

君奭,上天亡商,我们周氏一族担负使命,得以立国。国运如何长治久安是当下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你曾经讲过,我可以承担治国的重任,我实在不敢当。当下民心安定是最大的事情,谁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期待这样的人物出现。国运长久,在于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恪守周氏族脉几十代人的传统。如果丢掉这个传统,忘记初心使命,国将不国。成王年幼,让他知晓光大周氏族脉传统的重要,是当务之急。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天道宏伟,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靠天吃饭,事在人为。遵循文王和武王的治国理念,就是顺天而行。

君奭,成汤建立商朝,有伊尹辅佐,传至太甲(第四任君主)时,还是伊尹襄助,得以格于皇天。太戊(第九任君主)有伊尹之子伊陟和臣扈,祖乙(第十三任君主)有巫贤,武丁(第二十二任君主)有甘盘。这些老成持重的功德之臣使商朝得以传承数百年。天建有德,商朝传承数百年的成功之处,是域内众属国守序循规,各级官员勤于事务。国家之兴,建立秩序社会至关重要。国成为其国,在于群臣尽心尽职。国君一声令下,四方诸侯能够群起响应。

君奭,殷商之兴,在于重用贤良之士;殷商之衰,在于失去贤良之士。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使之成为治国理政的法宝。

君奭,文王以仁德治国,敬天尊贤,把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这些贤良之士团结在身边。这些人勤勉于事,克己奉行,才使文王的功德弘扬天下。君臣一体,同心同德,才能得天独厚。武王秉承天德,天心于怀,才使我们四人有禄有位。我们四人竭力同心,辅助武王建立克商建国的大业。如今你我责任重大。成王年幼,尽心尽责辅佐他是你我的天职。

君奭,你我都应该认识到一点,我们的事业无比崇高,但今后的路也是泥泞难行的。武王曾经坦露过他的心迹,他寄希望于我们二人协力同心,勤政以辅助幼主,传承光大周氏族脉。

君奭,你身居国家太保一职,我信赖你。希望你理解我这一番话的用心,吸取殷商失国的教训,感念上天的兴周之德。

君奭,我今天对你敞开心扉,希望不久之后我们再见面的时候,听到你这样的话:“你我同心,共度时艰。”我还有一个愿望,愿你今后为国家多多选用栋梁贤良人才,这是我们周氏族脉的传统。你我两人,性情相通。我今天说了太多的话,用心只有一个,就是辅佐成王,把文王以来开创的事业永远延嗣下去。

君奭,我再说最后一句,事情在开始的时候,都是顺利的,但往后会艰难起来。“祗若兹,往敬用治。”记住初心和初衷,以此为大原则,治理我们的国家。

周公讲的“惟兹四人”,指周公、召公、毕公,还有师尚父,即姜太公。

《史记·周本纪》记载:“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古代有一个规矩,灭亡一个国家之后,要做两件大事:一是祭祀土地神(社神),二是祭天神。周武王灭商进入都城朝歌,按惯例举行这两项仪式。祭祀土地之神时,武王的六弟振铎执掌仪仗之车,周公持大钺,毕公持小钺,护卫武王。在进入商纣王大殿举行祭天大典时,召公手捧“赞采”(祭天的布帛),姜太公“牵牲”(牲,祭天的牲畜)。

召公对周公产生疑虑,是有原因的。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尚书正义》中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但周公出任摄政王,践阼而上位,召公由此存疑。周公辞职东就鲁国,临行之前与他的这次倾诉衷肠,召公感动深切,自此与周公同心如初。

君奭

《君奭》一文,是《尚书·周书》第十二篇文献。此文作于何时,说法不一。一说周公居鲁还政之后,一说是就鲁之前。我认为后者为妥。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天惟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天,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天休兹至,惟时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

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兹,往敬用治。”

三监之乱的祸根

管叔鲜是周公三哥,他联手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给武庚撑腰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实质上是夺位之乱。商朝君主的传位制度,是“兄终弟及”,君主去世,由长弟嗣位。周武王去世后,由其子姬诵嗣位,即周成王,是“父终子及”。周公践阼摄政,有“兄终弟及”之嫌。周公排行老四,由此引起三哥管叔鲜的不满。管叔鲜在朝内朝外大肆散布言论,说周公有篡弑之心,“周公将不利于成王”。一时间人心惶惶,周成王也回避周公。周公从大局出发,辞摄政王位,由都城镐京东去封地鲁国。临行之前,与召公话别,促膝谈心,成就了《君奭》那篇千古美谈。

周公东就鲁国之后,朝野归于平静。管叔鲜以为时机已经成熟,以长兄身份联合蔡叔度、霍叔处,策动武庚在殷地(今河南安阳、鹤壁一带)举起反周旗帜。此时周朝建国不满三年,国基不稳,民心未定,东方的徐国(今江苏宿迁泗洪一带)、奄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等诸侯国以及淮河流域一些族群趁机举兵,多方军事力量蜂拥作乱,渐成泱泱之势。面对危机,朝廷大臣有两派意见:一派主剿叛军,倡议迎回周公;一派主和,倾向于和管叔鲜谈判。周成王身边的人已经明晓管叔鲜散布的流言是离间之计,但对周公仍然心存忌惮,迫不得已迎回周公,商议戡乱之策。周公制定了两步走的计划,先平三监之乱,再声讨徐国和奄国的逆反。成王授权周公领兵东征,平复三监之乱费时三年,又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剿灭徐、奄及淮夷各部。

周公是一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手

周公东征之前,给大臣们做了一次战前动员报告,既明察秋毫,又极具煽动力。由史官记录下来,即《尚书》中的《大诰》一文。

《大诰》全文约九百字。

做动员报告之前,周公用文王遗留下来的大宝龟进行了一次占卜,得到的卜辞是“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这个卜辞是预设的,是周公为这次报告埋下的伏笔:我们国家有来自东方的灾难,自此我们周人将国无宁日。

周公的报告讲了六层意思:

第一,我受成王之诰命,跟诸位讲话。刚才占卜的结果大家已经见到,我们的国家正面临来自东方的灾难,危机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团结一致,共度时艰。

第二,三监是成王的长辈,是我们应该尊重的人,但他们和殷人一起反叛。“我国有疵”,这场灾难的动因首先产生于我们内部,祸起萧墙,三监背叛了我们,和殷人站在了一起。殷人亡我之心不死,他们要夺回他们已经失去的权力,重新统治。我要率领你们去讨伐敌人和背叛我们大周的人。

第三,战争一旦发动,将士就要流血,百姓也不得安宁,这是令人悲痛的事情,但我们只能这么做,以短暂的牺牲,换取今后长久的和平。

第四,诸位都是辅佐过文王的老臣,请回想一下从前,我们付出那么巨大的辛劳,经历千辛万苦打下江山,建立起周朝。我们是伟大的英雄文王之后,我们要永远捍卫文王开创的事业。

第五,我曾经追随武王讨伐殷人,我清楚地知道这次远征会面临多大的困难,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父辈为我们规划了大厦的蓝图,我们要做夯实地基的工作;父辈为我们拓荒开垦了土地,我们要在土地上播种,还要获得丰收。文王和武王的事业不能毁在我们手中!

第六,殷人不顺从上天的意旨才导致他们失去国家,现在他们的后人又在发动叛乱,是更大的不敬天。我们要替天行道,像铲除土地上的杂草一样消灭他们,来保卫我们美好的疆土。

大诰

《大诰》是出征之前的动员令,是一篇戡乱檄文,沉着,冷静,有理,有据,看问题一针见血,同时富于感情,刚柔并济。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已,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肆予冲人永思艰,曰:‘呜呼!允蠢鳏寡,哀哉!’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越予冲人,不卬自恤。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氏、御事,绥予曰:‘无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王曰:“尔惟旧人,尔丕克远省,尔知宁王若勤哉!天闷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

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尔亦不知天命不易。”

予永念曰:“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天亦惟休于前宁人,予曷其极卜,敢弗于从率宁人有指疆土,矧今卜并吉。肆朕诞以尔东征。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

《尚书》中的一篇准小说

《金滕》是《尚书·周书》的第三篇。这篇文献有如史话,笔法讲究,故事曲折,颇具小说味道。

古代每逢大事,均向老天爷“请示”,举行占卜,得到的卜辞,要密封于金丝缄封的匣匮之内,作为国家档案予以保存。金滕,是指匣匮外表金丝织就的网络,相当于今天重要文件外包装上的“绝密”印鉴。

《金滕》具体记述周成王与周公消除隔阂的过程。

“既克商二年”,周朝建国第二年,武王得了一场大病。文王十五岁生武王,九十七岁去世,又十年,武王克商,又两年,“王有疾”,这么推算一下,此时武王已是九十三岁的老人了。

姜太公和召公提议举行占卜,周公说我们要举行一场特殊的占卜,为武王祈福。

在一片开阔地上构筑起高耸的三座祭坛,分别供奉太王(古公亶父)、季历(文王父亲)、文王的神位。周公主持祭礼,他身边放着玉璧,手持玉珪,“植璧秉珪”,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

史官宣读周公写在典册上的祝祷辞:三位列祖在上,你们的长孙姬发得了重病,一定是你们想念他,让他到天上去侍奉你们。请让我姬旦代替他去吧,我仁厚能干,多才多艺,尤其擅于服侍鬼神,你们的长孙姬发在这一点上不如我。姬发如今肩负你们的使命和重托,做保国安民的事业。现在我通过神龟接受你们的命令,如果答应我的祈求,我就带着玉璧和玉珪赴死。如果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抛掉玉璧和玉珪。

宣读祝祷辞之后,在太王、季历、文王神位前分别放置宝龟,进行占卜,三次卜辞均为大吉。周公向众臣宣布:列祖列宗保佑我们武王安然无恙!然后命令史官将写有祝祷辞的典册和卜辞密封于金滕匣匮之中。

第二天武王痊愈康复。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埤”,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以自己为人质,代替武王赴死。

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管叔鲜散布流言,成王与周公之间产生隔阂。周公东居鲁国两年,这期间平复三监叛乱,周公写《鸱鸮》诗献给成王,诗中隐约含有成王听信流言的怨言,隔阂进一步加深。

三年之后的秋天,庄稼长势很好,但临近成熟时候,雷电交加,大风怒作,庄稼成片倒伏在土地上,树木被风连根拔起。天降灾祸以噩兆,成王率众臣工筑坛祭天,意外发现了金滕匣匮中之前的祝祷辞。姜太公和召公找到当年的史官,史官回禀说:“这是事实,但周公命令我严守秘密,不得外传。”

成王手捧祝祷辞,哭着说:“不用占卜了,仁厚的周公德行广大,感天动地。是我太年轻了,我要以国家礼仪亲自迎归周公。”

自此后,成王与周公尽释前嫌。

金滕

《尚书》是纪言体史书,“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史通》)。但《金滕》这一篇是个例,情景呈现式的笔法如小说的叙事结构。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壁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王翼日乃瘳。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滕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

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迎,我国家礼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未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构筑洛阳城与“致政成王”

公元前1036年,召公姬奭奉成王之命,由都城丰京(今西安)出发,沿黄河而下,实地考察洛邑的城建地址,完成地表整理和地基构建工作之后,周公赶赴施工现场,审核城址,举行奠基典礼,宣布开工命令。当年年底,洛邑第一期工程竣工。

周朝历法的三月,相当于今天的农历正月,“周历”因袭“黄帝历”,以冬至所在月(农历十一月)为岁首一月。洛邑是农历正月底开工建设的,符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再早些,天寒地冻,不利于土木施工,再晚些,不能保证年内完工。

也在这一年,周公“致政成王”,完成摄政使命,周成王亲政。

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半京),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史记·周本纪》)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史记·鲁周公世家》)

洛邑的城址,是周武王灭亡殷商之后,与周公一起选定的,因此《史记·周本纪》载“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武王克殷商之后,班师返回长安的途中,选定洛邑的城址范围,并依照周王室的结构布局做出规划,“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为什么选定这个地方,武王讲得很具体:“从洛水湾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无险阻,这里曾是夏朝人民的居住地。我南望三涂(九泉山),北望岳北,仔细观察黄河的走势,洛水、伊水在此交汇,这样的地貌合乎天象。”“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涸),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无室。”(《史记·周本纪》)

武王选定洛邑作为丰京的陪都,旨在经由洛邑,强化对东部诸侯国的管理。

《召诰》是《尚书·周书》中的第八篇文献,召公考察洛邑城址,周公举行奠基典礼并宣布开工命令的过程,其均有详细记载: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腊月十六日之后,再过六天,周成王由周祖源之地,抵达丰京。召公奉命先于周公勘察洛邑城址,从丰京出发。正月初三中途小驻。朏,在古代是每个月初三的代称。又三日到达洛地,对武王之前规划的王室宗庙基地逐一占卜,均为吉兆。开始动工基建。三天之后,召公率领众多当地居民考察洛水湾,以及汇入黄河地带。又五日,地基建设竣工。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地基竣工)第二天早晨,周公抵达洛邑工地,全面视察新邑的规模,以及建设规划,“则达观于新邑营”。营,在此处是规划的意思。三天之后,举行地基落成祭天典礼,以两头牛祭天。再一日,举行祭地典礼,以一牛、一羊、一猪祭地。七日之后是甲子日,这一天早晨,周公向当地百姓,以及诸侯国首领代表宣布开工命令,洛邑城建设全面开始。“殷庶”,指殷地百姓。

《洛诰》是《尚书·周书》的第九篇文献,作于洛邑建成之后,此时周公已经“致政成王”。

诰辞的内容是成王与周公的谈话,谈话地点在新邑,即洛邑。

周公向成王禀告洛邑建设情况,并献上洛邑城建图和祈祀天地的卜辞。成王以晚辈口气向周公致谢致敬,感激他为国操劳。委托周公留在洛邑,妥善做好治理四方和安置百姓工作。周成王的谈话之中,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虽然已经亲政即位,但尚没有举行“改元建祀”之礼,“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即辟于周”,指在宗周(丰京)举行“改元建祀”仪礼。

《洛诰》是成王与周公消解隔膜之后的首次谈心,选取部分谈话内容,领略一下叔侄两人各自的风度和风采。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用民明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周公行君臣跪拜大礼,上奏说:“我已经致政,您仍谦逊不举行即位建元典礼。我与太保召公忙于洛邑建设,祈望您尽早开始履行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责任。”

“拜手稽首”,是周朝谒见君主大礼,“拜手”,先跪再拜,“稽首”,叩首。“辟”,指君主,或君主之位。这次是周公致政卸任后首次谒见成王,因此周公隆重行跪拜大礼。

“我于乙卯日早晨到达洛地,先占卜了黄河以北的黎水,不吉。再占卜涧水以东,瀍水以西之地,大吉。又占卜瀍水以西之地,也是大吉。我让使者献上洛邑城图和卜辞。”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贞。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诲言。”

成王复行跪拜大礼,说:“公舍弃天之福荫,不辞辛劳来洛邑相宅,建成了与宗周京城相匹配的新邑。这是壮举!我看了城图和卜辞,两处卜辞均是大吉。今后让我们二人共担光大周朝伟业的责任,盼望聆听您的教诲。”

周公行跪拜之礼,是臣敬君。成王回跪拜大礼,是晚辈敬长辈。礼有序,人有德,君臣叔侄两人开启西周秩序社会的基础风范。

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惟命曰:‘汝受命驾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乃惟孺子颁,朕不暇听。”

周公禀告:“君主在上,盼望您在新邑以殷礼召见四方诸侯,并祭祀文王和武王,各项准备工作已经井然有序,确保万无一失。届时,我将协同百官奉驾,希望您重视我这个请求!如蒙允许,请您降下两道王命:“臣公和各国诸侯因功记赏,功勋卓著者配享宗庙祭祀。臣工和各国诸侯肩负起治理国家的使命,各自恪守职责和本分,以建功业。”

周公禀告:“您作为嫡传天子,请担负上天赋予的使命,既光大列祖列宗的荣光,也要恭谨领悟治世之道的利害。四方呈献的贡享,应以礼仪规矩为上,失了礼仪之道,贡享再多也无益。国民漠视规矩,国家就会出现政乱。我已经致政,请您尽早履任天子使命。”

王若曰:“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冲子夙夜毖祀。”

王曰:“公功棐迪笃,罔不若时。”

成王答复:“公的教诲一直给我启迪。您功德广大,教导我恢宏文王武王的基业,上敬天命,下和四方百姓。如今新邑落成,祭祀追远,开辟纪元,建立秩序。公的贤德光耀天地,惠邦安民,一切事项井然有序。今后我将勤敬持国,以光大文王武王开创的事业。公,您教导的道理,我会逐一铭记在心。”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

王曰:“公定,予往已。公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我惟无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成王说:“公,我将返回宗周,以国家礼仪举行即位改元之礼。请您在新邑主政事务,如今天下局势尚不安定,大周根基未稳,有赖于您引领军政百官,佑护文王武王开启的治国安民功业。”

成王说:“公,您留在新邑吧,我不日即返回京师。您全面主理新邑的事务,请不要再挽留我。我今后会不松懈地学习您教导我的治国之道,以使大周的四方臣民过上太平日子。”

成王在洛邑主持祭祀文王、武王典礼之后,返回京师丰京。

周公在洛邑主政国务,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在洛邑附近建了一个生活区,把殷商参与叛乱的旧贵族,从殷地各处移民安置其中,集中管理,消除了再生祸乱的隐患。

多士,持不同政见者们

多士,指殷商的遗老遗少。周代的史书中称这些人为“殷顽民”,意即顽固不化分子,用现代汉语表述,是持不同政见者。

商朝大约始于公元前1600年,亡于公元前1046年,历经三十一位国君,行世五百五十余年。开国之君成汤灭夏建商,最初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之后数次迁都,到第十九位国君盘庚时,由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地(今河南安阳、鹤壁一带),终于安定下来,直到纣王丧国。殷作为国都王畿之地二百五十余年,因而也称殷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国,两年后武王去世,殷地人起兵谋反,周公率军历经三年平叛止乱。虽然战乱之火被平息,但殷地的旧贵族“复商之心”仍在,残余势力仍然活跃,周公在不停的“剿匪”奔波中实施了一项“移民工程”计划,把对周朝持有二心的殷地各方代表人物,移民至新建成的洛邑,集中管理,监视居住。移民工作结束后,周公奉成王之命,给这些“殷顽民”进行了一次集体训诫谈话,即是《多士》这篇文献。周公称这些人为“多士”,是尊称,用现代汉语表述,相当于“诸位”。

成周既成,洛阳下都。迁殷顽民,殷大夫心不则德义之经,故徙近王都叔诲之。周公以王命诰命,称成王命告令之,作《多士》。(《尚书正义》)

《多士》是《尚书·周书》的第十篇文献。《多士》讲了四层意思:

第一,商纣王不敬天地,暴虐民心,乱德乱政,终失天下。

第二,当年夏桀失敬天地,商汤取而代之,建立商朝。从商汤到帝乙二十九位君王不敢违背天德,治理殷商。纣王反其道而行,苍天才降下亡国之祸。周取代商,如同商当年取代夏一样,是替天行道,是历史的大趋势。

第三,商取代夏朝建立政权之初,重用了夏代的一些官员,但那些官员是拥护夏代政权的。武王灭亡纣王建国之后,行善政,宽恤纣王之子武庚,让他襄理殷地,以延嗣族脉。但武庚和你们趁武王去世、我们有失君之痛时谋反叛逆,这是把你们这些人移民安置在洛邑的原因。我现在代表成王宣布,赦免你们的叛逆罪,但剥夺你们的政治权利。如果你们顺从大周的统治,将不限制你们的人身自由,还会给你们土地,让你们在此安居乐业。

第四,周公讲的最后一句话意味深远,“尔小子乃兴,从尔迁”。你们后辈的兴旺发达,从你们搬迁到这里开始。古代统治者对叛逆为乱的人,是灭门诛族斩草除根的。周公的这个政策,具有开创价值,父辈之罪并不株连后代。

周公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对待持不同政见者,着眼于心悦诚服,从长计议。洛邑在西周时是陪都,到春秋时期虽然成为都城,却不是政治中心,春秋时期国家开始分裂,周天子只是名誉上的君主。但洛邑在文化上渐而成为一方厚土,到战国,以及秦汉,从洛邑走出了很多历史的大人物。

孟子有一句话,可与周公对待多士的“宽政”相呼应:“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

多士

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

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

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

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

王若曰:“尔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灵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予其曰:‘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

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

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逊。”

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

王曰:“又曰时予,乃或言尔攸居。”

主题曲:《诗经》中的六首诗

《诗经》中的《豳风》,存诗七首,排序在十五国风的最后,却是《诗经》中最早的诗,成诗时间在西周初年,均与周公有关。

孔子编选《诗经》,把《豳风》置于十五国风之尾,是有特别用心的。豳国是周的发祥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州一带。周公初封周,后封鲁。鲁国原是小国,平复乱逆以后,把奄国纳入鲁国,以曲阜为都邑。孔子身在鲁国,把与周公相关联的诗一并编入《豳风》,意在强调豳地与鲁地的传承脉络,鲁国为周王室的直接沿袭之地。

《豳风》中的六首诗,《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与西周初年一场政局动荡大事件密切关联,如同这部历史文献大片的主题曲。

鸱鸮

周公东居鲁国之后,三监发动叛乱,成王无奈之中请周公出山,以平定乱局。周公先平复三监之乱,再剿徐国、奄国,以及淮夷乱军。此期间,周公作《鸱鸮》献给成王。

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训(诮)周公。(《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这首苦中含怨的诗,成王读后很不高兴,却也敢怒不敢言,但与周公的隔阂进一步加深。

鸱鸮,是猫头鹰一类的凶相之鸟。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猫头鹰,猫头鹰,你已经抓走我的雏子不要再毁我的鸟巢。谁能体谅一只老鸟的辛苦,为了儿女的安危而忧心。趁着天晴未雨的时候,剥取桑树的树皮,修补我的门窗。你们这些人,不会再来侵扰吧?我的手指已经拘挛不伸,因为采撷太多的树枝、草叶。还要贮存过冬的食物,我的长喙满是伤痕,在这不安的鸟巢之中。我周身的羽毛如枯草,长尾不再秀丽,鸟巢在半空之中。和着风雨飘摇,只有我的鸣叫之声,不绝如缕!

东山

《东山》是劳军诗,是以一位东征士兵思乡念家的笔意,尽写东征三年之苦。作者当为西周大夫。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在东方的疆场上,太久太久了,今日凯旋。细雨蒙蒙湿透了我的思归之心。接到西归的命令,遥望家乡悲欣交织。脱下戎装一身轻盈,我将远离这血腥的杀场。一只蚕缓缓地爬行,寻找着桑树,那是它的家。我曲缩着身子,小憩在战车之下。

在东方的疆场上,太久太久了,今日凯旋。细雨蒙蒙湿透了我的思归之心,葫芦垂挂着,弯曲的藤蔓,缠绕在屋檐下。潮湿的屋子里,虫子成了主人。窗棂上,密布着蛛网,田地上,野鹿在奔跑,萤火虫的光亮在夜晚闪烁。故园已经荒芜,仍然是我思念于怀的地方。

在东方的疆场上,太久太久了,今日凯旋。细雨蒙蒙湿透了我的思归之心。一只白鹳,在土丘上轻轻鸣叫,妻子在屋中叹息。打扫房屋,堵塞鼠洞,念着我的归期。结婚那天剖瓠而成的瓢,置弃在柴垛上。我们分别不见,已经整整三年。

在东方的疆场上,太久太久了,今日凯旋。细雨蒙蒙湿透了我的思归之心。黄鹂浅翔,羽毛鲜艳亮丽。她成为新嫁娘的那一天,迎亲的骏马红黄相间。岳母亲手给她维系丝佩,吉祥的礼仪一道又一道。她当时的美貌历历在眼前,现在的她怎么样了呢?

破斧

《破斧》具体抒写周公率军东征之艰辛,以及东土百姓对周公的感念。诗中的“四国”,有两种诗解:一是周灭殷后,分王畿之地为邶国、鄘国、卫国,作为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的属邑,并监理武庚的殷地,此为四国;另一种是泛指东方叛逆之国。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战斧已经残损,斨也残缺。周公东征,四方之国闻风惶惶。周公的恩德广大,怜悯我们东土的平民百姓。

战斧已经破损,锜也残缺。周公东征,四国的叛逆已被感化。周公的恩德历历可见,佑护我们东土的平民百姓。

战斧已经破损,□也残缺。周公东征,四国已经安定。周公的恩德,在东土的百姓中广为传诵。

伐柯

《伐柯》是一首寓言诗,极富哲理意义。做斧柄要用斧子伐木,娶妻要以媒妁为桥梁。此诗意在劝谏周成王,治理国家如果却弃周公不用,是悖理之举。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如果做斧柄,是需要斧子伐木的。如果娶妻,是需要媒妁之约的。简单的斧柄之中,蕴藏着大的规矩。有一位美好的姑娘是家政能手,正在等待迎娶。

九罭

九罭,是捕小鱼的网。周公东征,平叛抚民,深得东土之民的爱戴。此诗意在挽留周公居留鲁国。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一张小网,捕到了大鱼。我赞美的是一位贵人,衣着锦绣,气宇轩昂。鸿雁在水边飞翔,我敬仰的人呵,却无所归依,请屈就在此吧。鸿雁在田野飞翔,我敬仰的人呵,一去将不返,请屈就在此吧。藏起他的行装,留住敬仰的人,我的心才会充盈而不再悲伤。

狼跋

《狼跋》一诗,应为西周大夫所作,以狼的不堪之态,反衬周公的进退从容。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一匹狼,前行触磕了下巴,后退踩了尾巴。周公身姿健硕,足蹬红靴,气宇非凡。一匹狼,后退踩了尾巴,前行又触磕了下巴。周公身姿健硕,从容有度,德被八方。

周公是西周政治的总设计师

周公是中国大宰相的开端人物,有智慧,有胸襟,有境界,也富于感情。政治人物如果失之情感缺位,僵硬如铁,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就会是冷冰冰的。后世尊周公为圣人,即含着这样的寓意,既有超拔高耸的政治性格,同时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常人体温的人。

《昊天有成命》是一首描述周成王时代社会秩序和精神风貌的诗,全诗只有七句。严格讲,周成王时代是由周公缔造的。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谧。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周成王时代,是西周第一个黄金时代。《昊天有成命》这首诗,是颂扬时代品质的。西汉文学家贾谊解读这首诗时,以“鬼不厉祟,民不怨谤”概括那个大时代。

夫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谧。”谧者,宁也,亿也。命者,制令也。基者,经也,势也。夙,早也。康,安也。后,王。二后,文王、武王。成王者,武王之子,文王之孙也。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及成王承嗣,仁以临民,故称“昊天”焉。不敢怠安,蚤(早)兴夜寐,以继文王之业。布文陈纪,经制度,设牺牲,使四海之内,懿然葆德,各遵其道,故曰“有成”。承顺武王之功,奉扬文王之德。九州之民,四荒之国,歌谣文武之烈,累九译而请朝,致贡职以供祀,故曰“二后受之”。方是时也,天地调和,神民顺亿,鬼不厉祟,民不谤怨,故曰“宥谧”。(《新书·礼容语下》)

文王有大德,但灭亡殷商的大业未竟。武王灭商建国,却没有实现国家大治。成王继位之后,施以仁政,因此称“昊天”。不敢懈怠,夜以继日,秉承文王开创的事业,规划国家纲纪,设立社会制度,循天地秩序,承祖脉传统,四海之内懿然葆德,各循其道,因此称“有成”。承顺武王之功,奉扬文王之德,九州之民,赞誉文王武王业绩。四方邻国遣使者呈献贡品,因此称“二后受之”。那个时代,天地调和,神人谐穆,鬼不作祟,民不怨谤,因此称“宥谧'

西周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具备国家政治框架的时代,开启了以制度治国的帷幕,这是周公的创世贡献。

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周礼·天官冢宰》)

周公摄政七年,做了七件大事。“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尚书大传》)一是武王去世后,摄政理国,稳定朝政局面。二是平复三监及殷商旧贵族叛乱。三是剿灭奄国及江淮流域祸乱,东就鲁国,稳定东部局势。四是建立嫡长子袭位制,分封诸侯。五是营建洛邑。六是著《周官》,设官分职,典立制度,经纬社会秩序。七是致政成王。

《周官》是中国第一部政治大典,设官分职,构建国家管理框架。这部书具备完整的治国思想体系,上循天地神明,下以王权政治为主脉,分系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管理、民众习俗等领域。“礼”是贯穿其中的核心纽带。礼即是规矩,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邦民,均以礼行事,以规矩治国,构建天地相安、万众相和的礼仪之邦。《周官》一书,在西汉之后,称为《周礼》,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再之后世,成为儒家十三经中的经典。

《周官》共六章,具体是《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下,各设置多层官职,详尽规定其职务及职能,甚至每一官职具体人数都做出编制安排。据孙诒让《周礼正义》统计,六官因冬官佚失,五官机构的供职人员为五万七千零七十九人,如计入冬官人数,《周官》设计的国家官员总数则在六万以上。西周的六官制度,到后世,衍进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周官》六章每一章开篇,均以“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为序言,旨在强调国家设官分职的意义。

《周官》一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理念的集大成作品。

周公的标志性贡献,在《周官》官僚体制之外,还有三项制度创新,均是开山鼻祖式的。

第一,嫡长子继帝位,余子分封制。商代帝位传承是“兄终弟及”,西周实行嫡长子继位,这在当时是一项重大改革。嫡长子,是皇后所生长子,嫔妃生的儿子,不在继位序列之内。这是维护“正统”传承秩序、预防宫廷政乱的制度设计。

第二,君主制、诸侯分封制、宗法家长制三者融合。从周天子到每个诸侯国均建宗庙,推崇“明德有序,孝友为宗”。“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关系”(黄仁宇),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生相存,结构“人情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基础。

第三,对待持不同政见者,采取剥夺政治权利,但给予自由生活空间,同时明确有罪者的后代不承担罪责,“尔小子乃兴,从尔迁”。《尚书》和《诗经》是孔子编辑而成的

周公的了不起之处,是在部落制为主体的蛮荒时代,进行社会制度的整体设计和创立,使西周一朝成为中国政治史中第一座具备制度文明意义的灯塔,照耀并导航后世,成为孔子心心念念却梦寐难回的社会秩序黄金时代。

晚年的孔子,在修著史书《春秋》的同时,编辑删定了《尚书》和《诗经》这两部经典著作,以此向伟大的西周时代致敬。

孔子是这样心系西周秩序社会的: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我衰老得厉害了,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西周的礼仪制度兼容借鉴夏和商两代,丰富而有序,我心向往之。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文王已经不在世,礼仪风范不是应该由我体现吗?如果上天想让斯文扫地,我是命该如此。如果上天想让礼仪风范传承下去,匡人又奈我如何呢!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的匡城被当地人围困。这场事故出于误会,当地人把孔子误认为是鲁国的阳虎,阳虎曾带人掠扰过匡城。弟子们想迎战突围,被孔子制止。子路弹琴,孔子和之,唱出了上面这三句话。这件事记录在《孔子家语》一书内,这三句话收录于《论语·子罕》中。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国家的政令和军令出自天子。天下无道,政令和军令出自诸侯。令出于诸侯,十世而亡国。令出于大夫,五世而亡国。令出于属臣,三世而亡国。天下有道,国家的权柄不会旁落。天下有道,百姓不会怨声载道。

孔子的这番感慨,是对他所处时代的清醒研判。西周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了春秋时代。诸侯乱政,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国家陷于礼崩乐坏的失序世态之中。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礼记·檀弓》)

孔子临终前,给自己解梦,预感很准的。

这一天,孔子起得很早,背着手,拖曳着手杖,在大门外散步,边走边唱:“泰山将崩!栋梁将损!哲人将病!”歌罢回到屋内,当门而坐。

子贡听见,自言自语说:“泰山崩了,我何以仰望?栋梁损、哲人病,我何以依靠?夫子的身体生病了吧。”于是疾步赶到屋内。

“赐,”孔子叫着子贡(端木赐,字子贡)的名字,“你怎么姗姗来迟呢?我昨晚做了一个梦。夏人将灵柩停置在东阶君王之位上。殷人将灵柩停置在门厅的两楹柱之中,介于宾主之间。周人将灵柩停置在西阶之位上。我孔丘,是殷人之后(商代曾定都于奄,即曲阜,周公平定东夷之乱时,收复奄地,纳入鲁国版图,因此孔子自称殷人之后)。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接受祭品(家中的两楹之间,是户主之位)。当今之世没有贤明之君,谁能够尊重我呢?我大限将至了。”

卧床七天之后,孔子去世。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七十三岁。他去世三年之后,春秋时代结束。

《尚书》和《诗经》是由孔子编辑而成的。孔子的伟大由多项成就共筑,其中一项就是编辑《尚书》和《诗经》,一双巨手把“史”和“诗”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立独行的史诗意识。

王者不臣

周公当年的制度贡献,还有一项为“王者不臣”,这也是有中国式民主亮光的。其实所谓民主思维,是对执政者王权的制约意识。

王者不臣,指君主不能当作臣子对待的人,共有八种人,“所不臣者三”,“暂不臣者五”。

王者所不臣者三,何也?谓二王之后,妻之父母,夷狄也。(《白虎通义》)

君主不当作臣子对待的三种人:一是“二王之后”,上溯前两代君主的后人,此举措是尊重前代,接续世道传统。二是“妻之父母”,“妻者,与己一体,蒙承宗庙,欲得其欢心,上承先祖,下继万世,传于无穷,故不臣也”。三是“夷狄”,“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非中和气所生,非礼义所能比,故不臣也”。这是与周围邻国为友的观念。在当时,尚不知道疆域之外的世界,也不了解域外之国,中国之外,均视为夷狄。到后来对外部世界有了认知之后,又形成“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至于“远交近攻”之策,是特指处于敌对关系的邻国而言。

王者有暂不臣者五,谓祭尸,授受之师,将帅用兵,三老,五更。(《白虎通义》)

君主暂时不当作臣子对待的五种人:一是“祭尸”,尸,不是尸体的意思,是活人,是祭祀时祖先的代表者,一般由孙辈中的杰出者担任。夏、商、周时,祭祀是国家的重要之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到后世,祭祖时不再用“尸”,而以神像或牌位代表。二是“授受之师”,“不臣授受之师者,尊师重道,欲使极陈天人之意也。故《礼·学记》曰:‘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当其为尸,则不臣也。’”尊师重道,是儒家的核心理念,“所以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三是“将帅用兵”,“不臣将帅用兵者,重士众为敌国,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内御,欲成其威,一其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把战事之中的将帅当作臣子对待,旨在树立将帅权威,克敌制胜。“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内御”,是中国古代治国治军的核心思想。“三老”是掌教化的乡官,是基层官员。“五更”也是乡官,用以安置年老致仕官员,“卿以七十之龄,可充五更之选”。在古代,官员退休之后,择其德高心善者,到基层任五更,做民心教化工作。君主不把三老五更当作臣子对待,旨在民心至上,是中国版本的民主思想。

周公的了不起之处,是建立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系统思维模式,有政治,有民主,还有宽松的社会生态意识,由此构成了儒家的治世之道。汉代之后,中国确立了“尊儒术”的政治方略,以儒家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多个朝代遵循周公开创的儒家治世之道,但基本都有一个大的遗憾,就是普遍缺失周公强调的宽松的社会生态意识。

国之大者,大在长远,如何长治久安?是需要再三思量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