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中国人的大局观 §秋天的两种指向

秋这个字,繁体的写法是穐,从禾从龟,“禾,谷孰(熟)也”(《说文解字》)。龟指龟验,龟甲火烧之后以纹理占卜吉凶。秋的字面意思,是以庄稼的收成盘点一年的得失,并预判来年的走势。

《尔雅》给秋的释义是“白藏”和“收成”。“秋为白藏”,秋在五色中对应白,“气白而收藏”,收藏是收敛,“白藏应节,天高气清,岁功既阜,庶类收成”(魏徵《白帝商音》)。“收成”一词,含着收获和成器的两种指向,一个人有了收获,要知道收敛,要慎重思量,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成功中反思,是典型的中国智慧,“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七修类稿·天地类》),“愁(揫)之以时,察守义者也”(《礼记·乡饮酒义》)。春是一年的开始,在开始中领会初心和动机;秋是结果,在结果中洞察大义。成语“明察秋毫”“多事之秋”,以及古代刑法中的“秋后问斩”,都是这种智慧思维的外延。

秋在五行中属金,这是金秋一词的由来。一年四季中潜伏着五行运行原理,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土居四季的中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五行通顺则治,五行悖逆则乱。五行的自身也存在着变数。“木有变,春凋秋荣”,“火有变,冬温夏寒”,“土有变,大风至,五谷伤”,“金有变,毕昴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盗寇”,“水有变,冬湿多雾,春夏雨雹”。中国古代社会推崇德政,反感暴*,提倡以德涵养社会。德政既润泽民心和民风,也可应对天灾带来的变数。“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春秋繁露·五行变救》)

金秋,起自一年中央的土。“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祭先心。”(《礼记·月令》)一年的中央在五行中属土,天干吉日是戊日和己日。天帝是黄帝,地神是后土娘娘,全称是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祇,尊称大地之母。一年的中央,动物以“五虫”中的“倮”为主。古代把动物分为五类:倮、鳞、介、毛、羽,“倮”通裸,赤裸无毛之虫,如蛙、蛇等,人是倮虫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大戴礼记·易本命》)。一年中央的正音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宫”,对应十二音律中的黄钟之宫,“冶百炼之金,而中黄钟之宫。琢无瑕之玉,而成夜光之壁。可用飨帝,可用活国”(黄庭坚《李冲元真赞》)。一年中央的“五行生数”是五,味甘,气香。“其祀中霤,祭先心。”“中霤”是五祀之一。“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白虎通义·五祀》中的霤神是元神,在屋子正堂的室中央位置。穴居时代,人们的住处是没有窗子的,而是在屋顶的正上方开凿一个洞,一是采光,二是先人们在屋中央生火取暖做饭,便于排烟通气。穴居时代结束后,人们筑屋开窗,灶也移至偏侧。但“中霤神”依然作为“家神之主”而精神存在着。“中霤神”是家神,“家主中霤,而国主社”(《礼记·月令》),一户人家敬祭中霤神,国祭土地神。此时的祭品是“五脏”中的心,取“心系中央”之意。

秋天三个月,古称孟秋、仲秋、季秋,包含六个节气,每个节气各有三候,共十八种物候。

七月,先立秋,后处暑。立秋的初候,“凉风至”。凉风,八风之一,是西南风。凉风到达极致之后,秋风始来。二候“白露降”,西风吹来,天气下降,雨后呈现茫茫白色,此时是雾状,尚未凝结露珠。三候,“寒蝉鸣”。处暑的意思,是暑气至此而止。初候“鹰乃祭鸟”,鹰已长大,开始捕食鸟。二候“天地始肃”,阴气开始产生。三候“禾乃登”,成熟曰登,庄稼此时首熟。

八月的节气是白露和秋分。白露节气到,植物叶子上始见露珠。初候是“鸿雁来”,鸿雁自北南来。二候“元鸟归”,燕子南归。三候“群鸟养羞”,羞,食物。群鸟开始储备过冬食物。秋分,也称日夜分。初候,“雷始收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阳中收声。二候,“蛰虫坯户”,冬眠动物开始修缮洞口。三候“水始涸”,河水流速趋缓。

九月的节气是寒露和霜降。寒露的初候“鸿雁来宾”,先至为主,后至为宾,最后一批鸿雁南飞。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河湖中见蛤。三候“菊有黄华”,菊花开。霜降的初候“豺祭兽”,豺捕食。二候“草木黄落”,草黄,树落叶。三候“蛰虫咸俯”,冬眠动物不再进食。

据《礼记·月令》记载,中国古代政府秋季三个月的工作要点,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1.农历七月,死刑囚犯开始行刑。“用始行戮。”2.军事训练,练兵比武,做好作战准备。“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3.命令司法官员完备法规制度,修缮监狱,完备刑具,严格执法,维护治安。“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4.完善堤防,防范水灾。修宫室,起墙垣,筑城郭。“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坏(坯)墙垣,补城郭。”5.农历七月,进入天地收敛的时令,这个月,不分封诸侯,不任命重要官员。不奖赏土地,不外派大使,不大量支出钱财。“是月也,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6.农历八月逢中秋,是敬月老。“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7.农历八月,筑城郭,建都邑,挖凿地窖、粮仓,开始储备过冬物资。“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8.农历八月,简化关隘通行手续,降低市场收费标准,出台鼓励商贸政策。“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以便民事。”9.农历九月,命令百官全力做好各种物资存储工作,以应天地收藏时令。“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内(纳),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10.命太宰总结农业生产成果,妥善做好统计工作。皇帝的籍田物产收归神仓(祭祀天地物品仓库)。“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要,统计之计算),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11.九月,举行祭祀五方帝的大飨祭。五方,指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也包含春、夏、秋、冬中的五行和五色,春主东方,属木,青色;夏主南方,属火,赤色;秋主西方,属金,白色;冬主北方,属水,黑色;土主中央,黄色。五方帝具体是,东方青帝伏羲,南方赤帝神农(炎帝),中央黄帝(轩辕),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是月也,大飨帝,尝。”“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尔雅·释天》)

12.召集国内诸侯,以及京畿之内的各县官员到京,召开特别会议,确定并颁布来年十二个月的时令朔日。确定诸侯的贡赋,以及向百姓征税的标准。“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13.九月,天子教习民众田猎,操习五种兵器(弓矢、戈、矛、殳、戟),颁布养马和使用马的政令。“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14.九月,鼓励百姓伐木烧炭,以备冬天之需。“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15.九月,督促官员审理案件,不要出现积案。“乃趣(趋)狱刑,毋留有罪。”中国古代,对天地间自然现象的认知与解释,在今天看来,因为受科学能力的限制,有一定偏失之处,但其中包容的哲学思考,也是极具魅力的。

“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淮南子·时则训》)这是准绳、规矩、权衡三个词的出处。

中国人自古重视四季的变化,受益于四时,也受制于四时。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四季与天地齐功,称四个季节为天,分别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尔雅·释天》)。“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淮南子·天文训》)“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曀。天气下,地不应曰雺;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尔雅·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