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冏命》和《君牙》是《尚书》中的两篇文献,文章体例旧称“册命之辞”,就是史官记录下来的官员任前谈话。谈话人是周穆王,被谈话人是太仆正伯冏和大司徒君牙。
这两个职务有代表意义,大司徒位高权重,太仆正职级不是很高,但职位显赫,是国家领导人事务总管。
太仆正又称“太御”,是掌管周天子事务的总负责人。《周礼》官制中有“太御”和“大仆”之职,太御是中大夫,是周天子近侍之臣的主官。大仆是近侍之臣,职位下大夫,“大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大仆负责周天子出行,以及礼仪规制,对外发布王命,掌管诸侯大臣的奏章和上书。“太御中大夫,大仆下大夫,……则官高于大仆,故以为《周礼》太御者,知非《周礼》大仆。”(《尚书正义》)到汉代时,“太御”职能分解为“光禄勋”和“太仆”,均加封“卿”爵,位列九卿。
汉代以“三公九卿”为国家管理的最高机构框架,皇帝之下,设立三公和九卿。三公具体是:丞相,总理国家事务;太尉,掌国家军政;御史大夫,掌国务监察。九卿具体是:太常,主管意识形态;光禄勋,皇帝事务总管;卫尉,首都地区卫戍军队首长;太仆,主管皇帝出行,兼管国家马政,在古代,马是重要的军政物资,由国家管控;廷尉,主管司法;大鸿胪,主管礼仪外交;宗正,主管皇族事务;大司农,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宫廷财政。
古代有“加官晋爵”制度,为强调一个职位的重要,晋授职级,九卿即在此列。大司徒地位显赫,是命官,职能兼容民政部和财政部,到后世衍为户部。周代的大司徒权限更宽,还兼着国土资源部和税务总局的职责,掌“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古代以土地的面积和类型计量税收,“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周礼·地官司徒》)。此外,还执掌民事、民政、风化、人民就业等相关事务,其职责与职能的规定也是很具体的。
比如社会分工和就业指导方面,周代把天下事物分为十二个门类:“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穑,二曰树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饬材,六曰通财,七曰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职业分十二门类,使王畿之地及诸侯国百姓各从其业。一是材料谷物种植。二是瓜果菜蔬,“树艺,即园圃毓草木”。三是渔猎,山林川泽之材物采集获捕。四是畜牧养殖。五是材料加工产业,“饬材”指“百工饬化八材”,古代的饬化八材,指珍珠、象牙、玉料、石料、木材、金属材料、皮革、鸟羽。六是商贸业。七是女性从事的丝麻纺织业,“化材”指“嫔妇化治丝枲”。八是物流集散,“敛材”指“聚敛疏材”。九是佣工,“生材”指“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十是职业培训。十一是世袭行业,“世事”指“累世专业相传,凡巫医卜筮诸艺事”。十二是杂役服务行业,“谓若府史胥徒,庶人在官者,是公家服事者”。再比如宣化教民方面的“六养制度”:“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西周是中国社会治理改革的第一个大时代,终结了商朝的神权模式,完成了由天神到人的华丽转身,进而奠定了以敬天为基础的人伦物理道德的社会形态。这种文化转型的标识之一即是“六养”,以“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构建社会维稳体系,其中“宽疾”和“安富”是有现代意识的。“宽疾”是残疾人保障制度,“不劳役之”,《礼记·王制》又进一步做出具体规定:“瘖、聋、跛、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安富”是与“振穷、恤贫”对应而言的,“安富,平其徭役不专取”,“言徭役均平,又不专取,则富者安,故曰安富”。“安富”,意在减消人们的仇富心理,使富人心安。“振穷”和“恤贫”是社会公平,“安富”也是社会公平。
大司徒还兼管基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