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的汉字,都是有出处的,每个字都有来头,有本来之义。字是有生命的,一个字造出来之后,跟人一样,会不断地生长。汉字的“身子骨”不长了,但长内存,长含义。英语的单词可以长“身子骨”,在前边或者后边添加字母。汉字不能增笔画,并且为了书写的便捷,还减笔画,由“繁体”而“简体”。汉字的数量是庞大的,也属于芸芸众生。甲骨文四千个左右,这还只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数量,挖是挖出来了,但其中有不少字,尚未破解出含义。东汉的《说文解字》收录九千多个汉字,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录五万四千多个,这些字,绝大部分不再使用了,不再使用的冷僻字,就像户口本上的亡人,寿终正寝了。今天仍在使用着的,是热字,是生命力超顽强的。输入“国际编码系统”的汉字,约两万一千个,这是为了和国际接轨,用设备可以直接打出。而日常生活里常用到的汉字,也就四千个上下吧。
中国的历史长,日子过久了,人心就丰富多元,乃至复杂芜陈,用来表意的汉字自然会多姿多态,一个字,能引申出多层含义,多的,有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每个汉字,都是一位高深厚道的长者,朴素安详的后面,一肚子的历史烟云。
春字甲骨文写法有多种,通用的是□,左右结构,左边的上部是“木”,下部是“日”右边是“屯”。到篆书时有了变化,写成□,上下结构,顶部由木变成了草,底部是“日”,中间是“屯”。“屯”不仅从音,还会意,是小草萌生时那种卷曲可爱的形态。春的本义是草木发生,日在下,是温阳乍暖时候。
夏字甲骨文,□,烈日当空,一个人在下边跪着。形态写真,这个时令酷暑熬煎,又值农忙,腿和腰都是弯的。夏字用作季节,含义一是“大”,“万物至此皆长大”,二是“假”,“非真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释名》),是假道,是借路,以使万物生长。夏季是过程,这个季节中万物处于生长期,尚没有结果。
秋字甲骨文非常有趣,是一只蟋蟀在灶台旁鸣叫,□,顶部是双须,中间是头、身子、羽翼、长足,底部是灶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这个字在提醒人们,天气转凉,户外的蟋蟀来到灶台旁取暖。秋有两层本义,但差不多是相对立的:一层是收获,是喜悦;一层是“揫”,收敛、揫敛,意在收获的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岁既顺成,时方揫敛”(曾巩《秋赛文》),“气之揫敛而有质者为阴”(《慎子·外篇》)。后世刑罚中的“秋后问斩”,也是源于此。
冬字甲骨文写法简练,□,看着像今天的耳机,实际是一根绳子,古人结绳记事,在绳子的两端各打一个结,寓意一年的终结。冬即终,“冬,四时尽也”(《说文解字》),“闭塞而成冬者,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也”(《天原发微》)。
这四个字的最闪亮之处,是古代先贤把对天地人的认知浓缩于具体的写法之中。《尔雅》,成书于战国年代,是中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尔”通“迩”,“雅”为标准,书名之意是“走近标准”,《尔雅·释天》中,给春夏秋冬做了三种定义:一种说时候,一种说气候,一种说物候。
说时候:“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四季均尊称为天,春天,“万物苍苍然生”;夏天,“言气皓旴”,“旴”古字同“旭”,烈日当头照的意思;秋天的“旻”,本义是烧龟壳依纹路占卜,也通“愍”,取意悲悯,“旻犹愍也,愍万物凋落”;冬天称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说气候:“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春,青阳开动;夏,朱明盛长,遍及万物;秋,气白而收藏;冬,气黑而清英。“青红皂白”这个成语,即据此而来。
说物候:“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春季为“发生”,“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钱起《春郊》)。西安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饭店,名字就叫“春发生”。夏季为“长嬴”,“嬴”同“盈”,万物充沛生长,“长嬴开序,炎上为德”(《赤帝歌徵音》)。秋季为“收成”,冬季为“安宁”。
春夏秋冬是一年的时序,与天地一起,同为世间最基本的制度,古称“六度”。汉代《淮南子·时则训》这么注解“六度”:
“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者,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这是准绳、权衡、规矩三词的出处,天地为准绳,冬夏为权衡,春秋为规矩。
我所知道的春夏秋冬四个字的含义,大致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