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中国人的大局观 §冬至这一天

中国人传统的认识里,一年开头的第一天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冬至。

这一天阳气由地心开始上升,又称“一阳”。“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帷。五行造化太幽微,颠倒难穷妙理。”“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这些诗词句子体现着古人对冬至及天道人事的认知。冬至过后,小寒与大寒之间是二阳,三阳专指立春这一天。三阳开泰,指的是从12月22日(前后)到2月4日(前后),阳气上升运行四十五天后浮出地表,润泽万物生长,普降吉瑞。中国古人对一年里首日的定位,和西方的“元旦”相差约十天,这和东西方地理位置的差异有关,中国古人是站在黄河流域,确切地讲是站在渭河流域,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得到的结果。是不是比西方更科学不敢讲,但这种认识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之前,古中国地大物博,使用过六种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六历”最大的区别是岁首正月设置的不同,其中仅有“夏历”的正月与今天一致。“黄帝历”“周历”“鲁历”均是指冬至所在的月,即今天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殷历”的正月是今天农历的十二月,即腊月。秦朝大一统后,施行“颛顼历”,岁首正月为冬至前的一个月,即今天农历十月,也不叫正月,称“端月”。《史记》和《汉书》中,凡涉及纪年,均以十月开始即是这个原因。

中国皇帝以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刘彻执政第三十七个年头,改革历法,废“颛顼历”,颁行“太初历”,后世的多部历法,均以此为基础而成。“太初历”既守天体运行规律,又兼顾农业生产的“物候”,动物的生育生长,植物的荣枯,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因而中国的历法也称“农历”。如正月有立春、雨水两个节气,“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草木萌动”等;二月有惊蛰、春分两个节气,“物候”是“桃始华,仓庚鸣”“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等;三月有清明、谷雨两个节气,“物候”是“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戴胜降于桑”等。六月有小暑、大暑两个节气,“物候”是“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等。七月有立秋、处暑两个节气,“物候”是“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祭鸟,禾乃登”等。十月有立冬、小雪两个节气,“物候”是“水始冰,地始冻,野鸡入水为蜃”“虹藏不见,天气上腾地气下降”等。十一月有大雪、冬至两个节气,“物候”是“虎始交”“蚯蚓结,麋角解(脱落),水泉动”等。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天象与天道,起于对天地的敬畏,老百姓的口头禅是“谢天谢地”,同时也还含着制约皇权的禅机,以“伤天害理”的理念限制皇帝的言行,这是中国早期的“民主特色”。“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聚,会)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告诫)也。”“人主(皇帝)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风灾),枉法令则多虫螟(蝗灾),杀不辜则国赤地(大旱),令不收则多淫雨(水灾)。”(《淮南子·天文训》)

中国古代历法的底线是“应天时,顺地理”,而对“人定胜天”那句老话的解读,是人心和顺、百姓康定,是天大的事情。这也是早期的中国民主思维,以民为本,以民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