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二十年来辨是谁: 贾元春的命运. 秦可卿被告发(上)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废太子的一个女儿。这一结论得出之后,便碰到了一位对此不太服气的红迷朋友来跟我讨论。红学本身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大家都可以活跃起来,各自发表看法。我自己的一些结论也并不要求别人都来认同。依这位朋友想来,如果曹家藏匿了废太子的一个女儿,而且被人告密、事情败露,皇帝不会仅仅让废太子的女儿自尽,一定还会立即打击曹家。但书里面写秦可卿在天香楼上自尽以后,贾家不但没有马上遭到打击,反而进入了一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新局面。《红楼梦》作为一部自叙性、自传性的小说,如果确实发生了这种事情,贾家的情况反而更好了,这多奇怪啊?

这个思路很有意思。估计也会有诸多读者提出类似的问题:小说里这么写,究竟是现实生活中大体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呢,还是曹雪芹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完全脱离了生活真实,进行凭空的艺术想象?

实际上,曹雪芹将生活真实写入小说时,必然对其原本的形态有改变、有挪移,有夸张、有渲染,有回避、有遮掩。如此,也使得这位红迷朋友认识到,《红楼梦》的研究犹如套娃,总是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但也正因为如此,研究《红楼梦》才能如此兴味盎然。

如果小说中秦可卿真实身份的暴露是有人告密,会是谁把她的真实身份告诉了皇帝呢?其实答案非常明晰。第十三回秦可卿死了,第十四、十五回基本都是写她的丧事,到第十六回就写了一件跟丧事反差很大的喜事——“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可见,秦可卿死后,很快就会有另外一个人的升腾,这个人就是贾元春。因此,从小说内在的情节逻辑来看,向皇帝告发秦可卿真实身份的人,应该就是贾元春。

如果把贾家比喻为一只鸟,这只鸟的飞升,也就是贾氏家族的飞黄腾达,要靠两只翅膀的扇动。其中一只翅膀就是秦可卿。贾家藏匿、收养了义忠亲王老千岁的骨血——一个女儿,即秦可卿。而贾家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义忠亲王老千岁虽然“坏了事”,但并不等于这支力量彻底毁灭,它还存在,还可能从“坏了事”的状态转变为“好了事”。从小说来看,宁国府隐藏了这个人物,一直把她作为贾蓉的媳妇养起来,并把她培养成了一位杰出的女性。这实际上是一笔政治投资,是对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政治力量进行的投资。

义忠亲王老千岁作为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并没有死在康熙朝,而是直到雍正二年(1724)才去世。康熙晚年的脾气越来越反复无常,使不少人认为,他既然可以把胤礽废了又立,立了又废,也有可能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再一次复立胤礽,毕竟胤礽是他的亲骨肉,他把胤礽培养成太子已经费了诸多心血。当时一些官僚集团的人都有这种揣测,尤其是康熙认为“皇长孙颇贤”的传言,流传得特别广。“皇长孙”就是废太子的嫡子弘皙,而且弘皙又有了康熙的嫡重孙永琛。人们普遍觉得,即使康熙彻底废了胤礽,不让他继承皇位,直接传位给弘皙的可能性也很大。这些生活中的真实状况化为小说里的故事后,贾家藏匿秦可卿,并视她为政治投资的“绩优股”,也就能够理解了。虽然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但他的残余势力仍在,小说中冯紫英等人物都属于这一派。这让贾家觉得,一旦政局发生变化,义忠亲王老千岁本人或者他的儿子——在小说里以模糊的光亮笼罩全局的“月”——成了皇帝,贾家就立大功了。

现实生活中,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可能还没有什么思想准备。但是在第二次被废之前,他肯定已经做好准备了。太子也是子女满堂的。除了正室,他还有很多妾室,都为他生了孩子。另外,伺候他们的也有很多人。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个叫得麟的人,发现太子又要被废掉了,这就意味着又要被圈禁起来了。即便康熙亲自下令要“丰其衣食”,保证太子这一大家子的生活水平,但毕竟会失去自由啊。所以得麟就设法逃了出去。他诈死,想办法让人把他当尸体运了出去,而且还有一个大官收留了他。当然,这事最后还是被人揭发了,得麟被处死了,藏匿他的大官也被惩治了。

很可能第二次大风暴要来临的时候,太子有一个妻妾要临盆了。这时候,他或他的妻妾就想:风声传来了,又要被废了。这个有命无运的孩子,为什么让她一落生就做囚徒呢?还是想办法通过各种关系把她偷送出宫吧。于是就把孩子偷送出来,或者谎称是养生堂的孩子;或者谎称是被一个小官僚收养;或者干脆直接藏匿到曹家,由曹家造出一些谣言,把她保护起来,养起来。

所以,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小说中,一家人之所以能够藏匿、收留暂时失利的一派政治力量的骨肉,一是因为他们之间毕竟交往多年,有感情,“宿孽总因情”;二是因为这样做也是政治投资。于是,这个孩子就成了贾家的一只翅膀——秦可卿。

但是和当时的其他官僚一样,曹家进行政治投资,也要尽量求个万全,不能光押一边,得要“双保险”。另外一只翅膀也得使劲挥动,这就是把自己家族的一个女儿送到宫里面去,想办法让她逐步晋升,使她最后能够到皇帝的身边,得到皇帝的宠爱。在小说里面,她就是贾元春。这当然是一个很现实的投资,因为投资对象是现在的皇帝,即所谓“当今”。这样就可以两翼齐飞。在现实生活里,曹家是这样的;在小说里面,曹雪芹设计了一个贾家,讲述贾家的故事,所以在小说的前半部,他就重点讲了秦可卿和贾元春两个人的故事。

当然,前面也写到了其他女性,如刘姥姥,都有很多的故事。但从第一回到第十六回,“金陵十二钗”中亮相得比较充分的,应该就是秦可卿。在第十六回的时候,就像海面上浮出的一座冰山,贾元春浮出水面了。这是关系到贾家命运的两个女子,她们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小说的描写,秦可卿上吊自杀之后,紧接着就是贾元春地位得到提升。因此,我判断作者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但是很多例证都证明他的构思确实是这样的,即贾元春告诉了皇帝,贾家藏匿了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女儿。正是由于她对秦可卿真实身份的告发,才形成了小说里面一系列情节的流动。其中最关键的情节是秦可卿在天香楼悬梁自尽。她不得不死,因为皇族的骨血,尤其是罪家的骨血,是不可以藏匿起来的。可是皇帝喜欢贾元春,她的告发行为,又体现出了她对皇帝的忠诚,于是皇帝就把这件事画上了句号,秦可卿自尽了就算了,贾家藏匿皇家骨肉的事情就不予追究了。而且,皇族的这类事情也属于“家丑不可外扬”,因此对外还允许贾家大办丧事,宫里还来大太监参与祭奠,以对此事进行遮掩,让丧事表面上显得很风光,不让人知道真相。贾元春告发了秦可卿,体现出了对皇帝的忠诚;当然她也一定会苦苦哀求皇帝,不要追究贾氏一族。皇帝大概觉得她忠孝两全,于是予以褒赏,就提升了她的地位,“才选凤藻宫”。

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有这种情况?皇帝难道会原谅曹家吗?小说里,贾家在秦可卿死后,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有一个短暂的大好局面出现。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合理性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红楼梦》叙述文本里的时间顺序。

《红楼梦》是小说。作者在第一回里,通过石头跟空空道人的对话,故意提出了一个说法,即“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所以红学界一直有争论,《红楼梦》究竟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红楼梦》里的男人,避免写他们剃去额发留大辫子。贾宝玉虽然写他梳辫子,但又不像典型的清朝男子的辫子。写北静王的服饰,更接近明代的样式。以致后来许多人画《红楼梦》图画,男人的服装打扮基本上往明朝靠;戏剧影视当中,人物的服装造型就离清朝更远了。但是清朝对女性的服装改变不是很大,一般汉族妇女的服饰跟明朝很接近。《红楼梦》里的女性服饰是有清朝味道的,但不明显。清朝妇女有自己很特殊的服饰,如旗袍、两把头、花盆底鞋等。这些在《红楼梦》里都没写。而且,书中诸女子究竟是大脚还是小脚?除了尤三姐直接写到是小脚,傻大姐直接写到是大脚,其他都写得很含混。这当然是曹雪芹的艺术处理技巧。他不想通过这些描写来坐实小说的具体时代背景,但其中除了艺术考虑,恐怕也有一些非艺术性的考虑。

时间上有模糊处,空间上也有模糊处。大观园里,南北方的特有植物全出现了,比如红梅花。北方地栽的红梅花非常罕见,甚至根本就种不活,但是故事里出现了很壮观的红梅花。红学界因此争论也很多,大观园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当然,更多的细节证明,书里写的荣国府、大观园还是在北京,比如里面多次写到炕。在炕上坐,在炕上吃饭,贾环在炕上抄经,故意把炕桌上的蜡烛推下去,烫伤正躺在炕上的贾宝玉等。金陵是没有炕的。贾宝玉还说“常听人说金陵极大”,可见他懂事后根本不住在金陵,金陵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常听大人提起的地方。也就是说,自林黛玉进京都以后,故事中人物活动的主要空间就在北京,甚至连北京西北城的花枝胡同也写进去了。当然,曹雪芹也借用了某些江南的事物,特别是景物,不过,主要写的还是北京。曹雪芹故意让时间、空间都有一定的模糊性,使用了烟云模糊的艺术手法。

但《红楼梦》的文本又具有很强烈的自叙性和自传性,这是可以勘察清楚的,也正因如此,使得这个文本很有意思。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合作者。小说里面的石头跟空空道人有段对话。为什么《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呢?就是因为这块石头后来缩成扇坠大小下凡去,经历一番人世的浮沉,最后又回到了原来那个地方——青埂峰下,并变回了原来的样子。变回大石头后,上面就写满了字,就是《红楼梦》的文本。所以石头就跟空空道人说,我写的这个东西“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可是脂砚斋批语马上跟上一句,“据余说,却大有考证”,一语道破了天机。

我个人的研究方法属于探佚学当中的考证派。我考证的思路,就是原型研究。我现在就要考证《红楼梦》叙述文本里的年代顺序问题,即《红楼梦》究竟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背景中的事。

大的方向早就确定了,通过对帐殿夜警事件、曹家在三朝中的浮沉兴衰等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红楼梦》应该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事。现在需要更加细化,比如从第一回到第八十回,究竟写的是哪一年的事?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有什么好处呢?如此,我们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红楼梦》写作的历史背景;可以了解曹雪芹写作时内心的种种情愫,他的痛苦、他的欢乐;还可以通过排一个时间表,了解《红楼梦》小说文本后面的人物原型、事件原型、物件原型、细节原型,所以这种探究是很有意思的。

为了讨论起来方便,我先说最容易回答的部分,把比较麻烦的放在后头说。最容易的部分是《红楼梦》第十八回的下半回起到第五十三回上半回,这写的都是一年里的事情。我想大家对此不应该有争论,因为它季节变化的时序非常清晰,可以说是一丝不乱。“元妃省亲”,不算上除夕,转过来就是过年了,之后就是元宵节,再之后就是春天,初春、仲春,接着是春末、初夏,再然后是夏天、秋天、冬天,后来下雪了,最后又到了过年的时候。所以,从第十八回下半回到第五十三回上半回的这三十五回,很显然写的就是一年里面的事情,而且把春、夏、秋、冬四季的背景描绘得非常清楚。那么这三十五回书写的是哪一年?乾隆元年(1736)。

为什么说是乾隆元年?有很多证据。我先举一个最小的例子。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有一些细节描写,写到了“銮舆卤簿”。“卤簿”是一个文言词,其实就是仪仗。皇帝或后妃出行,前面都有仪仗队。仪仗队有非常烦琐的仪仗规定。《红楼梦》写元妃省亲,就写到卤簿,“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仪仗队里面有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过去《红楼梦》的图画,或者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中,都有这个道具。仪仗里的伞不像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伞这么小、这么低,都是很长的柄,上面有很大的伞盖,而且伞盖周围会用一层或三层布幔围起来。它的主要作用是显示威严,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曹雪芹笔下就出现了一个很具体的器物——曲柄七凤黄金伞。曲柄的黄金伞是乾隆朝才开始有的。康熙、雍正两朝“銮舆卤簿”里的伞都是直柄的。因此,光是这一句就说明第十八回下半回到第五十三回上半回的这三十五回的故事背景是乾隆时期。

这样一个细节还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因为曹雪芹也可以把乾隆朝的东西借用在这儿。那好,我们再来看一个证据。第二十七回很明确地提出一个日子——四月二十六。作者还很明确地指出这一年的四月二十六是芒种。查万年历,乾隆元年就是在四月二十六交芒种。而且周汝昌先生考证,四月二十六是曹雪芹的生日。作者之所以这么郑重地来写这一年的故事,就是因为这一年他十三岁了。他的记忆关于那段时间是最完整的,而且生活是最美好的,所以他铆足了劲来写这一年的故事。《红楼梦》里多次明写暗表,贾宝玉在那些情节中是十三岁。例如第二十三回,写贾宝玉住进了大观园怡红院,就写了几首诗,记述他四季里快乐闲适的生活。在叙述文字里,曹雪芹写道:“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又如第二十五回,写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魇后奄奄一息,一僧一道忽然出现来解救他。癞头和尚把通灵宝玉擎在手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下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都表明书里的主人公落生十三年了。

关于周先生对曹雪芹年龄和生日的推算,我在这儿借用他的学术成果,就不铺开解释了,因为太复杂。

在一个艺术的故事里面,曹雪芹设定这一年是四月二十六交芒种,这就证明他写的是乾隆元年的事情。因为整部书是有写实的前提的,它的艺术的升华,都是在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基础之上渲染完成的。而且曹雪芹写得非常有趣。他把四月二十六芒种节说成是饯花节,即饯花神的日子。因为到芒种的时候,所有的花都谢了。《红楼梦》里引用了一句诗——开到荼□花事了。据说,荼□花是开得最晚的,因此也谢得最晚。等它谢了,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花开了。花神是一个很美丽的想象,所有花都开完后,花神就要去休息了,因此,就要跟花神饯别。闺中女儿们特别讲究这个风俗,因此在《红楼梦》里面,出现了那一回的描写,包括黛玉葬花。黛玉为什么要在那天葬花?因为那一天是跟花神告别的日子。她要通过葬花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花的珍惜,对花神辛苦了一年给她们带来这么多美丽的花朵表示感谢。当然她也表示哀悼,因为花谢了,还是一件很让人遗憾的事情。第二十七回明确写出芒种日期,大写饯花神,更证明了从第十八回到第五十三回,应该就是写乾隆元年的事情。

从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可以断定是写乾隆二年(1737)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一部分,刚开始写那年春天的时候,就写到宫里面有一位太妃,先是病了,后来又说上一回的那一位老太妃薨了。所谓太妃、老太妃,或者王妃、皇妃,有时候指的是一个人。比如说,康熙的一个妃子,在雍正朝就是太妃,到乾隆朝就成老太妃了。实际上,小说里面写到的太妃、老太妃就是同一个人。

这样一个背景人物,其实也是有原型的。乾隆二年年初,宫里面死了康熙身边的一个女子,姓陈,父亲叫陈玉卿,汉族。康熙身边由他给过封号,或者他去世后由雍正、乾隆再给予封号的女子,总共有四十位之多。当然,其中三十多位都是满族。在给封号这件事情上,康熙非常谨慎,基本上只给满族的女子封号。一些汉族的女子非常美丽,也深得康熙宠爱,并给他生儿养女,但在给汉族的女子封号方面,康熙相当吝啬。因为康熙觉得,要巩固满族政权,必须确立一些原则,包括从细节上确立满族高于汉族的原则。因为满族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统治的多数是汉族人。

陈氏很得宠,给康熙生的儿子他也很喜欢,但是在康熙朝,陈氏的封号非常低,直到死后才由乾隆封她为熙嫔,还没到妃那一级。但是曹雪芹把她说成一个妃,这也是能理解的,毕竟从生活到艺术,有一个适度夸张、渲染的过程。

可能有的朋友还是认为我猜测的成分太大,仅仅因为那一年宫里死了康熙身边的一个女子,后来封为嫔,就得出小说的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是写乾隆二年的事情,这是不是太武断?

如果仅仅是点到这儿,那这个说法确实还缺乏充分的根据。但是,后面书里有一些具体的交代,有些交代很古怪。书里说,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根据朝廷的规定,都要去参加丧葬祭奠活动,守灵期间不能回家。那在哪儿过夜呢?就需要找一个下处来休息。于是租用了一个大官的家庙。这本来也不稀奇,过去的贵族参与丧礼活动,照例要这样做。小说里写得很清楚,在家庙里,东院是贾母她们住。那么谁住西院呢?北静王府的人,即北静王府的太妃、少妃。看起来是闲闲的一笔,但是仔细想想,先不说生活真实,就以小说来说,北静王是王爷,贾政的官职相比就低太多了,虽然贾赦有个爵位,也无非是个将军,比王爷差很远。过去讲究“东比西贵”,曹雪芹却写贾府住东院,北静王他们住西院。所有的古本,一直到通行本,都这么写。可见,曹雪芹不是随意这么一写,他是有生活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