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标签: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 §“我害怕,你呢?”

我有一个朋友,他奉行一条法则:“你不可能比你的配偶更幸福。”他的话可能略有夸大,却指出了一个正确的道理:情绪是会传染的。假如你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你会更加快乐。假如你的伴侣或你的孩子对某事感到愤怒或者害怕,你自己的情绪也会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

同理,你的阅读和观看所带来的情感效价(emotional va-lence)也会有类似的效果。如果你的twitter上充斥着对经济状况或国家命运近乎绝望的悲观主义者,你也会变得更加悲观。一种更令人震惊的可能性是,如果一个疏离社会的年轻人正在阅读某个恐怖组织的材料,因而对美国或英国所谓的“恶行”怒不可遏,他的愤怒可能会加剧,甚至付诸暴力行动。个性化的后果之一,可能不仅仅是有关议题和观点的碎片化,它也会造成情感的碎片化——也许是普遍性的,也许是基于特定的对象和立场。

情感效价的一个影响证据,是facebook自身开展的一个有争议的重要研究。13在这个研究中,facebook与康奈尔大学合作进行了一项实验,该公司故意为某些用户推送比较消极的内容,以测试这些帖子的消极程度是否会影响这些用户的情绪。当然,facebook没有直接采访用户以了解其情绪——但是它可以观察他们接下来做了什么。用户自身的行为会受到影响吗?他们发的动态会发生某些改变吗?

是的,的确如此。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收到消极内容的用户自己也开始发布消极的动态。如果我们能衡量他们的后续行为带来的情绪影响,就可以合理证实facebook页面上的消极情绪具有传染性,就像在家和工作环境中所看到的那样。这项研究很有争议,facebook用户们对facebook公司可能摆布他们感受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好感。(假如facebook真的想对其用户或某些用户做点什么,无论让他们疯狂还是沮丧,它可以轻易做到。)不过,值得肯定的是,facebook为科学研究做出了真正的贡献,因为它有力地证明了情感效价的存在。你在社交媒体上阅读的东西不仅会影响你的思考,而且会影响你的感情。而且,如果人们自行将自己归入不同的群体,或者被动地划入不同的群体,那么不同群体之间的情感经验有所差异就在所难免,这种差异通常体现在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上。14

世界杯就是一个合适的例子:如果德国对阿根廷,不同球队的球迷会对同样的结果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在很多方面,选举也类似于球赛。然而,我们也会对扑朔迷离的两极分化事件——一场恐怖袭击、一次自然灾害或一份纯粹的科学报告——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差异。事实上,类似的情绪反应差异每天都在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回音室的威力。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