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来揭晓本书的一个主要灵感,这与本书的主题似乎相距甚远: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8雅各布斯刻画入微地颂扬了城市的丰富多样性——在城市公共空间,访客可以遇见他们难以想象的各色人种和生活习俗,而且他们不可能事先选择。正如雅各布斯描绘的,大城市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
一个人可以与另一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处于一种良好的“街头协议”(sidewalk terms)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头协议”甚至可以发展为一种人人熟知的公共协议,这种人际关系能够而且确实可以维系几年甚至几十年。……容忍邻里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比肤色差异更严重,只有在高密度的大城市生活中才是可能的和正常的。……这种现象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唯有大城市的街道具备让陌生的人们和平居住的内在条件。……尽管街头交往呈现出低层次、无目的和无组织的表象,但它确实能帮助一座城市的公共生活财富积少成多。9
雅各布斯这本书的重点是架构(architecture),而非信息传播。然而,通过极为鲜活的城市架构个案,雅各布斯表明,为何我们应当重视这样一种可供人们按自己喜好创造传播系统的环境。她的“街头协议”并不局限于发生在街道上。“架构”的理念,应该从广义而非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站有架构,facebook、twitter、youtube以及reddit都有其架构。雅各布斯在街道上获得的启发,我们也可以在许多其他地方获得。我相信,在最好的情况下,对我们中的许多人而言,传播系统可以成为我们在大城市中心的近亲或同类(同时也让我们处于更安全、便利和安静的境地)。对于一个健康的民主体制而言,共享的公共空间,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远胜于回音室。
对于一个拥有健全的公共论坛(如街道和公园),同时拥有公共媒体(如日报和电视网)的体制而言,自我隔离无从谈起,制造回音室更是难上加难。在这样的体制中,人们将经常接触到未经事先选择的观点和材料。对于形形色色的公民来说,这种体制的作用类似于承载社会经验的公用框架。“现实世界的相互交流常常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应对多元化。反之,虚拟世界则更加同质化,这种同质化并非体现在人口统计学层面,而是指兴趣和见解。基于兴趣的社群可能会取代基于实体空间的社群。”10基于此我们发现,相信世界末日将至的社群,他们的成员相信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事件是世界末日的一个明确征兆。这些成员使用互联网只是为了让自己“远离那些不可避免的对立观点,而这些对立观点可以引起更具建设性的公共讨论”。11
当然,我们还不清楚可以或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碎片化和过度自我隔离。我将在适当的时候继续这个话题。是否存在上述难题,与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以应对上述难题,常常被区分开来。如果我们要获得应对难题的真知,那么有些事情比这样的区分本身更为重要。无法避免的危险始终是危险。如果我们在过去或现在都无法想出合适的解决方案,那么危险就不会自行消失。承认这个事实,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展开思考。
【1】下一段的翻译参考了中译本,参见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6、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