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天虫 §第三章 亲亲宝贝

真想了解蚕的神奇,光靠听我说说是绝对不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零距离的接触,亲自去养一养它们。现在不是流行养宠物吗?不管你是否热衷于宠物,我建议你试一试养蚕,一定会让你有全新的感受。没有比它更好的宠物了,它不但能让你变得柔情似水,还能真正让你领略到自然造化的神奇。

民间有一句不太好听的俗语:养老日日厌,养小时时鲜。说的是抚养老人一天老似一天,免不了让人生厌,而养孩子则时时会给你带来新鲜感受,充满了快乐。这句话虽有背于敬老爱老的社会道德风尚,但也客观反映了人们追求生命活力,喜新厌旧的心理。

宠物的流行正是这种心理的具体反应。仔细想想,这种心理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可以成为社会前进的动力呢。人类不正是在不断的喜新厌旧中进步的吗?

饲养蚕宝宝保证能满足你求新求奇的欲望,播撒你无处发泄的爱意。扯远了!

奉献我的爱

养蚕可以从它们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时候开始,只要你亲历了它们的整个生命过程,你也就能对它们有一个全面了解。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还是从头开始吧,也就是从卵开始。哪儿能弄到蚕卵是你自己的事,看你的神通了,只要你真的有心要养,你一定会有办法的。

其实,任何生命种群都无所谓头尾,永远是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这儿说的头只能是指一个个体的生命起点。

你拿到的蚕卵应该是深灰色的,只有芥菜籽那么大。要是你没见过芥菜籽的话,我还可以告诉你,它们就像缝衣针的针孔那么大小,也是椭圆形的。如果你的卵中混有几粒淡黄色的,恐怕多半不会孵化,因为它可能还没受过精呢。

假如你拿到的卵全部都是淡黄色的,而且又是身处热带地区,那又该另当别论了。很可能你拿到的是前几天刚刚产下,而且是不经“滞育”(类似于休眠的意思,后面还会谈到。)就能直接孵化的多化性卵。

所谓“化性”,是一个纯专业术语,意思是蚕在一年中轮回几个世代的特性。为了物种延续的需要,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中,蚕已经进化出一种在特定世代“滞育”,以安然越冬的特性,这种特性是与它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比如说,在较寒冷的北方地区,由于桑叶生长期短,生活在这里的蚕每年只完成一个世代就进入滞育了,这种蚕就称为“一化性”蚕;在热带地区,由于桑叶终年生长,蚕没有必要滞育,所以,生活在这里的蚕就称为“多化性”蚕。同理,还有“二化性”蚕。

古代养蚕人孵蚕,是把它们包好捂在胸口的,要捂十来天呢,不能离身,俗称“暖种”。是不是开始有柔情了?当然,你不一定非得这么做。其实,蚕很聪明,只要到了春天,桑树发芽了,它们像先知先觉似的,自己就会孵化出来。当然,让它们有这种先见之明的是它们的遗传基因,这是它们的祖先赋予它们的对外界温度变化的敏感特性。

孵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它们孵化更快些,更整齐些,这个过程有个专业名词叫“催青”。现在农民养蚕已经不需要那么做了,有专门的机构会为他们催青,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就像在孵小鸡的哺房里一样,等蚕卵由灰色转成青色,说明小蚕快孵化了,再把它们送到农民家里。

为什么会有“催青”这么个怪名字呢?因为小蚕孵出以前,蚕卵会变成青黑色,其实就是卵壳里的小蚕透过卵壳的颜色。催青,当然就是催促它们快点变青,快点孵化的意思啦。

你当然也不必非得“催青”,只要把卵放在自然环境里,经过一定的日子(具体要多少日子我不敢说,这取决于你蚕卵胚胎的发育情况和你的环境温度。),它们也会慢慢变青,在这段时间里,你正好可以观察一下它们的变化。

运气好的话,你可以看到蚕孵化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是在早晨。

当蚕卵转青以后,决定孵化时间的是光线。在光线由暗转明的刺激下,蚕卵就开始孵化了,所以,这个过程往往是在早晨。为了有控制地看到这个过程,你可以事先把蚕卵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然后再根据你需要的时间让它们见光孵化。

用一个普通放大镜,你就能清楚地看到这样的景象。一条黑乎乎,浑身长毛的小虫,蜷曲着身体躲在卵壳里,它拼命地啃咬卵壳,总算咬开一个小洞,然后死命地往外钻。难以想象,眼前这个又黑又瘦的丑家伙竟然会变成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真是“女大十八变”啊。

刚孵化的蚁蚕有一个嗜好,叫“趋密性”,就是喜欢往一块儿挤。别以为它们长着这些难看的体毛没什么用处,其实,这些毛的功能就是为了让刚孵出的蚁蚕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免得互相拥挤,窒息而死。神奇吧?

孵化可是个鬼门关,体力差一点的,钻了一半会因为精疲力竭而命归黄泉。残酷啊,优胜劣汰嘛。

这个过程消耗了它们太多的体力,它们需要尽快补充营养,所以,钻出卵壳的蚁蚕会拼命寻找吃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得把桑叶准备好,要尽量嫩一点的。记住,它们是天生的桑叶嗜食者,别指望它们会对其它东西感兴趣。如果你想用其它叶子试试,等它们长大一点吧,要不然,它们会受不了的。难道你忍心你的baby刚来到这个世界就遭受折磨吗?

差不多只需要一天的时间,你就会发现你的宝宝已经大了许多,身上的毛也变得稀疏了,好像脱落了似的。其实,毛并没有脱落,只是因为身体长大,皮肤被撑开了,才感觉体毛稀疏起来,也变得短小了。

这一天对小蚕宝宝很重要,我们称之为“疏毛期”,伺候不好,是很容易夭折的。过了这一关,蚕宝宝的体质就越来越强健了,也越来越好伺候了,而且,它们是一天一个样,成长速度简直令你目瞪口呆。

没有什么宠物会像蚕宝宝那样天天给你带来惊喜,当然,你也必须尽心尽责,绝不可以偷懒。

正因为长得快,所以,它们的食量也是惊人的。小的时候也许你还不太感觉得到,随着它们一天天长大,你会发现它们的食量是每天成倍成倍地增长的,所以,你千万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如果你有多于二十条蚕的话,我建议你等到蚕宝宝长到十多天的时候,分一些给朋友,要不然,你一定会为采不够桑叶而焦头烂额的。

某一天当你发现蚕宝宝不吃不动了,不要太紧张。只要它们的头是昂着的,就说明它们长得很健康,只不过是“眠”了。这时,你不要喂叶,也不要去打扰它们,只需耐心地等待,静静地观察。

你会发现它们已经吐出少量的丝把自己的身体固定在桑叶上了,这样做是为蜕皮做准备呢。

只要你勤观察,一定不会错过蚕宝宝蜕皮的精彩镜头,当然,蚕的一生有四次类似的蜕皮经历,如果错过了前面一、二次,也不必着急,等蚕宝宝长得大一点,你会更容易看到,也能看得更清楚。

它们会在头部裂开一条口子,然后,让自己充满皱折的身体从这个口子里缓缓爬出来,把老皮留在身后。这时,你才明白当初它们把自己固定在桑叶上是多么高明啊。原来,只有把身体固定住,蜕皮时老皮才不会跟着自己的身体跑,才可能顺利完成蜕皮的任务。

有一件事是需要你来完成的,那就是清理卫生。蚕宝宝每天都会有吃剩的桑叶和排出的粪便,这种混合物叫“蚕沙”。这些东西很容易滋生病菌,弄得不好会使蚕宝宝得病的,所以,你必须及时清理。

蚕沙看起来是废物,其实也是宝贝。只要处理得当,蚕沙可以派很多用处。在“神采篇”里还会有专门的介绍,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清理蚕沙的时候最好别用手去抓蚕宝宝,特别是在它们小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桑叶引诱,等它们爬到新的桑叶上了,再连桑叶一块儿移到干净的地方,然后,把蚕沙清理掉。

现在,蚕宝宝已经长得有点健壮了,你想做试验的话,可以用其它你认为好吃的东西让它们尝尝了,比如说水果啦、蔬菜啦、蛋糕啦,还有别的树叶什么的,不过,你得做好失败的准备。

有几样东西推荐给你,不妨一试:芹菜、莴苣、无花果、构树、柘树的叶子。至于试验结果,则由你自己掌握吧,不必告诉我。我只知道,你的结果不会令你太兴奋的。

虽然它们几乎一天到晚都在不停地吃,可它们并不像你一样,见到新奇的玩艺儿就垂涎三尺。除了桑叶,别的东西似乎都不能引起它们的兴趣,只有在饿急了的时候,才会有几样东西可能会啃上几口,而对其它美味佳肴则一律视而不见。

等它们蜕过四次皮,这时候,蚕已经到了幼虫期的最后阶段——五龄期。这个阶段会有一个多星期,这是蚕宝宝营养积累的最主要时期,事实上,它一生中85%以上的桑叶是在这个龄期吃掉的,让你感到力不从心的也正是这个时候。

了解你的真

这时的蚕已经长得异常可爱、健硕,拿在手上把玩,的确像个宠物了,它在你的掌心轻柔地抓挠着,让你心里痒痒的,免不了生出许多爱意来。正好,你可以仔细研究一下它的相貌和器官。

五龄蚕的体色多半是青白色的,但身体上的斑纹会有很大差别。有的是纯白的,几乎看不到斑纹,有的会有月牙状的黑色斑纹,斑纹颜色也会有深浅。懂行的人可以从斑纹上认出蚕宝宝是纯种还是杂交种,是中国种还是日本种,甚至还能看出雌雄来。

要是碰巧你的蚕不是白的也不要奇怪。事实上,蚕的体色和斑纹很多,有的可爱,有的可怕,这些都是历史上世界各地遗留下来的品种,只不过现在蚕业生产上常见的品种都是白色的。

从正面看蚕的头部,是不是有点像老虎宝宝?其实,像老虎头的那部分并不是蚕的头部,而是它的胸部,头部只是最前端小小的、长有硬壳的深色部分,往往被人误以为是它的嘴。长长的身体部分则被称为腹部。

蚕的身体按学术上的分法,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大部分。其中胸部和腹部的含义与我们通常的理解完全不同,千万不可死搬硬套。

蚕共有八对足。前面的三对长在胸部下方,称为胸足,是真正的足,将来会变成蛾子的三对足。奇怪的是这三对足从来不用于行走,往往用来攀爬和抓握,有点像我们人类的手。

还有腹部的四对和尾部的一对足其实是假足,只不过是一个带小钩的肉垫,等变成蛾子时,这五对足也没有了。不过,真正用于行走的倒是这五对假足。当你把它放在手掌上任其爬行时,是不是觉得酥酥麻麻,怪舒服的?而且,它们的抓握力还蛮大的,决不会轻易掉下来。这一切靠得就是这五对假足。

哈哈,“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的不出力,出力的却是假的,这算不算神奇?

你会很容易地发现,蚕宝宝的身体是由一个个环节组成的,每个环节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孔,这样,在身体的两侧都形成了一排小孔,有点像飞机上的小窗。我们称之为“气门”,是蚕宝宝专门用来呼吸的器官。因为蚕的身体里没有肺,也没有呼吸道,它的呼吸就靠这些气门。如果你用脏东西把这些小孔都堵上的话,蚕宝宝就会死去,所以,不要小看了这些小孔。

蚕宝宝的血是淡绿色的,不信,你可以在蚕宝宝尾部翘起的那个尖角上剪上一小刀,然后,血就会滴下来。不过,这一刀要尽量剪得小,否则,你宝贝的性命可就难保了。

蚕宝宝的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也就是说,它的身体里没有血管,只有背部的一根动脉推动着血液循环,仔细观察,你能看到背部隐隐流动的血液。它的整个腹腔都浸在血液里,就靠外面的皮肤包裹着,所以,蚕的皮肤很要紧,一旦弄破,很可能会因“大出血”而死。

千万记住,不要用你惯常的思维和熟知的生理解剖知识去套蚕的身体。它们是昆虫,与人类的生理解剖结构差了十万八千里,它们没有骨骼,没有心脏,没有肝胆,没有……当然,它们也有人类没有的东西,比如丝腺、马氏管(没听说过吧,它是专门负责处理尿的。)、气门等等,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才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所在,正所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啊。

好了,你的蚕宝宝又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七把叉”生活,食欲终于在慢慢减退,直至停食,这时,它们的身体却在慢慢缩小。这并不奇怪,因为它们正在慢慢排空身体内多余的废物,为结茧做准备呢。同时,它们的体色开始变得晶莹剔透,情绪却变得焦躁不安起来。这时,养蚕人说蚕宝宝要“上山”了,其实,它就是想爬到高处干燥的地方找一个可以结茧的位置。

你得赶紧为它们准备“山”的材料了。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东西,比如细树枝、稻草、小纸盒什么的都可以,只要能给它们提供结茧支架的东西就行,具体的结茧位置,它们自己会去找,不用你操心。

所谓“山”,专业术语该叫“蔟”,所以“上山”也叫“上蔟”。这个“蔟”字又是一个特别的字,专门表示给蚕结茧的工具或材料。

远古时代的野蚕就在枝叶之间找个合适的地方结茧,变成人工驯化的家蚕以后,就必须人为地给它们营造一个结茧的环境。为了使结出的茧质量更好,人们不断寻找各种各样的适合蚕儿结茧的材料和工具,慢慢地,就出现了所谓的“蔟”。

现在,你该看看它们怎么吐丝结茧了。首先,它们会找一个四周都有地方可供固定的位置,吐出一些丝来架起一个结茧的框架,这个时候,它们的行为跟蜘蛛有点像。

等建好框架,它们就会以“8”字形的轨迹摇动头部,通过头部的摇摆,把体内的液态丝从口部的吐丝器中牵引出来,液态丝一遇空气,马上变成了固态丝。因为蚕丝的表面有一层丝胶,所以,吐出的丝很容易粘附在一起,所以,不必担心它吐出的长丝究竟能不能做成它想做的茧子。

就这样,它们不停地摇摆着,慢慢用丝把自己一层一层地围在一个椭圆形的茧里,大约经过一天一夜,你就看不到蚕的身影了,其实它还在里面不停地忙碌着,要连续工作3~4天,直到把体内的丝物质全部吐光为止。科学家估算,结成一个茧子,蚕宝宝大约需要摇晃30万个来回,几乎是不休息的。没想到吧?

这下你该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歌颂蚕了吧?它是在用自己的全部积累和精力来完成生命的蜕变,一个柔弱的生命,居然能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你不感到惊讶吗?

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其实它并没有死,而是在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它要完成一次如凤凰涅槃般的再生。

在此之前,它会在茧壳内完成幼虫期的最后一次蜕皮,为自己的脱胎换骨做准备。这又是一次鬼门关,这个时候,蚕体已经耗尽它的全部精力,身体已变得非常虚弱,稍有不测,就可能在蜕皮的过程中中止它的生命。

蚕儿在吐完丝后,还没有蜕皮化蛹前的这个时候,身体虽然已缩成一团,但几对腹足都还存在,等化蛹后就变成光溜溜的身子了,所以,相对于蛹期来说,把这个时候叫做“毛脚”。

由这个词引伸而来,江南民间把未娶嫁的新人称作“毛脚女婿”、“毛脚媳妇”,形象地描述了人一生中这个特定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预示着生命中一个阶段即将结束,另一个新阶段即将开始。

蚕的“涅槃”是在“蛹”这个看似平静的阶段里完成的。据说,蛹的英文写法“pupa”是从古拉丁文中“娃娃”一词演变过来的。你看,它像不像一个裹在毛毯里的婴儿?也许,这个婴儿正是一种象征,预示着一个生命新阶段的到来。

它会在短短的十来天时间里,把幼虫期的全部组织和器官化解,并利用这些组织器官的营养,重新长出成虫的,也就是蚕蛾的组织和器官。

通过剖开的蚕茧,我们能够观察到蚕蛹在这个“涅槃”过程中表面的些许变化,如蛹壳逐渐变硬,色泽逐渐变深,但无论如何难以想象它内部究竟是如何完成这次“革命”的,只能感叹于造化的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