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天虫 §序言

这是一本奇趣盎然的书!

它以一条小小的虫子为圆心,以一个古老的产业为半径,画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圆。

你会发现,这个圆里居然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和淳厚的文化,它上下纵横,包罗万象,就像一个神奇神秘神圣神韵神采飞扬的万花筒,让你目不暇接,让你眼花缭乱。

你会发现,这条小虫是那么地不可思议,她居然能撑起一个绵延几千年的产业,而这个产业又是那么地伟大而平凡,以至于你每天的生活都与她息息相关,而你却不曾感到她的存在。

你还会发现,这本书充满了故事、知识和趣味,有一点淡淡的文化味,还有一点淡淡的学术味。

果然是小虫里面藏乾坤哪!

一条集神奇神秘神圣神韵神采于一身的小虫该叫什么?唯“天虫”二字能当此重任。把蚕称作“天虫”,并不是我的发明,从这个“蚕”字的构造,你就能明白早已经有人这样来定义它了,从中你也能感受到人们对蚕所怀有的特殊感情。

然而,一条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小虫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企及今天的“蚕”所能达到的境界。它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蚕”,是因为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独具慧眼,让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虫为我所用,创造出伟大的蚕丝业。在这几千个秋冬春夏里,先人们的不懈追求,又从蚕业中升华出文化内涵,由此繁衍了博大精深的蚕文化。

蚕业与蚕文化相互提携着走到今天,它们必定还将一直走下去。未来的蚕业和蚕文化会是怎样的面貌,谁也无法预料,也不需要我们操心。我们该做的只是让它们健康地延续下去,不断地发扬光大。这,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对我而言,最初实质性地接触这个“蚕”字是在24年前,而且,并不主动,也没把它当回事。

因为高考成绩不佳,为了逃避炒冷饭式的、痛苦的“高复”生活,无奈之下便读了“蚕学”这个颇为冷门的专业。又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无奈之下去图书馆借阅英语读物。

偶然中,发现了一本叫《the story of silkworm》(蚕的故事)的原版英语科普读物,是一位有一串长长名字的英国人写的。因为既是英语读物,又是关于蚕的,所以便成了我的最佳选择。

从最初硬着头皮逐词逐句的艰苦跋涉,渐渐地,我从这本小册子里读到了惊奇,读到了快乐。我认识了“嫘祖”,我了解了蚕的一生,我知道了关于蚕的古今中外。当时这本小册子给予我的惊喜和收获,至今仍记忆犹新。可以说,蚕对于我的启蒙,就是从这本小册子开始的。

说来可笑,一个土生土长的专业,一个土生土长的学习这个专业的人,竟然是从一本外国小册子里最先脱盲的。当我终于啃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已悄悄埋下了一粒种子——写一本土生土长的关于蚕、蚕业和蚕文化的书。

24年光阴荏苒,这粒种子一直没有发芽,因为自己的不努力,更因为没有发芽的土壤。为什么?苦思冥想之后我终于明白,土生土长在中国的、本来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蚕、蚕业和蚕文化,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竟如一盘散沙,没人来研究其中的相辅相承,更没人来宣传弘扬,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24年光阴荏苒,我猛然醒悟,即便是以蚕学专家自居的我,对蚕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也仍停留在24年前的水平,那么,那些与蚕有关系或没关系的,对蚕有兴趣或没兴趣的人对这条不可思议的小虫,对这个伟大的产业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又会有多少认知呢?这一觉悟给了我极大的剌激,也成了催发24年前那粒种子发芽的原动力。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一次体验了24年前的那种感觉,从最初硬着头皮逐字逐句的艰苦跋涉,渐渐地,我变得快乐无比。我感觉自己又学了四年的蚕学专业,当然,这回我学到的已经不再是纯技术层面的蚕学了,而是包容了博大精深的蚕文化和由蚕文化延伸出去的更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我希望当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您会有24年前我的那份惊喜和24年后我的这份快乐,甚至更多。我希望我的收获能与您分享,我希望您能轻松愉快地与我分享。这,便是我的心愿。

而带给您这份收获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写的一个土生土长的蚕的故事。这,便是我的自豪了。

作者

二〇〇四年十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