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天虫 §第十五章 殊途同归

你会发现,蚕丝业的确是个复杂的工程。为了最终获得丝绸,要历经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等多个毫不相干的程序,而每个程序又都自成一体,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小产业。在千百年的蚕丝业发展过程中,尽管每个小产业的主要目标都在为最终获得更多珍贵的丝绸而努力,但智慧的历代中国人同时还发现,在主要目标以外还能延伸出丰富多彩的“副产品”,它们的价值同样极具魅力,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同样光辉灿烂,正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其实,所谓“主产品”或“副产品”都是相对的,看你把主要目标放在哪里。过去,因为蚕丝业过于辉煌,在它的光辉下,其它相关产品都沦为“副产品”。随着蚕丝业发展极限的临近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主、副产品之间的界限和地位差将会越来越小,最终形成各取所需,共同繁荣的格局。

桑树全身宝

从桑树自身的生存繁衍角度看,它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生出更多更好的种子,所以,桑椹才是它的“主产品”,但因为远古时代寄生于它身上的一种昆虫,完全改变了它的命运。人类抓住了桑与蚕之间这样一种特殊关系,为了自身的目的,不但使桑树从野生状态变为人工栽培,还通过种种人工干预的办法,拼命改变桑树的生存目的,尽量让它多长叶而少产果。

尽管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选育和栽培形式的改造,桑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它原有的特性,成为为蚕丝业服务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完整的植物,它最基本的遗传特性并没有变,它依然有桑果、桑枝、桑根、桑皮等,该有的一样也不少,而对蚕丝业的根本目的来说,这些都是毫无用处的。

然而,人们并没有就此丢弃,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潜在价值,使桑树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当然,这种价值的开发多半不是从事蚕丝业的人站在“副产品”利用的立场上进行的,而是其它行业的人用他们另一种专业眼光来审视,才可能使这些“副产品”的开发领域更加广阔,价值不“副”。

这种现象是很值得那些正在从事蚕丝业副产品开发利用的研究者们深思的。

还是先说说桑椹吧。

《本草纲目》等多种医药典籍中都对桑椹的药用价值和用法有详尽的阐述,总体来说,桑椹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的功效,主治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血虚、便秘等病症。

桑椹的利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最直截了当的便是鲜食。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价值,桑椹都不逊于主流水果,孩子们更是对桑椹趋之若鹜。为解决桑椹食后嘴唇被染成紫色不太雅观和果中桑籽影响口感的问题,现在已培育出专门适于鲜食的白色无籽果桑品种,味道更佳。

当把桑椹作为利用的第一目标时,果桑品种便应运而生了。根据对桑椹利用的方法不同,又有多种果桑品种诞生。这些品种往往桑椹产量高、营养丰富,而桑叶产、质量则并不一定好。

现在还培育出了果叶两用桑品种,兼顾了两者的关系。当蚕丝业行情好时,便以用叶为主;当桑果卖得火时,便以采果为主,通过桑树管理方式的调节来达到目的。这便是科技的力量。

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桑椹的利用,在北方有很多果桑品种,如马铃椹子、江米糕椹子、大黑椹子、枣红椹子等等,果实大的有一寸多长,含糖量很高,单株产量高达数百斤。

古籍中还有很多桑椹晒干储藏度饥荒的记载。可见桑椹在古代不但是鲜食的水果,还是扶困济荒的“救命粮”。

《三国志》中记载,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有个叫杨沛的新郑县令看到长期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就号召百姓采收桑椹,晒干储藏,以备饥荒。正巧,那年曹操带了大队人马路过新郑,缺乏粮草,杨沛便把收贮的大批桑椹干献给曹军充作粮草,解救了曹军的饥困。杨沛的行为深得曹操的赏识,后来受到曹操的提拔重用。

鲜食的关键问题是保鲜和运输。因为桑椹果实的特点,保鲜和运输都比较困难,因而桑椹的加工利用便显得更有价值。桑椹可加工成果汁、果酱、蜜饯、桑椹酒、桑椹糖等多种休闲保健食品。据说,独联体某地区老寿星特别多,研究的结果是那里的人有喝桑椹汁的习惯。桑椹酿制的酒呈紫红色,晶莹夺目,味道甘美醇正。

桑枝是被认为桑树全身最没有价值的东西,但曾经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桑枝却在蚕区百姓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江南传统蚕区,因为正好是平原水网地区,很少有山,所以桑枝一直以来是最好的燃料。过去这些地区的生活燃料主要依靠稻草和桑枝。因为稻草不耐烧,所以每年春蚕后夏伐剪下的桑枝和冬季打梢修剪下来的枝梢枯桩就成了全年最主要的燃料。这些燃料不仅要保证一家人烧火做饭,同时还要确保养蚕时节的加温之需。所以,桑枝在古代几乎是蚕农们的生活和生产必需品。

在还没有电力供应的古代,养蚕加温主要靠木炭和“地火龙”。因为平原地区少山,自然木炭也稀缺昂贵,所以一般都采用“地火龙”加温,而桑枝特别适宜于作“地火龙”的燃料。

所谓“地火龙”,就是一条砌在蚕室地下的迂回火道,灶头在屋外。需要加温时,在屋外灶头烧火,高温火焰就会烤热整条火道,并从地下把热量传递到整个蚕室。“地火龙”加温的好处是加温环境均匀,室内空气不受影响,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加温方法。即使是在电加温设备已经成熟普及的今天,很多蚕农仍愿意用这种加温方式。

桑枝作燃料虽然在很多传统蚕区已成为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但这种利用方式毕竟经济价值不高,更何况,在燃料已经不再紧张的今天,这种利用方式的重要性正在逐渐消失。

当桑枝不再作燃料时,如果没有合理的处置方式,剪下来的桑枝长期堆放在户外,不但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开发,还会成为桑树病虫苟延残喘的最佳场所,变成危害蚕业的罪魁。

事实上,桑枝的价值远不至燃料。它同样是很好的中药材,中医认为桑枝微苦、性平,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主治肩臂、关节酸痛麻木等症。

当然,做中药也许用不了那么多桑枝,现在,已经开发出一种大量应用桑枝,一举多得的新技术,就是用桑枝木屑作培养基,栽培香茹、黑木耳等食用菌。这项应用技术不但经济价值高,而且,因它替代了山林杂木,还有利于保护森林植被,用过的培养基残渣还是极好的有机肥,正是现代农业最倡导的利用方式。

桑皮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桑皮有两种,一种是桑枝皮,还有一种是桑根皮。做中药材以桑根皮更佳,中药名为“桑白皮”,性甘、寒,它的功能是泻平喘,利尿消肿,主治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糖尿病及骨折等病症。桑根还可浸泡成桑根酒,具有生发功效。当然,桑枝皮也可做药,从桑枝皮中提取的成分混合液对毛发生长有显著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降血压、镇静的作用。

桑皮更大的价值在于桑皮纤维的利用。经过化学处理,桑皮纤维既是人造丝的高级原料,又可做成优质桑皮纸或白报纸。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经常会在蚕乡看到桑枝条摊晒在公路上任过往汽车辗压的景象。这样做既能自然晒干桑枝,经汽车辗压过的桑枝又很容易剥皮。当时全国物资匮乏,原料紧缺,国家大量收购桑皮作原料,而蚕农自己的燃料也很紧张,为了既能卖桑皮赚一些额外的收入,又能满足自己的燃料需要,蚕农们往往要把桑皮剥下来以后再作柴火,因而才有了这一大发明创造和特色景观。

桑叶的用途当然是养蚕,它对于蚕业的价值已无需赘述,也不是这一节所要讨论的话题。问题是并不是任何时候桑叶都能用来养蚕的,特别是在非热带蚕区,有两种情况桑叶是没法养蚕的。其一是当季桑叶产量大于蚕宝宝所需的用量,多出来的桑叶并不能贮存到下一季蚕,只能望“叶”兴叹;其二是秋季养蚕结束后,定会有部分桑叶留在树上,其作用是继续为桑树制造一些营养,确保来年桑树能正常生长,但这些桑叶到冬季时都会自然落叶,不用白不用。

正因为桑叶是专门为养蚕而生产的,所以,如果不能用作养蚕而要浪费掉时,心里会特别难受。因此,“叶种平衡”问题,也就是桑叶量与蚕种饲养量的平衡从来都是养蚕人最关注的问题。当桑叶不足时,眼看着蚕宝宝像嗷嗷待哺的婴儿吃不上桑叶,做不了茧,蚕农心如刀绞;当桑叶多余时,绿油油的桑叶无法发挥期望中的经济效益,同样心疼得要命。

“神韵篇”中许多民俗民谚所反映的叶价等内容其实就是关于“叶种平衡”的问题。事实上,叶种从来都不可能绝对平衡。

所以,多余桑叶的利用其实是养蚕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他们特别希望余叶的利用价值至少能与养蚕相当,这样,心理才会平衡。

桑叶当然还有别的用处,最传统的“它用”依然是做中药材。《本草纲目》等药典认为,桑叶有疏风散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病症。

现代医学也表明,桑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铁、铜、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叶酸等,具有降压、降脂、抗衰老,增加耐力、降低血脂含量、降低胆固醇,抑制肠内有害细菌繁殖和过氧化物产生等独特功效,对人体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以这一成果为依据开发的“桑叶茶”目前正呈方兴未艾之势。

由于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桑叶当然也可以用作人类食品,但由于它所含的有机酸会产生特有的苦涩味,影响人的味觉,所以一般不直接食用,而作为添加成分加入其它食品中,现已有人开发出桑叶面、桑叶饼等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

“神奇篇”中曾谈到的桑芽炒蛋的吃法有背于桑叶价值的利用,只作为一种情趣性的应用,不作提倡。

虽然人不爱吃桑叶,但羊却很喜欢,所以,剩余桑叶作羊的饲料是江南蚕区传统的综合利用方式。蚕农们一般都要把剩余桑叶收集起来,晒干贮藏,作为羊在冬季的主要饲料。

在江南蚕区,每家每户都有饲养湖羊的传统习惯,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可以综合利用剩余桑叶和蚕沙,同时,羊粪又可以为桑园提供优质有机肥。这种经营模式是非常符合生态农业理念的。

其实,作湖羊饲料应该是蚕沙的综合利用方式,在下一节中还会再谈到。把桑叶当作蚕沙一样来利用显然是大材小用,是无奈之举。

话要说回来,目前这些桑叶的综合利用方式,其经济价值都还不能与养蚕相提并论,只不过因为是剩余桑叶,不管哪一种利用,比白白浪费都要强百倍。

宝中再取宝

家蚕毫无疑问已成为公认的“宝宝”了,之所以这样称呼它,除了它的娇贵和那憨态可掬的“宝宝相”,也因为它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其实,蚕为人类服务的方式并不限于吐丝结茧,它一生中所产生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也都是宝,就看我们怎么去认识和利用了。

“破腹取丝”是蚕吐丝结茧以外的一种重要取宝方式。所谓“破腹取丝”,就是在蚕结茧以前,剖开蚕的身体,利用其体内发达的丝腺制作特殊的丝线。

这种利用方式看起来有点残忍,其实对蚕的生命而言,它与吐丝结茧后蚕的结局并没什么质的区别。毕竟,我们饲养蚕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并不是养宠物消遣。所以,换个角度看看就不残忍了。

“破腹取丝”的具体方法是在蚕快要结茧前,将其放在清水里泡死,然后将蚕体撕开,取出里面肥硕的丝腺,浸到醋酸溶液里,再经过漂洗、拉丝等程序,制成粗细合适的丝线。在古代,这种丝线的主要用途就是做钓鱼线。这种鱼线坚韧透明,在水中没有影子,不易被游鱼发现。

在尼龙发明以前,这种丝线不但是最高级的钓鱼线,也是外科手术用线,所以,也曾是一个重要的蚕业产品。随着尼龙的广泛应用,这种产品失去了优势,也就渐渐退出了市场。

据说,早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有一个著名的蚕区就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而改变了那里的蚕丝产业。有一天,几个捡破烂的吉卜赛人在翻弄垃圾堆时发现了一堆死蚕,显然是哪位蚕农丢弃的不会结茧的病死蚕。这些吉卜赛人虽然认识蚕,却从来没有机会如此真切地观察过。出于好奇,有一位竟撕开了蚕体,发现了蚕体内泛着金色光泽的饱满丝腺,再一拉,竟然拉成了一根长长的、富有弹性的丝线。这个发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整个蚕区,后来,这个蚕区的蚕农干脆放弃了原先的蚕业模式,用这种方法来制取丝线,形成了一个著名的产业。

在我国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用樟蚕来替代桑蚕制作鱼线效果更佳,因为樟蚕的丝腺更大,丝量更多,而且,由于樟蚕丝的丝胶比例高,不适宜缫丝,做鱼钱效益更好,产品曾远销南洋和世界各国。

僵蚕的利用是又一种取宝方式。在“蚕韵篇”中我们曾提到过僵蚕,它实际上是得了僵病后的死蚕。一旦有几条蚕感染了僵病,弄得不好,很可能会全军覆没,颗粒无收,所以,对以养蚕收茧为目的的是蚕农们来说,僵病是最可怕的蚕病之一。

不过,僵蚕又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具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的功效,主治惊风抽搐、咽喉肿痛、颔下淋巴炎、面神经麻痹、皮肤瘙痒等症。所以,在古代养蚕时,一旦遇上僵病暴发难以控制时,有蚕农干脆收集僵蚕当中药卖,也能换得一些钱。当然,这个做法纯属无奈之举,一般情况下,蚕农们是不愿意这么做的,因为它的效益无法与收茧缫丝相比,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以后,会造成僵病孢子在环境中的大范围扩散,为以后的养蚕埋下了祸根。古代蚕农也许并不懂此间的科学道理,但其中的因果关系却是在实践中早已清楚了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做中药用的僵蚕是专门人工培养的,而且,生产僵蚕的产区与以收茧为目的的蚕茧产区一定相隔很远,否则,蚕茧产区就该遭殃了。

僵病的发病机理是僵病孢子在虫体上萌芽后,穿过体壁,进入虫体,然后大量繁殖,耗尽虫体内的营养,致其死亡。虫死后僵直,并又会从体内长出分生孢子,通过空气的传播再传染到别的虫体。

利用这个原理,在现代农业中,白僵菌已成为防治作物害虫最有效的生物农药之一,国内外广泛用于控制玉米螟、苹果食心虫、松毛虫等害虫。当然,这种生物农药是绝对禁止在蚕区使用的。

这便是世界的精彩之处。很多事情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利害截然对立,就看你如何去舞这把“剑”了。

在蚕业生产过程中,最经典的变废为宝便是蚕沙的利用了。

所谓“蚕沙”,其实是彻头彻尾的粪便,只不过是蚕的粪便而已。对蚕而言,它是完全的废物,对蚕业而言,它也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但换个角度来看,它又是宝贝了。

我想,这个“沙”字的来历是因为蚕的粪便是均匀的颗粒状,特别是蚕越小,颗粒越细,坚硬度越好,也就越像沙子。

中医认为蚕沙的功效是祛风除湿、和胃化浊,主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湿疹瘙痒、吐泻转筋等病症。传统蚕区一直有用蚕沙做枕头的习惯。现在,则有利用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以蚕沙为主料,辅以其他中药的新型蚕沙枕。使用时,头部的温度和压力使枕内药物有效成分缓慢释放,既能通过呼吸和皮肤渗透使药效遍及全身,又利用蚕沙颗粒的物理特性刺激头颈部穴位,使全身的肌胳舒通,气血流畅,脏腑安和。

做中药或药枕的蚕沙一般都是幼龄蚕的粪便,这种蚕沙是桑叶在蚕体内充分消化加工后的产物,药效更佳,含水量也较低。随着蚕龄的增长,蚕的消化率越来越低,其粪便中未经加工的成份也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所含的桑叶成份越来越高,作为蚕沙的药效自然也越来越差。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蚕的蚕沙就没用了。从绝对数量来看,大蚕的蚕沙要占总蚕沙量的85%以上,所以,这才是蚕沙利用的关键。大蚕沙最简单、经济效益最低的利用方式便是直接施到田地里作有机肥。在水产业比较发达的蚕区,大蚕沙作鱼饲料也是不错的选择,经鱼二次消化后形成的塘泥再用作有机肥,其肥效和经济效益无疑会更好。

广东老蚕区自古就有一种“桑基鱼塘”的经营模式,也就是蚕业与淡水渔业联合经营,通过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经营的良性循环。这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经营模式,但在现代农业逐步进入讲求生态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高级阶段时,这种方式很有可能会重新焕发青春。

上一节中已谈到了剩余桑叶作羊饲料,因为大蚕沙中还有大量未被消化的桑叶,所以,它的性质更接近于桑叶,当然也能与剩余桑叶一样作羊饲料,这种利用方式跟作鱼饲料相似,可谓异曲同工。事实上,蚕沙几乎可以作所有家畜和家禽的饲料,据有关科研报道,把蚕沙按一定比例混入家畜、家禽饲料中,效果更佳。

茧壳和废丝利用是“宝中取宝”的重头戏,因为它们的价值更高,利用效益当然也更好。

茧壳和废丝是正常生产中淘汰下来的下脚原料,不能用作缫丝,主要有这样几个来源:一是不健康蚕结的薄皮烂茧;二是缫丝前后留下的乱丝、茧衣、蛹衬等废丝;三是繁育蚕种时产生的破茧壳。这些茧壳和废丝虽然不能缫丝,但它们的内在品质并没什么差别,不加以利用当然很可惜。

有的病蚕会在吐丝结茧途中死去,留下一个薄薄的茧壳,尸体则烂在茧壳里,污染了茧壳,成为薄皮烂茧。

每一粒茧的丝中,能正常缫丝的占90%左右,还有10%便是茧壳外的乱丝、最里层的丝和缫丝操作时浪费掉的丝,外层的乱丝称作“茧衣”,里层的称作“蛹衬”。

繁育蚕种时,为了使后代性状更为优良,要进行两个不同品种的杂交,也就是让甲品种的雌、雄蛾分别与乙品种的雄、雌蛾交配,这样就能获得“杂种优势”。因此,就必须在羽化前就削开蚕茧,取出里面的蚕蛹,分出雌雄。自然,这些蚕茧都被削破了,叫“削口茧”,是不能缫丝的。

最传统的利用便是做丝绵,丝绵再用作棉衣、棉裤、棉被的保暖材料,其保暖性能和舒适性是棉花所望尘莫及的。加工完成的丝绵也是价格不菲,过去百姓都为拥有一件丝绵衣或一条丝绵被而引以为豪。在传统蚕区,丝绵加工已成为蚕丝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代工业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废丝的利用范围。经过适当的化学处理和纺织工艺,废丝可纺制成绢丝。这可以说是丝绸工业与纺织工业的完美结晶,使已成为废物的蚕丝又起死回生了。绢丝的价值并不比直接缫制而成的生丝低到哪里去,用绢丝织成的面料自有它独特的魅力。

蚕蛹是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的蛋白质源,民间有“两粒蚕蛹抵只蛋”的说法,可见百姓对它的营养价值还是有所认识的,但在古代一家一户的缫丝生产中,蚕蛹的量不大,利用并没有得到重视,至多是做了畜禽的饲料,或直接沤制成有机肥,实在有些可惜。工业化缫丝以后,每家丝厂每天都会产生成千上万斤的蚕蛹,再不加以利用就是极大的浪费了。

因为其丰富的蛋白质含量,蚕蛹直接做食品是最简单,也是最古老的利用方法。将蚕蛹用油、盐、姜、葱炒制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极好的下酒菜。现在,已有加工成包装食品的蚕蛹面市,可以说,这符合全球开发昆虫食品的大趋势。不过,由于蚕蛹中的异种蛋白有一种异味,很多人不习惯直接食用,还有极少数的人会有过敏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蚕蛹食品的普及。

过去,工人权利得不到保障,私营丝厂老板从自身利益出发,拼命延长缫丝女工的工时,女工们不得不饿着肚子干活,甚至连离开缫丝机去吃些点心也不允许。无奈之下,女工们会随手捞起自己茧锅里缫出来的蚕蛹填肚皮。据说还特别鲜美可口,想来一定是饿急了。

与做食品道理相似的是做家禽家畜的饲料,在工业化缫丝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蚕蛹做饲料是最主要的利用方式。然而,也是与作食品遇到的问题相似,蚕蛹饲料不能用得太多,否则,家禽家畜的肉里也会产生蚕蛹特有的异味,其原因便是蚕蛹中的异种蛋白转移到了家禽家畜的体内。

化工工业使蚕蛹的利用完全脱离了这种低层次,其利用价值也得到了大大提升,这是现代新技术的功劳,在下一节中再一并介绍。

蚕蛾的利用虽古已有之,但一直得不到发展,近年保健业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蚕蛾的利用。

很多古医书记载,蚕蛾炒制后磨成粉末,作医治刀斧创伤的止血外敷药非常灵验。而雄蛾有补肝、益肾、壮阳的功效,所以,民间历来有利用雄蛾浸酒,再配以其它中药制作“蛾公酒”的做法。现在市面上很多保健品也都有雄蛾的成份,作为纯天然的壮阳药配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雄蛾洗去表面的鳞毛后,放上姜葱一炒,色、香、味俱佳,又没有蚕蛹的异味,味道极似虾皮。有机会你不妨一试。

旧宝成新宝

上两节中谈到的众多蚕丝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更丰富了蚕丝业的内涵,提高了蚕丝业的综合效益。尽管其中的很多方式显得很古老、很传统,但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事实上,它们在民间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识之士还在不断挖掘深层价值,进行现代包装后,使之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人服务。

不过,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只停留在老祖宗的水平上,新的应用前景正层出不穷,不但使“副产品”的利用价值得到了大大提升,也为古老的蚕丝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能正在为彻底颠覆传统蚕丝业做铺垫。

我敢肯定,在未来很长时期内,蚕宝宝仍将是人类的“宝宝”,但随着生物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人造纤维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蚕丝业必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彻底颠覆,蚕宝宝为人类服务的方式必将彻底改变。到那时,蚕宝宝也将脱胎换骨,旧宝宝完全会变成新宝宝。

其实,传统蚕丝业已经过了最辉煌的时期,被颠覆的萌芽正在显露,下一章将会展现给大家。

还是再从剩余桑叶和蚕沙说起吧。

仅从蚕吃桑叶能吐出如此多的蛋白质纤维这一点,我们就能想象桑叶营养价值之高。事实上,桑叶所含的各类营养元素比一般的植物叶片都要多。而蚕沙作为蚕吃桑叶后的排泄物,既有未消化的桑叶成分,又有经蚕体生物反应后形成的多种激素成分。所以,从桑叶和蚕沙的利用角度来看,价值最高的应该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取各种有效成份和化工原料。

提取叶绿素是已经成熟、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技术。叶绿素的分子结构与血红素极为相似,易于被人体所吸收,有赋活细胞的作用,在医药、食品和日化工业中都有广泛用途。

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物质。可以说,没有叶绿素,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如此精彩纷呈了。因为没有叶绿素就没有植物,当然也没有以植物为食物来源的动物,至多有一些低等生命而已。叶绿素与血红素结构上的相似性也反映了动、植物起源上的一致性。

叶绿素可治疗烫伤、慢性溃疡,对皮肤组织有再生作用;以叶绿素为原料的叶绿素铁钠盐可治疗缺铁性贫血,叶绿素钴钠盐能提高白血球水平,叶绿素锌钠盐可增强智力和记忆力,叶绿素铜钠盐是治疗肝炎、胃病等多种药物的重要原料。

提取叶绿素后的脱绿桑叶和蚕沙可再提取叶蛋白。叶蛋白是动物的主要营养源。桑叶蛋白质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既可用于人类食品工业,也可代替鱼粉、大豆等用作畜禽的精饲料。此外,还可提取类胡萝卜素、果胶等重要的医药、化工、食品原料和植物生长素等其它化学成分。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完善提取多种有效成分的工艺流程,使一个提取流程就能综合提取多种成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一定没有想过废丝也能拿来当食品吧?废丝当然不能直接食用,但经过现代工业处理后,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其中的原因你一想就会明白,组成蚕丝的成份与鸡鸭鱼肉的主要成份都是蛋白质,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当然,在这个食物极为丰富的年代没必要靠废丝来提供食物,所以,我们用废丝来加工更有时代价值的东西。

蚕丝与肉类的主要成份都是蛋白质,但为什么它们之间的性质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这主要是分子空间结构上的不同。蚕体内的液态丝与吐出来的固态丝性质也完全不同,其原因就在于通过吐丝过程改变了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当通过水解反应都变成氨基酸时,它们之间就没什么两样了。

经过一定的水解处理程序,废丝可以转化成丝肽,加工成绢丝粉,用于精细化工的原料。因为蚕丝中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皮肤组织很接近,所以,用丝肽来做美容护肤品是不错的选择。

所谓“肽”,就是由若干个氨基酸分子连成的分子链。

顺便说一说蛋白质。蛋白质是由碳、氢、氧、氮为基本元素组成的高分子物质,它们的基本单位便是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氨基酸以不同的种类和数量组成“肽”,不同长度、数量和结构的“肽”组合成蛋白质分子,所以,蛋白质的种类千变万化。

从理论上说,假设以20 种氨基酸组成平均含40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其种类就可达20的400次方种,而宇宙的全部历史也只有10的17次方秒。你能想象这个天文数字有多大吗?这还没有考虑分子结构变化等因素呢。

在蛋白质所含的20多种氨基酸中,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膳食中获取的。营养学上称这8种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即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就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是否恰当,是否与人体蛋白接近。

从废丝中提取特种氨基酸,如酪氨酸、丝氨酸等,可作贵重药品的原料,或本身就是极贵重的药品,其价值也是很高的。

还有,由于蚕丝表面的丝胶占总蚕丝蛋白的20%,茧衣的丝胶甚至高达40%以上,过去这些丝胶通过精炼工艺都白白浪费了,现在,科学家通过丝胶固化技术,避免了丝胶的流失,用废丝生产出性能独特的人造羊毛或人造驼毛,又开发出了新的纤维品种。

现在,该说说蚕蛹了。上一节谈到的传统利用方式主要是围绕蚕蛹蛋白的,在现代技术下,对其蛋白质的利用也提高了水平,同样可以从中提取多种氨基酸,但现在要谈的是它的另外方面。

蛹壳中可提取优质几丁质,而几丁质的用途则经过上个世纪的研究,已延伸到了医药、农业、化工、废水处理、食品加工、纺织工业、生化工业等诸多领域,令人叹为观止。

几丁质的用途实在太广泛,而且新的用途还在不断开发出来,可以说是当代最时髦的物质之一。限于主题,我们不具体谈几丁质的用途,但可以简单说一说几丁质是怎么回事。

几丁质是1811年法国学者最先发现的一种结构类似于纤维素的直链状高分子醣类聚合,可以把它理解为动物纤维素,所以,就有植物纤维素所没有的特性。几丁质广泛存在于虾、蟹和昆虫的外壳、蘑菇等真菌类的细胞壁中,被誉为除淀粉、纤维素外的第三大生物资源。

蚕蛹还可以提炼蛹油。蛹油也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化工原料,可以做各类肥皂、皮革油鞣剂等。最神奇有趣的是,蛹油中可进一步提炼柴油、汽油和煤油,当然,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通过这个渠道来获取这些油品,不过,万一遇上石油危机了,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备用方案。

最近,还有一项传统中医与现代生物技术完美结合的新成果不得不在此一谈,那就是“蛹虫草”培育技术。“蛹虫草”是以蚕蛹为载体,人工培育而成的高级中药材,经鉴定,其药用成分与野生“冬虫夏草”相当,完全可替代野生“冬虫夏草”。

你一定听说过“冬虫夏草”吧,它是一种名贵的野生中药材,与人参、鹿茸一起被列为“中国三大补药”。古语云:“宁要虫草一把,不要金玉满车”;民间则称之为“活黄金”。

天然“冬虫夏草”的形成很有意思。有一种叫蝙蝠蛾的昆虫在土里产卵,并孵化成幼虫。在冬季,蛰居土中的幼虫被一种真菌寄生,吸取营养,幼虫因体内充满菌丝而死。到了夏季,幼虫尸体内的真菌从其头部长出子实体,像是从它头上长出的一株小草。故名“冬虫夏草”。天然“冬虫夏草”形成的条件极为严格,只有在寒冷的青藏、云贵高原才有出产,所以名贵。

以上这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的蚕业“副产品”开发到目前为至还基本上立足于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开发,所以,其地位仍定在“宝中取宝”上,蚕丝业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但这并不等于今后一直会保持这种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更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开发技术的综合效益还不能完全与蚕丝业抗衡,或者因为产业还不成熟,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可以预言,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市场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上述这些所谓的“副产品”开发技术什么时候哪一个都有可能变成独立的新兴产业。到那时,虽然还是栽桑养蚕,但也许已经不再叫“蚕丝业”了,而蚕丝则可能变成了“副产品”。

这不是蚕丝业的衰落,而是它的涅槃。到那时,但愿从事蚕丝业的有识之士不要伤心,而应该引以为自豪和高兴才是,因为,是蚕丝业催生了这些新兴产业。不过,蚕文化是不应该被中断的,它应该在新的产业中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