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天虫 §第一章 蚕之家族

蚕,虽然只是一条小虫,但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此虫非彼虫,任何别的什么虫都无法与它相比。原因很简单,从史前开始,它就一直陪伴着我们,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福祉。它在我们心中,已经不再是一条虫子,而是一个神物,一份象征,一种文化。从这个“蚕”字——上天下虫,可以想见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你还可以从“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想象我们中国人对蚕的重视程度。在传统农业社会里,“衣食”是生活的根本,而赖以创造衣和食的,便是桑和田,而这个桑和田又是与沧海一样直至永恒的。

然而,虽被尊为“天虫”,它在自然界中却依然是极普通的一员,像它这样会吐丝的动物并不在少数。蚕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的本领并不完全是它的天生技能,其中也浸透了我们的祖先对它的祖先的一番心血,它是在长期的驯化和精心的培育后才有今天的样子的。

要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没有去培养别的会吐丝的动物,而独独钟情于它的祖先,天晓得,只能说是它与人类的缘分吧。

所以,还是去掉它头上的光环,用科学的眼睛先实实在在地认识一下它的神奇之处吧。

无悔的一生

不知道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这种小虫叫做“蚕”,但它的英文名字倒是很贴切,叫silkworm,其实就是silk(丝)和worm(蠕虫)两个词拼起来的,很形象地反映了蚕的特点。会吐丝的蠕虫嘛。

在江南的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小虫子总喜欢用丝把自己“缠”起来,所以念作can。因为是南方口音嘛,这个“缠”字就变成了不翘舌的“蚕”了。

不过,从动物分类学的科学角度来看,这样的叫法也不准确,因为这只是反映了蚕的幼虫时期。有点生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实际上蚕并不是蠕虫,而是地地道道的昆虫,只不过它们的幼虫期有点像蠕虫而已,就像你见过的菜青虫、毛毛虫一样,幼虫期也都像蠕虫,等它们变为成虫,张开翅膀漫天飞舞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它们其实与蠕虫一点也不相干。

其实,在动物分类学中,并没有蠕虫这一说,只不过人们在习惯上把软软的爬虫叫做蠕虫,如蚯蚓和蛔虫等。它们跟蚕的血缘关系就像我们人类跟蚕的血缘关系那么远,是完全不一样的动物。即便是蚯蚓和蛔虫,它们之间的血缘也很远,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而蛔虫则属于线形动物门。

蚕的正宗学名叫bombyx mori l,意思是桑蚕。据说,最初给它们取名的是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他在给蚕取名时,想到了蚕丝绷紧时能发出悦耳的“嘭、嘭”声,就用希腊语“bombos”命名,至于后面的mori,是桑的意思,表明这是一种与桑密切相关的虫。

生物的分类是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来定位的,现在我们所谈的bombyx mori l,它的精确定位应该是这样: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蚕蛾属、桑蚕种。学名后面的那个大写字母,则用来表示学名的定名者。“l”表示这个学名的定名者是著名的分类学家林奈。

跟你熟悉的所有其它昆虫,如蜜蜂、蚂蚁、蝗虫、苍蝇、蝴蝶等等一样,蚕也是会变态的,其实,这是昆虫的一大特性。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所以它们的一生就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所谓“变态”,是指昆虫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表现不同的形态,随着生命进程而发生变化。除了完全变态昆虫,当然还有不完全变态昆虫啦,就像蝗虫、蚱蜢、螳螂一类,它们的一生只有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有兴趣的话,你自己再去查别的资料吧。

卵是它们的初生阶段,里面只有一个胚胎,就像鸡蛋一样,相当于我们人类在妈妈肚子里的那十来个月时光。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里面的胚胎变成了小蚕宝宝,就会咬破卵壳从卵里面爬出来,这就是它们的幼虫了。刚刚出生的小蚕是黑乎乎的,只有小蚂蚁那么大,冲眼一看,就跟小蚂蚁差不多,所以,我们也称它们为“蚁蚕”。

从蚁蚕到吐丝的这段时间,最多也就二、三十天,是蚕的幼虫期,也就是我们习惯上真正称作“蚕”的时期。这段时间长得非常快,它们的身体会长大上万倍,吃惊吧?所以,它们每天疯狂地、一刻不停地啃吃桑叶。事实上,蚕的一生只在幼虫期进食,其它时候都是不吃不喝的,所有的营养都要靠这段时间来充实。

要是换算成我们人类的话,也就是说,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长成一个5000米高的巨人,难以想象吧!哈哈!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要扩大上万倍,它们的皮肤显然没有那么大的扩张能力来包容身体,怎么办呢?

有办法,蜕皮!也就是说,过几天换一张更大的新皮。蚕的幼虫期一共要蜕四次皮,每两次蜕皮之间的那段生长期就称作“龄”,所以就有五龄。每次蜕皮前它们都不吃不动,像睡着了一样,所以,我们就称之为“眠”。眠完了,就把老皮蜕去,露出里面的新皮,它们又可以像“七把叉”一样疯狂进食了。

等它们眠过四次,桑叶也吃够了,体内积累了大量的营养,包括吐丝结茧用的原料、后期的消耗和传种接代所需的营养,这时,蚕宝宝还很注意卫生,它们会排光体内所有的废物,变得晶莹剔透,我们称之为“熟蚕”。不是它们被烧熟了,而是说明它们快大功告成,功德圆满了。

幼虫期的最后一项任务是给自己做个“安乐窝”,为化蛹做准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蛹期是没有任何自卫能力的,总不能任人宰割吧,于是,就做个茧把自己保护起来。

它们会不停地从嘴里吐出长长的蛋白质丝,搭起一个框架,然后,再慢慢做成一个完全由丝组成的全封闭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称作“茧”。人类真正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个全真丝、全蛋白质的茧。

要多少丝才能做成一个茧?哦,你会吃惊的,大约需要它们体长的15000~20000倍,也就是1000多米吧。

等它们做完茧子,幼虫期的任务也算完成了,它们会在茧里面安安稳稳地再蜕一次皮,把自己变成一个光溜溜的,像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的小玩艺,我们称之为“蛹”,然后,就高枕无忧了。

看起来是高枕无忧,实际上,蚕蛹的体内正在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剧变。大约经过十来天的新陈代谢,原来幼虫期的所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渐渐变成蛾子的模样。

蚕蛹完成体内的剧变后,还要再蜕一次皮。不,这次应该叫脱壳,因为这时它们的外表已经是一层硬硬的壳了。

组成蛹壳的那层硬硬的材料叫几丁质,也叫甲壳素,是一种聚醣类有机化合物,虾、蟹的壳也是这种成份为主。最近的研究发现,几丁质的用处可大了,可以降低人体内的胆固醇和血压、抑制癌细胞转移,治疗烧伤,做无公害塑料等等。“神采篇”中会有专门介绍。

这时,它们该羽化了!什么叫“羽化”?哦,就是长上翅膀,该飞出来了。出来的是蚕蛾,也就是蚕的成虫。

它们的第一件事是吐出一种溶解酶,溶开茧壳的丝胶,然后,用它们的爪子挖一个口子,从茧壳里爬出来。爬出来的蚕蛾是湿漉漉的,要过一会,晾干身上的鳞毛,张开双翅,这才算是真正的羽化。

不过,现在的蚕已经不是桑园里的野蚕了,在它们的吐丝能力大大进化的同时,双翅的飞翔能力却大大退化了,已经不可能再飞起来了。

它们能完成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人类不去干扰自然的生命进程,不为了茧丝而把里面的蚕蛹弄死,要不然,它们的生命就在茧里面终结了。多半的蚕会是这种命运,当然,为了让它们传种接代,它们中的一部分,生命会得以延续。

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蚕的祖先们自以为给自己做个茧子是最安全的,没想到有另一种动物就看中了这个茧子,反误了卿卿性命。

羽化的蚕蛾当然不应该只有一只,应该是一批,这里面有雌的,也有雄的。

雌蛾的尾部有一个腺体,会放出一种令雄蛾神魂颠倒的信息素,她这是在求偶呢。雄蛾接收到雌蛾的爱的信息后,当然会急不可待地去与雌蛾幽会。

接下来的事,你大概都已经猜到了,当然是交配,产卵。不久,完成了一生使命的蚕蛾会慢慢死去。

不用悲伤,它们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等待它们的是又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庞大的家族

说到我们现在家养的桑蚕来历,恐怕一时半会很难说清楚。从考古证据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最大的可能就是从野蚕进化来的,是我们的祖先在驯养野蚕的过程中逐渐培育出来的。

其实,你很容易从野外的桑园里找到一种体形像蚕,比蚕小一些,浑身长着灰色斑纹的花虫子。这种虫子也会结茧,不过,它们的茧子很小,正好可以塞进你的鼻孔,这就是野蚕。

它是一种害虫,因为它危害桑叶,与蚕抢食,所以,养蚕人都会想尽办法杀灭它们。就是这种害虫,竟然是蚕的祖先,感情上有点难以接受吧。

天晓得害虫和益虫是怎么区分的。其实,对大自然来说,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整个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并无所谓有益或有害。说害虫或益虫,实际上是以人类的需要为标准的,凡是符合人类利益的就是益虫,否则就是害虫了。家蚕和野蚕不是都一样吃桑叶吗?凭什么有如此悬殊的定位?这就是人类。

其实,这是真的。野蚕的遗传基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与蚕相同的,它们之间也可以杂交,生出的后代体质特别强健,当然,结出的茧子也要差得多了。

野蚕是家蚕最近的亲属。其实,蚕所在的家族是非常庞大的,远的不说,光一个昆虫纲就有75万种之多,蚕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会吐丝的昆虫也不至蚕一种,据法国的一个研究所统计,能吐丝的昆虫有700多种,在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脉翅目中都有,但绝大多数都丝量少、丝质差,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也有说动物的总数是150万种左右,昆虫有100万种以上,占了动物总数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天晓得!我相信没人能说得清到底有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昆虫,不过是估计罢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昆虫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占了动物的大多数。

只有一类与蚕血缘更近,叫lepidoptera的昆虫,分类学上叫做鳞翅目昆虫的,它们中的某几种能吐出又多又好的丝,才具有实用价值。这些昆虫的共同特点是翅膀上都有鳞粉,故而得名。

除了我们的主角桑蚕外,目前人类仍在利用的有柞蚕、蓖麻蚕、樟蚕、樗蚕、天蚕、山蚕、柳蚕、栗蚕、琥珀蚕等,基本上都属于大蚕蛾科,个体都比桑蚕大得多,食性也各有不同,而且所吐的丝都有各自不同的颜色特点。从人类利用角度来看,虽然其经济价值没法与桑蚕相提并论,但因为特点不同,所以并没有因桑蚕的优越而被淘汰,反倒成了很好的补充。在生产上,这些蚕统称为野蚕。

注意!这儿所说的野蚕与前面谈到的家蚕祖先的野蚕是完全两码事。

在称呼上,我们的主角一直有桑蚕和家蚕两种叫法,学术上仍在争论哪一种叫法更好。我认为,最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桑家蚕”,把它同样吃桑叶的祖先叫“桑野蚕”,这样,它们之间的异同就一目了然了。

而其它蚕因为都没有完全驯化,是放养在野外的,笼统地称为野蚕虽不太确切,但对应于桑蚕,作为一个大类来称呼也未尝不可。

比如说柞蚕,以吃柞树叶为生,丝是浅褐色的,比桑蚕丝粗得多。它的蛹营养丰富、烹制后美味可口,现在已经培育出专门利用其蛹作为食用的柞蚕品种;它的蛾具有多种活性物质,采用浸酒等方法提取里面的活性物质,就是很好的保健品。目前很多以强身壮阳补肾为主要功效的保健品中都有柞蚕蛾的成份。

樟蚕当然以吃樟树叶为主。樟蚕丝的用途很特别,并不是用它的茧来缫丝,而是在它还没有结茧前,就“剖腹取丝”。也就是把即将结茧的樟蚕捉来,放在清水里浸死,然后将蚕体撕开,取出体内的丝腺,浸在醋里,再进行人工拉丝,做成高级钓鱼线,这种线在水中透明无影,是最佳的钓鱼线。精制后也可用作优质的外科缝合线。

关于樟蚕的利用在“神采篇”中还会谈到。由于合成纤维的发明,樟蚕丝的利用正在渐渐成为历史。

樗蚕嗜好臭椿叶,所以,其蚕丝也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据说能防虫蛀,经久耐用。我国科学家研究认为,樗蚕是蓖麻蚕的祖先,根据这一理论,还成功地培育出樗蚕与蓖麻蚕的杂交品种。这种杂交蚕既能吃蓖麻叶又能吃臭椿叶,既能像樗蚕一样以蛹越冬,又能结出像蓖麻蚕一样洁白的茧子。

“樗”字读作chu,与“初”同音,樗树在民间就称为臭椿,叶子极像名菜“香椿炒蛋”中的香椿,但有一股难闻的怪味。

天蚕原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脉海拨5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里,以各种柞属的植物叶为食。日本人曾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饲养天蚕。为什么呢?因为天蚕丝无需经过任何染色,就呈现极其漂亮的水绿色,并泛出独特的光泽。因为天蚕对环境要求极高,饲养困难,所以,天蚕丝就变得愈加名贵。据说,日本天蚕丝的价格是桑蚕丝的500多倍,在一条领带上稍微镶上一点天蚕丝,就会身价倍增。

山蚕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杂食性昆虫,可以在30多种植物中生活。它不但外表漂亮,而且还有“蛾王”的美称,它的双翅展开,长达25厘米,是世界是最大的蛾类昆虫。它的茧也特别大,比桑蚕茧重3~4倍,50~60颗茧就有一斤重,堪称茧中冠军。

也许,吐丝结茧是蚕蛾科和大蚕蛾科昆虫的一种普遍特性,所以,一般绢丝昆虫都集中在这两个科。尽管会吐丝的昆虫也不在少数,但在昆虫这个庞大的家族里,绢丝昆虫仍属凤毛麟角。

我们日常见得最多的另一大类昆虫就是蝶类,与前面谈到的各种蚕蛾同属“鳞翅目”。多数人可能都不太弄得清蛾子和蝴蝶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趁此机会,我们就来说说吧。

你一定有过捉蝴蝶的经历吧?不管你抓到的是蛾子还是蝴蝶,你的手上一定都会粘上一些粉状的东西,那就是鳞粉。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你会发现它们就像鱼鳞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是亮闪闪、漂亮极了的鳞片。

刮去鳞粉,露出来的就是透明的翅膜,跟蜻蜓翅膀差不多。薄薄的翅膜靠翅脉支撑着,翅脉既有支撑翅膀的作用,又有输送血液的功能。不过,你不太能看得到昆虫的血液,因为,昆虫的血液是无色或淡黄或淡绿色的。

千万记住!别以为血都是红色的,其实,这个世界上红色血液的动物只是占少数。

你说对了,这些鳞粉就是蝴蝶和蛾子的最大相同点,也是它们都被归类于“鳞翅目”下的原因。当然,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蝴蝶的色彩往往比较鲜艳美丽,这是为了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时候便于隐藏自己,防止天敌袭击;蛾子往往是土头土脸的,一般是灰色、褐色或是暗淡的杂色,为的是在黄昏或夜幕中掩护自己。从这一点差别上你可以看出,蝴蝶一般喜欢在白天活动,而蛾子喜欢黄昏或黑夜。

蛾子的身体通常比较肥硕,而蝴蝶往往比蛾子苗条得多。歇息时,蝴蝶总是收拢双翅,而蛾子却像飞机的机翼一样撑开着。所以,无论是飞翔还是停留时,如果给你比较轻盈、潇洒印象的,往往是蝴蝶,反之则可能是蛾子。

蝴蝶的触须多半像天线,细细长长的,顶上有个小圆点,或者像闹钟里的弹簧一样卷曲着;而蛾的触须始终像根小羽毛。

自然界中的鳞翅目昆虫是如此之多,据说有17万多种。它们的形态又是如此地丰富多彩,要想一眼就能分辨出在空中翩翩起舞的究竟是蝴蝶还是蛾子,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单凭某一个特征往往会上当,所以,你要把多种特征综合起来看才不容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