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天虫 §第九章 神木通天

既然蚕已经变成了神圣的“天虫”,它生长所必须依赖的桑树当然也必定不是普通的树。从某种意义上说,桑树也许应该比蚕更为神圣。在因果关系上,有了桑树才可能有蚕,所以,桑是蚕的“因”,蚕只是桑的“果”。

桑既然能造就出蚕这样神圣的“果”,那也一定能造就出更多别的“果”来。于是,关于桑的神话传说越来越多,它的地位也越来越被拨高,直至变成了一株通天神木,在这株神木上,结出了越来越多的神圣之“果”。

谁也说不清在蚕和桑之间究竟是何者先被神化的。也许,正因为二者之间这种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才使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二者相互提携着,一起被神化了。

桑树之神化

史书中与桑有关的记述实在太多,无法在此一一列举。我们不搞文史研究,没有必要引经据典,或者去探究这些记述的可靠性和相互间的关系。只需随便攫取几个经典的故事,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汉桑城”是一个最可能接近史实的有关桑树的传说。

河南南阳地区新野县县城的中心,有一高不过一丈、宽不足八尺、墙头有城垛、城门有石碑镶嵌的小城,城中围了一株汉代古桑,故名汉桑城。

相传东汉末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驻军新野,请诸葛亮为军师。诸葛亮宽仁爱民,纪律严明,深得百姓拥护。某日,关云长因一心阅读兵书,疏忽了拴于门前桑树下的马,那马啃坏了房东的桑树。诸葛亮得知此事后,立即治了关云长的罪,并罚其另植一棵桑树,作为对房东的赔偿。

现在我们在汉桑城见到的这株古桑相传即为关云长所栽。民间传说必定有很多附会之处,但此桑为二千余年前的古树则确定无疑。它不但是我国种桑养蚕悠久历史的见证,更为后人对关公、对桑树的神化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这个故事很有点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神韵,想来当年***制定这些“铁律”是受了这个故事的启发?

“成汤祷雨”是较有代表性的描述桑林之神奇的故事。

说商代开国之君成汤建商之时,连续七年大旱,颗粒无收。于是,成汤亲自到一片桑林中去祈祷求雨,他虔诚地祈求说:“我一人有罪不要殃及百姓,若百姓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担吧,莫要因为一人触犯了上天,而使鬼神作出伤害百姓性命的事来。”他的祈祷感动了上苍,一时间,四海之内的雨云都集聚过来,千里之外的大雨纷纷而至。

可见在远古时代,桑林就是一处神圣之所,而且,那时候就有成片的桑林可以用于祷雨,那里也该是一个栽桑养蚕发达的地方吧!

对于这个故事,不同的史书中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桑林”并不是一片实实在在的桑园,而是一个地名,即便如此,至少也应该是有了发达的栽桑养蚕之后,才可能出现这样的地名。还有的认为“桑林”是一个神名。不管是哪种解释,至少,成汤祷雨的神奇效果就证明了“桑林”之神奇。

《庄子·养生主》中还有“疱丁为文惠君解牛……合于《桑林》之舞”的记载。释文认为,《桑林》是商汤时的乐名,当是成汤祷雨于桑林之乐舞。可见,“桑林”一词在当时已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了。

再到后代,“桑林”一词有了社会公认的男女幽会之场所的意思。

“空桑”之说又是一个颇为神圣的传说。空桑,就是空心桑树,大量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中都认为空桑是上古伟人降生之所在。最典型的当数伊尹和孔子降生的故事。

伊尹的母亲住在伊水之滨,怀孕后梦见神仙告诉她,如果看见石臼冒水,就往东方跑,不能回头看。不久,伊尹母亲果然看见石臼冒水,便告别乡邻一直向东跑,跑着跑着,终于忍不住回头看了家乡一眼,这下糟了,只见家乡已成了一片汪洋。她顿时心中一阵悲伤,化为空桑,孩子就诞生在空桑之中。

有一个叫有莘氏的采桑女在林中捡到空桑中的婴儿,献给了国王,国王以伊水为姓,为他取名伊尹,并交由一位厨师抚养。

伊尹是商朝的开国相公,不仅以佐汤灭夏,善于治国而功勋盖世,还因为精于烹饪而被后世尊为烹饪“鼻祖”。

关于他的故事颇为有趣。据说,伊尹跟着厨师长大后,虽五短身材,貌不惊人,但足智多谋,志向远大,更善于烹饪,名震八方。名声传到了商汤那里,商汤便派人向有莘氏索要伊尹,却遭婉言拒绝。商汤不死心,便向有莘氏的女儿求婚,有莘氏经不住商汤的诱惑,答应了这门亲事,并让伊尹做了女儿的陪嫁,伊尹便背着玉鼎和砧板跟着去了。到了商汤那里,伊尹大展才华,以烹饪理念引发出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最后帮助商汤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这就是伊尹负鼎以味说汤的典故。

有人打趣说,商汤为什么叫商汤?商是地名,以此为姓,汤则是名,因为他喜欢喝汤,而且以汤平了天下。哈哈!演义之说,不足为据。

关于孔子的出生,历史上一直有其父叔梁纥与颜氏女徵在“野合而生”的说法,但因为他是圣人,即便是“野合而生”,也应该是神圣的,所以,就有了生于空桑之中的传说。

说孔子的母亲徵在湖边的山坡上游玩时,无意中睡着了。睡梦中,梦见一条黑龙请求与自己交合,并对她说:“你的孩子一定会在空桑中降生。”醒来后,她感觉自己似乎真的有了身孕,不久,孔子就降生在空桑之中。

这个故事为孔子并不怎么光彩的出生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神秘的面纱,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空桑”在古代的神圣地位。

如果说“成汤祷雨”和“空桑传说”是表达了古人对桑树的神圣崇拜,那么,“帝女桑”的传说则更多地让桑树染上了仙气。

专为神农氏炎帝布雨的雨师赤松子有高深的道法,他教炎帝服用冰玉以祛病延年,还能跳入火中去焚烧自己而毫发无伤。他常常去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住在西王母的石头宫殿里,还能随着风雨忽上忽下戏耍。

炎帝的女儿帝女追随他学习道法,也成了神仙中人,与他一起隐遁在南阳愕山的桑树上。正月初一时,帝女衔柴枝在桑树上筑起巢屋来,至正月十五,巢屋筑成,她一会儿变成白鹊,一会儿又变回女人。赤帝见了,认为女儿中了妖法,悲恸不已,便想尽办法劝她下树,但女儿不为所动。炎帝无奈,只得用火焚烧桑树,帝女随即升了天,从此,这棵桑树就被叫做帝女桑。

后来,每逢正月十五,百姓们都要焚烧鹊巢,拿烧成的灰烬调配成汤,用以浴洗蚕种,祈祷蚕丝丰收。至今,炎帝神农故里的人们仍遵照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古训,必定门前栽桑,否则,会担心炎帝神农悲恸呢!

你有否发现,有关桑的传说始终离不开帝王将相和圣人,这可是把桑树演变为神木的必要手段。在古代社会,这种手段是美化帝王,神化事物的惯用伎俩。

与蚕的神话传说相似,到了民间,桑的传说中又多了一份悲切的意味,最典型的便是“桑”字来源于“丧”的说法。

随着栽桑养蚕地位的不断提高,神话传说的不断丰富演变,关于桑树的传说也越来越向神木的方向发展。“三桑”和“穷桑”的传说基本上已经使桑树变成了神木。

《山海经》中多处提到了三桑。《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说:“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山海经·北次二经》中说:“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你想,树高百仞而又不长枝杈的,除了神木,还能是什么?

晋代王嘉的《拾遗记》中说:“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可以想像,穷桑该是怎样气宇轩昂的一棵神树啊!

关于穷桑,还有一种传说是地名。不过,它决然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而是黄帝与嫘祖的儿子少昊称帝的地方,所以,他又号穷桑氏。他的后代将姓氏简化为一个桑字,成为现代桑氏的直系祖先。据说,穷桑就在现今山东曲阜东北一带。

神话之扶桑

现实世界里的确有扶桑存在。但凡喜欢养花种草的人一定会很熟悉,你也很容易在花木市场找到扶桑的倩影,它并不像神话中描述的那样神圣,也不高大,不过,它的叶子倒的确与桑叶有几分相仿。

在植物分类学的书中,你可以读到这样的描述:扶桑,学名为hibiscus rosasinensis,别名朱槿、佛桑,锦葵科木槿属,落叶或常绿灌木。叶卵形,夏秋开花,花单生叶腋,花冠紫红或白色。产于我国南部和印度。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

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扶桑,那么,传说中的神木扶桑又是如何的呢?它与我们的主角桑树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山海经·海外东经》和《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关于扶桑的相似描述。

太阳升起的地方叫汤谷,那儿有茫茫大海和直通天庭的扶桑树,十个太阳升起之前,先在碧蓝的大海中沐浴,以后九个太阳在扶桑上部,一个太阳在扶桑下部,揩去水迹,于是光芒四射,给世界带来了清新美丽的早晨。

现实中的扶桑是那么的普通,除了用于观赏,几乎没什么大用处,它与神木扶桑显然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怎么会有了同一个名字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查了许多资料也没找到一个说法。好在这两者的关系并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之列,知不知道也无所谓,只是好奇心搅得我有点难受。有哪位仁兄知道一二,望不吝赐教。

《海内十洲记》则张开想象的翅膀,给出了一个更加浪漫,似乎更加合理的扶桑的解释。

在东方碧海之中有很多林木,叶子都象中原地区的桑叶。其中有二株长着果椹的擎天大树,树高几千丈,树围要千人合抱,两树同根,互相依倚,枝叶相偎,称之为“扶桑”。这种树的叶子是赤红色的,果椹长得稀少,而且要九千年才结一次果。神仙吃了树上的果子以后,就能浑身放出金光,在天上自如飞翔了。

经他这么一想象,扶桑就变成了两棵相互扶倚,连理而生的的桑树了。这样一来,不但合理地解释了这个“扶”字,同时,也把扶桑定性为神木桑树了。

多么巧妙的解释啊!不过,这只是神话杜撰者们的翩翩之想,史籍中不仅没有指证扶桑与桑的关系,而且显然扶桑与桑树并不是一回事。历代的古农书、古蚕书中,也从未错把扶桑当桑说的。《说文》中明确指出:“桑,蚕所食叶木。”南唐徐指的《说文解字系传》在解释“桑”字时,更着重强调:“蚕所食桑,异于东方之神木。”

可是,既然蚕已经成为“天虫”,是伏羲的化身,这神物吃的桑叶,自然应该是伴随于天帝左右的神木才对,所以,还得把桑树变为神木。

其实,前面谈到的许多关于桑树的传说已经为它演变为神木做好了足够的铺垫,现在,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把它与现成的神木扶桑挂上钩。

事实上,古代艺术家们正是这样做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幅我们称之为“非衣”的帛画,从中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古人的精心描绘。

把这幅帛画称为“非衣”,是因为这幅画的形状是“t”形的,很像古代宽大的衣袍形状,但研究表明,这幅画并不是一片衣袍,而是类似于“幡旗”一类的物品。

著名学者张安治先生在他的《西汉帛画的艺术成就》中是这样解释这幅画的:“试看天上部分,‘伏羲’在画的最上部正中,日、月在左右。两条龙却自日、月的下方昂头侧向‘伏羲’,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样突出了‘伏羲’作为神话的创始者(天上部分最主要角色的地位)……右方的扶桑树穿过龙身向上发展,携带着几个小太阳,烘托着一个大太阳。”

经他这么一解释,你对这幅画的含义就该更加明白了吧?在这幅画中,作者把伏羲(既是天帝化身,又是蚕的化身)、扶桑(桑树化身)与“天上”景致通通一览无余地展现给了我们,把桑和蚕的神化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历朝历代的养蚕人都知道桑树并不是神木扶桑,但既然他们对养蚕寄予了无限厚望,既然他们为了获得好收成而顶礼膜拜蚕神,现在,有一株现成的直通天庭的神木来关爱他们的养蚕业,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他们很乐意接受桑树就是神木扶桑,“天虫”吃的就是神木上的叶子的说法。

爱乌及屋,现在,大家见了现实中的扶桑,也会感到格外亲切,也会联想到桑树。有很多人确实以为桑树与扶桑就是一回事。

从“扶桑”一词的多意性,我们也能看出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现在,“扶桑”一词用得最多的是对日本的美称。

有学者研究表明,前述关于神木扶桑的传说,最早源于帝尧时代的先民奔赴东方探寻日出之所,从日本富士山火山喷发的情形中演化出了这个传说。

火山喷发时,烈火云烟滚滚,喷薄而出,腾空拔起,其势直逼苍天,四处流溢的岩浆下临黄泉,尤如蔓生的盘根,正如神话中所描述的扶桑形象。

“富士山”一词,在日语中读音作“fujisang”,几乎与汉语“扶桑”的读音完全吻合;神话中所描述的地理特征、地名等都能与史藉中的日本相互印证;传说中的扶桑木,是一株会发光、光华照地的神树,与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相似;在语源学上,“扶桑”与“扶摇”同出一处,而“扶摇”有两种解释,一是“东海神木”,二是自地冲天、旋转而起的狂飙,这两种解释又印证了扶桑与火山喷发的关系。

所有这些证据都证明了上述的研究结论。这个结论虽是一家之言,但显然与桑树无关。然而,它只能说明扶桑神话的起源与桑树无关,并不妨碍后人假借神木扶桑来达到神化桑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