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人烟 §第十七节 方菜晋金(下)

历史上的北京人吃惯了“皇粮”,比较懒。尤其是清朝后半叶,八旗子弟提笼架鸟,游手好闲,只会吃喝玩乐,不懂士农工商。然而,北京毕竟是两千年的通衢大邑,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人懒则懒矣,却是沾了京都的光,见多识广,眼高手低。

任何事情皆可一分为二。就说吃喝玩乐吧,也有文野之分,您若能吃出学问来,就是美食家,饮食文化的提高,少不得美食家的品尝、挑剔和评价;琴棋书画皆可“玩”,您若玩出学问来,知音,深解棋理,精通书法,挥洒丹青,那就是鉴赏家和艺术家嘛。至于眼高手低,也不完全是缺点,只有眼高才有手高,如若眼低,手是高不了的。

如此这般,北京便聚集了一大批美食家,鉴赏家,艺术家。文人荟萃,自己的玩意儿怎么样,姑且不谈;对别人的玩意儿,外来的玩意儿,倒是很会挑剔,横挑鼻子竖挑眼,毫不容情,又能敲打到点子上——逼迫人家不断提高,否则,外来的玩意儿在北京是站不住脚的。

京剧就是个最好的例证。两百年前“四大徽班”晋京为乾隆皇帝祝寿,然后便留下了——这一点非常重要——使他们置身于京都观众的百年挑剔之中,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这个提高至少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徽剧本身的基础较好,唱腔比较优美,“四大徽班”既然留在了北京,就要接受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在表演艺术和经营上精益求精;二是京都为他们提供了开阔眼界,向其他剧种学习交流、博采众家之长的机会,譬如将北方昆曲、汉剧皮黄的唱腔和剧目吸收进来,大大丰富了自己;三是在接受高水平戏迷百般挑剔的同时又培养了更多的戏迷,这些戏迷包括京都的艺术家、鉴赏家,包括平民百姓,也包括王公大臣及其眷属,乃至慈禧皇太后这位最大的戏迷(她很懂戏,我国最大的戏楼就建在颐和园内,每逢“调演”,名角荟萃,兢兢业业,一如殿试,而且赏罚分明)。戏迷对于戏剧的推动,犹如球迷对于球类的发展一样,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些条件,才使得徽剧这个地方剧逐步发展为京剧、国剧、国粹,中华大文化之瑰宝。

徽剧发展为京剧。山东烤鸭发展为北京烤鸭。他们的经验,对种种晋京之地方菜肴,风味食品,服装杂货,报刊杂志……都应该有所启发吧。

然而,目前的许多老板,店家,只图眼前红利,缺乏长远打算,更少敬业精神。君不见,满街的生猛海鲜,有几家没落下个“宰客”的骂名呢?孰不知,宰人一刀,好比沙锅捣蒜,一锤子买卖,再也别想回头客了。

广东月饼很好吃。那年中秋,许多报纸登广告,一盒售价八百八十八!更有上千元的。什么馅儿?据说是蝎子、蚂蚁、王八蛋。结果是犯了众怒,连年降价。

还有一窝蜂似的办起许多卡拉ok歌舞厅,ktv包房,这是洋玩意儿。如今取缔了三陪女郎,不知还有多少人肯花大钱去你那狭窄的暗房里关半夜?

北京茶馆,广东茶楼,上海水煎包,四川担担面……这些原本属于大众化的场所和饮食,如今也变成了高消费的玩意儿。只是没有好好想一想:这条脱离群众的歧路你能走多久?

这些宰人拒客的老板,有的暂时也捞了一把,但是要在北京站住脚,生意长期做下去,若不改弦更张的话,大概不用两三年,很快就得卷铺盖走人。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