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吃好比好吃更重要:洪昭光谈怎么吃最健康 §第6章 顺应季节,调理营养

春寒料峭,增强抵抗力

饮食清淡、低脂,少吃刺激性食物。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天气变化无常,细菌、病毒开始繁殖,活力增强。特别是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儿童,对气温变化适应能力较差,内分泌系统没有得到及时调节,十分容易发病。我国民间有“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的说法。春天乍暖还寒,冷暖变化大,要注意保暖,多“捂一捂”;户外活动要循序渐进,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运动量不要过大,不能过于疲劳。

具体到饮食上,应尽量做到清淡、低脂,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塔菜、芥蓝、西兰花、柑橘、柠檬等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能够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抵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食物富含维生素e,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春天也是胃病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高发期,将蜂蜜隔水蒸热后,于饭前空腹服,有明显的养阴益胃功效。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病人,多吃点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食物,有助于减轻症状。春天老年人血压容易增高,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每天吃些香蕉或橘子,能降低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经常食用含钾较高的柠檬、梨等,对防治高血压也有益。

夏日炎炎,心要悠闲

仲夏常常有三高:中暑发病率高,脑卒中发病率高,冠心病发病率高。

炎炎夏日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盛的时节,按“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点,是一个容易患病的时节。仲夏常常有三高:中暑发病率高,脑卒中发病率高,冠心病发病率高。尤其是气温高、湿度高的桑拿天,由于出汗多,血液浓缩,血黏度高,往往患脑血栓、心肌梗死的人也多。更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夏季闷热,很多人容易“心理中暑”,表现为心情不好、烦闷、浑身难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种“心理中暑”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加重心脏负担。

天气炎热时,冷饮是很多人的最爱。实际上食管与心脏位置相近,食道在心脏的后部,胃在心脏的底部。一下进食大量冷饮,让心脏骤然处在一种冰冷的环境,血管收缩,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心肌梗死。曾有一位29岁的青年人,一天下班后豪饮冰啤1.5升,仅半小时后就因心梗死亡。

古人说,夏三月应该晚卧早起,就是说,晚点睡觉、早点起床。另外,中午午睡,才能保证下午有个好精神。研究表明,中午午睡的人比不午睡的人,心肌梗死、心脏病发病几率少三分之一。因为人从早上起床后,血压就逐步升高,睡午觉就可以使血压降下来,有一个低谷。若不睡午觉,那么人体一整天都处在血压升高的状况,可一直持续到晚上睡前八九点钟。

夏季还要多喝水。中老年人本身血黏度比较高,在一天中,天亮时分人体血黏度最高,因为经过一晚上的睡眠,人体内的水分会减少约600毫升,天亮时水分达到最低。因此,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水,半夜醒来也可以喝点水。在空腹的时候喝水,10分钟后就会被人体吸收。另外,夏季还可以多补充一些防暑降温的水果,如水分比较充足的西瓜等。怎样检查自己是否缺水呢?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晨尿。若尿又少又黄,就说明缺水。缺水对人体肾脏、心脏危害很大。人体的代谢产物都是肾脏排泄出去的,其中就需要用水来溶解。如果水分不够,肾脏就需要反复地浓缩尿液,易导致肾脏负担过重。水分不足,人体血黏度增高,容易造成心肌缺血,伤害心脏。因此,除三餐外,每天喝1500毫升水,是对肾脏也是对心脏最好的保护。

夏季还要多补充一些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这些营养元素主要从日常食物中补充。夏天出汗多,容易把维生素b族带出体外,导致食欲不振。虽然照常吃饭,体内却能量不足,人会显得无精打采。维生素b1的最佳食物来源是谷类,如小麦胚芽、糙米、黄豆等。肉类中猪肉的维生素b1含量最丰富。维生素b2负责转化热能,在活动量大的夏天更需要它。维生素b2的最佳食物来源是牛奶、乳酪等乳制品以及绿色蔬菜如菠菜、花椰菜等。人一旦缺乏维生素b3就会焦虑、不安、燥热,所以夏天常常觉得烦躁。富含维生素b3的食物有牛奶、鸡肉、鱼类等。人在暑热中容易感觉压力太大,这时候就需要补充抗压的维生素c。自制的苦瓜汁、芹菜汁、菠萝汁等,既可以补充水分,也能补充丰富的维生素c。

这里强调一点,我们提倡补充维生素,并不是说维生素越多越好,而是要注意适量。对于老人、孕妇、术后病人,补充一些营养药片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是否缺乏维生素,不必人人都补。

秋风红叶话秋补

古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告诉人们,一叶知秋,要早做准备,及早“养阴”。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秋季及初冬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减少,日短夜长,仅9月份,光照就比之前减少75分钟;气温下降,温差增大,北京地区昼夜温差达11℃-15℃;空气干燥,湿度偏低,湿度仅30%左右。随着自然界的变化,人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万物凋零,秋风肃杀,让人徒生悲凉、抑郁之感;气温下降,四肢尤其足部远端毛细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下降;血压升高,血黏度增高,代谢旺盛,心脏耗氧增多,易促发心脑血管疾病;气温下降及空气干燥会降低呼吸道黏膜抵抗力,细小支气管阻力增加,黏膜纤毛运动减少,使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增多;同时腹部及背部受寒也会诱发胃炎、溃疡。总之,人体机能发生全面相应变化: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黏度增高,代谢加快,产能增多。机体需要补充更多的食物和能量,以提高耐寒和抗病能力。在动物界,动物贮存食物,进食增多,体毛变细变密,长秋膘,都是为了过冬做准备。古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告诉人们,一叶知秋,要早做准备,及早“养阴”。

营养补充,增强免疫力

人体在外界气温21℃-23℃时,感觉最舒适,四肢温暖。秋冬气温下降后,为维持体温,一面使四肢小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一面增高体内代谢率,增加产热,因此需要更多食物和热量供给。多吃什么呢?米面、肉蛋,还是蔬果?生理学研究表明:蛋白质有一种“特殊热动力效应”,即摄入蛋白质后,有30%-40%的热量要消耗释放出,而糖类为4%-5%,脂肪为5%-6%。简单说来,就是吃肉后,身体会觉得暖和,不怕冷,尤其在餐后的3~4小时最明显。同时,吃肉会使酪氨酸转化成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人觉得精神、兴奋、有气力。当然,秋补的营养应当是7种营养素全面均衡才能提高体质、体能及免疫力。我国神舟6号飞船航天员的食谱中每天有3次牛奶,早晚为牛奶,中午是酸奶是十分科学合理的。

“秋冻”适应提高耐寒力

同样的寒冷天气,人体的反应大不一样。有人严冬冬泳,精神振奋,面色红润;有人稍一吹风,便会患上感冒肺炎。爱斯基摩人在皑皑白雪中,以冰块筑屋,其乐融融,而前几年一次寒流袭击印、巴等国,气温降至5℃时,竟有许多人被冻死。其原因是人体的耐寒力不同。

耐寒力分“冷适应”与“冷习服”。前者约需2~4周时间,后者需几代人。“春捂秋冻”即是聪明的古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冷适应。俗话说“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中国传统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并提倡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在晚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时,不忙添衣,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就是通过“冷适应”使机体从大脑皮层到交感、副交感神经,使代谢内分泌系统充分调动起来,协调起来,和谐运行,不仅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而且免疫力增强,代偿力增强。具体来说,冷空气使鼻、咽、口腔黏膜毛细血管收缩,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细菌病毒,但冷适应后,这种应激反应减弱或不明显。一旦真正着凉,也可用热水泡手、脚、面部,吃热汤面或中药,使鼻咽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保持口腔清洁是防止秋冬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大关键。

研究表明,白天很少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因为进食饮水及每天1500毫升的唾液使咽部细菌无法繁殖,但夜间睡眠的8小时正是细菌繁殖的大好时机,所以睡前彻底清洁口腔,给残留细菌一次“打击”,在此后6小时内细菌不会繁殖。对儿童的研究表明,简简单单的睡前彻底刷牙可使儿童患咽炎、扁桃腺炎的几率减少70%-80%之多。

归根到底,不论秋补冬补,最关键是心补。多晒太阳,多到户外活动,有阳光的抚慰,有自然的熏陶,会心胸开阔,志存高远。有了阳光的心态,就有阳光的表情、阳光的世界和阳光的未来。

冬季牢记“三、五、一”

三个“要”,五个“注意”,外加一个“不吃剩”,只要做到这几条,冬季饮食保健就八九不离十了。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饮食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营养专家把这个季节的饮食原则作了精辟的概括,叫“三五一原则”,即三个“要”和五个“注意”、一个“不”。我在这里向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首先介绍“三”,即三个“要”,就是饮食要保温,饮食要御寒,饮食要防燥。

“饮食要保温”。冬季饮食要增加热能的供给,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在冬天,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能量消耗、基础代谢都需要更多的热能来维持。在祖国中医理论里,寒为冬季之主气,因为阴邪最易伤人元气,人们常说“岁寒”便是人体受到寒流的突然袭击,使人体内产生了“能源危机”。在寒冷的冬天,如果食物满足不了人体对热能的需要,就容易造成机体衰退和抗病能力低下。所以,冬天可适当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物,但不宜过多。与此同时,冬季人体的消化机能比春、夏、秋季活跃,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强,食量增大,这反映了机体对热能需要的增加。研究表明,肉类、蛋类、鱼类、乳类及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和吸收。肉类中,以牛肉、羊肉和兔肉为最好,它们的动物脂肪含量较少。

“饮食要御寒”。医学研究证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冬季应留意矿物质的补充。一般来说,只要不偏食,不挑食,什么都吃,搭配着吃,是可以保证人体对矿物质的需求的。冬季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如胡萝卜、红薯、藕、大白菜等,因为蔬菜的根茎里所含矿物质较多。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人的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补充钙可提高肌体御寒性。含钙较多的食物有虾皮、牡砺、花生、蛤蜊、牛奶等。

“食物要防燥”。冬季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皲裂和口角炎、唇炎等病症。因此,饮食中补充各种维生素显得十分必要。要特别注意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可以多吃白萝卜、胡萝卜、辣椒、土豆、菠菜、柑橘、苹果、香蕉等蔬菜水果。同时增加动物肝脏、瘦肉、鲜鱼、蛋类、豆类等,以保证身体对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的需要。

所谓“五个注意”,指的是饮食要适量,喝水要充分,食物搭配要适当,尽量少饮酒,尽量不吸烟。

其一,饮食要适量,不能暴饮暴食。冬天传统节假日多、亲戚朋友聚会多、火锅吃得多。为了御寒,人们也习惯在这时喝上几口酒。而且在传统养生观念里,冬天是进补的好时机,所以很容易吃东西过量。喜庆宴筵时更要注意,一般以七八分饱为宜。冬季进补御寒,调整饮食的同时,应进行耐寒力锻炼,从而增强适应能力。如果忽略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耐寒力,而一味依赖食物御寒,过多地食用高热能、高脂肪的食物和酒类等,可造成和加重心血管病。而且,一个冬天下来,有可能长出不少赘肉,会给原来就较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者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冬天应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散步、打球等,这样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营养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食而受益的目的。

其二,喝水要充分。人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不能缺乏水分,成年人身体的60%-65%是水分,肝、大脑、皮肤含70%的水,骨骼含水45%,血液含水80%。如果男士们想要保持健美的肌肉,就必须饮用足够量的水,因为肌肉中的水要比脂肪中的水多3倍。我们提倡每天八杯水,运动量大时对水的需求量更大。早晨起床、上午10点、下午3点、睡前这四个时候是一天中四个最佳的饮水时间。还有一点,要主动喝水,即不渴时主动喝,别等到口渴才喝。喝水以白开水为宜,要记住任何饮料都不能代替水的补充。

其三,食物搭配要适当。注意主食粗细搭配,菜肴荤素搭配,蔬菜水果的各种色彩搭配。食物搭配越齐全,它们所含的营养成分就越齐全。

其四,尽量少饮酒,尤其不饮烈性酒。要知道酒类并不能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过量饮酒对身体的伤害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大家都得牢记,少量饮酒才是健康的饮食习惯。

其五,尽量不吸烟。烟是人类健康的可怕杀手,不但给吸烟者带来伤害,对被动吸烟者的危害更大。为了大家的健康,请尽量戒烟。即使是吸烟,也一定不要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

最后一个“一不”,就是“不吃剩饭剩菜”。

冬季有个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也许是以为天冷饭菜不容易坏,似乎家家都有吃不完的剩饭剩菜,这餐吃不了下餐吃,今天吃不了明天吃。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事实上,低温不等于细菌不繁殖,冰箱也不是保险箱,保不了食物不变质。因此,还是随吃随做,一顿吃光,不吃或少吃剩饭剩菜为佳。

三个“要”,五个“注意”,外加一个“不吃剩”,只要做到这几条,冬季饮食保健就八九不离十了。

过节别过累,放松不放纵

娱乐休闲不节制,疾病照样找上门。

古代的“节”,本义指竹子的竹节,一节更比一节高,“芳林新叶催老叶,清流前波让后波”,有一种乐观向上的寓意。但现在,在浮躁心态和亢奋心理的影响下,有些变样了。一些人过节变成了过累,得了“节日病”;而放松又演变成了放纵,易放难收;节后疲惫不堪,得了“节后综合征”,与节日的初衷大相径庭。娱乐休闲不节制,疾病照样找上门。

君不见,暴饮暴食,喝出了胆囊炎、胰腺炎;过度疲劳,累出了心脑血管疾病;在外不洁饮食,吃出了肠炎、肝炎;出入人多拥挤的场所,挤出了流感;长时间打麻将不活动,坐出静脉血栓,还有的甚至猝死……节假日是旅游休闲的佳期,同时也成了意外伤害和疾病的高发期。

我们的医院一到节假日就病人不断,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严重者脱水、休克。更可怕的是每年春节期间,急诊室总少不了酒精中毒者的身影。他们或者胡言乱语,或者言语不清,或者昏昏沉睡、脸色苍白、口唇微紫、皮肤湿冷。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醉酒给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害生命。

节日期间大鱼大肉,脂肪、蛋白质摄入偏高,加上酒精刺激胃肠黏膜,常常诱发急性胰腺炎。餐后一两小时就出现上腹疼痛,同时发热、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这些都是急性胰腺炎的症状。急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凶险,严重时可造成死亡,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节日期间大吃大喝或者饮食太过油腻,胆汁分泌过多,特别容易诱发急性胆囊炎或是胆石症。如果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暴饮暴食很容易诱发溃疡穿孔。

所以大家要记住,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最稀缺的财富。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自己爱护自己,而不能自己伤害自己。节日期间我送给大家四句话,叫“缺什么,别缺觉;多什么,别多吃;入席少饮酒;闲来多品茶”。

缺什么,别缺觉

剥夺睡眠就是剥夺健康,增加体重就是增加危险。过节时,人们吃喝,烟酒,聚会,搓麻,追求刺激,放纵欲望,通宵达旦,乐此不疲,首先侵占的是生命的基础——睡眠。人只有在睡眠时,机体的细胞才能进行结构修复和能量储存,从而恢复正常功能。失去了睡眠,就是失去了健康,细胞亚健康,人体就亚健康。没有一个睡眠不足的人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儿童缺乏睡眠会使夜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影响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缺乏睡眠还与人的糖尿病、心脏病高发有关。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进行了一项动物实验:用电刺激使年幼猕猴夜间难以入睡,它会产生烦躁、脱毛、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等症状,这只小猴子在4岁时就猝死,尸检证明为急性心肌梗死。近年英国《泰晤士报》有文章说:睡眠不足严重影响儿童学业,睡眠充足的学童中约有4/5的学业成绩为a和b,而睡眠较少的学生获得较低分数的可能性较大。台湾卫生研究院全国睡眠失调研究中心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应睡9个小时。学龄前儿童需睡10~12小时,成人应睡8小时。在英国几乎2/3的儿童睡眠不足,这使他们变得多动和烦躁,而且常在课堂上打盹。

成人缺觉危害更大。整夜娱乐,乐极生悲,实际上就是透支健康,预约死亡。最近,一位24岁的韩国男子连续上网80小时,突然死于肺栓塞。缺觉可以使人体产生数十种症状和痛苦,诱发许多严重疾病。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估计,美国每年有10万余次交通事故与司机睡眠不足有关,其危害不亚于酒后开车。

多什么,别多吃

从公共卫生学的观点看,缺觉的另一大危害是使人多食,多食使人体重增加,形成苹果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可进一步使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美国一个大学教授发现,健康的年轻男子在连续两天熬夜后(每晚睡4小时),他们血中的瘦素水平下降18%,而胃饥饿素水平上升28%,结果是食欲大增,进食增多。睡眠越少,身体越胖;腰带越长,寿命越短。因此,过节一定别过累,别过食,身体放松但行为别放纵,不要让醉酒、冠心病、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破坏了节日的祥和。古人有言:“起居有时,饮食有节,作息有序,适者有寿。”

入席少饮酒

酒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那些男人,平时有泪不轻弹,有话不爱说,几杯酒下肚,几分钟前还是陌生人,转眼就能称兄道弟,吆五喝六了。过节时,亲朋相聚,推杯换盏,“酒逢知己千杯少”,平时的谦谦君子这时也要“一醉方休”。结果“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举止失态,行为粗鲁,语无伦次,东歪西倒,呕吐昏睡,把欢乐的节日气氛破坏殆尽,实在是得不偿失。

但少量喝酒对身体确实有益,而且在节日,在传统文化中,酒又是友情和亲情的媒介。实在没办法不喝酒时,可以适当喝一点红酒或啤酒。但千万记得别过量,过量喝酒,一伤身体,二损形象,三伤感情,有百害而无一利。

闲来多品茶

饮茶就完全不同了,茶是真君子,“寒夜客来茶当酒”,饮茶需要有一种幽静的环境和悠闲的气氛。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清汤绿叶,栩栩如生。闻香观色,融诗情画意于一杯,给人一种清新淡定、心旷神怡的感觉。茶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大脑皮层(50~200毫克即起作用,每杯茶约含100毫克),使人精神兴奋,思维活跃,消除疲乏。

有一个针对狗的条件反射实验证明,饮茶能增加唾液分泌量和缩短反射潜伏期,而不破坏对刺激的鉴别能力。这表明茶能使人保持清醒、理智、敏捷的思维和自控能力,使人睿智而更有风度,与酒后大脑皮层抑制,皮层下中枢兴奋性释放而致自控力下降、行为失常、粗鲁无礼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