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吃好比好吃更重要:洪昭光谈怎么吃最健康 §第2章 吃是享受,不是负担

健康,从转变观念开始

健康生活就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

管住嘴不是说不吃或者少吃,它讲的是怎样吃得合理、吃得科学、吃出美味、吃出文化、吃出健康和快乐。

吃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行为,也是人类维持生命、维持健康最重要的行为。

同志们,汽车跑动需要汽油,空调制冷需要电力,人的生命的维系需要能量。食物的任务就是供给能量。人体也像一台机器,需要食物的营养来运转。人体所有的动作,都需要食物能量的支持。器官的生长发育同样需要食物提供“建筑原料”。

食物还是非常理想的体内清洁剂。鲜果、鲜菜汁能分解体内堆积的毒素和废物,海带可以分解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猪血汤有解毒和滑肠的作用,黑木耳和菌类植物能清洁血液和解毒。这些食物都能有效地清除体内污染。

据统计,人的一生,以70岁寿命计算,包括饮水在内,总共要摄入近60吨的食物。这样庞大的食物总量,与药物和各种营养品相比,肯定更能影响人的健康状态。

2001年8月在维也纳召开了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世界各国的3000余位营养学专家经过热烈讨论,最终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我们中国的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充分注意到饮食行为的极端重要性,他们把健康生活方式归纳为两句话、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

管住嘴不是说不吃或者少吃,它讲的是怎样吃得合理、吃得科学、吃出美味、吃出文化、吃出健康和快乐。

小贴士

长寿之乡的饮食奥秘

目前,全世界有五个地方被国际公认为长寿之乡,它们是:广西的巴马、新疆的和田、巴基斯坦的罕萨、格鲁吉亚的阿巴哈吉亚、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

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五大长寿乡中唯一的长寿老人不断增多的地方。巴马人的饮食特点是低热量、低脂肪、低盐和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每日两粥一饭,主食以玉米粥和大米粥为主,另有白薯和各类蔬菜、豆类等天然食品。

新疆和田的拉依苏村的2400多人中,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6人。居民以谷、菜为主,谷物又以馕和馍馍为主,面食占到69.5%。他们喜欢喝当地的一种茶水,不喜欢吃过多的甜食。

在巴基斯坦的罕萨,当地人几乎不患病,八九十岁仍然在地里劳作,很多人都能健康地活过一百岁。他们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喜欢吃粗制面粉、奶制品、水果、青菜、薯类、芝麻等,喜欢适量饮用一种由葡萄、桑葚和杏制成的酒。

在格鲁吉亚的长寿之乡阿巴哈吉亚·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面包和粥,至少喝两杯牛奶、三四杯酸奶,不吃香肠、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动物油脂和糖果;不喝咖啡,主要喝当地产的茶。当地人的饮水呈微碱性,与人的血液ph值几乎相同,使这些长寿者的血管保持柔软、血压偏低、脉搏正常。

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是公认的西半球最长寿之地,约5000人中就有20多位百岁以上的老人。比尔卡班巴人以素食为主,喜欢吃豆类、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很少吃动物性食品和高热量食品。

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习惯

没必要过分讲究什么样的食品是健康食品,更不必被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说法弄得团团转,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

今天的世界,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结果是人们的幸福度并没有增加多少。相反,由紧张生活和膳食不合理所带来的各种慢性疾病却不断增多,同时发病年龄还不断年轻化,生命和健康已成为当今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实,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经历了600万年的进化,大自然把人类的健康决定权交给了人类自己。在健康的总分中,除了父母遗传基因的15分外,环境占了17分,医疗占了8分,而人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占了60分。在生活方式中,科学的膳食就占了13分,远远超过昂贵复杂的占8分的医疗,这正应了中医的一句老话:“药疗不如食疗”。

食疗作用比医疗作用大得多,却基本不用花多少钱,还省时省力,而且只要牢牢记住一句话就够了,这就是:科学生活,合理膳食。这八个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金玉。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西方有谚语“吃得怎样,你就怎样”,意思是,吃得健康你就健康,吃得不健康,你就不健康。

说到健康饮食,我的观点是,没必要过分讲究什么样的食品是健康食品,更不必被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说法弄得团团转,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吃得适量,搭配合理,才是科学健康的吃法。

什么都吃,什么营养都有

饮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什么都吃,什么营养都有。

曾有一个病人问大夫:我有冠心病、糖尿病,您看吃什么好呀?大夫问他:您爱吃什么?他说,我就爱吃东坡肘子、红烧肉。大夫说,那可不行,东坡肘子、红烧肉动物脂肪多,您不能吃。那猪肝呢?也不能吃。大夫说。后来这个人又跟我说:东坡肘子、红烧肉、猪肝、鸡蛋不能吃,最近检查血糖高,连香蕉、桃子、西瓜都不能吃了。我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我告诉他:“没事!什么都吃,不过还有四个字,您可要记住:适可而止。您别天天吃东坡肘子,那可就不行了。”为什么呢?实际上,人体自身有很强大的代偿能力和调节能力。如果您没有病,没有糖尿病,没有冠心病,那什么都可以吃,什么营养都有了,营养也就最均衡了。但要适可而止,别变胖了。当您查出有了病,例如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那您就需要格外注意些,特别查出胆固醇很高时,就更要注意了,需严格控制一下,但仍可以什么都吃。

有一个科学院的院士,很有钱,住花园洋房,有司机、保姆。可一检查身体,不得了,营养不良、贫血。什么道理呢?原来他在医院检查时胆固醇偏高,大夫给他列了个单子,有20多种东西不能吃。血糖高,又一张单子,40多种东西不能吃,加起来有60多种东西不能吃,那还能不贫血?到后来他找我问,洪教授,您看看我该注意什么呢?

我告诉他,很简单,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什么都吃。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因为饮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什么都吃,什么营养都有,因为营养是互补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所以什么都吃营养才能齐全。但是第二句话可别忘了,适可而止。有些东西可以尝尝味道,吃一口或偶尔吃一次,但你天天顿顿都吃山珍海味可不行啊,要适可而止。

这里举一个例子。王光美同志200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她的一生,虽然大起大落,跌宕曲折,可她始终热爱生活,注重饮食养生。

王光美主张“食全食美”,以清淡食品为主,喜欢吃杂粮、蔬菜、水果。她不轻信吃肉不好,有时也吃上几块肥肉;她不认为糖是“杀手”,一直喜欢吃甜食;吃起西餐也是津津有味。她认为,吃得杂一些,营养更丰富,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文革”期间,王光美蒙冤受迫害,经历了12年的铁窗生活,吃窝头、稀饭、萝卜、白菜。好在她“什么都吃”,才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小贴士

身体缺乏营养有信号

头发;发丝易缠卷、脱发、拔除头发时没有疼痛感,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和铁质。

鼻部:若鼻子经常脱皮、并且两边发红、油腻光亮、可能是体内缺锌。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和新陈代谢障碍。

口部;如果口角发红、长期干裂,而且舌和口唇疼痛,可能是因缺乏铁质和维生素b2(核黄素)及维生素b6而患上了口角炎,若不注意,就会引发口疮和淋巴结炎。

唇部:如果嘴唇皮肤脱落、开裂,唇线模糊、体内可能缺乏维素b和维生素c。

舌部:如果舌头过于平滑,舌尖两侧发黄、发白、味蕾凸起、发红,说明缺乏叶酸及铁质。可能引起舌炎、贫血、肠胃功能紊乱等疾病,导致生长发育不良。

指甲:指甲容易断裂,可能缺铁;指甲上有白点,可能是缺锌。缺铁、缺锌可能同时出现。

健康观点五花八门,关键要“三看”

健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科学理念,是一种科学的生活习惯。

以我多年从事健康教育的经历看,中国人在健康方面最大的误区是科学素养差,缺少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德国著名病理学家魏尔啸说过:“医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社会科学。”现在可以加上一句:健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科学理念,是一种科学的生活习惯。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健康观点很多,常常让大家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们该怎么分辨对错呢?其实这些观点大体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有循证医学论据的。比如吸烟有害健康,这不是胡说的,这是近50年由6万项科研成果证明的。再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必须及早控制,健康的四大基石等,这些都是有科学论据支持的,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观点。二是有一些理论根据或临床实践,或者是从相关理论延伸出来的推测,但没有循证医学论据或者严格的临床实践证实,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一天吃两个鸡蛋好还是一周吃两个鸡蛋好,食物生吃营养好还是炖补营养好,等等。三是没有任何科学论据。比如鸡血疗法、饮水疗法、红茶菌疗法、酸性体质论等,不但于治病、健身无效,还会伤害身体。

有没有简便的方法来辨别一种健康观点的对错?

很简单,三句话。第一,你看一看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不是专业人员,看他有没有从事过这个专业的科研教学或临床实践;第二,看他在本专业内有没有一定的学术地位;第三,看他提出的观点,有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如果都没有,那这个观点就很没谱了。有人喜欢用标新立异的观点颠覆主流,很多人喜欢听这个,一出新观点就叫好。但要注意,要颠覆主流观点,必须提出强有力的证据,不然可别信。

别用牙齿为自己制造坟墓

那些“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他们最喜欢在三个地方吃东西,结果吃出来一身的麻烦。

据北京的一项调查,北京人平均得6种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心脏病、冠心病、癌症,再加上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糖尿病、白内障、骨质疏松,可以说一身是病。1979年,我们的糖尿病患病率只有0.67%,1998年上升到3.21%,到2001年仅北京就已达到了6%。

现在的情况是,儿童得了成人病,青年得了老年病。我们大院里有一个孩子,小学六年级时体重达99公斤,初中二年级时得了脂肪肝和动脉硬化。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小学生肥胖,得了高血压,中学生得了脂肪肝、动脉硬化,现在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了。这样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我们再看看那些“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他们最喜欢在三个地方吃东西,结果吃出来一身的麻烦。

一是在办公室吃东西。很多白领早上吃免费油炸圈饼,休息时大喝免费饮料,整个工作时间似乎成了一个不断摄入卡路里的过程。结果是人体摄入的热量迅速增加。研究发现,那些座位邻近办公室果盘的人往往会吃下许多糖果,但他们对自己究竟吃下多少却一无所知。

二是在昏暗的地方吃东西。那些热衷于暴饮暴食的人,往往喜欢在灯光昏暗的环境中就餐。

三是在屏幕前吃东西。边看电视、电脑边吃东西制造出了很多胖子,特别是很多小胖子。这种习惯给身体带来双重危害:会增加无意识的饮食,同时还占用了那些用来进行消耗热量的活动时间。

健康,从转变观念开始

现实中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健康,没有一个科学的健康观。

有个德国公司总裁请客,自己点一点儿米饭、一份鱼、一份水果,到最后每一粒米饭都吃得很干净。中国人请客呢,点菜点到吃完饭剩一大桌,还觉得很没面子。有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请客,对客人说你别点太多,吃多少点多少。国内的朋友说,你请客还不让多点,真抠门。这个朋友说他是跟德国人学的,浪费可耻。中国人在家里请客,要特别准备好几天,做了一满桌十几道菜,还说没什么好吃的,请大家多包涵。

还有劝酒,外国人尊敬你,跟你碰一下杯,然后随意。中国人呢,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这是文化不同,也是落后的观念,愚昧的观念。在喝酒的问题上,有人说“恭敬不如从命”。而我认为,从命不如恭敬,尊重不是强迫,否则就不叫尊重。

现实中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健康,没有一个科学的健康观。这种现象也与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习性、社会意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