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吃好比好吃更重要:洪昭光谈怎么吃最健康 §第19章 保健补品,不能迷信

选用保健品,别被广告忽悠

保健品是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这几年,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前仆后继,广告铺天盖地。咱们老百姓更是被各种各样的概念弄得晕晕乎乎,一次次掏钱,一次次后悔。除了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广告管理力度外,咱们自己也得长些心眼,不要被广告牵着鼻子走。掌握一些基本的保健知识,就不会被商家蒙骗了。

首先我们记住最重要的一点:保健品是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中老年人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适当吃点保健品,对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肯定有好处。但不能盲目吃,更不能拿保健品当药吃。

这些年我在从事健康教育工作中接触到不少中老年朋友,发现他们对保健品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我在这里做一些简单分析。

误区一:保健品能治病

这几年一到“3·15”,保健品违法广告就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商家为了诱导消费者,什么招都能想出来。我们随便数数他们的手法:有的伪造国内外研究机构研究成果,有的花钱在报纸做整版貌似科普知识的广告,有的拉着名人胡乱吹嘘疗效,还有的广告居然弄一批二流演员扮起了医生、专家和患者,设局诈骗消费者。

大家记住一条,说保健品能够治疗甚至治愈疾病,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保健品可以调节、增加人体的某些机能,像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可以在正常服用药物的前提下,选用一些保健食品辅助治疗。而且要注意,选择保健品一定要对症下“药”,一定要根据身体所需,最好有医生的诊断建议。将保健品以药品形式每天定量服用,一旦停用,往往会使服用者若有所失,造成心理的不适。如果以保健品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影响治疗,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

误区二:拿保健品当饭吃

一些消费者听信广告宣传,把保健品当饭吃,认为服用了多种维生素就可以少吃蔬菜水果,吃了钙片就可以不喝牛奶豆浆……这些想法非常荒唐。其实任何正规医院的医生或者营养专家都会告诉你,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主要来源于日常的饮食。任何营养品都不可能代替日常的食物为我们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在正常情况下,只要您科学合理搭配食物,吃得适量,吃得均衡,就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比如儿童出现轻度缺铁,应当多吃海带、黑木耳、动物肝血等食物,而不能一味地依赖铁剂营养品。以食用保健品来代替由身体各器官共同参与摄取营养的过程,从长远看对健康不利。

误区三:过量服用保健品

有人觉得年纪大了,应该补补身体。于是亲朋好友送,自己买,保健品越吃越多,结果造成过量服用,不但增加胃肠负担,还引发毒性反应。例如我们常见的人参,肯定是好东西,但并非什么体质的人都能吃。吃得不对的话,会引起发热、上火、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对于长期酗酒的人,可能酒精已经对肝脏造成不良影响,这时如果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使肝功能受损。儿童长期服用蜂王浆容易出现肥胖、性早熟或发育异常。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提高尿的酸性,加速肾和膀胱中结石的形成。部分滋补保健品应当按疗程服用,否则很容易营养过剩或产生副作用。

记住一句话,在选择保健品之前,最好先听听医生怎么说。

误区四:撇开医生胡乱买

一些老人每天要吃好几样保健品,结果吃出一身病。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首先搞清楚自己缺什么,再确定补什么,怎么补,吃多少合适。例如,蛋白粉适用于患严重胃肠道疾病或晚期癌症者,如果消化功能不错,能吃豆制品、肉蛋类食物,就没有必要花这个冤枉钱。服用保健品不仅应因人而异,还要因病、因时、因地而异。如果盲目滋补,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者,就不宜服用鹿茸类补品,否则会导致头晕、目赤、吐血、尿血;又如腹泻者如果服用六味地黄丸,只能是雪上加霜。

误区五:价格越贵越好

现在保健品行业有一句话,叫做一成成本、二成流通、三成广告、四成利润,就是说保健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都投到了广告和销售商家身上,真正在产品营养价值环节的投入少之又少。所以价格越贵并不见得效果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样一种功能,一种产品包装豪华,天天做广告,价格自然奇高;另一种产品,看着不起眼,其实营养价值并不见得比前者差多少。举个钙片的例子,专家研究发现,不管是哪种钙片,人能够吸收的量都差不多,甭管是几十块钱一盒还是几块钱一盒,对身体钙质补充没有太大的差别。人参生脉饮和党参生脉饮都是益气养阴佳品,功效相近,虽然后者价格低于前者,但是热邪尚盛者更适于服用后者。

误区六:迷信“高科技。”

现在市场上各种打着“高科技”牌子的保健品,一茬接一茬在往外冒,消费者一次次掏腰包,结果仍然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例如被广告吹得神乎其神的卵磷脂,说可以使人头发变亮,精神好,食欲增加,减少关节发炎,帮助记忆力恢复。事实上,蛋黄、大豆、玉米、棉籽、油菜子、葵花子及猪脑中都含有卵磷脂,一般人每天吃1~2个鸡蛋,摄取适度的胆固醇及油脂,就可以满足肌体对卵磷脂的需求。

误区七:保健品老少皆宜

任何人,只要饮食多样化、食物搭配均衡,就不需要额外补充营养。保健品只是针对某些特殊人群,发挥一定的补益作用。比如经血流量很大或平日气血虚弱的女性,可能需要补充铁;孕期或哺乳期女性,需要增加叶酸、铁钙;更年期女性,为了减少骨骼中钙的流失,可以服用钙补品;减肥者过度控制饮食导致消化不良,可能需要服用复合维生素及矿物质补品;素食者需要额外补充钙、铁、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所有这些特殊人群,最好是先向医生咨询,再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需要,服用相应保健品或者营养素。

乱补维生素,问题一箩筐

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往往只有几毫克甚至几微克而已,如果长期服用过多的维生素,反而会影响身体的平衡机制。

现代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意识也增强了。由于健康知识缺乏,加上商家广告不负责任的宣传误导,很多人开始乱补营养素。其实,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往往只有几毫克甚至几微克而已,如果长期服用过多的维生素,反而会影响身体的平衡机制。为避免对消费者的误导,欧盟就要求维生素产品说明上必须注明:“维生素不能代替均衡健康的饮食,服用过量维生素将会对人体健康有害。”

过量摄取维生素a,会导致头痛、恶心呕吐、厌食、体重减轻、贫血、皮肤干燥而脱皮、毛发干枯无光泽或脱落、眼球突出、易激动、骨及关节疼痛,甚至损害肝脏功能。孕妇在妊娠期,每天服用过量的维生素a,易生出器官畸形的孩子,因此孕妇在妊娠期须慎用。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服食大量维生素b族也会有危害。例如,服用过量的维生素b1,会引起头痛、眼花、烦躁、心慌、浮肿、失眠、神经衰弱;而据国外的研究报告指出,服食过量的维生素b6也会出现晕眩、恶心的现象。

大量摄入维生素c会降低血液中铜的含量,减少血球的数量。长时间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易导致体内消化道生成结石;而妊娠妇女服用高剂量维生素c,胎儿出生后若维生素c得不到满足,可能引起坏血病。据报道,婴儿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容易出现疲乏、消化不良、烦躁不安、皮疹、浮肿等症状。此外,维生素c是酸性物质,服用过量将会对肠胃黏膜产生刺激,引起卜腹疼痛、恶心、呕吐和腹泻,使胃炎、溃疡病的症状加重。

维生素d使用过量,会增加身体对钙的吸收,同时会促使骨头里的钙跑到血液里去,造成血钙过高,使肾脏、血管、支气管,甚至眼角膜及巩膜也有钙的沉淀,因而限制这些组织器官的活动,以致丧失该有的生理功能。

长期服用过量的维生素e,会出现头痛、晕眩、恶心、腹泻、腹胀、肠痉挛、口腔炎、口唇皲裂、抑郁等不良反应。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过量服用维生素e,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绞痛加剧、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还可影响内分泌功能。男性亦可能发生乳房增大,妇女可发生月经紊乱,有的会导致性功能障碍。

其实,各种维生素普遍存在于不同食物中,均衡摄取维生素的方法就是不偏食。如果真的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应该在医生或者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