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红太阳白太阳:第二次国共合作启示录 §一

7月7日,卢沟桥日军炮轰宛平城,国民党二十九军进行反击的时候,***、博古、林伯渠正在飞机上。他们应***之邀,前去庐山与蒋再次谈判。

在日后的很长很长的十天里,“7月7日”尚不被国人那么看中。它很可能像喜峰口、山海关、冷口、古北口失守的日子一样,躺在厚厚的史料里,充当这些战斗的时间证人。因为日本人进攻上述地域时,中国军队也曾进行过殊死的抵抗。喜峰口恶战,中国西北军组织大刀队与日军肉搏十余日,直杀得日月无光。关东军进逼山海关时,***一纸手令,***几十万大军撤回了关内,中国屈辱的历史又多出了三年多。是的,***不发抗日令,耻辱的日子仍将持续。

因此,到了7月14日,***等在庐山并没因卢沟桥战事再提新的条件。即便这样,***还是再次食言了,准备完全取消中共对自己军队的指挥权!这一天夜里,日本驻屯军青田少佐与中国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举行会谈,日方要求宋哲元亲自向日军道歉,立即撤兵并取缔抗日分子;宋哲元竟答应了!还是在这一天,国民党召开各界著名人士座谈,会议与会人员发表拥护***领导抗日的宣言。

7月17日,***权衡良久,在庐山发表后来变得很著名的谈话。他讲:“如果战端一升,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尔后,话锋一转,又说:“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这天下午,***、博古、林伯渠和***、邵力子举行一轮会谈。谈到日薄西山,伴着夕阳暮霭,***又回到“只设政治机关”负责联络的出发点,且指名政治主任不要军人,只能由***或林伯渠出任,三个师的参谋长仍由南京派员担任。

***等苦争无效,只好回南京静观时局变化。中共中央此时态度更为坚决,他们相信时局已不容蒋再讨价还价了,加上后面再无妥协之余地,因此电告***等回延安。显然,他们认为自己已做到仁至义尽了。此前,毛、朱电告***,再次表示愿在委员长的领导下为国效命。7月9日,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发通电,请命他们“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他们决定拖延下去。

***为什么如此“固执”?难道他不知道红军的加盟抗战力量会壮大吗?他的决心还没有下呀!这时候,他尚寄和平希望于西方各大国。

7月14日,中国驻苏大使走访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探询苏联调停中日关系的可能。苏外长答曰:“如与其它国家联合行动,苏联愿意加入。”真是无懈可击的外交辞令。

7月21日,***电令北方军开始后撤。

7月23日,***得知秦德纯和日本驻屯军参谋长桥本达成日本人提出的指鹿为马的七项协定后,即电宋哲元:来电所报告之条件如已签字,中央愿予批复,表示共同负责。***真的愿意再多受一次侮辱吗?他的苦衷究竟隐藏在哪里?

7月25日,***接见美国大使詹森,差不多都讲得要掉眼泪了,美国人仍不为所动。请看罗斯福总统是怎么说的:“满洲国已成立六年,将来必不免有的国家承认。”

7月26日,***再约德国大使陶德曼和法国大使齐雅会晤。陶德曼一屁股坐在日本的塌塌米上。齐雅给蒋先生讲了一个已经显得古老的故事;十四十五世纪之交,英国企图征服法国,最后败退英伦三岛。这则寓言表明日本也必败。蒋先生问法国有何高见,齐雅答非所问:“日本军部意见不统一,其在华前途未见多光明。”***去向法国讨计策,实具讽刺性。六十年前,它在普法战争中,在投降书上签过字,几年后,它再次向德国投降。这一天,南苑机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斗,中国战死一师长、一副军长。

在这种情况下,***才暂时对“和平”绝望了。第二天,他电催中共按庐山所谈,在十日内改编完毕,以候南京发表三个师番号,及各师、旅、团长与政训主任名单,建议康泽为副主任。28日,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不要康泽,报***任副主任。7月31日,南京下达了三个师的番号。

8月2日,***电邀毛泽东、朱德等人去南京面议救国大计。两天后,他在会场上只看见了白崇禧、刘湘、龙云、阎锡山这些老对手,没见到朱、毛,心中未免有点落寞。骂过朱、毛狡诈后,还是正式发表了红军改编后各师旅团的番号,并电告中共中央:“限期贵部能于8日迟至10日出动,本月25日集中大同完毕工作;正副总指挥及宣言仍须得抗日实现时发表;政训主任及师旅团长均已照单发表,惟参谋长仍由中央选派。”

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中共终于成功地保留了对自己军队的总的指挥权。8月11日,朱德、周恩来、***三人出现在国民政府军政部高级将领谈话会的会场。他们的亮相,标志着国民党允许共产党公开了。8月22日,***正式发表朱德、彭**为第八路军正副总指挥。

我们把目光暂时从取得和谈胜利的共产党领袖身上移开,看一眼于8月21日刚刚被推定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的***吧。中日淞沪会战刚刚拉开了帷幕,他正吃惊于中国将士的勇猛呢!面对将士们的出色表现,他是不是对自己的犹豫软弱生出哪怕只有一缕的愧意呢?

作为后来被一个苏联人称作“中国的拿破仑”,被他的对手称作“独裁者”,被史学家描绘成“军人政客”的***,为什么面对日本人所施于的耻辱,能无动于衷呢?在1937年的7月和8月初,他为什么依然表现出了难以让后人理解的犹豫和彷徨呢?他那不可思议的心里,翻动的究竟是些什么东西?

在我们的笔触伸向这一神秘的地域前,还是先看一看一些数字吧。数字是枯燥的,但是也是无法回避的。

日本出版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披露,七七事变时,日本国现役兵力计有三十八万人,陆军近二十五万人,分编十七个常备师团;海军有一百九十余万吨排水量的军舰,空军有两千七百余架飞机。当时日陆军的配置是:国内置十一个师团;中国东北地区置四个师团;朝鲜半岛置两个师团;中国驻屯军和台湾各有两个联队。

据何应钦《中国八年抗战之经过》披露,七七事变时,中国军队有陆军一百七十余万,编为一百八十二个步兵师,四十六个独立旅,九个骑兵师又六个独立旅,四个炮兵旅和二十个独立团;海军约有十一万吨排水量的军舰;空军有各种飞机约六百架。

对不久前发生的“英阿战争”和“海湾战争”稍有记忆的人,大概不会从以上数字中得出中强日弱的结论。对鸦片战争稍有研究的人,大概也不会忘记,当时英国只派来了载炮七十四门的战舰两艘,后来又加派了一艘载炮七十四门的伯兰汉号,剩下的八艘军舰除布朗底号载炮四十四门外,其它各舰载炮都在三十门以下,派来的运兵舰上有两个英国联队,一个孟加拉联队等四千余步兵。这场战争的结果不容我们细说了。

但是,即使到了告别冷兵器时代已经久远的现代,武器也不是导致战争结果的惟一因素。这同样是一个需要提醒的常识。我们暂时还不想用八年以后发生在中国的内战和十三年后爆发的朝鲜战争来反驳“武器决定论”。

我们再看看另外的东西吧。

日本著名史学家龟田一郎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当时)日本人以为中国不可能独立的,中国人是败亡民族,是无抵抗而卑屈着活下去的民族,这种想法一直继续到中日事变。”后来当了日本中国派遣军参谋长的今井武夫中将这样的回忆道:“中日战争开始时,有很多日本人认为,只要天皇下了诏书动员,表示断然出兵的决心,随着卖动员令‘号外’小贩的摇铃声,中国即屈服了。”

我们应该重提一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他从围观杀头的一张张麻木的面孔中发现了触目惊心的东西,才扔下手术刀,用笔呼吁重铸民族魂。湖南岳阳的战争见证人回忆说:“那时候,一个日本伤兵进村,能吓跪一村中国人。”

真是触目惊心的两个“一”!

能以他们的怯懦和胆小责怪吗?他们曾祖父以降,天朝子民的自大和自尊还能从什么事件上找到?曾国藩屠杀太平军的“伟功”吗?《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光荣”吗?

一个事实不容回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失掉了对外的大部自信。这片土地上每日里都在成批生产“窝里斗”的行家里手。

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现状,***先生有着要比我们多得多的感性认识。作为内战专家中的专家,他的征服欲还从来没有越过台湾海峡呢!和日本人开战,并且最后战胜之,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梦呀!八十多年了,曾作过这种尝试的人,没有一个胸前挂过成功的花环。算了吧,这种冒险赌注押得太大。丧权辱国?这已是祖宗留下的遗产。我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那些条约呀什么的,堆起来已有一尺多高,后来又添了什么《辛丑条约》,什么二十一条。我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才弄出了一个基本统一的局面,容易吗?日本人?现今英美苏都怵它三分,我们打能够打赢?就靠我手下这帮人能打赢?

斯诺曾对包括***在内的他的伙伴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描述:“他们是典型的‘被游离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现代教育把他们从旧社会里拉出来,他们是些不安分不合时宜的人,以军事或政党组织者和职业政客作为他们终身事业。自然,他们又全是年轻的。许多人以适合于革命时代的暴力专家来开始他们的生涯。”斯诺说的伙伴,当然还不包括他的这一群合作者:阎锡山、刘湘、韩复榘……这些合作者尚在“山大王”和“土皇帝”的美梦里还没醒来呢!

还有既得的权力!既然他不在丧权辱国历史首页上,他便可在“维持”中享用权力所能带来的一切:金钱、美女,尽管残缺却仍被唤作的江山。

近代中国的衰落,已经渗透到了民族心理这一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了。

文化的衰微才是致命的伤害。古老的可以自傲文化到了必须注入新的内容才能激发起它的活力的时候了。于是,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并在这场运动中产生了共产党。

共产党注意到了被***和他的同人忽略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从人民中间,他们发现了爱国主义的巨大源泉,听到了尽快结束“朕即国家”这种文化传统的呼声。他们所倡导的并在部分地区实行过的土地改革政策,以素朴的、现实的魅力唤发起了亿万农民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共产党和国民党面对中国现实的不同眼光,导致了他们对中日战争的前途完全不同的认识。一年前,***在保安的一间窑洞里,已经从缜密的思考中得出了日本必败的结论。

历史的进程让我们看到,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盛与衰,正是以对中国抗战前途的不同认识作为各自的出发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