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考古学家奥斯卡·蒙特利乌斯被认为是运用相对年代法的先驱之一,他认为有必要对考古对象和藏品进行分类,并在19世纪70年代将“维京时代”与随后的铁器时代联系在一起。【1】这还是第一次,维京时代被单拎出来,并且按照编年史的顺序排列,这被视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史前时期的终点。奥斯卡·蒙特利乌斯的这种分类法传播开来,却未被人们广泛接受,维京时代的时间也并不总是被划分在相同的时间段。法裔美籍人类学家保罗·贝洛尼·杜·查鲁也借鉴此说法来命名他插图丰富的著作《维京时代》。该书出版于1889年,讲述的是关于挪威古代文化的内容,书上共有1386幅图,其中有几幅图像是有关成书日期9年前在挪威戈克斯塔德发现的维京船葬墓。查尔斯·弗朗西斯·基里在之后不久(1891年)对该书的时间顺序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并倾向于将维京时代的时间范围缩小至789—888年,他指出,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这时候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还尚未出现。在哈肯·谢特利格的笔下,林迪斯法恩修道院于793年被洗劫,所以他认为这一年是维京时代开始的征兆。而在此之前,威廉·格申·科林伍德便已经认为,维京时代对英国来说是开始于8世纪末期。从19世纪末开始,“维京时代”一词便被广泛使用,尽管这一译法并非北欧国家研究者的唯一选择,乔珀托斯·史汀史翠普和索尔基尔德·拉姆斯库两位学者就选择使用“诺曼时代”一词来表达相同含义。而法语国家和德国长期以来都一直使用一个更传统的说法——“入侵”,尤其是“诺曼人的入侵”,该名称表示该时期是战争时期,也表明了这是古代晚期的“第一波”入侵。维京时代作为对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以及欧洲部分地区这一时期历史的参考,仍然与一系列历史特征(斯堪的纳维亚各王国的形成和统一,海外扩张,基督教化的开始)以及使这一时期特殊的文化特征相关联,从而证明了我们可以将维京人纳入历史文化或历史文明的狭小圈子当中,就像人们对埃及人或玛雅人所做的那样。这些观点受到当今许多学者的批评,因为他们在讨论维京时代的起止时间时,强调需要参考一个更大的时间范围,甚至对“维京时代”这种表达方式所代表的泛斯堪的纳维亚共同文化的观念提出了质疑。早在1962年,彼得·索耶就曾质疑过“维京时代”这一说法,并指出“维京时代是人为制造的”,认为这是同时代人们对一种被夸大现象的观点,而那些没有对原始资料进行严格考证的现代史学家,都赞同对这一现象的夸大处理。这些都是我们即将探讨的要点,现在要注意的是,即使研究人员已经更新了“维京时代”这一表述的内容,它仍然是近期(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一种历史结构,也可能是影响最深远的历史结构之一。
【1】700—1100年为铁器时代;后来,维京时期的时间范围缩小到800—1050年。这个分类法出自弗雷德里克·斯万贝格的作品《维京时代的去殖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