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我在六年前曾经写过一篇评传,那里面所有的见解,我到现在还没有什么变更。
照我的推算,屈原是生于西纪前三四○年(楚宣王二十八年,周显王二十七年)的正月初七,死于西纪前二百七十八年(楚襄王二十一年,周赧王三十七年)的五月五日。他是活到了六十二岁。
他是生在秭归县的人。《水经·江水》[1]注云:“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靡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又所引《宜都记》[2],说亦相同。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秦楚争霸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的政治家分为亲秦派与反秦派的两个壁垒,所谓连衡便是亲秦,所谓合纵便是反秦。楚国的怀王曾屡为纵约的盟长。楚国内部也有这两派的对立,屈原是反秦派的领袖。上官大夫和令尹[3]子兰等便是居于反对地位的亲秦派的人物。楚怀王起初是相当信任屈原的,但因受了秦人的威逼、利诱,便渐渐和屈原疏远了起来。结果是被秦人骗了去,囚死在秦国。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四○年六月九日重庆《大公报》。
在这儿向来的历史家都认为屈原在怀王时代遭过放逐。我看是错误的。这是由于误解了《史记·屈原列传》上的一句话。怀王入秦被囚,楚国人是大为怀恨的,因此便责备令尹子兰等人。传上说:“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向来把这“放流”二字即解为放逐,因此便生出许多龃龉。其实“放流”只是放浪,屈原被疏之后居于闲位,曾向四处游历过而已。事实上他在被疏之后,还出使过一次齐国,他无论在朝在野,始终是反秦派的代表。
不过屈原最后是遭了放逐的,那应该在顷襄王七年或其后的数年间,《楚世家》里面有一段记载是值得注意的。
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六年,秦使白起伐韩于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秦乃遗楚王书曰:“楚背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顷襄王患之,乃谋复与秦平。七年,楚迎妇于秦,秦楚复平。
怀王囚秦的三年间,应该是反秦派抬头的时候,尤其在怀王死后,秦、楚断绝了关系的三年间,更应该是反秦派得势的时候。屈原在这时候,不必便恢复了他从前在政治上的位置,但他在民情舆论上必然是居在领导地位的。他在这时候决没有被放逐的可能。但秦的势力膨胀得太迅速,楚襄王又不能切实的尊重民意,终于受着威胁,把杀父之仇都忘记了,而公然认贼作父。故在楚襄王的六年至七年间,在国策变更的时候,一定有过一番猛烈的争论。上层的执政者是偏向于屈膝的,秦国的“第五纵队”[4]也在那儿策动投降,代表反秦派意见的屈原自不得不和他们作正面的冲突,所以终于遭了襄王的大怒,把他放逐了。《离骚》上的“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抽思》上的“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犹言至死不变),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我看都是说的这时会的事。《离骚》和《九章》的大部分都是这时会以后的作品。
《九章》中有一篇《哀郢》,那开首几句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王船山[5]认为是襄王二十一年楚为秦将白起所败,郢都沦陷,“东北保于陈城”时的作品。我看是很正确的。那时候白起的兵势非常猛烈,据韩非[6]的《初见秦》所说,“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差不多是陷到了亡国的命运。屈原受了放逐,而且放逐了十余年(《哀郢》章有“至今九年而不复”之语,九字在古视为极数,言其久也。如九字是确实的数目,则屈原的被放逐是在襄王十二年),又身历了这国破家亡的惨状,热情的诗人我相信他就是在这一年的五月五日自沉了的。他是为殉国而死,并非为失意而死。
屈原是永远值得后人崇拜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对于国族的忠烈和创作的绚烂,真真是光芒万丈。中华民族的尊重正义,抗拒强暴的优秀精神,一直到现在都被他扶植着。
多造些角黍,多挂些蒲剑和藤萝,这正是抗战建国的绝好的象征。
1940年5月3日
[1]《水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凡三卷。一说汉桑钦撰,一说晋郭璞撰。
[2]晋袁山松著。杂记山川风物,已佚,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北堂书钞》、《初学记》等书中有片断录载。
[3]上官大夫,战国时楚国大臣,或说即靳尚。令尹,官名。战国时楚国所设,为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
[4]原为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九年西班牙内战期间活动在共和国后方的叛徒、谍、破坏分子的总称,这里指被秦国收买的楚国靳尚等人。
[5]即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清代哲学家、文学家。著有《船山全集》。
[6]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韩国人。文学家、思想家。主张变法,重刑法。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但其中有的系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