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波拉尼奥的肖像 3 沙滩先生之子

你可能会说我并不那么优雅

我得管管孩子,不然我肯定会疯的

罗贝托很勇敢

“那个女人”

爸爸,我口渴

罗贝托从来都不是瘾君子

咖啡、写作、交流

父亲坏在荒路上的卡车

不假思索便下笔成文

莱昂·波拉尼奥1927年出生在智利洛斯安赫莱斯的滨海城市比奥比奥。他的父母是西班牙人(具体信息显示是加泰罗尼亚人),早年间乘船抵达塔尔卡瓦诺港口。莱昂长大后成了卡车司机,同时又是拳击手,由于体型上的优势,他赢了当地的很多沙滩比赛。

他的父母生了9个孩子,只有2个活了下来,“其他的孩子都死于心脏病”,莱昂自己回忆说【1】。

莱昂·波拉尼奥被称为沙滩先生,即便是83岁高龄,仍然矫健挺拔,这些优点却没传给他的儿子。作家胡安·维尧罗说莱昂和罗贝托曾几乎三十年没见面,之后他们在巴塞罗那相遇,第二天,罗贝托就告诉自己的儿子劳塔罗:“如果我老了跟我爸一样,你就给我一枪算了。”罗贝托最烦父亲的一点就是他不读书,他(或许)不像自己的母亲——当老师的维多利亚·阿瓦洛斯——一样感性,按照编辑豪尔赫·埃拉尔德的说法,维多利亚是“罗贝托文学生涯中的伟大导师”。

“不,你可能会说我并不那么优雅。我是来自加利西亚的文盲移民的孙子,从基因上来说,跟优雅一点都不沾边,至少父亲这一系是这样的。”罗贝托这样评价自己。

然而,从手势、说话方式,以及父亲苍老的面孔与年轻儿子显现的一致特征上,我们还是能看出莱昂和罗贝托之间的相似。

比如罗贝托的冒险之心绝对是继承自他父亲。莱昂在19岁那年就离开了家,独自去瓦尔帕莱索生活,莱昂的母亲在他16岁时同样也是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了。

莱昂曾在智利海军服役过两年,所以对服从命令感到非常厌倦。之后,他去了圣地亚哥,在那里结识了小学教师维多利亚·阿瓦洛斯。两人结了婚,有了罗贝托和玛丽亚·萨落梅。“相比玛丽亚,我更喜欢罗贝托,他是我的最爱。”【2】莱昂自己承认说。

很多年后,当罗贝托和莱昂都已离开人世,玛丽亚在一场采访中被问及关于父亲的事情,露出了痛苦的表情,似乎怀恨在心。真是复杂的家庭关系。

波拉尼奥一家住在丘陵上的城市瓦尔帕莱索,父亲莱昂在一家轮胎厂做卡车司机。他们家在洛斯普拉雷斯区梅赛德斯路24号。“罗贝托很小的时候总是说:‘我家住在梅特雷【3】24号’。”莱昂回忆说。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读《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时的感受,眼角湿润,颇有触动,那是80年代他与儿子在阿卡普尔科的旅行游记。“当时发生的就是那些事情,和书里写的一模一样。”他喃喃道。

这本书是200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杀人的婊子》里13个故事之一,基本是基于事实的自传描述,反映了父子间因为分歧而导致的疏远,这种疏远让儿子在父亲面前总是表现得迷茫又冷漠。两人甚至有长达三十年的时间不曾有过交流。相关的消息和报道也有不少。不过,也有事实证明了莱昂和罗贝托之间的关系远比传记里写的要紧密得多。

莱昂·波拉尼奥很冷漠,但也是个好人。曾在他家留宿过一年的海梅-克萨达也这么说过。“从他的手势和表情中,你很难判断他心情好不好。不过他内心似乎总有一股非常亲切的仁慈,温柔地回报着世界,并同时拉开外界与他的距离。”【4】

“我们的关系非常好,他很爱我,我也很爱他。”莱昂提及自己的儿子时,这么回忆说。

罗贝托的母亲维多利亚先离开了墨西哥,也离开了儿子,因为她决定和丈夫分手并带着女儿玛丽亚·萨落梅去西班牙。波拉尼奥和阿瓦洛斯两人在婚姻中都个性强烈且自我,冲突不断,最终因为莱昂口中的一次“误解”而走向关系的破裂。

“那天午餐的时候,我家来了位我老婆的好友,是个哥伦比亚女孩。我叫他们吃饭,那个女孩好像挺生气的,说她不吃了,立马要走。然后她问罗贝托拿回之前送给他的一本书。我确实见到她把书给了他。‘你要我把你送我的书还给你?’罗贝托问她。我当时也生气了,于是让罗贝托赶紧把书还了,并答应他再给他买一本。问题是罗贝托不愿意,于是我们开始争吵,最后我把那位哥伦比亚女孩赶出了家门。我老婆也掺和进来,跟我说:‘如果她走了,我也要离开。’我们就是这样分开的,就因为我站在罗贝托这边。”

那次聚会留下了不少的怨恨,至少莱昂是这么想的。智利的制片人里卡多·奥斯在莱昂于克雷塔罗的家中采访他时,他甚至用“那个女人”来指代维多利亚·阿瓦洛斯,并且指责她“花钱大手大脚,还毁了我的生活”。

罗贝托的母亲带着他的妹妹离开去了西班牙后,他和父亲两人独自留在瓜达卢佩特佩亚克的房子里。那个时候,莱昂在帕斯卡食品公司工作。80年代,经历了长时间的劳工冲突,这家公司变成了合作集团,但莱昂并不想入股。他选择开始独立经商,先是向熟识的商店兜售香烟,之后开了自己的店。

当我见到他时,这位老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娓娓道来。他家在卡德雷塔镇上,位于墨西哥克雷塔罗市,这里因为木工和大理石工匠而出名。镇上大部分人都从商或务农。

在镇上的一条街边,你能看到挂在街角的一家杂货店外的一块招牌,写着“智利人”,这就是莱昂·波拉尼奥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伊雷内一生努力的所获。他俩有三个孩子,而罗贝托从未见过他们,尽管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他常常通过电话和他们沟通。

莱昂和伊雷内最早卖肥皂、香肠、鸡蛋和一些冷餐,直到1990年,杂货店旁英菲尼罗峡谷的中心水电站建好后,他们家才慢慢进入中产阶级。

“大坝的建设工程是我们不能错过的机会,确实我们也抓住了这个好机会。”莱昂承认道。在瓜达卢佩特佩亚克区萨穆埃尔大街27号,他和儿子罗贝托生活了4年,1977年,儿子起身前往西班牙,再也没回过墨西哥。

“我们什么都聊。他非常想他在智利的小马。他一直记得有一次他和妹妹玛丽亚·萨落梅从马上摔下来,妹妹叫得比他大声很多。”莱昂说。

他不太喜欢回忆自己做职业拳手的过去(他的昵称是“金拳”)。“我退休是因为我想:‘我得管管孩子,不然我肯定会疯的。’一个人结束拳击生涯后,总是会变得很蠢,开始说些废话。”莱昂说。他在海军服役时学会了打拳的要领,之后在洛斯安赫莱斯打了几场专业拳赛,每一场都是第一轮就把对手击倒在地。

莱昂·波拉尼奥是位敦实的中量级选手,不仅能靠打拳养家糊口,有时甚至能上当地报纸的体育版。他的长子罗贝托继承了他的勇敢。“罗贝托很有种。他从不放弃。你无法想象。您有没有看过网上关于他的采访?他对记者毫不留情,甚至叫他们‘蠢蛋’。他很有个性,当然做事也很有条理。”莱昂回忆说。

关于罗贝托这种大无畏且毫不退缩的个性,莱昂和他的前妻维多利亚·阿瓦洛斯的观点达成了一致。维多利亚在2006年接受智利记者帕特里西奥·哈拉的电话采访时也肯定说:“罗贝托非常有勇气,从不会向任何事情低头。”

莱昂·波拉尼奥一直保留着他加入智利海军的证件,同时保留的还有在服役期间的种种回忆,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勇敢”事件,比如不服从长官,甚至殴打长官等。

“我在瓦尔帕莱索住的时候,我有辆三十吨载重量的卡车,有一次旅途中,在到达拉塞雷纳之前,车的喷油泵坏了,他妈的,这可是大问题。路上只有我和儿子两人。当时罗贝托才四岁左右。我俩孤零零地待在一条荒路上。这时候,碰巧有个朋友经过,我请他帮忙去找我的修理工。他是个意大利人,每次卡车在路上遇到问题,都是他帮我解决的。我当时只有一点点水,罗贝托说:‘爸爸,我口渴。’我就把水递给他。他问我:‘你不喝吗?’我当然不会喝,我担心水喝完了就没了。突然,我看到远处有炊烟,是一座房子,很破的房子。我走过去,给了房子的女主人一袋四十公斤的面粉,想让她帮我们做些面包。就这样,我们吃了三天,直到修理工过来修好了车。我们再次启程。儿子在车上睡着了,突然有个东西非常快地掠过卡车。那是架陆军飞机,着陆在海边的沙滩上。他们把我们的卡车当成着陆的参照物。我害怕极了,罗贝托也大哭了起来,你能想象有一架飞机几乎和你擦身而过吗?”

在罗贝托·波拉尼奥生前最后一次采访中,他被问到拉丁美洲给予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他回答道:“是我父亲坏在荒路上的卡车。”

莱昂·波拉尼奥也是个探戈爱好者,舞跳得非常好,他喜欢乌戈·德尔·加里尔【5】,也很爱卡洛斯·加德尔【6】。他说,他对生命亦无所欠,在漫长的岁月里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在罗贝托的所有女朋友和女性朋友中,莱昂记得帕洛马·迪亚斯,朋友呢,他能想起一个叫布鲁诺·蒙塔内的。“罗贝托的妻子卡罗利娜告诉我,我儿子给我写过很多的诗,也准备寄给我来着,但他最后没这么做。一个在智利的侄女跟我说,卡罗利娜·洛佩斯很可怕。我们到那儿的时候,她以为我们要从他们那儿抢走什么,所以不想接待我们。她还不准我们当天下午再回她那儿,非常霸道。”莱昂评论说。

“好吧,这跟我们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她对我们很好。”伊雷内【7】,波拉尼奥的第二任妻子打断说。

“有一次我的女儿玛丽亚·萨落梅和她的丈夫一起来墨西哥。他脾气很差,对我也非常粗鲁。所以我让他们离开我家,但是之后我还是会去看看女儿,偶尔他们也过来。”莱昂说道。

“我跟他妈妈就是那样结束的,我要维护我的儿子,但她居然维护一个陌生女人。罗贝托之后一直跟我生活,我们生活得很平静,没什么波澜,就是正常的生活。”

“我儿子是个好孩子。他会很真诚地和所有人打招呼。瓜达卢佩特佩亚克区当时到处都是嬉皮士,这些个混混总是想拉着他吸大麻什么的。我跟他说:‘罗贝托,你别跟这些人混在一起。’他回答我:‘好的,爸爸,你别担心。’罗贝托从来都不是瘾君子!他只是跟朋友们一起喝喝咖啡,写写文章,交流交流观点而已。”

阿尔西拉,是莱昂·波拉尼奥颇为怨恨的前妻维多利亚的好友。她当时去了他们瓜达卢佩特佩亚克的家,待了几天,然后消失了几个月,又回来了。

她全名叫阿尔西拉·索斯托·斯卡福,乌拉圭人,教师(不是莱昂提到的哥伦比亚朋友)。她1970年去墨西哥旅行,遇见了波拉尼奥,随后给了他灵感写出了《护身符》,那个关于军事镇压期间一个女人将自己关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人文楼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荒野侦探》里。

乌拉圭年轻的文学批评家伊格纳西奥·巴赫特尔在文化杂志《布列查》上曾发表一篇长文,确认了索斯托·斯卡福在1952年29岁时去了墨西哥,并且在那儿生活了36年。

“波拉尼奥1976年后就没再见过阿尔西拉了。他的妹妹萨落梅或许跟他聊过关于她的事。波拉尼奥在加泰罗尼亚写出了《荒野侦探》并于1988年出版:但故事主角奥克西里奥·莱科图雷的声音一直追随着他,逼着作家将这个短篇故事扩写成《护身符》的初稿:这是本音乐小说,却只有一个乐器,开启了一支未完成的三部曲,接下来完成的一部是《智利之夜》。它犹如一部乐章,却只有一种乐器演奏。由此,它开启了波拉尼奥三部曲,接下来的第二部是《智利之夜》。它们是戏剧作品,只有一个声音,波动任性、反复无常,是与命运的对话。《护身符》主角的命运是放弃一切,只为迷失在诗歌和恐惧中。据说阿尔西拉常常抱怨:‘那个死波拉尼奥!为什么不放过我?’而这本该由波拉尼奥来表达的拒绝,不过是那些所谓正统人士对激进主义的幻想而已:阿尔西拉只要面向虚幻的镜子,她便消失了。”巴赫特尔写道。

“她大概四十来岁,总是穿着一件嬉皮的衣服。她很聪明,在大学里工作,把很多的法语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我也是这样认识她的”,波拉尼奥的另一位朋友,智利人维多利亚·索托回忆说,“她似乎是《护身符》的主角,确实如此,故事里的人就像真实的她一样。波拉尼奥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阿尔西拉就是这样,是个很棒的人。”

阿尔西拉和维多利亚·索托都是罗贝托母亲的朋友,我们这位生活在瓜达卢佩特佩亚克的少年非常享受和这些有个性的女士交往,相反,在他的同龄人身上,他似乎找不到任何乐趣。

波拉尼奥与长辈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与他们时常开开玩笑,日后他也因为开玩笑而出名。

“有一次我在街上走,准备和我的朋友聊聊天,当时我跟一个离婚的男人在一起。我转身,一颗子弹从我身边掠过,击碎了玻璃。如果当时我没转身,我就死了。罗贝托却跟我说:‘你知道吗?他的前妻派人来杀你了。’他一点都不震惊,发生了这样的事,他还是满身的幽默感。他总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也总是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维多利亚·索托在里卡多·奥斯为纪录片《未来的战役》而进行的采访中说,“我最初是因为拉丁美洲大学之间的交流项目而去墨西哥的,本来是打算待一个月,我来参加一个研讨会,但是一个月太短了,没法深入了解这个非凡的国家,所以我决定留下来。钱花光之后,我没法继续只做个游客了,只能开始找工作。我在路上拦了个人问他怎样才能赚点钱,他问我是不是智利人,他说他工作的地方有好几个智利人:‘经理是智利人,有几个秘书也是智利人……’于是,我第二天就开始去他那里上班,在那儿认识了维多利亚·阿瓦洛斯,她非常好,我们很快成了朋友。一开始,我们都很穷,午饭时两个人喝一瓶可乐,再买个面包凑合凑合。那是我们唯一能负担得起的东西,我们却非常开心。到现在我都记得那些美好时光。”

和阿尔西拉一样,维多利亚·索托先是和维多利亚·阿瓦洛斯,罗贝托的母亲成了朋友,之后又和比她小几岁的罗贝托也成了朋友。在办公的闲暇时间,她总是帮助罗贝托将手稿一字一句地输入打字机里。罗贝托的字写得实在不怎么样,还常常递给她一些他自己都没写完的故事,当然这无形中给维多利亚·索托带来一些压力。“他只有16岁,写一些小故事,通常都很有趣,关于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和事,我是很喜欢读它们的。‘罗贝托必须要工作。’他的父亲总是这么说,我却告诉他:‘他干吗一定要工作?他的工作就是写作。’他父亲当然不明白写作这种没有报酬的活儿怎么能算是工作,因此罗贝托的父母才会经常产生争执。”

索托总是说罗贝托是个很不错的年轻人,和人聊得来,对待成年人的态度好像自己比他们还成熟似的。此外,他和妹妹玛丽亚·萨落梅的关系也很好。“我第一次到他家的时候,他正和玛丽亚一起玩,我想走进屋里放我的包,他给我打开了房间门,两兄妹就在那儿。我非常迅速地进屋,罗贝托微笑着看着我,他就是这样,总是看起来有些狡猾。之后我问他们是不是维多利亚的孩子。这就是我们第一次相遇的场景。他母亲告诉我罗贝托是个聪明非凡的孩子,三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读书写字,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

青春期的罗贝托喜欢在墨西哥城的大街上漫步,喜欢和沿街叫卖的小贩们合影。他非常自我,总是戴着一副自己其实根本不需要的眼镜,摆出一副知识分子的样子。

“我没有干预过他的私人生活。他似乎什么都不想要,什么都不想聊,也不想解释任何事情,就像所有的抑郁症患者一样。是的,他得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有时候,我看见他就会觉得很难过,我走进家门,而他连看都不看我,也不跟我打招呼,完全不理会我。过了一会儿,他突然会跟我说:‘我们去散步吧。’他想把我介绍给他的一位朋友,也是个作家,名字叫胡安·塞维拉【8】,不过最后他也没这么做。然后,又来了位工程师,他开口了:‘就是这个人,你看,每次我看到他,我都觉得他特别适合你。’但是我呢,还是继续保持着单身。”维多利亚·索托回忆说。

闭上眼想想,拉丁美洲这片土地上,哪些景色会首先映入你的眼帘?

大约是1974年丽萨的嘴唇;是我父亲坏在荒路上的卡车;是考克内斯某家医院的结核病科室,在那里妈妈让我和妹妹屏住呼吸;是和丽萨、玛拉、贝拉,还有其他我不记得名字的人一起游玩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我只记得丽萨的嘴唇,记得她无与伦比的微笑。

“他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丽萨·约翰逊,他告诉我他认识了一个非常可爱、非常美的姑娘,他们俩如胶似漆。丽萨去了罗贝托家和他同居,当时她只有16还是18岁。罗贝托的母亲重新安排了家里的格局,好让他俩住在一起【9】。维多利亚思想很开放,他儿子做什么她都会举双手赞成。”索托也回忆起罗贝托和墨西哥诗人马里奥·圣地亚哥·巴巴斯奎罗之间的深厚友谊:“圣地亚哥就像他的亲兄弟,他俩交流得特别好,总是有共同语言,也总是做一样的事情”,当然“维多利亚也是个很有知识,很关心政治的女人,她非常优秀,美丽、勤劳又慷慨。有意思的是,我和维多利亚的友情让我与罗贝托也越走越近。我再次见到20多岁的罗贝托时,是在布鲁诺·蒙塔内【10】父母的家里。我非常高兴见到他。当时,我把我的宝宝带在身边,我还问他宝宝长得像谁,他告诉我这么小的宝宝根本看不出来像谁。”

“他总是很晚睡觉,还告诉我在写作、思考之前,他其实已经动笔了,这是件非常奇特的事情。他总是能不假思索就下笔成文,很奇怪。玛丽亚·萨落梅也跟我说她母亲非常相信这一点,她却不太相信,也不怎么理会罗贝托的话。”

“我和波拉尼奥的接触时间很短,在那段时间里却很频繁,大约是70年代初期的时候。他总是来墨西哥城的咖啡馆里,我们几个墨西哥的诗人,还有一位智利诗人海梅·克萨达会一起聚聚。波拉尼奥很安静,也很专注,总是用他尖锐的黑色幽默戳痛别人,我很快就被他吸引了。他比我小7岁,我确实把他当弟弟看待,不过就算是现在,我也不认为年龄是朋友间的鸿沟,我有些朋友才四十岁不到。我们常去哈瓦那咖啡馆,还有另外一家,现在已经没了,还会去一些小餐馆,龙舌兰和啤酒会陪我们一整个长夜。只要是聊诗歌有关的话题,波拉尼奥就是我最好的伙伴;我们聊惠特曼,也聊巴列霍,还有那些非凡的当代秘鲁诗歌与我们相伴。我跟他说起我在利马结识的零点运动的诗人朋友们,也跟激动地聊到恩里克·贝拉斯特基【11】,我还借给他豪尔赫·皮门特尔【12】的书。波拉尼奥害羞,但深沉。1972年,我彻底没了他的消息,之后再也没见过他。我想他大概默默地回智利了,而我也北上,前往美国。我就这样失去了我这位之后名声大噪的现实以下主义的朋友。真可惜啊,本来我们应该一直是能交心的朋友的。2000年以后,我才知道他也还记得当年我们在墨西哥城咖啡馆的那些聚会,就像我记得一样。不管世界怎么发展,是好是坏,我们都还是当年的年轻人,梦想着骑一辆黑色的摩托驰骋在马路上,梦想着能得到一份转瞬即逝却又永恒不变的爱,梦想着能将这黑暗的世界带入光明。这些也是他的作品的意义,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你永远不会感到厌倦,无论是你读600页的小说还是读简短的诗歌,你不会厌倦,也许因为他是用身体和心灵在写作,永不停歇地写作,挑战着即将将他吞噬的世界,因为他是诗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简单又诚实,忠于感情和信仰,我看到的波拉尼奥就是这样,就像一句我听过的话:‘迪亚娜喜欢皮门特尔的诗,我认识皮门特尔,也喜欢迪亚娜,迪亚娜的那些旅行,那些对话,那些阅读我都喜欢,当然,我也喜欢皮门特尔的书。’对我而言:‘我喜欢波拉尼奥的安静,喜欢他的幽默,喜欢他作为荒野侦探的专注,我喜欢他的评论和他偶尔唐突的现身,我喜欢波拉尼奥,我真想再见到他,给他一个拥抱,在我们早已长大的今天。’”

迪亚娜·贝尔莱西

阿根廷当代诗人

为本书特别撰写的章节

【1】84岁的莱昂·波拉尼奥于2010年12月去世。

【2】出自杂志《自杀者》记者塞萨尔·特赫达对莱昂·波拉尼奥的采访。

【3】原文是metele,罗贝托小时候发音不清所以将mercedes(梅赛德斯)发成metele。——译者注

【4】出自海梅·克萨达《成为波拉尼奥前的波拉尼奥》。

【5】阿根廷探戈演员。——译者注

【6】卡洛斯·加德尔,阿根廷探戈歌手、作曲家、演员,出生地和出生日期不详。在阿根廷和乌拉圭是探戈界的神话人物,2003年其声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载入“世界记忆”名录中。——译者注

【7】“玛丽亚·伊雷内·门多萨是家里14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出生在墨西哥克雷塔罗市的卡德雷塔镇,12岁那年搬到了墨西哥城定居。她住在一个开店的阿姨家。玛丽亚工作日期间学习,周六和周日看店。文秘专业毕业之前,她就开始工作了,一边兼职打工,一边周末帮阿姨看店。有一天莱昂来这家店买饮料和香烟,于是他俩相识了。‘从见到莱昂第一次起,他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眼睛是绿色的,非常绿,很漂亮。那时我其实有男朋友,但我实在太喜欢莱昂了。’伊雷内回忆说。她后来决定嫁给莱昂·波拉尼奥,尽管他当时已经54岁了,而她,才刚满28。”——马格达·迪亚斯·莫拉莱斯对伊雷内的采访,刊登于《克雷塔罗报》的文化副刊《卫城》上。

【8】1933年出生于西班牙塞维利亚的诗人,1968年移民至墨西哥。“他有种古希腊狄奥尼修斯的气质,对自由有着强烈的渴望。这些年轻人教导我们要摆脱各自的牢笼,争取自由。”他在自己的第一部现实以下主义诗选《热鸟》的序言中这么写道。该书于1976年在墨西哥亚松森·桑奇斯(胡安·塞维拉的母亲)出版社出版。

【9】维多利亚·索托的故事和罗贝托继母伊雷内的叙述并不一样。伊雷内也曾在瓜达卢佩特佩亚克的家中住过两年。在一次马格达·迪亚斯·莫拉莱斯对伊雷内的采访中(刊登于《克雷塔罗报》的文化副刊《卫城》),玛丽亚·伊雷内·门多萨提道:“罗贝托曾带着他的女友丽萨·约翰逊住在那个房间。但只住了一个月零几天,丽萨的母亲就去找她,劝她离开我们年轻的作家。罗贝托很沮丧,也很伤心。有一次,我不记得为什么我提早下班,听到他隐隐的呜咽声,我敲他的房门,他没给我开,于是我自己走了进去,他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突然口吐白沫。”伊雷内赶紧跑到附近的医院求救,医生给他“洗了胃,因为可怜的罗贝托服了很多药。回到家之后,罗贝托和他的父亲关上门深谈了一次。‘怎么能为了一个女人而自杀,天下的女人多的是。’这是莱昂后来告诉我的。”

【10】布鲁诺·蒙塔内,智利诗人,1957年出生于瓦尔帕莱索,1976年“现实以下主义”的发起人之一,其作品主要有《斯蒂文森的手提箱》《灵感的源泉》《鼹鼠的天空》等。——译者注

【11】秘鲁诗人,零点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译者注

【12】秘鲁诗人,零点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