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革命者”还是“义士”——论荆轲
下面我们说说什么是“义”。
“忠”这个字,好理解,就是听老大的话。
但是,老大没发话的地方,该听谁的话呢?
一般中国人,可以听“义”的话。
所谓“义”,就是一般的道理和正义。比如说,镇关西欺负卖唱父女,这是不合一般道理的,是违反一般做人做事的情理的,鲁达出于“义”气,就抱打不平了。鲁达就是“义士”。
中国人,是讲忠和义的。
同样,燕国的土地和民众,一草一木,都是燕王族一直属有的,而秦国人跑来抢,抢人家燕王族既有的东西,就是不合一般道理,可以归为不义之举,抢的是不义之财。于是荆轲看不惯了,在燕太子丹的反复请求下答应帮着燕王族。所以我们说,荆轲是个“义士”。易水之滨的荆轲山,有荆轲的纪念古塔,上边也写的是“古义士荆轲里”,这个定义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义士也未必是革命者。
“革命”,一定得是你所代表的东西比你的革命对象更进步、更革命、更符合历史潮流。荆轲所代表的燕国王族,比秦王族更进步更革命吗?
荆轲刺秦王一事,从根本上说,到底是不是“革命”呢?
秦王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确实杀了不少人,在军事上是残暴的。但中国的改朝换代,又有哪些是兵不血刃地实现了的呢?刨除这个手段的残酷性不讲的话,秦对列国的“入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对主权国家的“入侵”,而是秦王族对于六国地区的既有统治王族的打击和取代的过程,而这种其它王族对某一王族的取代,在春秋战国时代,司空见惯。春秋时代有无数的小国,一个个只有一个县城大,齐桓公就灭了几十个。这个被灭的小国的人,如果起来去刺杀齐桓公,这种行为应该算是什么呢?是不是该叫“革命”呢?
我认为,应该把这些人以及荆轲这种为了忠于旧王族,而拼命对抗新的王族统治者的人,叫做“义士”,而不是“革命者”!
“义士”,是出于一种对某势力或家族的忠诚而行动的,他有他的美和历史文化价值。而“革命者”的定义,应该是新的一种革命进步的政治力量中的推进者,才是革命者。比如秋瑾女士是革命者,她当时是代表着进步的东西,她要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燕国和其它六国一样,行的是腐朽的贵族政治。而秦王国,代表着进步的政治力量。秦在政治体系上的进步,前面已经有目共睹了,它对六国的进攻,反倒是可以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革命者。
我们有理由把战国七雄这种割据局面,和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对比。魏国、蜀国、吴国之间的混战,很难说出谁打谁,算是革命的;谁打谁,算是不革命的。他们是三姓集团的战争。同样,战国七雄的杀伐,也是七个王族之间权力争夺和再分配的过程,其中难说谁对谁算是革命,还是不革命。相比之下,由于秦王族代表的政治力量和结构体系,更加进步和领先,它对六国王族的进攻,是相对最具有“革命性”的。
我们说,燕王族有权力对意图进攻和取代它的秦王族进行抵抗,我们不能要求它都像刘禅一样主动开城出降,去“顺应历史潮流”。荆轲作为一个义士参与进这个抵抗过程中来,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乃至也是慷慨、可歌可泣的。但是,就像我们不能认为刘禅的投降,是如何如何的反动行为,我们也不能就说燕王族(含荆轲)的抵抗是多么多么的革命,而秦的进攻又是多么多么的反革命。
秦帝国在建立以后,从秦二世暴*开始,它是走向了反动,人民推翻它,那是革命的行为。但是,秦帝国后期的表现不应该影响到对它前期的评价。秦帝国在缔造过程中,秦王族对六国王族的战胜和取代,是以进步的政治取代腐朽的贵族政治,它并不是反动的,它是极具进步性和推动历史正面前进性质的。它不但推广了进步政治,而且,退一万步讲,也推进了中国历史的统一进程。
总之,把荆轲称为保护燕王族既得统治地位的“义士”,比“革命志士”更准确贴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