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论蔺相如不该受封将相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两件功劳,遂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高于廉颇,引起廉颇的愤怒。这完全是廉颇的无理取闹和嫉妒吗?赵惠文王的封赏合理吗?
廉颇有斩将夺旗、攻城略地之大功,而蔺相如没有战功和谋功,只是为赵惠文王私人讨回了爱玩之玉,又在渑池会挽回了赵王的面子,可以算是出使不辱于诸侯,但凭这个却受了极高的高封,一下子窜到将相之位,列为上卿,难道这一点都不值得商榷吗?
细想想,蔺相如的“成就”,并没有为国家带来确确实实的什么。和氏璧,那是赵惠文王的私玩,跟国家没有任何相干。而渑池会的事,蔺相如能折辱秦昭王,很大是受当时“秦赵欲交欢”的国际形势所根本促成的,虽然为赵王挽救了面子,但会中和会后并没有为赵国获取什么土地城邑的实际收益。
司马迁说:“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他特意强调“赵惠文王……以为……”,那大约就是隐有微词。
后来《史记》记述的蔺相如的事迹,仅仅不过是“后四岁,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实在是个虎头蛇尾让人气沮的记录,走到河南南乐(平邑)就断了。我量了一下地图,这里离开邯郸仅九十公里,几乎刚出国境吧。蔺相如之不善打仗,固已甚矣。
蔺相如在大街上躲避廉颇,固然是出于大度,也有是出于心中对自己受上卿爵的自愧吧。
总之,蔺相如的勇气可歌可泣,但是否该封上卿,直升将相,值得商榷。如果蔺相如为赵王保住一块私人的宝玉,就封上卿将相,那毛遂按剑逼楚考烈王,从楚国借来八万救兵,解邯郸三年之围,又该封什么!
法家讲究计功受封,即便是以口舌为劳,也要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创造了一个客观的收益才行。譬如秦国的张仪、范雎,都是先做客卿,参谋国事,制割诸侯,得土取城,立有大功显劳,才封为相国。赵惠文王封赏标准的随意性、主观性,这是它不如秦国的地方。
外交官通过联络结盟,或者其他手段,然后军队再行动,最终促成了国家从外面获得了土地,这就是他直接或者间接为国家带来了事功,就应该封赏。譬如甘罗就因此当了上卿。而蔺相如的外交行动,没有达到这个效果。如果外交官没有事功,只是一般表现好(像蔺相如这样),但没上升到转化为事功的程度,那可以有奖赏,但不应该到上卿这个爵位。
当然,我这里不是怪蔺相如不对,我是怪赵惠文王赏罚随意。
赵惠文王赏罚不理智,这倒没关系,但蔺相如应该力辞“上卿”这个高爵的封赏。他没有力辞,属于不智。但受封之后他能保持低调(躲避廉颇等人),也算是能亡羊补牢,免乎于难,有智者也。
下面说说蔺相如当了相国以后的表现。
在《史记》上,找不到蔺相如担任将相后的任何事迹。查《战国策》,也查不到关于他的一个字。作为一个大国之相,他的前任、后任都在《战国策》中有表现,而他一个字都没有,即便在诸侯王和各国将相的对话中也没有提到过他,这是故意遗漏,还是原本乏善可陈。如果他是一个出色的相国或外交家,为什么在《战国策》中只字无提。先秦诸子和汉朝人中的文章中,也不曾把他列在一个贤相的名单上去引用。
看《史记·赵世家》,从蔺相如拜相,到赵惠文王死的十三年间,赵国内政外务上活跃的人物,是廉颇和赵奢。赵惠文王死后,主事一手支撑赵国的是赵惠文王的老婆赵太后。在整个这一时间段,关于蔺相如的事情,只有攻齐至平邑不果一条。
司马迁最后给蔺相如下的赞语里,说来说去,只有一个面对秦王的勇字,此外就再无别的字了。而对于一个上卿而言,这是不够的。
大约蔺相如毕竟无功,以及官场倾轧,蔺相如的将相位子其实大概维持得极短。
蔺相如在相国的位子上无功,倒不一定完全是因为他自己能力不行。而是赵惠文王过快地提拔他,激化了他和赵国既有贵族官僚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他开展工作,甚至位子都不稳。
如果赵惠文王不是心血来潮,一下把他提拔到这么高,他的立功和逐渐发展,大约都将更加稳健。
这样的错误,秦昭王也犯过,那就是对蔡泽。
两个人才,因此就被摧折了,因为过快地、不恰当地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