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译
[原文]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之象③,利其不自主而攻之④。
[注释]
①敌志乱萃:萃,野草丛生。全句意为;敌人神志慌乱;失去明确的主攻方向。②不虞:虞,预料。不虞,意料不到。③坤不兑上之象:《易经》萃卦下卦为坤,上卦为兑。此卦三阴聚于下,二阳聚于上,各依其类以相保,群阴虽处致用之地,高居最上之位,都为了保阳,所以萃卦六爻都说“无咎”。如果使这种群阴保阳的局面受到扰乱,就将祸乱丛集,有意料不到的困难与危险。④利其不自主而攻之:不自主,即不能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和攻击目标,全句意为:敌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对我方有利,应乘机进攻、打击敌人。
[译文]
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实施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按语注译
[按语]
西汉,七国反①,周亚夫坚壁不战②。吴兵奔壁之东南陬③,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隽④围黄巾于宛⑤。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东北⑥,遂乘城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则自取败亡,险策也。
[注释]
①七国反:指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4年),吴、楚、胶西、胶东、川、济南、赵七国联合叛乱。西汉初年,因统治力量达不到全国,便采取封同姓王分地统治的办法。后来,诸王力量逐渐扩大,形成割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减诸王权势。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六国,借诛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后来被周亚夫用武力讨平。②周亚夫坚壁不战:周亚夫(?—公元前143年):西汉名将周勃之子,沛(今江苏沛县)人。七国叛乱,奉命讨伐,坚毅果敢,三月而平息叛乱。因功升丞相职。坚壁不战:即固守寨堡不出战,等敌人粮尽力竭后,再举行反击。③东南陬:东南角落。④朱隽:字公伟(?—195年),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184年黄巾起义,朱隽同皇甫嵩筹前往颖川、汝南、陈国等地进行镇压,又围攻韩忠10万人于宛城,获大胜。⑤宛:今河南南阳。⑥掩东北:突然袭击东北角。
[译文]
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固守寨堡,不向叛军出战。叛军攻打东南角,亚夫识破敌人声东击西之计,在西北方向加强防备,不久,吴王精兵果然进攻西北面,结果没有攻进。这是敌人的神志不乱,能够自有主张的结果。西汉末年,朱隽包围了宛城(今南阳)的黄巾军。在城外堆起一座土山,面对城内,吹响鼓角,进攻西南角,黄巾军立即集结到西南面进行抵抗,朱隽却亲自率领5000精兵,突然从东北面进行袭击,得以乘虚而攻入。此是敌人神志慌乱,(对战场形势)不能正确预料和判断的结果。这样说来,声东击西的计策,必须看敌人是否真能被迷惑而定。敌人慌乱不能自主,就能取胜;敌人不慌乱,不上当,用此计,就可能自取灭亡。所以,这是一个有风险的计策。
传世典故
声东击西:声:声张。表面上声张着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指忽东忽西,巧妙诱敌,给对方制造错觉,乘机消灭敌人的出奇制胜的战术。
声东击西,出自《淮南子·兵略训》:“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迫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忏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这段话的大意是:用兵的原则,对敌人先佯做柔弱的样子,而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去打击它;将要发展,先做出收缩的样子,准备向西面进攻,而先佯做向东进攻;先示以与意图相背的行动,然后再完成实现意图的行动;先隐藏自己的计划,然后再进行公开行动。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用计锦囊
声东击西,是以制造假象、佯动误敌来伪装攻击方向的谋略。通常是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巧妙地制造假象,促使对手的指挥意志发生混乱。我之举动敌人无法推知,我便可以对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战而胜。
此计一般在我方处于进攻态势的情况下使用。“声东”是虚晃的一枪,所击之“西”是主攻目标。使“西”成为敌方的不备之处或不及之处,是保证此计成功的关键。
我们可以把此计分成以下几种情形:
1忽东忽西。我方没有固定的进攻方向,一会儿在此,一会儿在彼,忽而出东,忽而出西,敌方摸不清我方的真正意图,只好处处被动设防,穷于应付,时间一长必然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2即打即离。时而前来挑战,时而远远离开;敌方以为我方要打,我方却没有打;敌方以为我方不打,我方却突然发动袭击。
3发动佯攻。向甲地发动佯攻,借此吸引敌方的注意力,待敌方把兵力调到甲地,我方突然在乙地发起猛攻。
4避强击弱。在我方忽东忽西的进攻下,敌方把主力布置在错误的地点。这样,我方就避开了敌之锋芒,打击其薄弱环节,一点点吃掉敌人。
对声东击西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常山之蛇,首尾呼应。在常山地方有一种蛇,打它的头则尾至;打它的尾,则头至;打它的中间,则首尾俱至。为了防止敌人对我施以声东击西之计,必须建立首尾呼应之阵。一处受到攻击,另一处马上可以赶到救援,这样即使一时不能识破敌人的假象,也有应急的办法。
2善于分析。发现反常,假的就是假的,总有蛛丝马迹要露出来,只要我们善于分析,总是可以发现破绽的。例如,佯攻一般都是“雷声大雨点稀”。旗也比正常的多,鼓也比正常的响,但行动却是比正常的慢,并同时表现出鬼鬼祟祟,十分神秘的样子来。
3要进行替换思维。就是站在敌人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经常向自己提出:“如果我处在他的地位,我应该怎么办?”如果敌人的所作所为与自己所设想的不一样,甚至完全相背,那么就应该考虑其中是否有诈。如果觉得可疑,一定要早作防范。第二套敌战计
第二套为敌战计,原意是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形势下所施的策略,其实是不管双方兵力如何,用计谋迷惑敌人,使敌人上我之圈套而乘机消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