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注译

[原文]

共敌①不如分敌②,敌阳不如敌阴③。

[注释]

①共敌:集中的敌人。②分敌:分散的敌人。③敌阳不如敌阴:敌,攻打。阳,这里是指公开、正面、先发制人;阴,这里是指隐蔽、侧面、后发制人。敌阳不如敌阴,指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敌。

[译文]

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从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

按语注译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说:“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①;救斗者,不搏击②;批亢捣虚③,形格势禁④,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

①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控,抓紧。全句意为:要解开杂乱纷繁的纽结,不能握紧拳头。②救斗者,不搏击:搏,打。全句意为:要解救打架的人,自己不能参与打斗。③批亢捣虚:批,用手打击,攻击。亢,咽喉,比喻要害之处。全句意为:攻击要害之处,攻打薄弱环节。④形格势禁:格,受阻碍。全句意为:受阻碍的困难局面。

[译文]

治兵就像治理洪水一样: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要避开它的锋芒,就好比治理洪水要导流一样。对于弱的敌人,要堵住宅,歼灭它,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筑河堤一样。所以,当齐国派兵去解赵都邯郸之围时,孙膑对田忌说:“要解开杂乱纷繁的纽结,不能握紧拳头;要解救打架的人,不能自己参与打斗。只要抓住敌方要害,攻其虚弱之点,使敌方处于受阻的困难局面,赵都之围便自然而然解除了。”(见《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传世典故

围魏救赵。魏、赵: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两个国家。其中魏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赵都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原意是指在魏国包围了赵国的时候,不直接去赵国解围,而是通过反过来包围魏国国都的办法,迫使其回救而自己解赵之围。引申为通过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战方法。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国派将军庞涓带领八万军队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派人到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带兵八万去救援赵国。

田忌接受了齐威王的命令后,立即集中军队,准备粮草,军械。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便召集全军将领商议进军。

将领们到齐以后,田忌说道:“大王命令我们去援救赵国,我们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明天大军兵发邯郸,与魏军决战,救援赵国。”

“是!”众将一齐应道。

这时,军师孙膑却急忙说道:“田将军!我们的大军不应去到邯郸。”

田忌听后,吃了一惊,忙问:“大军不去邯郸,去哪里?军师快说。”

“大军应当到大梁(魏国国都,今开封)去。”孙膑说道。

田忌惊讶地说:“军师!这就奇怪了。魏国八万大军正在邯郸城下攻城,我们军队不去邯郸城下找魏军作战,却跑到大梁干什么?”

孙膑笑道:“请问将军,大王命我们带兵八万去完成什么任务?”

田忌道:“解邯郸之围。”

孙膑道:“要想解开一团乱丝,不能用拳头去乱打;要想替别人拉架,不能去参加搏斗。现在要去解救赵国的危难,直接去死打硬拼也是不合算的。眼下魏国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防御必定空虚,我们如发大军直捣大梁,大梁是魏国国都,庞涓必然要回军自救。庞涓一撤军。邯郸的围不就解开了吗?等到庞涓急忙赶回本国时,我们再在半路上打他个突击,不正好以逸待劳吗?”

田忌一听,恍然大悟,连叫:“好计!好计!”众将也都高兴地赞成。于是,齐国军队不去邯郸,而直接去魏国国都大梁。

魏国军队虽在攻打邯郸,但与国内联系却十分密切。庞涓突然接到探马报告,说齐国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袭击魏国国都大梁去了。这一惊非同小可。他慌慌张张地带领部队撤离邯郸,日夜行军,回师自救。当魏军赶到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时,中了齐军的埋伏。魏军长期在外奔波作战,现在又是急行军,十分劳累;齐国军队却以逸待劳,锐气正盛。魏军抵挡不住,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齐国军队没有花大力气。就打了大胜仗,解了赵国之围,凯旋而归。

用计锦囊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须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打算。

“围魏救赵”有四种含义:

1以迂为直。就是通过看似迂远曲折的途径来达到近直的目的。某些事情,如果直接去办,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绕一绕弯或增加一些中间环节,就可以把困难避开或者把困难化解掉。这就好比开车上山,从山下直奔山顶,路虽然是最直最近的,但却是最陡最险的,即使能爬得上去,也会费时费力的。如果盘旋而上,虽然多走许多路,但却可因此降低了坡度,绕过一些悬崖和沟壑。这样不但使一些不可解的事情成为可能,而且可以相对迅速和安全。

2避实击虚。就是主动避开敌人的实处,攻击其虚处。在古代兵书战策中,实和虚是两个具有相对意义的哲学概念,其所指也比较广泛。一般无者为虚,有者为实;空者为虚,坚者为实;弱者为虚,强者为实;无备为虚,有备为实等等。这就是如果解牛,要专门寻找骨与骨之间的缝隙处下刀,因为“骨有隙而刀无厚”,才能游刃而有余。这就是所谓的批亢捣虚。如果举起刀来乱剁乱砍,再锋利的刀也会受不了。所以《孙子兵法》中提出:“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告诉我们不要同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正面硬拼,要避其锋芒,击其弱处。

3从易者始。就是要从相对容易的地方下手,从相对容易的地方做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抢在对方之前,首先取得胜利,对自己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敌人则是一个严重的震慑。另外,从“易者始”也可以创造出一种破竹之势,使原来的难者也逐渐自行转化为“易者”。如果难易程度相差不多时,则应选择对全局影响较大的地方入手。

4攻其必救。围魏时“魏”这个突破口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它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它要比“赵”容易进攻,否则就无舍赵而围魏的必要了。二是魏一定是敌人的必救之处,否则不痛不痒,就达不到救赵的目的。

对围魏救赵之计,可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瞻前顾后。有个典故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说,只顾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的祸患。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防范措施以防不测。

2丢卒保车。在不可两全的时候,什么都顾,就什么都顾不上,要学会丢卒保车,必要的时候,还应保帅。在这里,关键是要分清什么是卒,什么是车,什么是帅,准确判断,及时选择。

3速战速决。如果能迅速地攻下赵国,就不会出现首鼠两端的情况。所以“夫兵久而利国者,未之有也。”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