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原文注译

[原文]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②者,阴之谋③也。

[注释]

①叩实:叩,询问,查究。叩实,问清楚、查明真象。②复:反复、一次又一次地。③阴之谋:隐秘的计谋。

[译文]

真象不明就应查实,洞察了实情之后再采取行动;反复侦察,是实施隐秘计谋所必需的。

按语注译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①云:“军旁有险阻、潢井②、葭苇③、山林、翳荟④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也。”

[注释]

①兵书:这里是指《孙子兵法·行军篇》②潢井:低洼沼泽地带。③葭苇:芦苇丛生之地。④翳荟:翳,荫蔽。荟,草茅繁衍。翳荟,指被繁茂草茅遮蔽的地方。

[译文]

当敌方的实力还没有显露,而将其阴谋深藏着的时候,切不可轻敌冒进;此时,应先采用多种方式从各个不同方面去探明其锋芒所在。《孙子兵法》上说:“军队近旁如有险地阻隘、低洼沼泽、丛生芦苇、繁草荫蔽的地方,必须仔细地反复搜索,因为这些都是可能隐匿伏兵和奸细的地方。”

传世典故

打草惊蛇: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比喻甲乙事情相类似,甲受到打击惩处,就使乙感到惊慌。后用以比喻做事不机密,使对方知道了自己的意图而有所戒备。

计名“打草惊蛇”,原是借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来喻指某种军事谋略。原意是蛇在草丛中,草被搅动,蛇便受惊而走。也有人认为,“打草惊蛇”一语,源出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是说:南唐时,有个叫王鲁的人任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令。他生性爱财,贪污受贿。手下的衙吏们也跟着效法,索取贿赂。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有一天,王鲁得知上司要来察访民情,整肃治吏,不禁担忧起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来。他在批阅公文当中,正好看到本县百姓联名告发他的主薄受贿的一沓状子。更是忧上加忧,神情恍惚。忧虑之中,他不由自主地在一张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人将这个故事归纳为“打草惊蛇”,用作成语比喻行动不谨慎,使对方事先有所察觉;用作计谋则反其意而用之,字面意义为,用打草这一小行动,使隐蔽的蛇惊动而暴露。

也就是说,无意识地打草惊蛇,会使对手有所警觉,预作防范;而有意识地打草惊蛇,却可以促使对手惊慌失措,显露原形。

因此,打草惊蛇之计,便是通过侦察性的佯动,逼迫隐藏着的对手显露原形的谋略。它的诀窍是:对可疑的地方要侦察实情,在完全掌握情况之后才采取行动。反复察明情况,是发现隐秘敌情的重要手段。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做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做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般部队,孟明视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视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用计锦囊

打草惊蛇作为一条计谋,指的是在敌情不明或敌情可疑时,先进行试探性的佯攻,诱使敌人将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在反复侦察、探听虚实之后,再采取行动,以防坠入敌人设置的陷阱。正如《虎钤经》中所说:“观彼动静而后举焉。”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大意是:用行动来了解动与静的道理,用示形诱敌来摸清地形的有利和不利之处,用小的战斗测验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段话正说出了“打草惊蛇”计的内涵。

运用此计首先要明确何为“草”,何为“蛇”。显然,“草”与“蛇”是两个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的两个事物。“草”暴露于外,“蛇”藏于“草”中。“草”可迅速地向“蛇”传递信息。可见,“草”指敌人的同类,“蛇”指敌人自身。所以,“打草”之后必然“惊蛇”。“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本计有以下三种含义:

1打草惊出蛇。这是一种间接的侦察方法,也叫投石问路,引蛇出洞。前方的道路情况不明,可能有蛇隐伏,如果贸然踏过去,风险很大,通过打草或投石发出声响,敌人误以为我们已到了跟前,便出来发动进攻,结果便自己暴露了自己。就是“观彼动静而后举焉”。火力侦察,先行试点等都属此类。

引蛇出洞的目的可以是借此了解蛇的位置力量,了解蛇的意图、动向,便于躲避,也可以是把蛇引出来,便于消灭。

2打草惊走蛇。这是一种间接驱赶的方法。为了在行路的过程中不致被蛇所袭击,需要把伏在路上的蛇赶跑,因为蛇的样子很令人讨厌,同时又含有剧毒,所以若用棍子直接打,怕它随棍而上,而通过打击路边的草来吓跑草丛中的蛇,是一种有效而无危险的策略。在不便或不愿与敌人直接接触,并且只需将其赶跑的时候,可使用这种间接驱赶的方法。

3打草惊醒蛇。这是一种间接警告的方法。世界上的事物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往往触动一件事物,就会连带相关的事物。如果甲受到打击惩处,会使乙感到惊慌的话,那么我们就采用打击甲来警告乙的策略。

要防止敌人用打草惊蛇之计来诱骗我们上当。其对策如下:

1不做亏心事。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我们自己坐得正,行得端,不与坏人同列,不留把柄与人,你无论如何打草,我们也绝不会心惊。

2要静不露机。在我们隐藏的时候,十分隐蔽和巧妙,不能让敌人发现一点可疑的痕迹,更不能让敌人了解到我们的意图,隐藏埋伏时,不能自我暴露,要静静地等待出击的时机。

3不要被敌人的虚张声势所惑。在敌人不了解我们情况时,往往要采取虚张声势的办法来迷惑我们,诱骗我们。这时我们要能分辨出敌人是否真的发现了我们,若真的发现了我们,则攻击的火力比较集中,猛烈而准确。若是使用打草惊蛇之计,则攻击的火力分散,不猛烈也不持久,经常不断地变换方向。在敌人已发现我们时,要立即出来迎战,切不可迟误,在敌人虚张声势时,要沉得住气,切不可盲动。

4要留有退路。狡兔三窟,人更应留有退路。在敌人打草之时,防止因牵连而暴露,应该主动地、隐蔽地退走。怎样退?从哪里退?退到哪里?事先都要谋划好。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