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译
[原文]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②。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困,作使动词用,使困扰、困乏。全句意为:期待不利的客观条件去困扰它。②往蹇来返:语出《易·蹇》九三爻辞。原文为“往蹇,来返。”蹇卦的卦象为艮下坎上。艮象山,坎象水。王弼注曰:“山上有水,蹇难之象。”故在此处,“蹇”,有难的意思。反,李镜池《周易通义》注:反,犹反反,广大美好貌。往蹇来反,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
[译文]
利用不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按语注译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①若②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③,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④,羌率众数千⑤,遮虞诩于陈仓崤谷⑥。诩军不进,宣言⑦请兵,须到乃发⑧。羌闻之,乃分抄旁县⑨。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⑩,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注释]
①下政攻城:下政,下策。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第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意思是说,凡是用兵打仗,上策是以智取胜,次策是运用外交手段取胜,再次策是以兵对兵取胜,最下策才是攻打城池。强攻城池,是不得已才采取的办法。所以说,攻城是“下政”。②若:假如、如果。③主:主动。有主,处于主动地位。④汉末:东汉末年,此处具体指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⑤羌:中国西部地区古代民族。⑥遮虞诩于陈仓崤谷:遮,阻挡、围困。虞诩,东汉安帝时曾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郡太守。陈仓崤谷,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⑦宣言:扬言。请兵,向朝廷请求援兵。⑧须到乃发:一定要等候援兵来到后,方可进军。⑨分抄旁县:分散到近帝的县抄掠财物。⑩进道:赶路。兼行:兼程,以加倍的速度赶路。日倍增之:每日以翻倍的数目增加。惑之以人事:用人为的假象迷惑对方。
[译文]
《孙子兵法》说:“攻城是最下策。”如果去强攻坚城,就可能自招失败或灭亡。敌人既已占居有利地形,就不能去同他争夺这块地盘;况且敌人还居于主动地位,而力量又占优势。敌人既是居于主动地位,如果不是对他有利,是不会离开驻地来向我进攻的;敌人既是在力量上占优势,除非我方能够综合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就难以取胜。东汉末年,羌人首领统率数千兵马,将武都太军虞诩的部队围困在陈仓崤谷中。虞诩便让部队停止前进,同时扬言要请求朝廷派援兵来,而且一定要等援兵到来后再进军。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援军一时到不了),便将部众分散到近旁各县去抄掠财物。虞诩便乘羌兵分散之机,日夜进军,每昼夜以加倍的速度行军百余里。又令军士在驻军做饭时,同时做两个灶,并使灶的数目每天增加一倍。羌人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便不敢追逼攻击,结果虞诩大破羌兵。虞诩扬言要等候援军到后再进军,就是故意让羌人误以为可以利用援军到来之前的空隙分兵抄掠,用利诱的办法将其调开;他不分昼夜地急行军,就是要争取时间,出其不意,置敌于困境;而加倍修灶,就是用人为的假象迷惑敌人,使之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
传世典故
调虎离山,调:调动,设法使老虎离开它所占据的深山,以便于捕获。比喻用计谋使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势,以便乘机进攻。在军事中,指引诱敌人远离其作战的据点,在其没有任何凭借的不利条件下,与之进行决战。
“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属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它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他们所居的深山幽谷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幽谷深山,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伏的意思。
调虎离山之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十分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拓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用计锦囊
“调虎离山”是一种弱者战胜强者的谋略。之所以要“调虎离山”,是因为“山”是猛虎据以兴风作浪的地盘,在平原,老虎是无法施展其雄风的,只能是连狗也敢欺的“纸老虎”。俗语“虎落平原被犬欺”,说的正是这种情况,而这正是猛虎的弱点。
“调虎离山”的关键在于要善于调动敌人,使强敌离开其赖以强大的有利环境或其充分控制的领域,在对敌不利的环境或其力量薄弱的领域里将其制伏。
调虎离山之计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1调虎落平原。虎的威风一是来自于它自身的勇猛,二是来自于它所盘踞的山势。而山势是它赖以生存和施展威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一旦离开了这个重要条件,它自身的勇猛也很难发挥出来。俗话说:“虎落平原被犬欺。”在深山里,犬当然不是虎的对手,但到了平原则成了犬的天下。在犬的势力范围内,虎失去了凭借,只得束手待毙了。所以调虎离山,要将从其最有利的环境中,诱入最不利的环境中。
2调虎分其势。虎为百兽之王,而百兽又都生活在山中。在山中,虎可借百兽可增势,百兽也可借老虎而显威。它们之间因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更扩大了其威势,增加了与我对抗的力量。如果把老虎诱离深山,使它与百兽分开,就可大大分散减弱虎势,这时再来降虎,就容易多了。
3调虎占其山。如果我们为了占领虎山,但虎山又有虎守护,我们一时攻打不下,这时可设法把虎引开,使山空虚,我们便可乘虚而入,一举拿下虎山,待虎发觉之后,已无挽回败局的可能。而虎没了老巢,就可以凭我们进一步处置了。即使我们不去理睬它,它也会因失去生活条件,而逐渐自消自灭。
运用调虎离山之计,“调虎”是关键也是难点。一定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调得巧妙、灵活。大致来说,“调虎”有以下方式:
1乱之以虚。用虚虚实实的手法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在判断上的失误,使其如无头之蝇一样四处乱撞,伺机把敌人引诱到对其不利的地形上。
2激之以智。用智谋来激怒敌人,使其丧夫理智,轻举妄动。这就是兵法所说的“怒而挠之”。
3诱之以利。以小恩小惠或巨额利益诱骗敌人离开其赖以生存之地。
4驱之以害。避害同趋利一样,是人的本性。如果在敌人的内部或外部制造祸害,敌人为了自保就会逃离。
5晓之以理。如敌人较为明智,就要晓之以利害,使其自动退让。不动干戈之法是上上策。
对调虎离山之计,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
1利用条件,但不要过分依赖。不能充分巧妙利用客观条件的人,就等于拱手把胜利让给敌人,但是过分地依赖客观条件,把希望全部都维系于某一客观条件上,就会危如累卵,经不起风险,一旦离开这一条件,将必败无疑。
2先得地利,不要轻易放弃。如果我们已经抢先占有地利,而使敌人处于不利的地位时,就不要轻易放弃这一优势,而千方百计诱使敌人来我们这里决战,而不能性急浮躁,轻易离开,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里,经得住诱惑是很关键的素质。
3留有归路,不要离山太远。如果需要出击时,要事先规划好归山之路,不要出得去,回不来。另外离开山林不要太远,万一有问题也可及时回救。总之,要把根据地,大本营保护好。
4提高警惕,不要陷入险地。要了解自己的特点,适于什么样的条件。凡对自己有利的地势、可以前行,凡对自己不利的地势,一定要尽早回避。尤其是敌人极力引诱我们去的地方,更要提高警惕,以防陷入险地而不能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