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译
[原文]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势:情势、趋势。这里主要是指的军事态势。②损刚益柔:语出《易·损·彖》:“……损刚益柔有时……”。损卦为兑下艮上,是由泰卦乾下坤上变来的。泰卦的九三变为损卦的上九,而泰卦的上六则变为损卦的六三,说明由泰卦变为损卦是损乾益坤、损刚益柔的结果。但这种损刚益柔只要因时也会吉利。
[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这是从《周易》损卦彖辞中“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注译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①。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③。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④。”(《孙子兵法·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⑤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⑥(《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⑦(《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⑧(《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①致敌之法:致,招引,引申为调动。致敌,即调动敌人。②佚:同逸,安闲。指从容休整,养精蓄锐。③劳:疲劳。④致人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⑤以枢应环:枢,枢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环:圆形之物。大意指把握事物的关键,从容应付周围事物的变化。所以,《庄子·齐物论》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⑥实而备之:实,充实,坚实。备:准备。⑦马陵道伏击庞涓: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迫使魏军弃韩自救。孙膑用退兵减灶的计谋,在道路狭窄,地势险要的马陵道设埋伏,一举歼灭魏军追兵。魏将庞涓知败局已定,愧愤自杀。⑧李牧守雁门……大破匈奴:李牧为赵国良将,驻守在代地的雁门(今山西代县),防御匈奴入侵。他一面照顾士兵,加强训练,养精蓄锐,一面注意保持实力,不与匈奴发生正面冲突,使匈奴产生李牧怯弱的错觉。两军相崎几年,匈奴未得利,赵国士兵也以为李牧惧敌,纷纷要求与匈奴决一死战,士气高昂。在匈奴对李牧完全放松警惕的情况下,李牧挑选战车1300乘,骑兵15000人,勇士50000人,善射的弓箭手10万人,做好战斗准备,诱敌深入,巧布奇阵,从左右包抄敌人,斩杀匈奴骑兵10余万,重创敌人,使赵国北方边境10余年得到安宁。
[译文]
这是调动敌人的计策。兵书上说:“凡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逸;后进入战地仓促应战,就会处于疲劳奔命的被动局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见《孙子兵法·虚实篇》)兵书上是讨论作战,这里主要是讨论(政治斗争)态势。其主旨主要不在于选择有利地形以待机歼敌,而是(强调)以简单驭繁杂,以不变应付万变,以小变应付大变,以静制动,以小的动作应付大的动作,以抓住关键应付周围各种环境和事变的各个环节。像管仲将军令寓于内政事务之中,以扎扎实实加强战备(见《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见《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以及李牧坚守雁门,久不出击,只是不断充实、装备自己,最终大破了匈奴(见《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传世典故
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待:等待、等候。指养精蓄锐,痛击远来进犯的疲惫之敌。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兵法·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兵法·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当。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用计锦囊
在敌人气势正盛,或自己已经占据十分有利地形的情况下,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增强自己的力量,为了审时度势,寻找战机,首先主动采取守势,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养精蓄锐,并因势利导地控制敌人,调动其在预设的战场上四处奔命,待敌人疲惫不堪、锐气削减、敌我态势发生变化时,再后发制人,一举破敌。
本计的特点是,强调把握战场的主动权,以引诱敌人,“调动”敌人,疲劳敌人,然后捉住战机,克敌制胜。按“损”卦的说法,就是:以静制动,“损刚益柔”。
以逸待劳之计有四个含义:
1养精蓄锐:凡要攻击敌人,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力量,在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击败敌人时,避免过早地同敌人直接交战,而应主动退守,抓紧时机,扩充力量,使我由弱变强。
2疲劳敌人。在敌人力量比较强大,气势比较凶猛之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而采取调动敌人四处奔命的方法,使其体力疲惫,士气低落,进而削弱其力量。
3以守为攻。有时防守是为了准备更大的进攻,有时防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这时的“不战”便是战,战便是不战。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特殊情况下,积极主动自守的不战策略,对敌人力量的消耗,斗志的消磨,甚至比刀枪相拼的效果更好。
4等待时机。时机不成熟时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于应付、慢火煎鱼、故意拖延等办法与敌人巧妙周旋,时机一到,转守为攻,一鼓作气消灭敌人。时机不成熟不动如山岳,时机一到动如脱兔。
对以逸待劳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先处阵地。《孙子兵法》中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及早进入战地,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休整,进行战前准备,就能全面熟悉环境,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2)以简驭繁。舍去枝叶,留其主干;舍掉不必要的行动,加强关键的程序;控制多余的消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精干灵活的机动部队与庞大拖累的部队进行周旋。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3)以静应动。以不变应变,以不动应动。“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果随波逐浪,那么浪不止,人不停,就会穷于应付,终至困顿。只有静静地垂钓岸边,才能待得鱼儿上钩。
(4)以枢应环。枢就是门轴,门轴的转动带动门扇的转动。其特点就是以小动制大动,以小变应大变。门扇由闭而开,门轴只是微微地转动一下,但仍在原地不动。同样,我们若以小动,小变来应付敌人的大动、大变,我们就会相对地付出较少的代价,换取敌人较大的代价。
(5)暗中蓄锐。待敌人疲劳的过程中,除了敌人被削弱,而使自己的力量相对增强之外,还要积极利用这个时机,暗中养精蓄锐,才能使自己的力量有绝对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