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译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①。暴戾恣睢②,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③。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阴以待逆:阳、阴,指敌我双方两种势力。乖:分崩离析。逆:混乱、暴乱。全句意为:敌方众叛亲离,混乱一团,我方应静观以待其发生大的变乱。②暴戾恣睢:穷凶极恶。③顺以动,《豫》,豫以顺动:语出《易·豫·彖》:“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豫即喜悦。豫卦坤下震上。顺以动,坤在下,是顺。震在上,是动。意思是说:阴阳相应,天地之间也能任你纵横,何况建诸侯国、出兵打仗呢?这些目的一定能达到。用在本计上,即以欣喜的心情,静观敌方发生有利于我方的变动,以便顺势而制之。
[译文]
当敌人内部产生争斗、秩序混乱时,我方应静观待其发生变乱。敌人穷凶极恶,自相仇杀,必然自取灭亡。顺应时势而行动,就能像《豫》卦所说的那样,要达到令人喜悦的目的,必须顺应时势行动,不宜操之过急。
按语注译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①,退而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②奔辽东,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③,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④,或说操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⑤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⑥。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⑦,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注释]
①乖气浮张,逼则受击:乖气,即敌方分崩离析的情势、氛围。全句意为:敌人内讧的情势出现时,如果去逼迫它,就会遭到它的还击。②袁尚、袁熙:三国时袁绍的儿子。袁绍死后,他的一个儿子袁谭在南皮城被曹操杀害,袁尚、袁熙被魏将焦触、张南攻打,逃奔到辽西的乌丸(乌桓);乌丸被打败,又逃到公孙康那里,后被公孙康用计抓获,斩首。③公孙康:三国时公孙度的儿子。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北35公里)人,因斩袁氏兄弟有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④乌丸:乌桓,东胡族。居乌桓山(今辽宁省昭乌达盟阿鲁尔科沁镇西北)。汉末曹操灭乌丸,其遗族后迁那河(今嫩江)之北,自称“乌丸国”。⑤柳城:在今辽宁锦县西北面。⑥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并力,联合起来对外。相图,相互图谋,相互倾轧。全句意为:逼得太急,敌人就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慢慢耐心等待,敌人以为没有外敌,就会内部相互倾轧。⑦《火攻篇》:《孙子兵法》篇目之一。该篇论述了火攻的种类、方法,以及将帅慎重用兵的道理。篇中说:贤明的君主和优良的将领,没有利益可图的时候不采取行动,没有收获的计谋不轻易采用,敌人没有遭遇危险,不急于用它作战……明智的君王对于用兵要十分谨慎,良将对用兵要十分警惕,这是保证国家和军队安全的策略。
[译文]
敌人自相倾轧的势头出现时,不要急于去逼迫它,逼迫它你就会受到反击。如果退避得远远的,敌人就会自己出现内乱。古时候袁尚、袁熙两兄弟逃到辽东去时,还有几千骑兵。开始,辽东太守公孙康凭着自己离曹操很远,不肯服从曹操。后来曹操攻破乌桓,有人劝说曹操立刻乘胜去征讨公孙康,擒捉袁氏兄弟。曹操说:“我会让公孙康乖乖地把袁氏两兄弟的头送来,不用劳烦我们动兵啊!”九月,曹操带兵从柳城回来,公孙康果然砍了二袁的头送来了。诸将问曹操,这是怎么回事。曹操说:“公孙康向来害怕袁氏二兄弟,我如果急于去攻打公孙康,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我;我放松一下,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是必然的情势。”有人说,这是《孙子兵法·火攻篇》的原理。兵书《火攻篇》前段讲火攻的方法,后段讲用兵要十分谨慎,这和隔岸观火计,意思是相吻合的。
传世典故
隔岸观火。隔:隔开,隔离。观:看。从河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之时,袖手旁观,待其自毙。在军事上指不靠直接交战,而在敌人内部自相倾轧时,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促使其矛盾更加激化,在其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
此计起源于《孙子·军争篇》中的“以治待乱,以静待哗”。计名原意为,隔着河观看人家起火,等待机会牟利。即指己方立于一旁观他者之意。在《孙子兵法》中还提到:“名君名将常以慎重的态度以达成战争的目的。他们若无有利的情况或必胜之优势绝不起来作战行动,若非万不得已时绝不采取军事行动。”
而且即使我方兵力有必胜的优势,亦不可不分青红皂白的采取攻击行动,因为就算我方真的胜利,亦免不了要付出相当的死伤代价,此种胜算不是最佳的作战方式。
尤其是当对方内部产生纷扰时,我方更应袖手旁观,以待对方自灭,才是明智之举。在敌方内争纷起时,己方若即攻击,虽有战胜的可能,但亦可能造成使对方因而团结抗战的反效果,因此算不得是好战略。总之,仔细的观察敌情,正确的判断,才是成功的“隔岸观火”的策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用计锦囊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自相残杀、自相削弱。当着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
使用此计的先决条件,一是有“火”可观,即敌方出现秩序混乱的局面;二是有“岸”可隔,因为在无“岸”的情况下,观“火”的风险是很大的。
一般来说,在自己不宜出战、无力出战或者不便出战之时,均可以采取“观”的态度。“观”的办法有多样:①袖手旁观;②静而暗观;③退而远观;④顺而动观。
此计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1先为不可胜。《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火”旺盛的时候,切不可首先趋近取“栗”,否则会引火烧身。应当“隔岸”观察“火”的动向,这样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待到机会到来时,再采取行动,定能一举成功。
2坐山观虎斗。在通常情况下,外部矛盾的加剧会促使内部矛盾的缓解,外部矛盾的缓解会导致内部矛盾的加剧。在两虎相斗时,可以坐山静观,让它们互相撕咬,两败俱伤。
3坐收渔利。“观火”不是最终目的,“观火”是为了取利。因此,在鹬蚌相争之时,要抓住双方不能自拔的有利时机,收取渔人之利。贻误时机,恐为别人所得。
对隔岸观火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不要窝里斗。不考虑大的共同的利益,而只是为了一点局部的,小集团的利益而同室操戈,这就等于把屠刀交到敌人手中,使亲者痛、仇者快。
2家丑不可外扬。自己内部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而不正常的是把这些情报提供给敌人,使敌人有隙可乘。内部的问题要解决在内部。在敌人面前我们一定要表现出团结一致,牢不可破的气概来,因为血总是浓于水的。
3要及时觉悟。在我们自己内部发生争斗的时候,更应把眼睛盯在我们的共同敌人身上一旦发现有人在看“热闹”,想获渔人之利,就应立即觉悟过来,各自主动放手,切莫计较个人恩怨,让给自家,总比同归于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