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译
[原文]
类以①诱之,击蒙②也。
[注释]
①类:类似,同类。类以:用相类似的东西。②击蒙:击,打击;蒙,蒙昧。语出《易·蒙卦》上九爻辞:“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蒙卦的卦象为坎下艮上。其上九爻,为阳爻处于蒙卦之终,按王弼的解释,其喻意为“处蒙之终,以刚居上,能击去童蒙,以发其昧也,故曰‘击蒙’也。故‘不利为寇,利御寇’也”。大意是,上九爻以阳刚之象居于前五爻之上,所以能给蒙昧者以开导、启迪。为盗寇之人,自然属于蒙昧者之列,所以,如果占卦时占到本爻,则对为为盗寇者不利,而对防御盗寇者有利。此处借用此语,意思是,打击那因受我方诱惑而处于蒙昧状态的敌人。
[译文]
用相类似的东西诱惑敌人,乘其迷惑懵懂之时去打击他。
按语注译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①之间,而在类同②,以固其惑③。以旌旗金鼓诱敌者④,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⑤,军其南门⑥,莫敖屈瑕⑦曰:“绞小而轻⑧,轻则寡谋⑨,请无捍采樵者⑩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逐。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注释]
①疑似:模糊、近似。②类同:相同。③固:坚固、不动摇。固其惑,将敌人牢牢地迷惑住。④旌:古代旗的一种,缀旄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羽毛,用以指挥或开道。金:锣。诱骗敌人,从而达到诱使敌人进攻,或诱骗敌人不敢进攻的目的。⑤楚伐绞:楚、绞,均为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楚为大国,其地域以今湖北为中心,国都郢(今湖北江陵)。绞为小国,其地在今湖北郧县西北。楚伐绞,事见《左传》鲁桓公十二年(700年,楚武王四十一年)。⑥军其南门:屯兵于绞国的南门。⑦莫敖屈瑕:屈瑕,人名,楚武王之子,封于屈地,故以屈为姓。莫敖:春秋时楚国的官名,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国掌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⑧轻:轻狂。⑨寡谋:缺少计谋。⑩无捍采樵者:捍,捍卫。全句意为:不以士卒去捍卫采樵的人。从之:采纳其计谋。绞人获三十:这里是指绞国军队抓获了三十个为楚军采樵的人。役徒:这里是指为楚军采樵的人。坐其北门:这里是指坐守绞国的北门,以断其归路。覆:伏兵。城下之盟:在兵临城下的情势下,被迫订立的盟约;这对被迫订盟的一方是一种耻辱,且往往条件苛刻。孙膑:战国时兵家,曾任齐威王军师。曾先后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庞涓:战国时魏将,曾与孙膑同学兵法;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先后两次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败于孙膑。孙膑减灶诱杀庞涓:事见《史记·孙子列传》。
[译文]
诱惑敌人的方法有很多,最巧妙的办法,不是在模糊近似、使人感到相像又不像,而是要以类同的东西,去牢固地迷惑敌人。用虚张旌旗、鸣锣击鼓的方法去诱惑敌人,就是属于疑似的一类;出示年老体弱的士兵,或制造有粮或无粮的假象去诱惑敌人,就是属于类同的一类。例如,春秋时楚国出兵征伐绞国,陈兵于绞国都城的南门外。莫敖屈瑕献计说:“绞国小且其君臣很轻狂;轻狂的人往往缺少计谋。请求采取不派士兵保护为我军打柴的人的办法去诱惑他们。”楚王采纳了屈瑕的计策。于是,头一天,让绞国人抓走了三十个打柴人。次日,绞国士兵争相出城,将楚方的打柴人往山中驱赶。而楚方则一方面派兵把守绞城的北门,截断绞兵的归路;一方面派兵埋伏在山下,因而大败绞军。结果,楚军迫使绞国与楚订立城下之盟,得胜而归。又如春秋时,齐国军师孙膑,用减灶的办法,将魏兵诱入埋伏圈,而杀了魏将庞涓,也是一例。
传世典故
抛砖引玉。玉:喻指有价值的言论或精湛的作品。砖:喻指肤浅的见识或拙劣的作品。抛出不值钱的砖,引来极金贵的玉。一般作以文会友的自谦词。比喻以引出同道者的高论或文艺珍品为目的,而自己首先提出肤浅见识或粗糙作品。军事中常指,主动给敌人一点小的好处,使敌人上钩,借此获取大的胜利。即以小的代价获取大的利益。
抛砖引玉一语出自《传灯录》。传说唐朝诗人常建,非常敬佩赵嘏的诗才,几次想要求取赵嘏的诗而不可得。一次,他听说赵嘏要来苏州,认为机会难得,便想出了一个诱请赵嘏作诗的妙计。他断定赵嘏来苏州后,一定要去游灵岩寺,就先在寺前一个显眼的地方,写了言犹未尽的两句诗、赵嘏看到后,果然提笔在后面续了两句,这样四句合在一起,便成了一首完整的绝句。因为赵嘏后续的两句比常建的两句要好,所以后人就称常建的这种做法是抛砖引玉。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樵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山,并无兵士跟随。绞侯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地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用计锦囊
在敌人急功近利,易受暗示的情况下,我们为了更有效地迷惑诱骗敌人,防止其猜疑和犹豫,便主动送给敌人一些小恩小惠,使其先尝到一定的甜头而放松警惕,我们就可借此进一步利诱他自己上钩。这样我们虽付出较小的代价,却可获得较大的好处,做出较小的牺牲,却可赢得较大的胜利。这是一种先与后取的策略。
本计有如下三种含义:
1以小引大。我们先拿出较小的,一般的东西,用来做示范和暗示,有目的地诱使对方拿较大的、有价值的东西来,这种以一事物带动或引诱出另一事物的方法即为以小引大法。以小引大法中,我们的启发,倡导和带头作用非常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除了以小引大外,也可以少引多。即我们的一个示范,引出众多人的效仿等,以小引大必须是同类相引。
2以小易大。即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收获,即撒下诱饵钓金鳌之意。自己付出的是一点鱼饵,但钓上来的却是金鳌,也就是所得到的是更好的、更多的。以小引大与以小易大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小引大中小的引出大的来之后,小的并不一定就损失了,大的小的可以共得,就像常建的诗引出赵嘏的诗,但常建的诗仍依然存在,常建既可得到赵嘏的诗,又可同时收回自己的诗。以小易大则不同了,它是用小的换取大的,大的收取之后,小的就已付出了,一般无法收回。就像钓鱼,鱼钓上来之后,饵肯定已被吞食了。这是“吃小亏,占大便宜”。
3以小抵大。用小的东西来抵敌人大的东西,使小的东西与大的东西同归于尽。我们抛出了砖,引诱敌人抛出玉,然后用我们的砖,砸他的玉。我们损失的是砖,而敌人损失的却是玉。以小抵大与以小引大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用小的引来大的,后者是用小的引走大的。
对抛砖引玉之计可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不要愚而不知变,在与敌人作战时,如果将领愚钝而不知机动权变,就会被人诱骗。所以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兵法中叫做“践墨随敌”。所谓践墨随敌,就是说作战的方向、方针、策略等都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变化。只有随机应变,才能防止误入圈套。
2不要贪图小利。顺手牵羊之计主张小利必得,小隙必乘,但其只是在敌人无力控制的范围内适用。如果在敌人防守严密、控制有力的区域内,见到微利或微隙,则要研究其是否诱饵,因为敌人在有能力保护自己利益的情况下,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将其送与别人。所以在取利之前要分析利弊得失。如果“贪利而不知害”,则很容易中敌埋伏。
3不要受人蛊惑。易受暗示和从众心理,是抛砖引玉的心理基础。别人暗示以利,你则去取;别人都去做的事,你也跟着去做,很少有不上当的。所以我们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认为该做的事,别人止不了;认为不该做的事别人也劝不成。不要受人蛊惑,防止别人用砖引走了我们的玉。
4要投石问路。凡遇有“疑似之迹”,要仔细审察,在行动之前要投石问路,在确保没有什么大问题时才走过去。当发现敌人抛出的是引玉之砖时,要立即放弃,及时转身回去并护好自己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