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注译

[原文]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备,防备。周,周密、周到。意,意志、思想。怠,懈怠、松懈。全句意为:防备十分周密,容易使自己有恃无恐,意志松懈。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这里指的是秘密谋略。阳,这里指公开的行动。对,对立、相反的方面。全句意为:秘密的谋略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而不与公开行动相对立。③太阳、太阴:太,这里是指的极端、特别、非常之意。全句意为:在最公开的行动后面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译文]

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秘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按语注译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①。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欲之行②,非谋士③之所为。昔孔融被围④,太史慈⑤将突围求救,乃带鞭弯弓,将两骑自从,各作一的⑥持之。开门出,围内外观者并骇。慈竟引马至城下堑内,植⑦所持的射之,射毕,还。明日复然,围下之人或起或卧。如是者再,乃无复起者。慈遂严行蓐食,鞭马直突其围,比⑧敌觉,则驰去数里矣。

[注释]

①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背时,趁着没人在的时候。秘处,隐秘之处。全句意为:(机密的谋略)不能在背着人的时候或者是隐蔽之处进行。②愚俗之行:愚,愚蠢。俗,庸俗、鄙俗。全句意为:这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为。③谋士:智谋之士。④孔融被围:孔融,东汉末年曾任北海相。孔融被围,是指孔融任北海相时,被黄巾军首领管亥率军包围之事。⑤太史慈:东汉末年人,智勇兼备,曾奉母命前往救援被黄巾军围困的孔融。⑥的:箭靶。⑦植:树立。⑧比:等到。

[译文]

施行秘密的谋略,不必选择背着人、隐蔽的地方进行。趁黑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这些)都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为,真正的智谋之士是不屑于这样干的。昔日孔融被围,太史慈要设法突围救援,便骑着马,执着鞭,带上弓箭,领着两名骑士做随从,并让骑士各自拿着一个箭靶,打开城门走了出去。(这时)城内的守军和城外的围兵见了都大吃一惊!却只见太史慈等人牵着马走进了城下的堑壕里,立上箭靶,在那里练习射箭,练完了箭,便又回城了。第二天又照样如此,那些围城的敌兵便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观看,神色不显得那么惊奇了。如此这般地一连练习了好几天,那些围城的敌兵便(渐渐习以为常)一个个躺在地上,连看都懒得起来看了。这时,太史慈(认为时机已到),便整好装,吃饱饭,扬鞭策马,径直突围而去。等到敌兵醒悟过来时,他已经驰出数里之远了。

传世典故

瞒天过海:瞒:隐瞒,隐藏实情,不让别人知道。天:天子,即皇帝。瞒天过海原意是指用各种巧妙的伪装,遮挡住皇帝的视听,瞒骗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大队人马安全顺利地渡过大海。引申为用伪装的手段作掩护,暗中活动。

典故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北路太宗御驾亲征,统兵三十万,欲取高丽。路过辽帆,见到距长安五千余里的辽河水,皇帝即产生了后悔之心。不数日,来到海边,那波浪滔天的汪洋大海,又使皇帝产生恐惧,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谋士们的劝告。东望高丽,隔海千里,皇帝找来前部总管张士贵问计。张士贵无奈,只好请薛仁贵于帐下。薛仁贵献计说:现在天子只是担忧大海难渡,无法征付高丽,我有一计,可以让千里海水,到明天就不见了半点,无论是太宗皇帝,还是士兵,都如同在平地上一样,平平安安地渡过大海。接着他们见了皇帝禀告说:在附近的海上,居住着一位豪富老人,愿为您的三十万兵马提供粮草,太宗皇帝非常高兴,宣豪富老人觐见,豪富老人让太宗皇帝前去海边亲验。当文武百官随太宗皇帝来至海边时,只见眼前上万间房屋都用彩幕遮围着。老人将皇帝请进一间四壁挂着彩绣地上铺着地毯的屋子。皇帝入座,百官进酒,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过了一会儿只觉得四面的帷幕被风吹得呼呼作响,哗哗的涛声如雷震响,桌子上的杯子盘子翻落在地,身体也坐不稳。这时皇帝心生疑惑,命人揭开围幕观看,只见一望无际的涛涛海水,分不清东西南北,太宗皇帝惊恐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张士贵起身回答说:“这就是我们过海的计谋,借着风势,已快到东岸了。”就这样,太宗皇帝在不知不觉中被人渡过大海。

用计锦囊

“瞒天过海”是使用伪装的手段,引诱对方;利用机会、乘人之危来坐享成功的策略。也就是在外表上装作就要采取行动,对对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实际上却不采取任何行动。如此反复伪装,使对方误以为这仅仅是虚张声势,而慢慢怠于警戒。这时即刻抓住对方的疏忽,乘虚而入,给予致命的一击。总之,采取各种隐蔽措施,克服敌方的侦察、监视和封锁,顺利地实施己方兵力的动机。这就是“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的关键在于一个“瞒”字。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此计中的“天”指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象。要善于抓住“天”的弱点施谋设计,使“天”变成聋子和瞎子。用“瞒”解除“天”的威胁,“过海”也就不难了。

瞒天过海的情形很多,大而言之,可分为以下几种:

1隐迹潜踪。即把自己的踪迹隐藏起来。一般情况下,对方要根据我们的踪迹来判断我们的意图,要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对我们施以干扰或攻击。如果我们把行踪隐藏起来,那么对方就无法判断我们的行动方向和位置,甚至不知我们是否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处在明处,我们处在暗处,我们就可自由灵活地行动了。这就属于《孙子兵法》中的“无形论”。无形论认为:谋划一定要机密,行动一定要无形,使敌人捉摸不定或产生错觉,进而掩盖自己的行动。

2转移视听。即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开的行动上来,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的不公开行动。在对抗行动中,如果能做到“无形”,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稍有不慎,露出蛛丝马迹,反倒使对方更加警觉。如果以一种行动来掩盖另一种行动,那么对方就会被迷惑,进而产生一定的盲区,我们便可在他们的盲区内行动而不被发现。

3示假隐真。就是向敌人出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掩护或隐蔽起来。虚假的东西很容易制造,所付的代价或所冒的风险都较小,而对对方的蒙骗作用又相当大,所以这种策略常常被先采用。

4阳奉阴违。即表面上遵从,暗地里却不执行。表面上的服从可以骗得信任,并削弱对方的警惕,有时甚至可以获得对方主动提供的有利条件,暗中另行其事的时候,则不会被发现。而暗中另行其事则可以实现自己的真正的目的。“阳奉阴违”与“阴在阳内”不同,前者是以臣属朋友等身份出现,以假的隐蔽真的,后者一般公开身份与实际身份是一致的。

对瞒天过海之计,可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发现疑点。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无论事情做得怎样隐蔽,神秘,总要露出一定的蛛丝马迹来。我们便可抓住这些可疑之点,顺藤摸瓜,见微知著,发现敌人的真正意图。绝不可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因为对方为了隐蔽自己,有时要施放一些烟幕弹,让我们辨不清目标,但越是这时我们越要提高警惕,因为“烟幕弹下,必有勾当”,越是遮遮掩掩,就越是可能有见不得人的东西。

2宁有虚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特别是对那些与我们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的人,更要认真提防。要常备不懈,以防不测。做到“宁使我有虚防,无使彼得灾害”,只有把对方时时置于我们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下,才能不被他所蒙蔽和欺骗。

3及时反馈。无论发现对方有什么新的动向,特别是在策略行为方面的变化,都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做出准确的判断。绝不能熟视无睹,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这里“及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发现过晚或是反应迟缓,都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最后失去战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4穷追不舍。如果发现对方正在渡海或者已经渡过大海,并爬上了岸边,我们也绝不要轻易放他们逃走,哪怕只有一点可能,也要坚决穷追不舍,以挽回损失。要想追上已经逃走的敌人,要有比敌人更快的速度,或者选择比敌人更近的捷径。另外,还要预先防范敌人过海之后的企图,使之过海之后也难以实现最终的目的。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