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5月,教育部将京师法政学堂更名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以邵章〔158〕为校长,分设政治、法律和经济三科,8月25日行始业式。1914年5月,邵章任平政院评事,周兆沅继任校长。7月,筹边高等学校并入,特设边政本科一班。〔159〕据《四年度校务计划书》(1915年8月30日报教育部),该校当时有教员50余人,曾广源任教务主任(1914年改设)。此外还设有边政本科教务主任一人,惟该职务“俟该班毕业后自应同时裁撤”。王枢担任庶务主任。〔160〕
1914年,北京法政专门学校预算120498元。1915年3月,财政部核定其全年经费为87000元。6月,该校申请1916年经费109932元,并请追加1915年下半年经费9630元。〔161〕
1916年10月,王家驹接任校长。〔162〕1917年暑假后,该校有专任教授1人,兼任教员51人。停办别科之后,该校只有本科、预科两项。其本科划分为法律、经济、政治三科,但预科每年只招收两班学生,导致无法与本科完全对接。1916年秋季学期,预科中只有法律、政治两班,缺经济预科班。1917年春季学期,法律本科有丙丁戊三班,而没有第一年级;政治经济有丙戊两班,而没有第二年级;经济科有丙丁两班,而无第三年级。由于各专业上下年级不尽相连,遇有升级、降级情形非常难办。为此,1917年1月该校添招经济预科一班,9月又添预科新生三班,按法律、经济、政治三科分别教授。至此在校生人数接近700名,编为10班。〔163〕
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本科实行三年学制。具体科目见下表。其教学特色在于在第三学年增设拟判课目,“由担任民刑诉讼法之教员假设案例,令各生拟具判词,每月一次,评定优劣”〔164〕。
1916年10月,王家驹接任校长后,在教学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洋文分班教授并增加钟点,添设日文研究生班(为期一年,至1917年底已有一百五六十人)。他还与教员商酌确定了外国文用书:
习英文者,预本科第一二期文法,则用海特氏英文文法及耐氏文法三集。读本则用国学文编二三集及格立姆神异录、戈尔斯密司著威克非尔铎家传。第三期文法,则以耐氏文法口头练习。读本则用国学文编四集及马考莱著伯翰逊传略。本科第一年,则用甄克司政群进化史(社会通诠原本),奥尔斯登近世宪法要论。第二年添购该尔达氏英吉利法略论。第三年则讲授阜氏近世工业之发达组织及工业政策。习德文者,预科用娄鹤德氏德文进阶,伯尔利慈氏读本。本科第一二年,用秦中文著汉译德文文法,王曾撰著德文读本初二集。第三年用教员王荫泰所编法学通论。〔165〕
为了改变之前本科教学“偏于理论,而略于实习”的状况,1917年春季学期“先就法律本科学生拟定课外练习办法。于星期余间,藉讲堂假设法庭,仿照法院开庭形式、办事手续,分别民事、刑事一审、二审、三审诸制,举行诉讼实习。计开庭十余次,所有审结各案,尚能合度。业将审判实习简章、暨各项记录副本,呈报大部鉴核在案”。此外,该校还“指导诸生设立辩论会,为之拟定规则,审定辩题,指定辩员。分设正反两组,组员于开会时登台演说,互相辩难,从理论、言词、姿势三方面加以评判,分别奖励。以故一年以来,该生等随时举行,颇饶兴致”〔166〕。1917年11月该校选派优等毕业生庐鸿堉赴日留学,得教育部试验合格,首启该校学生出国留学之端。〔167〕
据1917年6月编定的《北京入学指南》“国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条,该校当时以“养成法政专门学识”为目标,有在读学生592人,分属法律科、经济科、政治经济科及预科。〔168〕
1923年5月,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改组为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江庸任校长。1925年,顺城街虎坊桥参、众两议院旧址被拨为法政大学校舍,太仆寺街原址设预科。1926年,中俄大学解散后,该校学生被收编入法政大学俄文政法系。〔169〕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曾就读或任教于京师法政学堂及其后身。学生中有著名国画家溥心畬、〔170〕河北第一个中共县级党组织创始人弓仲韬(1916年考入)、〔171〕摄影家张印泉(1921年进入经济系学习)、〔172〕诗人柯仲平(1926年4月肄业于法政大学法律系)。〔173〕教员包括曾于民国初年兼任法政大学英文教授及教务长的邵裴子、〔174〕1926年被委任为北京法政大学校长的屠孝实〔175〕等。《民国十五年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同学录》开列的讲师中有郁达夫的简介及照片。
姓名
郁达夫
别号
达夫
籍贯
浙江富阳
资格
日本帝国经济学士
职务
讲师
永久通信处 巡捕厅胡同十八号〔176〕
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了国立北京法政大学专任教授宁协万所著《现行国际法》一书。宁协万,字楚禅,号邦和,湖南长沙人,1881年12月16日(清光绪七年十一月初三日)出生于长沙城外卯田柳家塘。六岁上私塾读经史。十二岁离家出走,投奔长沙清道方丈。后经清道方丈推荐,随长沙学者周道愚先生学习。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考入长沙岳麓书院。毕业后,在长沙当过教员。其间,拜章太炎先生为师。1904年黄兴、宋教仁在湖南创立华兴会,宁协万是最早参加的会员之一。次年八月赴日,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后受派回湘,准备武装起义。事泄被迫二次东渡,时在1907年。在日期间曾攻修法律。1911年参加了武昌起义。〔177〕后远赴英国。1913年宁协万完成《西征纪事》一书(商务印书馆1914年出版),1914年完成《留英政治谭》(中华书局1915年出版,全一册,302页)。在1927年春所作《现行国际法》一书的《例言》中,宁协万提道:
著者曩在欧洲,尝著西征纪事等书,顧游记之作,所谈太广。由是专治国际法与外交史。东还后,或潜居沪滨,或假馆淥江,亦喜研究此学。及应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之聘,遂将著者历年来关于国际法之劄记、杂录、论著、译述及讲演各稿为有系统之整理。而仿德国黎斯特国际法与英国罗连士国际法之例,分作四部,以成本书。
著者离湘后,被聘为国立北京法政大学专任教授……同时兼主外交部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及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央大学之讲座,均以本书为讲授之资。〔178〕
该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27年出版。其时,宁协万住在北京西城兴盛胡同,书房称“宁庐之补读轩”。由这段文字可知,从欧洲回国后宁协万曾在上海、湖南等地短暂居住,后在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国立北京法政大学(1923年后)任教,还曾在外交部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兼课。1946年3月6日上海《中央日报》刊登金宁的文章《宁协万教授的“死罪”》。其中提到“北平华北学院前政治系教授宁协万以生活困难,于上月二十日留书自缢身死……”〔179〕
1928年,北平大学成立。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法政大学、保定河北大学法科、〔180〕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合并组成北平大学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三系,谢瀛洲任院长。但此规划并未落实。〔181〕1934年,北平大学的法学院与商学院合并,改组为法商学院,白鹏飞任院长。〔182〕据余棨昌著《故都变迁记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第一院在象房桥,第二院在象来街。一院为众议院旧址(清末资政院故址),二院为参议院旧址(清末法律学堂故址〔183〕)”“第三院在李阁老胡同”。〔184〕1937年9月,教育部长王世杰签署第16696号训令,以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为基干组建西安临时大学,于1937年10月18日正式开学,11月15日开始上课。次年春迁往城固,4月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85〕抗战胜利后,北平大学未能复校。工、农、医三学院并入北大,国会街法商学院旧址上开办了北京大学先修班。〔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