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隶法政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日(1906年6月11日),御史乔树枏奏请饬下各省添设法政学堂。〔100〕事实上,各地掀起开办法政学堂热潮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05年。首先是在直隶,1905年夏,“专为培植行政司法人才起见”,按察使(臬台)陈廉访在署内设立臬署法政学堂,正取、备取各60名。课程包括地理学、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理财学、交涉学、宪法学、法律学和中国例律学等九门。是年底改为幕僚学堂,又称直隶法律学堂。〔101〕道员欧阳弁元禀告袁世凯,提道:
改课吏馆为法政学堂,会同两司暨课吏馆总理以下人员妥速拟议章程、规约禀办等因……遵即于初三日启程,初四日抵省,住臬署西侧法政学堂,当即谒见两司暨课吏馆总理以下人员,会商一切……今既改课吏馆为法政学堂,自以养成官吏普通政治之知识、模范全国为宗旨……谨将抵省后体察情形、应行改良之处,逐条胪列于左:
一、请定名改课吏馆为直隶法政学堂,并请电饬两司赶紧牌示停课,以便会议。
一、请饬臬司将业经禀准开办之法政学堂改名幕僚学堂,仍附属直隶法政学堂,专为教幕之地,毋庸招考候补人员,以归划一……
一、直隶法政学堂专教候补各项人员,其附属之幕僚学堂,应归法政学堂监督兼管,以专责成。〔102〕
1905年11月,直隶总督袁世凯根据赴日考察的阎凤阁、梁志宸等人的建议,奏呈《直隶法政学堂章程》,并据以开办直隶法政学堂(又称直隶法政专门学堂或保定法政学堂),分速成与专门两科。速成科每年学额120人,课程包括大清律例及唐明律、现行法律及历代法制沿革、法学通论、宪法大意、刑法、民法要论、商法要论、大清公司律、大清破产律、民刑诉讼法、裁判所编制法、国际法、监狱法、诉讼实习等14门。〔103〕专门科分预科与正科。预科学习半年,正科学习一年半,共计二年。正科课程包括大清律例、大清会典、交涉约章、政治学、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裁判所构成法、警察学、监狱法、演习裁判等。〔104〕据汪向荣《日本教习》,1909年左右,直隶法政学堂的日本教习有:甲斐一之(法学士,后任日本司法省参事官)、中津三省、矢板宽、太田一平(以上均为法学士)、剑持百喜(日本司法省讲习所毕业,还曾任教于直隶师范学堂)、中岛比多吉(通译)。〔105〕
(二)北洋法政学堂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袁世凯又筹设了北洋法政学堂。北洋法政学堂位于天津新开河西岸(现志成道33号),初建时占地4200平方米,于1906年12月30日启用学堂钤印,1907年8月开始招生,9月2日正式上课。学堂首任监督为黎渊。学堂最初设专门科,学制六年(预科三年,正科三年),正科分法律、政治两门,另设职、绅两班,职班为司法科,绅班为行政科,学制一年半。
民国后该校改称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该校与保定法政专门学校合并,改称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7年6月,有资料称:
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原名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规模颇宏大。日本法学博士吉野作造及今井嘉幸等均尝充该校教授,此外所聘东西教授及留学归国之法学名流于斯校执教鞭者亦复不少。所收学生几于遍各省而有之。清季天津学生之与于请开国会运动、革命运动者以斯校徒为最激烈。卒以是为官僚所疾视,屡谋所以破坏而未遂……民国成立后,以改革之业告成,乃潜心读书,不与闻外事,而斯校亦渐缩小,易名为直隶法政专门学校,非复曩昔之盛矣!
记者去岁归国,曾一寻问母校之近况,则见旧时宏丽之建筑,间有颓废陵塌者,而门前树木,昔时仅能及肩,为吾侪朝夕课暇所赏玩抚摩者,今已蓊郁青葱,深掩重楼矣!……
近闻该校有大更动,继校长任者为李君镜湖。李君亦直隶人,前曾在本校充当教习,嗣往日本留学,学问经历颇能胜任……至于教务主任一席,关系至为切要,闻校内外颇望于白君坚武。白君为本校出身,老班中之高才生也。学问道德,素为同学所仰服,前岁又曾于该校担任宪法教席。白君果充斯职,必能佐助李君,整理斯校之教务。闻李君亦颇属意于白君,记者将为母校庆得人矣!〔106〕
1928年6月,该校更名为河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1929年国民政府试行大学区制,学校改隶北平大学区;3月,改称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原有各科改称学系;同年8月,学校升为大学,添设大学部,并且开始招收女生。1937年2月,因学生抗议示威,学校被强行解散。〔107〕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秋复校。1949年,学院被撤销,学生和教职人员分别转入南开大学和新成立的行政干部学校学习。〔108〕
1909年左右,北洋法政学堂的日本教习有:吉野作造(总教习,后来成为法学博士、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今井嘉幸(法学士,东京地方裁判所推事,后成为法学博士、众议院议员)、小鹿青云(毕业于庆应大学)、浅井周治(教授日语,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桑原信雄(教日语)、中村仲(后为早稻田大学教员)、大石定吉(法学士,后为日本铁道省官吏)、名和刚(法学士,后为日本司法省推事)、石桥哲尔(曾任教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及其后的京师法政学堂,后为名古屋高等商业学校、福岛高等商业学校教授)、樋口龙缘(即后藤龙缘,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任教于北洋师范学堂,后为兵库县学务委员)、郭廷献(当时为日籍,教日语兼翻译)、中村纲一(校医)。〔109〕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他在《狱中自述》中写道:
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是校为袁世凯氏所创立,收录全国人士。钊既入校,习法政诸学及英、日语学,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腾高。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110〕
1913年4月,***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111〕6月赴日。1914年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1916年5月中旬弃学回国。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学教授。〔112〕
(三)同期各地的官办法政学堂
这一时期其他各省开办的法政学堂计有:奉天法政学堂(1905)、广东法政学堂(1906)、〔113〕贵州法政学堂(1906)、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06)、〔114〕江苏法政学堂(1906)、〔115〕江西法政学堂(1906)、山东法政学堂(1906)、〔116〕四川法政学堂(1906)、〔117〕云南法政学堂(1906)、浙江法政学堂(1906)、〔118〕安徽法政学堂(1907)、福建法政学堂(1907)、广西龙州法政学堂(1907)、山西法政学堂(1907)、陕西法政学堂(1907)、新疆法政学堂(1907)、广西法政学堂(1908)、河南法政学堂(1908)、湖北法政学堂(1908)、吉林法政学堂(1908)、两江法政学堂(1908)、〔119〕甘肃法政学堂(1909)、黑龙江法政学堂(1910)等。1908年,学部统计,各省法政学堂为36所,学生总数达9260人。翌年增至46所,学生总数达11688人。〔120〕
在这些法政学堂中自然也少不了日本教习的身影。1909年前后,山东法政学堂的日本教习有:松野佑裔(法学士)、八田光二(法学士)、宅野洁。〔121〕山西法政学堂有横山治一郎(文学士)。〔122〕江西南昌的法政学堂有日下清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后任营口日本人工商会议所理事)。〔123〕浙江法政学堂有大石定吉(法学士,后转至天津北洋法政学堂)。〔124〕上海的“法制(政)学堂”有土井常太郎[毕业于京都私立法制(政)学校]。〔125〕湖北法政学堂有:作田正一、篠崎正、玉本熏正、野村浩一。〔126〕新疆迪化的法政学堂有林出贤次郎。〔127〕两广法政学堂有:松山丰造(法学士,原日本第五高等学校教授)、关山富(法学士)、藤田积造(法学士)、村中清司。〔128〕云南昆明的法政学堂有岛田俊雄(法学士,后为日本工商大臣)。〔129〕东三省法政学堂有:末松偕一郎(法学士,后为内务省书记官)、柏田哲男(教日语)、泉廉治(教数学)、大谷宪、朝稻义孝(法学士,原任学务公所译员)。〔130〕吉林法政馆有木村钦二。〔131〕
此外,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日本教习中的志田胜民、早濑完二、小川市太郎都是法学士,明确可知早濑教授法学。〔132〕
(四)其他中央机构举办的法律教育机构
除了学部、法部以及地方督抚积极筹划开办法政学堂以外,其他一些中央机构举办的学堂也有开设法律课程的。如吏部开办有学治馆法政班:
奏为臣部学治馆拟请延长学期援照学部奏改法政别科章程办理……臣部于宣统元年六月奏请法政班初次毕业续行招考一折,奉旨允准,钦遵在案。嗣于是年七月,由臣部将报名人员择优录取一百名入馆肄习。该学员等自入馆以来,尚能恪守学规,各图精进,至去年年假前,已历三学期。除缘事退学不计外,尚有九十二员之多。伏查法政学科浩繁,义意渊邃,惟臣部学治馆法政班原定一年半毕业,为日无多,可使普通,难期深造。现值筹备宪政期限甚迫,凡官吏、绅民非确有法政知识,不足以应时艰,而该学员等亦以学年苦短,造诣未精,仍愿延长学期,俾臻完善,具呈前来。臣等体察该学员等黾勉好修,其中亦尽多翘楚,若再宽以时日,自可蔚起通材。拟请援照学部奏改法政学堂别科章程,定期三年毕业。其学科即按照别科课程,仍由臣等督饬该承办司员接续办理。将来肄业期满,由臣部咨明学部考试毕业,其取列最优等、优等、中等者,亦即照别科毕业章程,分别给奖,以资鼓励,而符定章。再,臣部前奏学治馆附设宪政研究所,原欲令阖署司员于办公之暇藉广新知,惟宪政仅只法政中之一科,范围较隘,拟添入法律、政治二门,俾资讲习,即以半年为期,俟期满后由臣等督同各教员详加考验,分别给予毕业文凭……〔133〕
此外,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907年1月26日),法部还将设立于顺治元年的律例馆改为律学馆,由前监督、右参议善佺,监督、员外郎陈康瑞,提调、郎中刘敦谨和员外郎崇芳等管理,专门培养法部司员学习法律,每半年为一期,四学期即二年毕业。至1909年,入馆的第一批学员毕业。是年底又增设各国法律学科,所有法部人员,只要不是法政学堂毕业的,都必须轮流入馆肄业。〔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