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是承初一、启初三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成绩两极分化最严重,违规违纪最频繁,又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社会关注的盲区,具有很多成长恐慌。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迈好初二这个“坎”。
【引子】
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几个重要关口,或者说有几步最紧要处,通常称之为“坎”。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里的“七十三”、“八十四”,就是老年人两个很重要的“坎”。历史上,至圣孔子只活了73虚岁(公元前551~前479),亚圣孟子也只活了84虚岁(约公元前372~前289),普通百姓认为自己不该超过圣人,所以才有了这种诙谐说法。虽然从科学上看这没什么道理,可事实上难过这两关的老年人居多。就像中学生参加中高考一样,倒在这两关前的有一大批!
孩子在中小学阶段一共有3个“坎”,分别是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其中尤以“初二”这个“坎”最大、最危险。这种危险主要不是表现在生命上,而是表现在生理、心理上。
例如,许多孩子一进入初二后,就会频繁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喜欢过激表现自己,以便在班上引起其他同学的哄堂大笑或乱象丛生,甚至嘲笑老师、随意起哄、漠视老师批评;注意力无法集中,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逆反心理增强,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话,有时还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对抗情绪,甚至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接触频繁;追星入迷;渴望得到异性关注和青睐,“早恋”;攀比、赶时髦,模仿着抽烟、喝酒,上网吧、进酒吧,以为这就是“酷”;迷恋网络游戏以及那些描写少男少女情怀和幻想世界的“口袋书”……
近年来,“初二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越来越有代表性。许多老师反映,“初二的孩子不好教。”从事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问题咨询的专家则感到,初二学生家长前来反映和咨询问题的最多。
有鉴于此,家长有必要对“初二现象”给予特别关注,就像关注中年人度过更年期一样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要知道,“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容易在这时出现!
【家长应该做到的】
“初二现象”之所以能成为现象,有它的特殊成因和规律。
除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具有青春期的性格特征外,还在于,这时候他们已经隐约感到即将到来的中考压力。
一方面,各门科目的知识点在增多、难度在加大,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趟,眼看升学无望,于是调皮捣蛋,得过且过;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惜讽刺挖苦、孤立打击、劝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迫使他们最终辍学在家。因此,初二又是失学的高峰期。
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迈过初二这个“坎”,就必须了解“初二现象”的表现特点、产生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了解“初二现象”的主要表现
由于初二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高峰期和求知欲极强的年龄,所以“初二现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关注异性,爱出风头,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逆反心理强。
情感萌动
例如,一位初二女生平时爱说爱笑,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可是最近几天却一反常态,上课时总走神,回家后也懒得说话,饭量也减小了不少。
不懂“初二现象”的家长想当然以为孩子病了,吃晚饭时关切地问她,一遍又一遍。结果她丢下一句“你们才有病呢!”然后“砰”地一声关紧房门,就进屋做作业了,弄得家长莫名其妙。
其实,这位女生得的是心理病。因为她喜欢上了一位男孩,又不敢向他求爱。看到其他女生与他说话,心里就堵得慌。心病当然要心来治。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心理疏导,告诉她这是自己自寻烦恼。
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
例如,一些初二学生以前非常听话,可以说是“小鸟依人”。可是进了初二后就烦躁不安,和家长不但无话可说,而且还喜欢对看干,“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
这时的家长应当马上联想到这是“初二现象”的表征之一,解决办法主要是找到引起孩子烦躁不安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喜欢出风头
例如,追星本是中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了这些孩子信仰缺失,亟待寻求精神寄托。可是,如果追星、扮酷超出了一定范围,就可能成为他们爱出风头的一种表现。
出风头本来也不见得是多大的一件坏事,成年人也有。可是初二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他们的出风头往往和横行霸道、打群架、欺负同学、惹事生非联系在一起,这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寻找“初二现象”产生的原因
“初二现象”客观存在,只是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罢了。总的来看,“初二现象”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表现出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成长障碍”,其产生原因主要表现在:
生理方面
初二学生的青春期特征最明显。我儿子正在读初二,他班上最高的男生赤足高1.79米,女生1.76米,一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达11厘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骨骼生长加速,第二性征(男孩长阴毛、腋毛、胡子,嗓音改变,阴茎和睾丸增大,有遗精;女孩长阴毛、腋毛,乳房隆起,生殖器官发育和月经来潮)发育十分明显。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多种多样与性欲有关的心理活动,对性存在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时如果他们对异性没有丝毫遐想,反而不正常。现在的问题是,他们的这种心理活动无法得到正常排遣,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无法得到满足。一旦遭遇外界不良刺激如色情刊物、色情镜头、裸体照片等,就会冒出“我也试一试”的心理冲动,从而步入性罪错的怪圈,直至走上犯罪道路。
心理方面
初二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断乳期,很不稳定。伴随着生理成熟,他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错觉:感觉自己心理也成熟了。渴望有独立空间,对家长和老师的说教不再认同,渴望像成人那样有异性朋友。
这时候的孩子幻想多、欲望多、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上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的两极分化十分明显。
这种两极分化,并不必然表现为落后学生就“不要好”。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以前对他们的价值观影响开始起作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想进步,却又进步不了,心里十分焦急。这种焦急很容易导致自卑。
初二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特别在乎自己在团体中的评价和地位,这一点你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这种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严重失衡而导致的心理状态,处理不好就会引发他们出现对抗、逃避、说谎、破坏等不良行为。
认知方面
初二年龄段的孩子,对社会上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和抵抗力都很差,甚至可以说是极其脆弱。这很容易导致初二学生成为社会不良现象如电脑网吧、“口袋书”等的俘虏。
青少年犯罪之所以有那么多是初二学生、或者是从初二阶段开始的,原因就在于,从这时候开始,他们直接模仿一些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打情骂俏、不好好上课、直接与家长和老师作对的情节了。
所以说,初二不但是孩子学习成绩和能力培养的分水岭,也是他们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家长对这一点应当引起特别关注。尤其是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避免接触不良环境。
环境方面
从社会环境看,初二学生已经隐隐感觉即将到来的中考压力,再加上学习负担过重,许多学生潜意识中正在产生逃学念头。
从教育环境看,分数挂帅、强调竞争、重视排名、分流施教的教育体制,使得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得离谱。许多孩子没有任何爱好,或者不敢有任何爱好。无穷无尽的学习和作业,使得他们的生活很单调、生命很枯燥,幻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一旦当他们接触到现实世界时,耳闻目睹的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学非所用(例如,全国某重点大学2004年就业的毕业生中84%专业不对口),心中又会感到一阵阵悲凉。
家庭方面
现在的离婚家庭越来越多,而父母离婚无疑对孩子的意志品格、情感生活方面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离婚前的打打闹闹,必然会给孩子对社会认识产生偏差,导致孩子心理封闭、敏感、攻击性强、压抑、焦虑、多疑。
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初二学生,上述问题这时候会在他们身上得到集中爆发,而且还会继续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成人关系。
然而,很少有家长离婚时会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在某中学,学生中的离异家庭比例高达21%,个别班级甚至高达49%。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初二学生,受到委屈时“自己忍着”的比例高达39%(其他孩子为10%)。“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语)。可是,不管是“爆发”还是“灭亡”,这些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都是最大的受害者。
研究应对“初二现象”的具体措施
初二学生已经从生理上全面进入青春期,这时他们的情绪波动特别大。一方面,他们的角色正在从依赖型走向独立的社会型,急于尝试摆脱家长的保护;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心理没有完全发育,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沟通。聪明的家长这时应当顺势而为,把自己过去对孩子的保护角色迅速转变为朋友角色,以利于走进孩子心灵,对他们面临的生存和学习压力表示理解和同情,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认识
这主要是指家长应当对“初二现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便于教育孩子。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者希望全面地教育人,那么他就必须首先全面地了解人。”家长不要自以为很了解孩子,即使你过去很了解他,也不表明你现在仍然了解青春期中的他。
理解
这主要是指家长在认识了“初二现象”后,应当引导并强化孩子的认知,帮助他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于进行自我调节。
在此基础上,家长自己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包容、理解孩子在“初二现象”中发生的异常表现。不要因为某件事情就把他“看扁了”。因为他们的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家长不能以偏概全,“看扁”孩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存在“初二现象”时,应当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帮助他迈好这个“坎”。
关怀
这主要是要求家长要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一种特别的家庭温暖。
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给孩子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并且能增强孩子对家长认同、信赖、热爱的感情,增强家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稳定初二学生的思想情绪、促进静心学习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家长自己也有体会。一个温馨的家庭会吸引你下班后早点回家,哪里还会舍得在外面东逛西荡到半夜不归?
吸引
这主要体现在家长应当配合学校,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项健康的业余活动,如鼓励孩子在黑板报、校电视台、校广播站、校报校刊、校网站、宣传橱窗、文化走廊、艺术节、运动会等方面一展才华。
孩子在这些方面有了展示才华、参与实践的机会,主要精力就被留在了学校和家庭,对避免在社会上节外生枝有很大帮助。
【经验谈】
1.在初二学生中,家长,尤其是老师,对他们心灵施暴的现象非常普遍,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一句“你要是能考上好学校,老天就瞎了眼”对孩子所造成的危害,比一顿暴打还要厉害。这种“内伤”是导致孩子毁灭自尊、逐步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
2.研究表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率的高发年龄段集中在15~17周岁,基本上都是从初二年级开始的。青少年犯罪学研究专家认为,青少年犯罪和“初二现象”紧密相关,人生堤坝很容易在这里崩溃。
3.初二学生处于情感朦胧阶段,已经有了生理冲动,可是对爱情和恋爱却一知半解。所以,在学文化的同时他们也需要“学恋爱”。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所谓“早恋”现象时,家长要善于走进他们内心,与他们进行沟通,而不是一盆水浇灭。否则,很容易出问题。
4.传媒对初二学生的影响很大。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就是从传媒中学来的。家长有必要关注孩子看什么课外书、看什么音像制品,让孩子尽量少接触这些东西,以减少“中毒”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