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支点——中学生家长应该做的25件事 第11件事 让孩子经历一次风餐露宿

让孩子经历一次风餐露宿,或进行一次其他冒险活动,有意锻炼他的野外生存能力。这种刻骨铭心的独特体验,非常有助于他们学会在应急状态下怎样判断、决策、行动,对他们的成长不无裨益。

【引子】

在西方发达国家,家长都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必然要求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家长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1993年,中日两国在内蒙古联合开展了一次草原探险营活动。上百名11~16岁的儿童被要求负重步行,自己安排食宿。实践表明,参加这个活动的中国孩子普遍意志薄弱、生活能力差、环境意识差,不懂做饭也不肯做饭,垃圾到处乱扔。相反,日本孩子却能很好地照顾自己和帮助别人,争着做饭。在草丛中发现鸟蛋后,日本孩子会用树枝围起来以示保护,生了病也一样坚持负重步行。当时的一位日方组织者由此断言:“你们这一代人(中国人),不是我们的对手!”

此情此景,令人深思。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不同。在日本,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理念。如果全家外出,孩子的背上必定有一个背包,保管自己的生活用品。可是在我国,最普遍的情形是,孩子在家里不做任何家务。有时孩子在学校打扫卫生也由家长包办代替,放学回家的书包也由家长背着!

不可否认,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正在逐步远离大自然,这是需要正视的。家长应当明白,任何远离大自然的教育都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因为,人,只能生存在大自然中。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家长很有必要让孩子经历一次风餐露宿。

【家长应该做到的】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生活在家长视线的严密监视下。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冒险行为,就会受到家长制止。可以说,这种风平浪静的生长环境,没有一点惊险刺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而言,不是福音,而是相反。一方面,它使得生活过于单调乏味,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另一方面,它让孩子缺少一种独特体验,没有在应急状态下进行判断、决策、行动的锻炼机会。

有鉴于此,家长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加强锻炼:

遏制城市孩子的退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正在“退化”,在“天择”方面步步退后。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努力创造机会,遏制孩子的这种“退化”行为。

例如,《中国青年报》曾有一篇报道题目就叫“城市的孩子在退化,”叙述的是山东某少年军校的暑期生活,读来令人十分感慨。

午夜时分,少年军校的小学员们在一阵警报声中从睡梦中惊醒,紧急集合到军校操场上。听说要进行夜间观察和潜听训练,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显得异常兴奋。

教官问:“大家听到什么声音了吗?”

孩子们眼睛瞪得溜圆,耳朵直竖着,竭力捕捉夜幕中传来的光影和声响。然后是齐声高喊:“没有!”

教官命令大家“往远处听。”

这时,在场的大人们都听到了,3公里以外分明有拖拉机的“突突”声。声音虽然微弱,却很清晰,可孩子们还是说什么也没听见。

教官急了:“大家集中精力,有一辆拖拉机,听到没有?”这下没人吭声了。因为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有的压根儿就没有看见过拖拉机,当然也就不知道拖拉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更多的孩子则是从来没有过聆听远方声音的体验,当然也就没有远听觉意识。

后来,教官不得不一再启发引导,终于大部分孩子能够“听到”声音了,但仍然有些孩子说“听不到”。

专家指出,这样的情形不要说远,就是在10年前,孩子们的远听觉通常都能达到5公里以外!这表明,这些孩子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调节大大降低:离开了空调,一动就大出汗;列举性思维能力下降,大话套话会说,具体事情不会做;创新兴趣下降,教官教了3种打绳结的方法,要孩子们去“发明”第4种方法,回答大多是“我不会”、“我想不出来”……

怎么办?要让孩子在这些方面超越别人,唯有引起家长重视。

增强孩子的野外生存能力

仅仅遏止孩子的退化还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很有必要拓展孩子的野外生存能力。事实上,许多家长正在朝这方面努力。

回忆我读小学时,当时学校经常举行风餐露宿活动,名曰“野营拉练”。记得当时我读小学4年级,我们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无论男女,每人都背着一床又大又厚的棉被(当时家家户户只有这种被子),带着换洗衣服、锅碗瓢盆、米面肉菜,白天一路行军,晚上就睡在兄弟学校的教室里。

我们的目标是几十公里以外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太华山脉。为了加强锻炼,有平路还不走,偏要走山路。大家响应“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号召,几百人的队伍纪律非常严明,“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走累了,就在村旁歇息,支起铁锅煮饭烧菜,所有事情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做。当时的孩子,似乎个个都是“烧煮能手”,不会做饭烧菜的是极少数,与现在的孩子正好相反。

从生存能力来看,现在的孩子大不如以前。关键还在于家长不重视、舍不得让孩子锻炼。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城市中正在兴起的从事野外运动的休闲时尚,正是过去“野营拉练”的翻版。既然目前没有哪所中小学举行这样的活动,那么家长有机会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这样的野外活动,多少也能起到开阔眼界、锻炼孩子生存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广州,目前规模较大的野外运动俱乐部有10多个,会员上万人。这些人都有露营情结。只要体验过露营的乐趣,每个人就会像追逐爱情一样追逐这份感情。

这种露营活动大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休闲式的,说穿了就是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一边露宿,一边欣赏大自然,追求的是轻松惬意;另一种则是自虐式的,明目张胆地就是“与天地斗,其乐无穷。”

露营的费用不高,通常每次在100元左右,包括租车费、保险费、装备费、组织费,食物另计。每位参加过露营的家长和孩子对此都是津津乐道,有说不完的感受和故事。

不必担心孩子们的野外适应能力

许多家长也有这样的打算,希望孩子有机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可是总担心孩子娇嫩、娇生惯养,平时没有经历过这种“苦日子”,担心他们适应不了。

其实,作为一名中学生,家长完全不用担心他们的野外生存适应能力,再苦再累也不会比平时在学习上追求100分难。许多案例表明,他们的这种适应能力完全出乎家长意料,而且年龄越小适应能力就越强。家长之所以会对他们有错误印象,那是家长惯的。

风餐露宿的露营活动,有许多不同“档次”。最简单的,就是像从前家长所经历过的那样,自己扎营、生火、啃干粮,与蚊虫为伍;最高档的是住空调房间、自助餐、烤肉会,还能洗热水澡、看卫星电视。

既然要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那么每次风餐露宿至少要能做到:生篝火、起点从煮方便面开始的野外烹饪、基本结绳与系索技术、就地取材用天然资源如树枝树叶等建造基本篷舍、学会在野外净化饮用水、去除鱼鳞等基本求生技术。除此以外,还应当学会掌握基本的地形学(如何看地图、辨别方向、测距等)、导航、“绕绳下降法”、“飞狐”高空滑绳等技术。

只要他们拿出一点点平时学习上的刻苦精神,就没有必要担心他们不会享受到用马口铁器皿在营火上烹煮食物、用睡袋在草地上席地而睡、观看天上北斗星、遥想嫦娥奔月的故事和乐趣!

一定要让孩子有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

除了参加学校和社会统一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外,家长还很有必要和孩子一起,或者干脆让孩子一个人去徒步翻越一座小山,或其他带有冒险性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放虎归山”,让他对大自然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某年暑假,正当其他家长都在纷纷筹划带孩子去哪里玩的时候,一位家长突发奇想,决定带刚刚读完初三的儿子去一趟西双版纳的野象谷探险。

当他们终于来到勐养保护区野象谷的时候,正是下午2点。放眼四周,到处是以前只有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热带丛林,隐天蔽日,似乎已经到了黄昏时分。看着周围那些纠缠不休的绞杀树木,东奔西突的巨大藤蔓,以及此起彼伏的各种虫鸣和动物叫声,既令人兴奋,又感到紧张。似乎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保持着警觉,看着他们这群入侵者。一直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他们,内心充满恐惧,感到非常压迫。

后来,向导告诉他们不用怕。因为这里最可怕的是野象群。虽然野象随时随地都会出现(事实上,到了野象谷看不到野象群才遗憾呢),可是只要保持远距离,而且不去攻击它们,它们就不会先发制人。实际上这些野象都有超声波,在20公里以外就能进行联络。而且它们还有报复记忆,头脑中都有每个人的“犯罪记录”。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当他们走了一段路,忽然发现背包里的香蕉被跟在后面的大象吃了个精光时,两个人吓得面如土色。也许果然是它没有翻到他们的“犯罪记录”,或许是它“吃了人家的嘴软”,总之并没有存心伤害他们。

天色已晚,当天晚上他们不得不住在依树而建的树上旅馆——那些五颜六色的、挂在树上的小房子。上面有床,也有电话,各种生活设施齐全。相互之间可以通过树上的空中栈桥走来走去——虽然安全,可是他们仍然兴奋得一夜没睡。因为夜里要起来观看野象群。

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他们父子俩都感到,这是他们有史以来度过的最浪漫、最刺激的一晚。

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勇者无畏》是陕西电视台推出的,我国第一档以探险和极限运动为主题、以生命和激情为观众打造的全新电视栏目。家长让孩子多看看这样的节目,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

以其中的一档《生存大考验》节目为例。在没有装备、没有食品的情况下,志愿者进入秦岭深处,在山谷中进行为期3天的生存大考验,看一看有谁能坚持下来、赢得最终胜利。孩子们虽然只是观众,可是照样能起到“参与”其中的感染作用。

与此同时,家长平时要注意让孩子有锻炼机会,并且要“狠”得下心来,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

例如,我国一位学者在日本东京访问时,正赶上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到许多小学生上学时不但没有汽车接送、家长陪同,而且还光着脚丫、不穿长裤。虽然双脚冻得通红,可是个个兴高采烈。他觉得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他们的“磨难教育”。

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揣在怀里怕捂了,捧在手里怕捏了,扛在肩上怕摔了,”当时就下定决心,回国后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依计行事。他回国后对正读小学3年级的女儿说:“从现在开始,你要自己去上学,不能让家长送了。”没想到,话刚出口女儿便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泪珠滚滚而下:“爸,你不爱我了吗?”此情此景竟令这位父亲一时语塞。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所谓“爱”就是要给他们最好的,根本不能想象和“折磨”挂起钩来。

教育试验宣告失败,女儿每天上学,家长仍然恭送如仪。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吃不得半点苦;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吃苦。

【经验谈】

1.平心而论,中学生的生存能力比学习能力更重要。许多留学到国外的中国学生最有体会,他们在国内习惯了猜题和揣摩老师意图的训练,到国外后最薄弱的不是学习能力学甚至不是外语能力,而是生活能力和决策能力,遇到自己独立做论文和做研究就头痛无比。

2.概括地说,生存能力表现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面临困难时如何摆脱困境的能力。让孩子经历一次风餐露宿,是锻炼和培养孩子生存能力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3.实践出真知,一点没错。生存能力的训练,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还会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培养他们坦然面对困难并想方设法解决困难的能力和经验,非常有利于增强智慧。

4.应当明白,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都有待于改进,其目标应该是朝着有利于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而孩子的生存能力,应当在家庭教育中给予重新认识,因为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