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五行说,约在我国商周之际就已经开始形成了。这个学说,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史中占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纳西族,也曾有过原始的五行学说。这个五行说与汉族的五行说存在着很多类似之处,但又浓厚地保持着纳西族自己的特殊色彩。本文根据纳西族古典文献东巴经的记载和其他有关资料,对古代纳西族原始五行说的形成和它的原始面貌、基本内容作一初步探讨,并试图对纳西族和汉族的五行说做些比较和分析。
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民族。据汉文史书记载,纳西族的部分先民约在汉晋时代就已进入原始社会末期并向阶级社会过渡了。在文化上,约在公元7世纪左右,其先民们便创造了一种称作“森究鲁究”(音译)的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由边从事生产、边负责民间各种宗教祭祀的“东巴”掌握。从那时以来,东巴们用象形文字写下了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东巴经”,并用象形文字的勾画手法画了不少神画卷和神画图。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古代纳西族人民很早就在畜牧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明了自己的原始历法。在天文学方面,他们已经知道二十八宿,并且有熟悉星座、善于推算年、月、日的专门人才。在数学方面,他们已经有个、十、百、千、万乃至万万(亿)的完整概念。在时间观念方面,他们已经有现在、过去、未来、昨日、今日、明日乃至去年、今年、来年等明确的概念。在空间概念方面,他们已经有明确的东、南、西、北、中等空间方位观念。在生产生活方面,他们很早就学会通过观察人的面部气色诊病,用火罐进行治疗,并在采集和使用药物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很早就掌握了一定的冶炼、锻造技术,并且使用铁、铜工具。所有这些生产、生活知识的积累,为纳西族人民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原始五行学说是古代纳西族人民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这种学说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从东巴经的部分叙事经书中零星地反映出来;二、古代东巴祭司在举行某些宗教仪式时,先要在一种称作“巴格图”的象形文字画图中推算和选择时日。有关五行说的丰富内容就是从这种画图中和对这种画图的实际运用中反映出来。
这种原始五行学说是一份很宝贵的思想遗产,应当很好地发掘和研究,但这种发掘和研究却存在着不少困难。这主要是:一、在这些原始五行思想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但也有迷信成分,需要沙里淘金,通过细致的分析和鉴别才能发现其合理因素;二、象形文字东巴经和东巴画图中的五行思想,由于象形文字的不完备和晦涩难懂,翻译起来颇为复杂。近人虽然作了不少翻译,但翻译者、读经者对所译经典的具体内容,在理解和解释上互不相同,有的概念表述也不一致;三、汉族的五行学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理论。而纳西族的五行说,很多地方都和汉族的五行学说相渗透。但在此以前,还未曾有人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它。对纳西族丰富的五行思想进行研究,是需要很多人长期潜心从事的一项工作。本文只是一初步的尝试,错误之处,请读者教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而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现实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是说,无论哪个民族,他们的一定的思想观念的形成,除了与当时的物质活动有关之外,还与一定的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就存在于自己民族语言的外壳之中。因此,考察纳西族的原始五行说,首先还应当从考察东巴经对五行概念的原始称法开始。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东巴经书的翻译,必须先由东巴经师用纳西古语读经,然后再经过注音、直译、意译等过程方能完成。在这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后人对东巴经中所记载的五行这个概念的读音、译法等都不尽相同。这里先就有关读法和译法略作介绍,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在东巴经中,专门用以称代五行的有四个特殊的象形文字,写作。对这四个象形文字,东巴经中保有着特殊的读法。但近人对它的读法和翻译并不一致。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四种读法和译法。
第一种,将第一个象形文字读作dzi33(音“勣”)。此字在东巴经古语中是“飞”的假借字。这里借zzi的读音,直译作“勣”。第二个象形文字读作uə33(音“韦”)。此字在东巴经古语中是“村”的假借字。这里借uə33的读音,直译作“韦”。第三个字读作ua33(音“凹”)。此字纳西语的本意是“五”,直译、意译就作“五”。第四个字读作sy31(音“随”)。此字在东巴经古语中是“锡”的假借字。这里借sy31的读音,表示“样”或者“种”。若将这四个象形文字连缀起来,即读作dzi33 uə33 ua33 sy31,意译便是“勣韦五样”或“勣韦五种”。
第二种,仍将第一个字读作dzi33,但直译则记作“精”。第二个字仍读作uə33,但直译则记作“为”。第三个字读作ua33,直译、意译仍作“五”。第四个字则读作sy31,直译、意译为“行”或“形”。这四个字连读作dzi33 uə33 ua33 y31,意译便是“精为五行”或“精威五形”。
第三种,除仍将第一个字读作dzi33,译作“精”,将第三、四个字读作ua33 y31,译作“五样”不变之外,将第二个字读作u33,直译和意译为“吾”或“五”。四个字连读便是:dzi33 u33 ua33 y31,意译作“精吾五样”或“精五五样”,或就读音而译作“精吾瓦徐”。
第四种,将这四个象形字就读音和含义而直接译作“五样精威”或“精威五样”。
以上四种读法和译法,第一、二个音节无论译作“勣韦”、“精威”、“精为”,还是“精吾”或“精五”,都是对东巴经古语dzi33 uə55的直接音译,只是由于各地东巴经师读音不同与翻译者不同而标音记字有所不同而已。第三、四个音节,也存在着读音、标音和记字上的差异,但无论差异有多大,所谓uæ55 sy31 ua33 sy31或ua33 y31,除了“瓦徐”是直接音译之外,所记的“五样”、“五种”、“五形”,指的都是“五行”这个概念。由此可见,后人对东巴经中称代五行概念的四个象形文字的读音、翻译虽没有什么严格规定,但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其实在古代纳西族人民中,早已经有称代五行的语言。它的原始称法便是“精威五样”或“精威五行”(dzi33 uə33 ua33 sy21)。这在东巴经中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
以上读法和译法,还有一点值得指出:即所有已被翻译出来的东巴经,对ua33 sy31(“五样”或“五行”)前面所冠有的dzi33 uə33(“精威”)二音,都采取直接音译,而从未见意译。dzi33 uə33(“精威”)究竟应该作何解释?有说“精威”是藏语借音的,有说“精威”是藏语中的一种咒语的。近人李霖灿先生却认为:“勣韦(精威)有点像是所谓的‘五行’。所以有时干脆就直接把它翻译成‘五行五样’,有的却又把它翻译成‘五形五样’。”究竟所说孰是、确切含义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按照汉族的传统观念,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不过,较原始的称法和排列次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初还有过“五材”之类的称法。如《左传·襄公廿七年》记载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里所说的“五材”,具体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在排列次序上,有史伯在论说五行时所说的:“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又,《尚书·洪范》中则认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就是说,五行在较早的时候其排列次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以土、金、木、水、火为序,有的则以水、火、木、金、土为序。到了战国以至秦汉时代,更有所谓“五行相生”和“五行相胜”的说法,对五行又各有自己的排列法。这种排列次序上的不一致,大约反映着各个时代人们对五行——即客观自然界中五种自然物质材料的性质、作用等的认识。
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说和汉族的五行说一样,最初指的都是客观自然界的“五样”物质材料。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具体所指的“五样”物质材料和排列次序不同。犹如在理解和翻译东巴经时对精威五行的读音和译法不统一一样,近人对纳西族五行的内容和排列次序的看法也不一致,有时甚至同一本经书,也由于读经者和翻译者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翻译。大体说来,有如下三种解释:
第一种,在部分东巴经中,精威五行的具体内容被译成金、木、水、火、土。如李霖灿先生所译《多巴神罗身世》一书中就认为:“精威五样”的具体内容“包含金、木、水、火、土。”和正才、周耀华所译同一本书,但名为《什罗祖师传略》的注释中也说:“精吾瓦徐(精威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其排列次序亦如此。但在译名为《碧庖卦松》一书部分译文中,则把它翻译并排列为“木、金、水、火、土五行”。同一经书,但李霖灿先生在译名为《麽些族占卜起源的故事》一书译文的注释中又认为:“麽些人的五行内容和汉人的相同,排列次序是sər33木,mi33火,t33土,u31金,(按:该读音纳西语的本意是‘铁’),di31水。”
第二种,在《多巴神罗身世》一书部分译文注释中,则又认为精威五行在该经书中有时“是指风、木、火、金、土这五样”。
第三种,认为精威五行即“指木、火、铁、水、土五行”。今人周汝诚先生在考究东巴画图“巴格图”时也指出:“在这五行中,汉人曰木、火、土、金、水,而纳西族则谓为木、火、土、铁、水。”
如对以上各种译法稍加分析,便可以发现,第一种翻译无论在内容和排列次序上与汉族的五行是相同的。这种相同性,显然是翻译者在对精威五行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和翻译上受到汉族五行观念的影响,甚至以汉族的金、木、水、火、土取而代之。第二种解释则比较特殊,认为精威五行中有“风”一行,并且以“风”起首。这种情况在东巴经记载中极为少见。这种解释,似乎出自东巴经师在著述和解释传统经典时的标新立异。事实上,在很多东巴经中,讲的往往同是一件事情,但各自的说法则互有差别。另外,纳西族的古代文化中渗有藏传佛教、苯教和汉族的道教等多种文化因素,或由于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对精威五行解释上的不一致,这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认为精威五行的实际内容是指木、火、铁、水、土的第三种解释,则是根据有关东巴经记载和古代纳西族人民对精威五行的实际运用推论出来的。这种推论,不但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很多东巴经记载中找到佐证。比如,纳西族有一种古老的“巴格”卜课法,即运用“巴格图”(有关“巴格图”中的精威五行思想,后面还将专门讨论)中所标注的阴阳五行推算世间事理。在一本名为《布杷过书》(又译“碧庖卦松”等)的东巴经中,当谈到“巴格图”中的精威五行的来源时就说:最初的时候,有一只“金黄色的巨蛙的皮子做变化,出现了东方甲乙木的巴格课,蛙血做变化出现了南方丙丁火的巴格课;蛙骨做变化,出现了西方庚辛铁的巴格课;蛙胆做变化,出现了北方壬癸水的巴格课;蛙肉做变化,出现了中央戊己土的巴格课。”这段文字,谈的是精威五行的来源,同时叙述了五行、五方、十天干等的互相配合。撇开这些问题暂不讨论,专就精威五行的原始内容来讲,无疑是指木、火、铁、水、土。这个内容和排列次序,在很多东巴经记载中都是一致的。
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说最早出现于何时难以细考。不过,从东巴经读语方面看,精威五行中的“五样”(或“五种”)作为五行概念来运用,在纳西族人民中可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精威五行最初是指木、火、铁、水、土五样物质材料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我们查考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其中有“锡”字、“铜”字,也有“金”字,但东巴经记述精威五行时却不用其他金属,而用“铁”来代“金”。这是为什么呢?周汝诚先生在考察“巴格图”中的精威五行时曾经指出,这是因为古代纳西族人民认为:“尚没有铁,凡金属都不能采取。铁虽贱,而其用乃大于金。”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铁及铁器工具的使用,在纳西族人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古代纳西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东巴经中就经常提到农业上用的“白铁镰刀”、“锋利的白铁斧头”,战争中用的“白铁做的箭镞”、“铁匠打的铁盔帽”,炊爨用的“白铁做的铁三脚”等等。所以,这种以“铁”不以“金”的精威五行说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两点:其一,纳西族的精威五行以“铁”不以“金”,说明古代纳西族人民对各种物质材料的重要性的认识,“盖以铁为金属之母”;其二,这种以“铁”不以“金”的精威五行说,是当时纳西族人民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换句话说,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说,是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铁已经居于重要地位的情况下,纳西族人民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总结自己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而形成的。
那么,古代纳西族人民是怎样认识精威五行的来源呢?从东巴经中反映出,古代纳西族人民对精威五行来源的认识主要有两说:一是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二是精威五行来源于“金黄大蛙”说。
(一)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
精威五行观念的形成,在古代纳西族人民中可能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在古代纳西族人民的最初观念中,“五样”并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是构成宇宙的五种物质基元。对此,从有的东巴经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痕迹。例如,在一本称作《祭拉姆道场火化灶里杀鬼经》的东巴经中,当谈到东巴经师之妻“茨拉吉姆”死后要用火来焚化时就说,火化就要用火,“不知道火的来历,就不要胡乱编造它。铁的父亲出自……白土堆,铁的母亲出自……白土山,高山深谷起变化,变成白铁火链。盛产石头的海水起变化,变成石头的母亲,……海水岩石起变化,变出闪亮的白石头,白铁和石头起变化,变出一团火,火的出处来历这里产生”。又说,火化就要用木,“要用白干桦树木、翠绿柏树木、野檀香树木、黄栗树木来火化”。这里面所说的“树木”、“铁”、“火”、“土”等,都和“五样”相关。不过在这里并没有什么哲学意义,它们只不过是人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对人的生活必不可少的几样具体东西罢了。
类似情况,在东巴经《祭拉姆道场烧木偶冥房经》里也有所反映。如说:“不知道精威五行的出处和来历,就不要胡乱编造它。先是白的‘细针’做变化,在东方产生了五样中的木;红的‘树叶’做变化,在南方产生了五样中的火;黑的‘跳蚤’做变化,在西方产生了五样中的铁;黄的‘蔓菁粒’做变化,在北方产生了五样中的水;绿的‘松石’做变化,在天和地中间产生了五样中的土。”这段文字,虽然谈到精威五行同五方相配的问题(这一点暂不讨论),但就其本意来讲,只不过是想用比喻来说明“五样”中的任何一样最初都有自己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这种比喻是东巴经在叙述某一具体事物来源时所惯用的手法。据东巴经师解释,所说“细针”变成“木”,是形容树木的来源最初只像细针一般细小,尔后才逐渐发展壮大。“树叶”变成“火”,形容树叶燃上火星,便可生出火苗。“跳蚤”变成“铁”,形容铁类金属最初十分细微,经过积微成多,凝聚成铁。“蔓菁粒”变成“水”,形容水的形成最初也只像蔓菁籽粒一样微小,经过点滴汇集而成江河。“绿松石”变成“土”,比喻五光十色、荫绿长青的大地,最初由像绿松石般的东西镶嵌而成。
这些比喻,未免有些附会。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即上面引文中所说的木、火、铁、水、土在古代纳西族人民的观念中,起初可能只把它们看作是对人的生活有用的具体材料。如所谓白铁出自白土堆,白石出自海水,火出自白铁和白石,说的是泥土中可以产生石头,石头中可以炼出铁,铁和石头可以燧出火之类的道理。虽然对“五样”物质的这种认识仍没有摆脱朴素、直观的特点,但是力图把自然界对人有用的物质统统归结为木、火、铁、水、土,并力图说明它们的来源。这无疑反映了古代纳西族人民为力求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所作的努力,这也就是古代纳西族较为原始的精威五行说的认识基础。
精威五行在古代纳西族观念中的进一步发展,是把“五样”物质材料抽象化,把对“五样”的认识和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结合起来,推广去观察整个世界,把世界中包括“五样”在内的天地及万物,看作是一个有联贯性的整体,并从抽象思维的高度去探寻包括“五样”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来源。这个认识上的飞跃,就表现在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上。
古代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是和世界起源说紧密的联系的。因此,在探寻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之前,有必要将世界起源说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关于世界的最初起源和世界的最初状况,东巴经有很多记载。
“太古时候,……天和地还没有创造出来。”那时候,整个世界是“阴阳混杂未分”。
“从前的时候,天下混沌未分。”
“天和地,日和月,恒星和行星都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先是由上面(高空)出了一团声,由下面出来一股气,由那里(指‘声’和‘气’)生出……光光明明的一大团;由这一大团变化,出现了天下白色混沌的一大团,这白色混沌的一大团变化,出现了……白天、白地、白日、白月、白星、白宿,出现了白山、白谷、白岩、白湖……”
从以上引述中可以窥见,在古代纳西族的观念中,宇宙世界最初是处在混沌不分、阴阳未判的物质状态中的。混沌世界经过发展变化,便逐渐分化出“气”(在东巴经记载中,把“声”也当作是与“气”相等同的物质性的东西)。由于“气”的变化发展,便逐渐产生出各具特殊形体和性质的天地及万物。这就是古代纳西族的世界起源说。这个起源说是力图用“气”、“声”这种不具固定形体的客观物质去说明天地世界和万物的形成。这是古代纳西族在世界起源说上所遵循的一条基本的认识路线。
精威五行——即木、火、铁、水、土,在古代纳西族人民的观念中,被看做是世界这个大系统中的一部分。东巴经在叙述世界及万物的来源时,通常都要用一种连环式的方法谈到这个问题。如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在上方出了佳音,下方出了佳气,佳音佳气结合变化,……绿色的宝石出现了,……白色的天和地出现了,白色的日月星辰出现了,白色的山川和岩壁和海子出现了,……‘精威五样’出现了,……”
类似说法,在很多不同内容的东巴经里经常重复出现,而且在叙述上始终遵循着这个格式。如又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上方出了佳音,下方出了佳气,佳音佳气结合变化,出现了一滴白露,白露变化,出现了一个白蛋,白蛋变化,有了金木水火土(即木、火、铁、水、土)。”
如果我们把以上引文和前面关于世界起源说的资料联系起来,便可以发现以下两点思想。
1.精威五行是统一的世界整体的一部分,它的属性是物质的。有不少东巴经都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的这样一个认识,即世界最初浑然一体,从浑然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气”、“声”。天、地、日、月、星、山、河、谷,最初都胚胎于“气”、“声”。精威五行从性质上来讲,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它和天、地、日、月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
2.精威五行是世界的原初物质“气”、“声”演变发展而自然产生的。我们知道,“气”(或“气”、“声”)在古代纳西族的世界起源说中,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物质根源,自然,作为世界大系统中一部分的精威五行,它的物质根源同样也是“气”。就它的具体产生来讲,也不过是混沌世界通过“佳音佳气结合变化”以至产生天地万物这一连续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上的产物。这一点,和古代汉族文化中以五行作为世界万物的根源的说法就有所不同了。而这种把精威五行看做是五种物质材料,认为它是世界逐渐演变发展的产物的观点,无疑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二)精威五行来源于“金黄大蛙”说
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包含有对“五样”物质及整个自然界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但与自然产生说并存的是精威五行来源于“金黄大蛙”说。这种说法就带有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了。
金黄大蛙,是纳西族古代传说中身上生有三条金色纹理的神蛙。纳西族有一种古老的占卜法,就是用这种神蛙画图来画定八方方位、五行和十天干十二地支等,以便用它来推算阴阳,占卜吉凶。有关精威五行来源于金黄大蛙的说法,就是从东巴经《麽些族占卜起源的故事》(或译《碧庖卦松》等)一书中在叙述金蛙神图的来源时反映出来的。
据该经书记载,天上的占卜祖师“盘孜沙美”(神女)曾把占卜的方法赐与纳西族的祖先。她把三百六十种占卜的工具书都装在箱子里,并嘱咐求取占卜经书的蝙蝠使者在回归的路途中千万不能打开箱子看。蝙蝠使者不相信箱子里有占卜经书,便打开箱子看,结果所有占卜经书都被大风吹散了。其中最好的一部经书被金黄大蛙所吞食。蝙蝠使者请来了善射神蛙的“诗所多知”三兄弟,射死了金黄大蛙。该经书接着说,金黄大蛙死的时候:
蛙头朝着南方,尾朝着北方,身体朝着东方,肚子朝着西方死。金蛙八卦的来历嘛,就出在这里啦。
金黄大神蛙在要死的时候,说了五句咒语的话,精威五行就由这里变化出来。蛙的身体变出了东方的木,蛙的嘴巴变出了南方的火,蛙的骨头变出了西方的铁,蛙的胆变出了北方的水,蛙的肉变出了天地中央的土。所谓金蛙八卦就是由这里生出来的。
以上引文,在同一经书的不同译本《碧庖卦松》里又是这样记载的:
金黄大蛙临死时,叫了五声,就产生了木金水火土(木火铁水土)。……精威五行出处和来历就从此开始。
金黄大蛙死的时候,头向南方,尾向北方,箭镞(射死金黄大蛙的箭)向西方,箭尾向东方。其毛来变化,在东方出现了甲乙木的方位;其血来变化,在南方出现了丙丁火的方位;其骨来变化,在西方出现了庚辛铁的方位;其胆来变化,在北方出现了壬癸水的方位;其肉来变化,在天地中央出现了戊己土的方位。
这个故事,意在叙述古代纳西族的占卜起源和占卜所使用的工具。但其中谈到了精威五行思想,并认为精威五行最初来源于神蛙“叫了五声”。精威五行、五方、十天干等都由神蛙垂死而化生。这个故事里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所说东方是甲乙木的方位,南方是丙丁火的方位,西方是庚辛铁的方位,北方是壬癸水的方位,中央是戊己土的方位,和汉族的五行五方与十天千相配合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我国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家们就曾认为:东方属五行中的木,南方属五行中的火,西方属五行中的金,北方属五行中的水,中央属五行中的土。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对这种配合也有这样的介绍:“东方,木也。……其曰甲乙。……南方,火也。……其曰丙丁。……中央,土也。……其曰戊己。……西方,金也。……其曰庚辛。……北方,水也。……其曰壬癸。”看来,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说乃至五行五方说,在历史上曾经与汉族的五行说发生过某种联系。如果这个推测还不致大错的话,那就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纳西族就与汉族文化有了密切的接触。五行说能在纳西族中保存下来,大概是通过纳西族的原始文化人——巫师们把它编造成具有自己民族的特点、需要和适合于自己思想认识基础的神话故事,并把它写进东巴经书而流传下来的。
另外,就这个故事中所说的精威五行来源于神蛙“叫五声”这一点来讲,与自然产生说相比,显然是一种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说法。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思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那么,精威五行来源于神蛙“叫五声”的说法的积极内容又何在呢?这主要表现在它对自然界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解上。众所周知,在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都曾有过某一生物垂死化生世界的说法。较著名的如三国时吴人徐整著《三五历记》中所说的,最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盘古垂死化生:气成风云,左、右目为日、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皮毛为草木。任昉的《述异记》又说:“昔盘古氏之死,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说法,只是化生世界的生物不同罢了。比如,有的是“老虎”(彝族),有的是“盘古盘生”(白族)等。这些神话传说,都有世界发生论的意味。它们都反映着古代各民族原始的宇宙生成观,反映着古代各民族的“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在这一点上,纳西族的精威五行来源于神蛙说,在本质上与盘古化生世界万物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在古代纳西族看来,神蛙的各个不同部分可以变化为世界的各个部分,或者说,自然界的各种部分可以从金黄大蛙的头、尾、足、身等找到来源。这就是说,包括精威五行在内的世界一切事物,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对于精威五行以及世界五方的这种神话式的理解,无疑包含着古代纳西族人民原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纳西族有一种古老的占卜法,即以一只青蛙画定占卜图式。这种图式,纳西语称作“巴格”(pa33 kə31)或“巴格贺空”(pa33 kə31 ho55 k'u55)。照纳西语意分析,“巴”(ba),意即“青蛙”,“格”(geq),原意为“鹰”,这里假借作“课”。若把“巴格”二音连缀起来,即译作“蛙课”或“青蛙占卜图式”。又,“巴格贺空”中的“贺”(ho)可译作“八”,“空”(ku)可译作“门”或者“方”。因为它是东巴经师用以排定精威五行和空间方位以及天干地支的占卜图,所以又有译作“金蛙八卦图”的。根据“巴格图”的实际内容,有人认为“巴格”可能系汉族“八卦”的音变;或以为藏语称“八卦”为“八卡”(pa33 k'a33),“巴格”可能系藏语“八卡”(pa33 k'a33)的音变。这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巴格图”的来源,也有多种说法。如说,有一只金黄色的神蛙临死的时候:
蛙皮做变化,出现了东方甲乙木的巴格课;
蛙血做变化,出现了南方丙丁火的巴格课;
蛙骨做变化,出现了西方庚辛铁的巴格课;
蛙胆做变化,出现了北方壬癸水的巴格课;
蛙肉做变化,出现了中央戊己土的巴格课。
又说:
蛙身变出东方的木,
蛙嘴变出南方的火,
蛙骨变出西方的铁;
蛙胆变出北方的水;
蛙肉变出中央的土。
又说:
神蛙临死时:
蛙头向南方;
蛙尾向北方;
箭尾向东方;
箭镞向西方。
以上内容,在木里县纳西族祭司——“达巴”口诵经中又是这样说的:
青蛙的肝子变化,出现了木;
青蛙的心变化,出现了火;
青蛙的肺变化,出现了铁;
青蛙的腰子变化,出现了水;
青蛙的肚子变化,出现了土;
青蛙的头出现在南方;
青蛙的尾巴出现在北方;
青蛙的右脚出现在东方;
青蛙的左脚出现在西方;
青蛙的四脚、四肢、牛宫、羊宫、狗宫、龙宫住下来了。
这些资料,都是东巴经对“巴格图”的来源所作的记述。如果我们把以上资料加以复原,再根据“麽些人(旧指纳西族)以十二属相排列方位,龙当居东南方。……牛列于东北方,故画一牛之座位以之指明东北之方位。……羊当居西南方,故画一羊之座位,以之指西南之方向。……狗当居于西北方,故画一狗之座位,以之指西北之方向”等记载,便可绘制出这样一个“巴格”图(图见下页):
这个“巴格图”,从内容和结构讲,虽然不算严密和完备,但它称得上是古代纳西族人民的一个形象生动的、绝妙的世界图式。照这个图式,青蛙的头、尾、四肢和肚腑代表世界;世界的东南西北中就像一个青蛙体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威五行是这个整体的骨架,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内的世界的东西都包括在这个骨架中。根据前面所引述的资料和图式的实际形象,可以看出这个图式包含着如下内容。
(一)精威五行与空间五方相配
先看这幅“巴格图”的四周,上下左右各画有一个大一点的象形文字,上边的象形文字写作:,纳西语读“火古罗”(ho33 gv33 lo31)。这是个代表“水头”的象形字。在纳西族的观念中,水头在上方,上方指北方。所以这个字的读音所表示的实际含义便是“北方”。下面的象形文字写作:,读“依亦蒙”(ji33 t'33 m31)。这是一个表示“水尾”的象形字。在纳西族的观念中,水尾在下方,下方指南方。所以这个字的读音所表示的实际含义便是“南方”。左边的象形文字写作:,读“尼咩古”(i33 mei33 gv31)。这是一个表示“太阳落”的象形字。在纳西族的观念中,太阳落的方向是西方,所以这个字的读音所表示的实际含义便是“西方”。右边的象形文字写作:,读“尼咩突”(i33 mei33 t'v33)。这是一个表示“太阳出”的象形字。在纳西族的观念中,太阳出的方向是东方,所以这个字的读音所表示的实际含义便是“东方”。再看“巴格图”的中间,是一只青蛙,肚腑在正中间,它代表“中央”。从空间上讲,正好有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蛙之肚腑中央这样五个方位。再看“巴格图”中间的青蛙体,蛙头向下,嘴朝南方吐出一团火;蛙尾向上,屁股朝北排出尿水;蛙身在中间,其身色黄,代表黄土;蛙身上横穿着一支箭,箭杆是木制的,木制的箭柄在右边;箭头是用白铁制的,白铁制的箭头在左边。这样,正好有了火、水、土、铁、木五样。以精威五行与五方相配,在空间上正好得出了上北,水居(上方)北方;下南,火居(下方)南方;左西,铁居(左方)西方;右东,木居(右方)东方;中土,土居(中间)中央的配合格式。
(二)五色与精威五行和五方相配
在“巴格图”中,把青、白、红、黄、黑五色也配入精威五行和五方之内。这里顺便说一句,今人周汝诚所著《巴格图说明》一书中所仿制的“巴格图”原为彩色图。照彩色“巴格图”来理解,朝南的蛙头之所以嘴中吐出火,除了说明南方属火之外,还说明火为红色,南方色红。朝北的蛙尾排出尿水,除了说明北方属水之外,还说明水色黑,北方色黑。朝东的箭柄是用木制的,木的颜色是青色,所以东方属木,其色青。西方的箭头是用白铁制的,铁的颜色是白色,所以西方属铁,其色白。蛙体在正中间,蛙之肚腑代表土,土的颜色是黄色,所以中央属土,其色黄。这样,根据“巴格图”的具体形象和实际含义,以精威五行和五方五色相配合,正好得出东方属木,木色青;南方属火,火色红;西方属铁,铁色白;北方属水,水色黑;中央属土,土色黄的配合格式。
(三)精威五行、五方与十天干相配
据东巴经记载和有关学者的研究,纳西族人民很早就已使用干支纪年法。在“巴格图”中,便已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与精威五行配合起来了。不过,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在纳西族的词汇中并没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名字。前面所提到的“东方甲乙木的方位”等语,其实乃是借用汉族文化对纳西族文献所作的意译。那么,这十天干在纳西语中究竟怎样表述?它与精威五行又是怎样配合的呢?从“巴格图”来看,纳西族是把精威五行中的每一行各分为阴阳二性,然后使之转变成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应的十个天干的。
先看“巴格图”的最外边,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中间为中央为序,在标有“火古罗·北方”、“依赤蒙·南方”,“尼咩古·西方”、“尼咩突·东方”和“中央”的象形文字的左右都各标有两个小的象形文字。北方的小象形文字写作:。这四个字中,第一和第三个字是“水”的象形字,读作“几”(di31),意即“水”;第二个字为“男性性器之形”,读作“铺”(p'v33),意即“雄”或“公”,亦即“阳”,j第四个字为“女性性器之形”,读作“咩”(mei33),意即“雌”或“母”,亦即“阴”;这四个字,分读两句,第一、二两个字连读作“几铺”(di31 p'v33),意即“阳水”;第三、四两个字连读作“几咩”(di31 mei33),意即“阴水”。前面说过,纳西语中并没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干的名称,而只有将精威五行各分阴阳的称法。这里所谓“阳水”、“阴水”,正等于十天干中的壬和癸。再看南方的小象形字,写作:。第一和第三个字是“火”的象形字,读作“咪”(mi33),意即“火”;第二和第四个字即前面所说的“雄”、“雌”。这四个字分别读作“咪铺”(mi33 p'v33)、“咪咩”(mi33 mei33)。所谓“咪铺”(mi33 p'v33),意即“阳火”,等于十天干中的丙;“咪咩”(mi33 mei33),意即“阴火”,等于十天干中的丁。西方的小象形宇写作:。第一和第三个字形似铁斧,是“铁”的象形字,读作“署”(u31),意为“铁”;第二和第四个字的读音和含义同上。这四个字分别读作“署铺”(u33 p'v33)、“署咩”(u31 me33)。所谓“署铺”(u33 p'v33),意即“阳铁”,等于十天干中的庚;“署咩”(u31 me33),意即“阴铁”,等于十天干中的辛。东方的小象形字写作:。第一和第三个字是“木”的象形字,读作“森”(ser),意即“木”;第二和第四个字的读音和含义同前。这四个字分别读作“森铺”(sər33 p'v33)、“森咩”(sər33 mei33)。所谓“森铺”(sər33 p'v33),意即“阳木”,等于十天干中的甲;“森咩”(sər33 mei33),意即“阴木”,等于十天干中的乙。中央的小象形宇写作:。第一和第三个字是“土”的象形字,读作“指”(t33),意为“土”;第二和第四个字的读音和含义同前。这四个字分别读作“指铺”(t33 p'v33)、“指咩”(t33 mei33)。所谓“指铺”(t33 p'v33),意为“阳土”,等于十天干中的戊;“指咩”(t33 mei33),意为“阴土”,等于十天干中的己。至此,根据“巴格图”所标注的象形文字和它的实际含义,便可还原出这样一个配合格式:东方属木,其色青,其日阳木(甲)、阴木(乙);南方属火,其色红,其日阳火(丙)、阴火(丁),西方属铁,其色白,其日阳铁(庚)、阴铁(辛);北方属水,其色黑,其日阳水(壬)、阴水(癸);中央属土,其色黄,其日阳土(戊)、阴土(己)。
(四)十二地支配精威五行
根据有关东巴经记载,纳西族还以十二属相代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并将精威五行各分阴阳与十二地支相配,使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配合形成最小公倍数——六十,用它来作为推算六十花甲年的周期。与此同时,还将十二地支与空间方位相配。
关于十二地支和空间方位的配合,在东巴经《十二生肖的来历》中有这样一段十分有趣的记载:“原来十二属相互相争执,谁都想当岁首,不愿当岁尾。于是,‘里布本马’便让他们去横渡美令思吉河(据说是今木里县境的无量河),谁过得快谁是岁首,依次排定。本来水牛过得快,但狡猾的老鼠咬住牛尾巴,水牛疼痛一甩尾巴,反而把老鼠最先甩到岸上。结果老鼠为岁首。依次到河岸上的是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照这个顺序,他们各占了自己的位置。”“后来十二属相还互相纷争:鼠与马相冲突,牛与羊相冲突,虎与猴相冲突,狗与龙相冲突,猪与蛇相冲突。于是,由‘英什恒丁’来分判:虎兔住东方,蛇马住南方,鸡猴住西方,猪鼠住北方,狗住西北方,龙住东南方,牛住东北角,羊住西南角。从此便按照各自的位置住下来了。”根据这个传说,“巴格图”便把空间划分为十二宫,然后把十二地支配进去。“巴格图”的最外一圈,就表示这个配合图式。从该图标有“火古罗·北方”右边的第一小格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第一个图像是鼠,属于鼠位,在正北方,属于子宫;第二图是牛,位在东北隅,属于丑宫;第三图是虎,位在东方,属于寅宫;第四图是兔,位在正东,属于卯宫;龙在东南隅,属于辰宫;蛇在正南方,属于巳宫;马在正南方,属于午宫;羊在西南方,属于未宫;猴在正西方,属于申宫:鸡在正西方,属于酉宫,狗在西北隅,属于戌宫;猪在正北方,属于亥宫。
十二属相和精威五行是怎样配合而形成六十序数的呢?原来纳西族也是把精威五行各分阴阳与十二地支相配的。照这个原则推论,便可以列出如下格式来:
另外,古代纳西族还将五神、五东巴、五种民族等许多东西与精威五行和五方相配。不过这些没有在“巴格图”中标注出来,大都是从有关的象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东巴经的记载中反映出来的。
如用东巴和五行与五方相配,则东方属木,其东巴为“格且称补”(gə31 ts'e55 ts'e55 bu31);南方属火,其东巴为“生日米格”(se55 r31 mi31 gu33);西方属铁,其东巴为“那生冲陆”(na55 se33 t'u33 lu31);北方属水,其东巴为“古生口巴”(gv31 se33 k'ə33 pa31);中央属土,其东巴为“松余近古”(so33 yu31 ti33 gv33)。
如以五神配精威五行和五方,有如下五个特殊的象形文字可作说明。
①:这是一个表示“东方”、“木神”的象形字。把此字分解开来,左边的小字读作“尼咩突”(i33 me33 t'v33),意即“太阳出”,亦即“东方”;中间是一个大神的形象,读作“恒登”(he33 d31),意即“大神”;右边的小字读作“森”(sər33),“木”。把这个字连缀起来,读作“尼咩突森恒登”(i33 mei33 t'v33 sər33 hei33 d33),其意即“东方属木大神也”。
②:这是一个表示“南方”、“火神”的象形字。左边的小字读作“依赤蒙”(ji33 t33 m31),意即“南方”;中间为“大神”,读音和含义同前,右边的小字读作“咪”(mi33),意为“火”。此象形字连读作“依赤蒙咪恒登”(ji33 t33 m31 mi33 hei31 d33),其意即“南方属火大神也”。
③:这是一个表示“西方”、“铁神”的象形字。左边的小字读作“尼咩古”(i33 mei33 gv31),直译作“太阳落”,意即“西方”;中间的字读音和含义同前;右边的小字读作“署”(u31),意为“铁”。此字连读作“尼咩古署恒登”(i33 mei33 gu31 u31 hei33 d31),意即“西方属金(铁)大神也”。
④:这是一个表示“北方”、“水神”的象形字。左边的小字读作“火古罗”(ho33 gv33 lo31),意即“北方”;右边的小字读作“几”(di31),意即“水”。此字连读作“火古罗几恒登”(ho33 gv33 lo31 di31 hei33 d31),意即“北方属水大神也”。
⑤:这是一个表示“中央”、“土神”的象形字。左边的“大神”头上的字读作“美”(m31。),意为“天”;“大神”下面的字读作“堆”(dy31),意为“地”,这两个字连读作“美能堆吕古”(m33 nei31 dy33 ly51 gv33),意为“天和地中间”,亦即“中央”。右边的小字读作“指”(t33),意为“土”。整个字连读作“美能堆吕古指恒登”(m33 nei31 dy31 ly51 gv33 t33 hei33 d31),意即“天地之中央属土大神也”。
以上所述,是东巴经记载中经常提到的,并按精威五行和五方分配的五位大神。它们在空间方位上的分配是:东方属木,其神为木神;南方属火,其神为火神;西方属铁,其神为铁神;北方属水,其神为水神;中央属土,其神为土神。
在有关的象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东巴经的记载中,还根据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铁、北方属水、中央属土的原则,把汉族、白族、藏族、蒙古族和纳西族这五个民族也同精威五行和空间五方配合起来。这种分配可以如下四个特殊的象形字来说明。
①:此字左边是一人戴帽之形,读作“哈巴”(ha33 ba31),“此为汉人也”。右边的小字是“木”的象形字,读作“森”(sər33)。为什么画一个“汉人”要搭配一个“木”字呢?据说“哈巴”(汉族)“旁边画一木有二用途,一表意,指‘东方’,东方属木也;一表音,读‘森哈巴’(sər33 ha33 ba31),仍为属于木方之汉人也。”换句话说,因为东方属木,汉族居住在东方,所以汉族属木,故称“森哈巴”。
②:此字左边画一人坐形,头戴特殊头饰,读作“勒布”(lei33 bv33),“为民家人(即今之白族)”。右边是一个“火”的象形字,读“咪”(mi33),意为“火”。这两个字连读作“咪勒布”(mi33 lei33 bv33),直译为“火白族”。为什么“白族”要加一个“火”字呢?这是因为白族居住“在麽些(旧指纳西族)之南方也”。而南方属火,所谓“火白族”,就是白族居住的方位是属火的南方。
③:此字左边是一人头戴大皮帽的坐形,读作“古宗”(gv33 dz31),意为“古宗人也(旧指藏族)”。右边是“铁”的象形字,读作“署”(u31)。这个字连读作“署古宗”(u31 gv33 dz31),意即“铁藏族”。为什么“藏族”要加一个“铁”字呢?据说这是因为“西方属于铁方”,而“昔日古宗(藏族)人居住在麽些(纳西族)人之西方也”。
④:此字左边是一人戴帽、帽插一束小米之形,读作“郭洛趣”(ko33 lo31 t'y51),据说旧“指现在青海南部的郭洛番人(或今之蒙古族)”。右边的小字读作“几”(di31),意为“水”。此字连读作“几郭洛”(di31 ko33 lo31),意即“水郭洛”。为什么“郭洛人”(蒙古族)要加一个“水”字呢?这是因为北方属水,以“水”加“郭洛人”,即“指其(郭洛人)居住在北方也”。
至于纳西族的居住处在精威五行和五方中的分配,则不见有专门的象形文字。不过,根据有关东巴经的记载,古代纳西族“自以为居天地中央,观其四至:东为汉人,南为民家(白族),西为藏人,北为郭洛。”所以,东巴经凡是记述这五个民族分布的地方,几乎都是按照汉族居属木的东方、白族居属火的南方、藏族居属铁的西方、蒙古族(郭洛人)居属水的北方、纳西族居属土的天地中央的原则分配的。《东嗯古模·超荐寿星美令东主》一书就是典型的例子。该经书在谈到要把人类始祖“美令东主”的灵魂招回来时就说:“东主灵魂呀,不留东方属木汉族的地方,又把他招回来;不留南方属火白族的地方,又把他招回来;不留西方属铁藏族的地方,又把他招回来;不留北方属水蒙古族的地方,又把他招回来;不留中央属土的纳西人的地方,又把他招回来。”
以上所述是“巴格图”中关于精威五行说的一个基本轮廓。因为“巴格图”是东巴经师凡唸经时都要铺在地上、先用竹片敲击三下的一种神图”,所以它在东巴经师的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东巴对“神图”的内容还有一套极其复杂的推演和使用方法。可惜的是,对它的推演方法目前未见有专门的经书记载。据东巴经师讲:昔日东巴学经时,老师未必将己艺全部传给徒弟,徒弟也难以穷尽其师之所能。“巴格图”中精威五行和其他事物的配合以及究竟怎样推演,今日的东巴经师大多已不能明晰地表述。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明显的,即“巴格图”中精威五行说的说理和配合形式与汉族的阴阳五行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古代汉族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哲学学说。这种学说企图把客观现实中复杂多样的事物,归结为由金、木、水、火、土五种东西所构成,并用这五种东西的运转来说明历史的发展和王朝的兴替。这种学说,早在殷周之际就已出现。到了春秋时代,有些占星家便把这种学说用于占卜。战国时代,这种学说已经发展出比较完整的体系,有了专门研究和宣传这种学说的阴阳五行家,并有许多种专门的文献资料传世。
前面说过,“巴格图”中的第一个内容是精威五行配五方。其实,以五行配五方,汉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汉以来也极为流行。两汉今古文经师以及道家学者都有这种说法。汉族阴阳五行家认为,木在东方,火在南方,金在西方,水在北方,土在中央。比如《淮南子·天文训》就说:“东方,木也。……南方,火也。……中央,土也。……西方,金也。……北方,水也。”《管子·四时》篇也说:东方属春,属木,南方属夏,属火;中央属土,西方属秋,属金;北方属冬,属水。《礼记·月令篇》在谈到五行与空间的配合时,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春秋繁露》中也说:“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生春气,火居南方面生夏气,金居西方而生秋气,水居北方而生冬气,……土居中央,谓之天润。”这些都是企图用五行所具有的属性及其相互作用去说明四季节气的产生和变化,其中的附会之处,不必多论。倒是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即“巴格”图中精威五行与五方的配合格式,与上述的配合格式是一样的。这说明,古代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说与古代汉族的五行说有着密切的关系。精威五行配五方就是对汉族五行五方说的一种直接借鉴。不过,这种借鉴并不是生硬的照搬,特别是采用“巴格”图和用象形文字标注精威五行和五方的作法,比汉族的纯粹文字说明就形象、生动、具体得多了。
另外,古代汉族的阴阳五行说又根据五行和八卦与五方的配合运转来说明季节气候的更替。同古代汉族将八卦分配于八方一样,“巴格图”也将八卦与精威五行以及空间和时间的运转配合起来。只是这种分配过于繁琐,前面未加分析。但根据记载,纳西族认为“乾位系西北隅,坎位系正北方,艮位系东北隅,震位系正东方,巽位系东南隅,离位系正南方,坤位系西南隅,兑位系正西方”。据说,用“巴格图”的配合图式可以推算一年的阴阳盛衰和四季的节气变化。至于怎样结合精威五行进行推算,则已无从考索。《易传·说卦》说:“万物出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悦)也,故曰说言乎兑。……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经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这与东巴经的说法不仅极其类似,而且是完全一致的。照这个说法,震位于正东,于时为春;巽为东南,于时为春夏之交;离为火,位正南,于时为夏;坤为西南,于时为夏秋之交;兑为正西,于时为秋;乾为西北,于时为秋冬之交;坎为正北,于时为冬;艮为东北,于时为冬春之交。万物都由季节的变更或隐或出。
“巴格图”的第二个内容是精威五行和五方五色相配。以五行配五色,在我国战国时代也早已存在。照当时阴阳五行家的说法,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颜色。青是五行中“木”的颜色,在东方;白是五行中“金”的颜色,在西方;赤是五行中“火”的颜色,在南方;黑是五行中“水”的颜色,在北方;黄是五行中“土”的颜色,在中央。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的重要著作《月令》中,就是按照“春木,色青;夏火,色赤、秋金,色白、冬水,色黑、中央土,色黄”的格式,把五色与五行和四季相配合的。在《吕氏春秋》一书中,更用这种配合作为解释历史朝代更替的根据。如说:“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徒于土。”由此可见,“巴格图”以精威五行配五色,其具体分配和汉族完全一致。至于怎样说明,如何运用,东巴经中则不见记载,只不过是在“巴格图”中把它形象具体地标注出来而已。
“巴格图”的第三个内容是精威五行和五色配十天干。以五行五色和十天干相配,也是阴阳五行家神秘术数中早已经有的。例如,在《墨子》一书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墨子北去齐国,碰到一个占卜日子吉凶的“日者”。“日者”说:上帝今天在北方杀黑龙(北方属水,色黑),先生您的脸色黑,不能去北方。墨子不听“日者”的话,还是向北走。到了淄水,过不去,又转回来。“日者”便说:我本来说您不可能往北边去。墨子回答说:同是一个淄水,南边人过不到北边,北边人过不到南边。脸色有白有黑,怎么都过不去呢?“而且照你的说法,帝以甲乙日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日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日杀白龙子西方,以壬癸日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淮南子·时则训》等书里,也是按照东方木,木色青,其日甲乙等格式进行分配的。如说:“孟春之月(正月),……其日甲乙,……其神句芒(木宫之神)”。“孟夏之月(四月),……其日丙丁,……其神祝融(火官之神)”。“孟秋之月(七月),……其日庚辛,……其神蓐收(金宫之神)。”“孟冬之月,……其日壬癸,……其神玄冥(水官之神)。”“季夏之月,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
以上记载,说明纳西族的精威五行和五色、十天干的配合,与古代汉族“日者”所谓“东方”、“龙”、“色青”,其日“甲乙”之类的方术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纳西族把精威五行各分阴阳二性用以代替十天干。而对十天干的称法则“不曰甲,而曰阳木;不曰乙,而曰阴木;不曰丙,而曰阳火;不曰丁,而曰阴火;不曰戊,而曰阳土;不曰己,而曰阴土;不曰庚,而曰阳铁;不曰辛,而曰阴铁;曰壬,而曰阳水;不曰癸,而曰阴水”。
此外还要顺便指出的是,藏族历史上也曾采用过干支纪年法,并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配在五行当中。十天干,藏族也同样“以五行(vbyung-ba-lnga,或叫khams lnga)各分阴阳来对应”。用十二地支配五行,也同样是把五行各分阴阳然后与十二地支相配,使之分别对应为阳木鼠、阴木牛、阳火虎、阴火兔、……阳土马、阴土羊、……阳水猪、阴水猪等。如“十二地支,藏历称为十二属相(loreags-bcu-gnyis),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配合其最小公倍数即为六十,藏历称这一周期为饶迥(nab—byung),‘饶迥’始于公元1027年(丁卯),现今为第十六个饶迥。如今年己未年,藏历称之为‘第十六饶迥之阴土羊年’”。这和纳西族以精威五行划分阴阳而对应出阴木、阳木、阴火、阳火等十天干,而与十二属相对应出阳木鼠、阴木牛、……阳水狗、阴水猪等六十个序数的作法是相同的。所以我们推测,纳西族以精威五行配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方法,除与汉族以五行配十天干的方法有关系外,很可能还与藏族的文化有密切关系。
“巴格图”中的另一个内容是精威五行配五神。五行配五神,汉族在春秋时代早有此说。如晋国太史蔡墨在对魏献子的答话中就说:“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木宫之神),火正曰祝融(火官之神),金正曰蓐收(金官之神),水正曰玄冥(水官之神),土正曰后土(土官之神)。”《淮南子·天文训》中又有五帝五神配五行五方之说。如说:“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纳西族象形文字中所标注的“东方木大神”、“南方火大神”、“西方铁大神”、“北方水大神”、“中央土大神”,其分配原则和汉族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五行五方神相配之说是一样的。另外,这种以五神分掌五行五方的神秘作法,在纳西族地区一直流行到解放前。如永宁纳西族地区每年“正月初八日为永宁喇嘛大寺跳神之期。……跳神时要装扮五个五方神,所戴之面具,为青黄赤白黑五色,其服饰如其面具之色,……各依其方位,翘足跳跃,……戴青色面具,穿青衣者,东方神也。戴红色面具,穿红衣者,南方神也。戴白色面具,穿白衣者,西方神也。戴黑色面具,穿黑衣者,北方神也。戴黄色面具,穿黄衣者,中央神也”。藏传佛教是纳西族地区较为流行的宗教,它和纳西族的原始东巴教从来就是相互渗透的。所以纳西族的精威五行、五方、五色、五神相配说,当与藏传佛教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此外,象形文字和东巴经中还有精威五行和五方配五东巴之说。东巴,在古代纳西族的心目中,既是民间宗教祭祀的主持者,又是人神两界的沟通者。把五东巴分配进精威五行和五方之内,当是古代纳西族根据自己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事实而把精威五行神秘化和术数化的配列方法加以扩大化的一种结果。
精威五行配列体系中的最后一项内容,是把精威五行和五方与五族,即汉族、白族、藏族、蒙古族和纳西族相配合。这种奇特的配合方式,在汉族五行配合体系中殊为少有。所以,这种配合应当有它自己的特殊来源。通常认为,这种配合是以五个民族居住的地方为根据的。即以纳西族为中心,藏族位于属铁的西方,蒙古族位于属水的北方,汉族位于属木的东方,白族位于属火的南方。但考之以现在各民族居住的方位,这种说法也并非完全准确。或许这是以远古时代的居住情况为根据的。那么,远古时代又以什么为中央点而分列出四方来呢?在东巴经记载中,是以一座叫做“茹罗”(又译作‘居那若罗’)的“神山”为中心点的。如东巴经《鲁般鲁饶》中就说:“很古的时候,人类都从居那若罗神山迁徙下来。”人类在迁徙之前,其分布是:“茹罗神山的东方,……木命的汉人千千万万住在那里。……茹罗神山的南方,……民家(白族)的儿女们住在那里。……茹罗神山的西方,……古宗(藏族)的祖公祖婆住在那里。……茹罗神山的北方,……郭珞(又译‘郭洛’,据说指青海地方之郭洛番人,亦即蒙古族)何朴秋人(不知何种民族)在那里居住。……茹罗神山天地之中央,……由盘种人(纳西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人)、麽些人(纳西族)、西番(即普米族)和武种人(不知何种民族)千千万万地来住起,……”这里所说的“茹罗神山”,有说是佛教中所说的须弥山,也有说是昆仑山的。究竟是什么山,已难以确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当古代纳西族用精威五行来排列宇宙间事物包括五种民族的方位的时候,五种民族的分布当早已成为定局。另外,从这一点也可以知道昔日纳西族的分布中心,并不在今日的丽江,而在丽江以北很远的某个地方,亦即以“茹罗神山”为中心的地带。当然,到底是什么地方,还希望历史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在对“巴格图”精威五行说与汉族五行说作初步对比之后,我们便可以发现,“巴格图”精威五行的配合体系,和汉族阴阳五行家的配合体系在原则上、方法上乃至内容上基本上是相同的。较明显的是以精威五行配合五方、五色、五神、十天干等。这些在《礼记·月令篇》中都有。而《月令》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料,都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的作品。因此,我们有理由设想,“巴格图”精威五行的世界配合体系和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的阴阳五行说有着同源关系,有些内容甚至可以说就是从一个共同的原始说法衍化而来的,虽然这个原始说法已无从考索,甚至二者的内部关系目前也无确切的文献可征。但我们如果从民族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这种设想也并非是无稽之谈。
纳西族属于汉藏语系藏彝语族。据有关汉文献记载,属于藏彝语族的民族,其文化和族源属于我国古代的古羌戎族群或叫古氐羌族群。纳西族先民同属于古氐羌族群,旧称“摩沙”、“麽些”等,其历史约有两千年的线索可寻。“麽些”是自唐以来的称法。“摩沙”是汉晋时代的称法,最早见于晋朝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古代“犛、氂、髦、猫,并与摩字同音,而摩沙之‘沙’,在其族语(指纳西语)中为‘人’或‘族’”。所以,所谓“摩沙”,即导源于两汉时代分布于雅砻江流域的“旄羌”。“旄羌”属古羌戎族群。古羌戎原居住于黄河上游的赐支河、湟河一带的广阔地区。约当公元前384年至前362年(秦献公在位时),古羌戎中有一支,由于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嶲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摩沙之名”则“与旄羌同”。但古代“旄羌”分支不止一支,按《后汉书》记载:“牦牛、白马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而“摩沙”既以“旄羌”得名,“则摩沙盖为旄羌中的一支”,亦即“旄牛羌”,“麽些”既来源于“摩沙”,“摩沙”又来源于“旄羌”,而“旄羌”又是古“羌戎”中的一支,所以,纳西族属于古氐羌族群的遗族。远古时代,古羌人是很强大的民族,他们的文化是很发达的。可惜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大多湮没无闻。秦国崛起西北后,部分羌人便向四处迁徙,而今日的纳西族,其先民是起源于秦献公时代“附落而南”迁至岷江上游,然后西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地带定居的古羌人的后裔,如此说来,纳西族原始精威五行说当是古代羌人的古老文化之一。而汉族阴阳五行说很多地方又与精威五行说相同。因此可以认为,汉族的五行学说很可能与古羌人的文化同出一源。只是古代纳西族在传承这种学说时,把它与自己的宗教和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并由东巴经师逐渐把它用象形文字写进东巴经书中,因而顽强地保存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点罢了。当然,这种传承并非是简单的复述,而是结合纳西族的认识和特点,进行了符合于自己文化传统的传承。比如,用自己民族所特有的象形文字,采取“巴格图”的形式把精威五行的世界配合体系形象地描绘出来,在这个配合体系中,又把东巴、五种民族等也配合进去,就带有纳西族所独有的特点了。
汉族的五行说,是一种力图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去说明整个世界的学说。这种学说,有用于解释最初的世界和万物的来源的,有用于说明天道地道的,也有用于说明人道和解释政治生活的,等等,它几乎是一种无所不包的万能学说。原始精威五行说在古代纳西族的精神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从东巴经记载来看,这种学说除了用于“巴格图”进行占卜之外,还有用于解释世界和万物起源以及自然现象和自然变化的;有用于古代战争的;也有用来解释人体的构成、人间的婚丧嫁娶的,等等。在这些应用中,反映着原始精威五行说的一些特点。
首先,从思想认识的角度用精威五行解释世界及万物来源的,在东巴经中,有如下几段较为连贯的记载:
在很古的时候,天和地还没有开辟,太阳、月亮、……星、宿、……树木、沟壑、石头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先从上面(高空)出了佳声,从下面出了佳气。佳声佳气结合变化,出现了最初的阴阳五行(精威五行)。五行来化育,……出现了白晃晃的天、地、日、月、星、辰,出现了白色的山川和大海。
最早的时候,天和地、日和月、恒星和行星,……木同石、山同岩、水同沟、岩同湖都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先由天上方出了一团声,由地下出了一团气。声同气来变化,……有了(精威)五行。从那儿(精威五行)生出了绿蛋、黄蛋、花蛋这三个。……绿蛋来变化,……生出“海宜跋达”神树;……花蛋变化,生出“巨那茹罗”神山;……黄蛋变化,生出“则则海卢”大神石,……
在天和地还没有奠定的时候,……在上方出了佳音,在下方出了佳气。佳音佳气结合变化,出现了一滴白露,白露变化,出现了一个白蛋,白蛋变化,有了“精威五样”(木、火、铁、水、土)。五样变化,出现了白、黑,绿、黄、红五股风。五股风变化,有了白云、黑云、绿云、黄云、红云五种云。五种云变化,出现了白、绿、黑、黄、红五个蛋。白蛋作变化,出现了白天、白地、白太阳、白月亮、白星、白辰、白山、白川、白树、白石,……自犏牛、白牦牛、白马,白羊,……绿蛋变化,出现了绿天、绿地、绿太阳、绿月亮、绿山、绿树、绿水、绿石,……绿犏牛;绿牦牛、绿马、绿羊,……黄蛋变化,出现了黄天、黄地、黄太阳、黄月亮、黄山、黄水、黄树、黄石,……黄犏牛、黄牦牛、黄马、黄羊,……红蛋变化,出现了红天、红地、红太阳、红月亮、红山、红川、红树、红石、……红犏牛、红牦牛、红马、红羊,……黑蛋变化,出现了黑天、黑地、黑太阳、黑月亮、黑星、黑辰、黑山、黑川,……黑犏牛、黑牦牛、黑马、黑羊,……
以上三段记载,前半部分说的未有天地之前,先有“气”、“声”,由“气”、“声”发展变化,产生出“白露”乃至精威五行。这是纳西族东巴经中用以说明世界形成之前的状况和世界形成时所惯用的表述方法。在古代纳西族看来,世界包括精威五行在内,其本源是“气”、“声”。这是古代纳西族所坚持的一种以“气”、“声”为世界本源的学说。这种学说与汉族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所坚持的“气”为万物本源的唯物主义学说颇相近似。后半部分所说的由于精威五行的变化,产生了不同颜色的“五股风”、“五种云”和五种不同颜色的天地万物,这也是古代纳西族力图寻求世界万物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一种努力。为什么前面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气”、“声”,而又要把诸如天地日月风云、直到生物界的牛、马、羊划分为不同颜色的五类,然后把它们的产生说成是精威五行的变化发展呢?显然,在古代纳西族的观念里,世界上五光十色、种类繁多的事物,光用“气”、“声”是很难说明的。所以,在“气”、“声”之下,又分化出精威五行来。用精威五行去说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这比单纯从“气”、“声”中去寻找统一,其内容要丰富、实在和具体得多。这种力图用精威五行来说明万事万物的繁衍发展,自然是牵强附会,不科学的。特别是把精威五行中的“五”加以术数化并进而把精威五行的配列体系任意扩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神秘主义。但是,这里面却不仅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鲜明地表现了古代纳西族人民在寻求世界统一时所表观的高度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不能不说是十分可贵的。
古代纳西族还把精威五行应用在军事行动上。在这方面,反映古代纳西族部落战争的东巴经《懂述战争》是一篇重要的文献。
该书对于古代纳西族的部落争战和精威五行在战争中的应用是这样记述的:“述部落在九座大山上修筑了九十九道防线。在木的东方,修筑了东方堡垒,有一个魔王叫‘当饶吉补’,领着九个木鬼,修了九个木垒,开辟了九个木地,有九个木鬼来把守。懂部落的兵马千千万万,杀向述部落,杀死了‘当饶吉补’,杀死了九个木鬼。所有称能的木魔,都用铁来降住。在火的南方,有一个叫做‘时知吉补’的魔王,领着九个火鬼,修了九座火垒,辟了九个火地。懂部落的兵马杀向述部落,攻破了九座火垒,杀死了九个火鬼。述部落厉害的火,用水来尅制。在铁的西方,有个魔王叫做‘楞欺斯普’,领着九个铁鬼,设了九座铁垒,修了九个铁寨,九个铁鬼来把守。懂部落的兵马杀向述部落,攻破了九座敌垒和九个敌寨,杀死了九个铁鬼。铁鬼虽然厉害,用火可以尅制。在水的北方一面,有一个‘奴祖吉补’魔王,领着九个水鬼,建了九座水堡垒,辟了九个水寨,有九个水鬼来把守。懂部落的兵马杀向述部落,攻破了九座敌垒和九个敌寨,杀死了九个水鬼。水鬼虽然厉害,可以用土来尅制。在天地中央,有九个土鬼,筑了九个土垒和九个土寨,有九个土鬼来把守。懂部部落的兵马杀向述部落,攻破了九座敌垒和九个敌寨。土鬼虽然厉害,可以用水来尅制。”
这个记载中,所谓“魔王”、“木鬼”、“火鬼”、“铁鬼”、“水鬼”、“土鬼”,乃是古代纳西族把人和精威五行加以神鬼化和神秘化的说法,这一点可以不论。但有两点很值得注意:第一,所说木的东方有木堡垒、木寨、木鬼,火的南方有火堡垒、火地、火鬼,铁的西方有铁堡垒、铁寨、铁鬼,水的北方有水堡垒、水寨、水鬼,中央有土堡垒、土寨、土鬼,这种原始的军事设置和军队组织,明显是精威五行配列原则在军事上的运用。第二,所说“称能的木魔都用铁来降住”,“厉害的火用水来尅制”,“厉害的铁鬼用火来尅制”,“厉害的水鬼可以用土来尅制”,“厉害的土鬼可以用水来尅制”,正是精威五行相胜或五行相尅的道理。但对于后两项为什么说土能胜水,水又能胜土,却没有作出解释。这说明在纳西族的精威五行学说中,五行相胜或五行相尅说还不够完备,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相胜说和《春秋繁露·五行相胜》中所讲的“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是基本一致的。虽然我们还不清楚纳西族的精威五行相胜说与汉族五行相胜说究竟存在着什么直接关系。
在东巴经记载中,我们还发现古代纳西族把精威五行相胜的原理在民间一些宗教仪式上的运用。如在一本迎请和祭祀祖先神灵的东巴经里,当谈到不能让阴间世界的恶鬼、野鬼干扰祖先神灵时就说:
“主人这一家(即举行祭祀祖先神灵的人家),……要用双手将粮食挑撒出去,施给众鬼们;……要用铜器铁器把粮食挑撒出去,施给众鬼们,……让它们(众鬼)滚开。东方的木门要用铁来关闭,南方的火门要用水来关闭,西方的铁门要用火来关闭,北方的水门要用土来关闭,天和地中间的土门要用铁来关闭。”
《祭拉姆道场趣英拉姆结尾经》中又说:
东方的木可以用铁砍倒,让铁去砍死东方的毒鬼和仄鬼。南方的火可以用水淹灭,让水去淹死南方的臭鬼和知鬼。西方的铁用火可以溶化,让火去烧死西方的呆鬼和老鬼。北方的水可以用土覆盖,让土去覆盖北方的情鬼。天地中央的土用石来相压,让石去压死中央的猛鬼和恩鬼。
这两段运用在宗教仪式上的记载,从精威五行的分配来讲,仍然是精威五行配五方的组合体系的直接引用。从精威五行相胜说来讲,虽然它的排列和汉族的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各段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但第一段记载中所谓铁关闭木门、水关闭火门、火关闭铁门、土关闭水门、铁关闭土门,也还是依照精威五行相胜的原则分配的。而第二段记载,除了把精威五行按照相胜顺序排出来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反映出:古代纳西族对精威五行相胜的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对铁可以砍倒木、水可以浇灭火、火可以冶炼金属、壅土可以覆盖水等现象的实践和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这种精威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古代纳西族人民为认识世界本质所作的顽强努力,具有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因素。但是,这种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又由于古代纳西族把它运用到各种宗教仪式上,用它来说明神鬼世界也可以相互尅制,因而蒙上了一层原始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
另外,我们从东巴经里还发现了古代纳西族用精威五行解释人之生死的零星记载。这些记载,基本上都是从为死者超度亡魂时所念颂的经书中反映出来的。如在《祭拉姆道场火化灶里杀鬼经》里,当追忆到人类始祖的来源时就说:
很古的时候,束族(按:即远古纳西族的一个分支)的第一个能干的女祖先,是由精威五行相聚而生。
《祭拉姆道场烧木偶冥房经》中又说:
很古的时候,每一个死去的长辈,都是从精威五行当中变化出来。
茨依吉姆(东巴经师之妻)是由木火铁水土五行凝聚而来的。
这三段记载,虽然十分简单,但古代纳西族力图说明人是由精威五行所构成的观点则表述得非常明白。专就把人之生死看做是精威五行的变化,从而把人体看做是自然界物质的一部分这一点来讲,无疑也包含着唯物主义因素。
人生是由于精威五行的变化,那么人死又是怎么回事呢?东巴经里对这个问题也做了回答。如《吊死者分离经》中就说:
很古的时候,一切活着的(人)都是精威五样产生出来的,死的(人)也是因为精威五样而死去。
《祭拉姆道场超度趣英吉姆竖立柏木桦树丧经》中也说:
(人)生由精威五样上生,死呢,从精威五样上来死啊!
《祭拉姆道场火化灶里杀鬼经》中又说:
茨饶吉姆……生由精威五行相聚,死由精威五行消散。
这些记载,概括地回答了人之生是由于精威五行的凝聚,死是由于精威五行的消散。换句话说,在古代纳西族的观念里,认为人之生死都不过是精威五行的一种变化和运动过程。当然,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完全科学,也不一定完全符合人之生死变化过程的客观事实,但它要比那种把人之生死简单地看做是灵魂的作用的神秘主义要进步得多。
从东巴经记载里还反映出,古代纳西族还将精威五行的分配以及相胜原理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把它作为解释人间生老病痛现象的工具,同时又把它作为人间婚丧嫁娶和人们吃穿行动的规范。这种规范,有的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
比如,对于人生疾病的现象,东巴经里就有这样的解释:“精威五行互相冲犯,(人)就会发生疾病。”为了免遭疾病和躲避生活中的灾难,纳西族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严格按照精威五行的运行规律行事。所以,直到今日,在纳西族中,凡进行婚丧嫁娶等活动时,一般都要严格按照精威五行相胜等原则进行占卜选择吉日。例如,至今木里县境的纳日人(纳西族的另一种称呼)还保留着这样一种习俗,在男女说亲时,要请“达巴”祭司根据男女双方的属命推算是否可以结亲。在为死者举行超度道场时,做道场的日期也要选择在死者的属命那天。这里所说的“属命”,实际上就是看生者(或死者)在精威五行中是属于“水命”还是“火命”,然后根据精威五行相尅的原则来抉择行事。
又如,在永宁部分纳西族家庭中,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都要按照生日属命严格规定。这种规定中也充满着精威五行的色彩。如:“孩子的生日是属木的,……骑黄马好,吃黄饭好,喝黄水好。……生日是属火的,穿红衣好,吃红饭好,喝红水好,不能吃绿饭和黑饭。……生日是属铁的,穿黑衣好,吃黑饭好;吃红饭不好。……生日是属土的,穿红衣好,吃红饭好。……生日是属水的,穿白衣好,吃白饭好;吃黄饭、红饭不好。”很明显,这里的规定都是精威五行相胜说的不规则的排列,这些规定纯属于宗教和巫术迷信。不过,这些规定也有它的根据。为什么属木的孩子只能吃黄饭、喝黄水、骑黄马呢?这大概是根据中央属土、土色黄,而精威五行中的木和土不仅不相冲犯,而且木还可以胜土。因此属木的孩子的衣、食、行,都必须和属土的黄色配合起来。同样理由,因为红色是火,火胜铁,而水色是黑,水和铁不相胜,所以属铁的孩子的生活不能与属火的红色的事物相配合,而只能与属水的黑色的事物相配合。属土的孩子要吃红饭,穿红衣,这是因为红是火的颜色,土火不相胜,所以属土的孩子的生活必须和红色的事物配合。属水的孩子不能吃黄饭和红饭,而要吃白饭,穿白衣,这是因为黄色是土,红色是火,水和土相胜,水和火相胜,所以属水的孩子的生活不能与属土的黄色和属火的红色的事物相配合。而白是铁的颜色,水铁不相胜,所以属水的孩子的生活必须和属铁的白色的事物相配合。
总之,原始精威五行说渗透进了纳西族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学说力图以精威五行为基础,把空间和时间配合起来,虚构出一个世界框架,用它来解释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事物。从力图寻找世界各种事物的统一性这一点来讲,里面含有不少合理因素。但在对具体事物的解释上,特别是那种力图用精威五行相胜原理去解释人间生死祸福的做法,就包含有不少的宗教迷信。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对里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特别是那些明显的唯物主义思想)予以非难和否定,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精威五行说不可能成为纯粹的唯物主义哲学,也不可能成为纯粹的科学。同其他哲学一样,它最初不仅只能“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而且也只能在被“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就这一点来说,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古代哲学也是毫无例外的。
精威五行说,是已经纳西化了的五行学说。在纳西化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渗透在纳西族人民的思想中,成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这个学说已经成为东巴经师们的主要思想支柱,并在纳西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打下了它的烙印。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原始的精威五行说进行认真地清理和深入地研究,把它从宗教神秘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