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是各民族因袭相承的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之一。在各民族的丧葬习俗中,蕴藏着宗教、民俗以及各种原始思想观念的非常丰富的内容,是我们研究各民族社会历史各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对各民族传统的、现状的丧葬习俗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了。这个调查虽经过核实订正,但也只能算是初步素材的整理,谨供今后继续深入调查研究纳西族丧葬习俗等方面问题的参考。
根据纳西族的民间传说和大量汉文文献记载,古代纳西族曾通行火葬。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说,古纳西人“人死则用竹箦舁至山下,无棺槨,贵贱皆焚一所,不收其骨,非命死者则别焚之。”又据《光绪丽江府志稿》转明《云南通志》载:古纳西人“焚骨不葬”。又说:“亲死,男女毕集,以醉为哀,次日送郊外火化,不拾骸骨,至每年十月初旬,凡死人之家,始诣焚所拾灰烬余物,裹以松枝瘗之,复请刀巴唸夷语,彻夜再祭以牛羊,名曰葬骨。”这种火葬风俗,直沿袭到清代。但这时的火葬仪式,在各地区已经略有不同。据清《续修永北直录厅志》记载:永宁地区的纳西人,“死则剜木为棺,焚化掩埋,不塚坟”。维西一带的纳西人,据清人余庆远《维西闻见录》记载:“死无丧服,棺以竹席为底,尽悬死者衣于柩侧,而陈设所有‘琵琶猪’。头目家丧屠羊豕,所属麽些吊皆饭之。死无论贵贱,三日后舁至山,厝薪灌酥焚而弃其骨,取炭一寸瘗之,每六月五日则祭于瘗炭所,迎神于家,炙小豕祭焉,三年不复祭。”在今丽江地区,据咸丰年间丽江军民府正堂兼中甸抚彝府辛某所立“用夏变夷碑”云:“查丽江一邑,原无天水俗葬,然用火焚尸,愚夷亦所不免。”到了清朝末年,当地统治者曾屡次下令严禁焚尸,“屡经禁谕,……此风乃渐革矣”。故纳西族传统的火葬习俗,在清末以后,除永宁和少数山区仍然保存以外,大部分地区都改为木棺土葬了,而且一直沿袭至今。
以下记述的就是丽江县塔城公社依陇巴甸村纳西族木棺土葬的一般情况。
居住在丽江塔城依陇巴甸村的纳西族,凡有长寿老人的人家,在老人还活着的时候,通常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做木棺、做寿衣、准备“炊具”。
(一)做木棺
木棺,纳西语称作“忍舍几”(z33 ər31 di31),意即“长寿房”。一般来讲,家中父母只要年过半百,无论平时病否,就要为之准备木棺。如果老人到临终时还没有木棺,其儿女就会被社会视为没有出息。准备木棺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寻找棺木、开工做棺。
①寻找棺木。找棺木一般是在老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分别由儿女或老人自己到村落附近山林中进行的。在所有的木材中,视香柏树为上等棺木,红杉为中等棺木,华山松和云松为次等棺木。在使用这些木材作棺木时,观念上一般认为,只有具有一定身份和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如py31(东巴)、p'a21(巫师)、sue33(首领、头目)才能享用香柏树,而一般乡民百姓则只能选用红杉树、华山松和云松。无论何种社会地位何种身份的人,使用何种木材为棺木,事先都必须征得老人同意,或由老人自己选定。选择棺木的时间,要根据老人的年龄进行占卜测算,一般是在老人有四十九岁那年进行最好。
②开工做棺。做木棺要占卜择日。一般来讲,老人一旦年过半百,而且平日身体健康,就选择在六十一岁那年做。在纳西族的原始观念中,认为男性逢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九十七岁为灾年。还认为,因为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所以,大多数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都选择在闰年闰月间做,意即能使自己像闰年闰月一样延年益寿。无论何年何月做棺木,都必须选择在该年的某一“闭日”里开工。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每年正月丑日为闭日,二月寅日为闭日,三月卯日为闭日,四日辰日为闭日,五月巳日为闭日,六月午日为闭日,七月未日为闭日,八月申日为闭日,九月酉日为闭日,十月戌日为闭日,冬月亥日为闭日,腊月子日为闭日。有的月份有两天闭日,有的月份有三天闭日。计算闰月的闭日,哪一月闰,就以前一年的该月的闭日为准。以闰十月为例,闭日就照去年十月的戌日继续为闭日。此种计算方法,据说乃是因为地支只有十二个属相的缘故。开工时日一经测定,即可请木匠。所请木匠,须是平素与老人有交情者。如请平素与老人无交情的木匠,事先须征得老人的同意。
凡做木棺期间,主人家要以醇酒、好肉款待木匠师傅。木棺做好后,主人家要送与木匠师傅一些礼物,以示酬谢,不再另开工钱。同时要负责请大客一天。然后要举行一个“弹墨线”仪式进行盖棺。
“弹墨线”仪式,纳西语称作“多古鲁弄”(to33 kv33 lv31 lo55),意即“上木棺梁”。此种仪式的具体作法是:由主人家准备大公鸡一只,白米一升,香条五支,油灯一盏,酒器茶器各一付,现钱若干文。先将米装进升子里,然后把香油灯放在米上,置于供桌中间,再把酒器茶器摆设于供桌前端,左右放上现钱,点上香条。设备完毕,由木匠师傅将棺盖翻转过来,然后用酒器茶器祭献木匠神。祭毕,将墨线由棺盖头拉至棺盖尾,固定两端,使墨线在棺盖上成一水平,然后手提墨线中端,口中同时念道:“顺顺秀秀,美楞施空邓(ue55 ue55 y55 y55,m33 l55 33 k'u33 tər55)”,意即;“主人家顺顺利利,将天地间人类死亡的这道门关闭起来”。念毕,即将墨线弹印在棺盖上,视所弹墨线印迹的浅显以观凶吉。如果墨线印迹在棺盖上从头至尾粗黑明显,则认为主人家大吉大利,老人将延年益寿;如印迹深浅不一,且有间断,则认为主人家将有不吉之事,或说明老人不久将会去世;如印迹粗糙模糊,主人家须进行一个祭秽除秽的道场,以祛除不吉。弹完墨线,主人家便将一碗米、一个鸡蛋、一把香条、一卷麻布、寿衣、金纸银纸若干放入棺内,然后盖上棺盖,用木活销钉把棺盖销好。盖好棺盖,主人家便把活公鸡递与木匠师傅,师傅用刀割去鸡冠一角,挤出鸡血,滴于木棺门,边滴边讲些吉利话,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弹墨线仪式结束后,所用祭祀物品,均作为主人家酬谢木匠师傅之礼物。
经过“弹墨线”封盖的木棺,一般须固定放置在家中最为合适的地方。但固定置棺时,须择吉日良辰,所择吉日良辰,主要是看“土资”(t'v33 dz33),意即“吃日”。在纳西族的原始观念里,认为一年三百六十天均为“吃日”。在这些“吃日”里,无论吃牛吃马,吃树吃草,一天只吃一样。所以,固定放置木棺的时日,要绝对避开吃带血动物之日,同时要避开家中成员的属相之日。除此两条外,其他“吃日”和属日,均可进行固定放置木棺仪式。
(二)做寿衣
寿衣,纳西语称作“孟金”(mu55 di33),意即给老人去世时穿的衣服。做寿衣的时间约与做木棺同时。寿衣的布料一般由儿女筹备。布料颜色多为黑色,忌讳选用毛料。衣料备齐之后,请亲友或邻居裁缝即可。
(三)准备“炊具”
“炊具”,纳西语称作“知补”(t33 bv33)。内容包括土锅一个,木勺一把,木碗一只。有长寿老人之家,通常在老人即将去世时就要准备好这套“炊具”,以便老人去世后给老人烧洗澡水洗身等之用。
(一)守护
守护病人,是纳西族优良的传统习惯。家中老人一旦生病,或眼看将要去世时,儿女及其亲友必须严加守护。凡此期间,要打发友邻把在外的亲人喊回家来,尤其首先要通知舅舅和舅方亲人。俗话说“美补阿箍丁(m33 bv31 a33 gv33 d31)”,意思是说:天下的亲戚数舅舅最大。尤其在生病老人是母亲的情况下,如不通知舅舅和舅方亲人,即认为是最大的不讲人情。按照纳西族的古老传统,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凡此期间,不论白天黑夜,除五亲六戚之外,隔壁邻居和同村好友都要到主人家轮流守护病人。古代纳西族人不解人死之缘故,认为人死去是因为遇上了找死鬼,活人的灵魂一旦被找死鬼摄走,人即死去。据说找死鬼活动是有时辰的,天黑至夜间两点钟这一段时间,人声喧哗,灯火明亮,找死鬼不敢活动,所以病人一般不会死去;鸡叫头遍即将黎明这一段时间,找死鬼害怕听见鸡叫,见不得光明,会速速离去,这段时间病人也不会死去;夜间两点至鸡叫黎明之前,夜深人静,据说这段时间找死鬼活动特别猖獗,很容易把病人的灵魂摄走,病人容易死去,所以这段时间的守护工作尤其重要。在轮流守护期间,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一个亲生儿女在身旁,不得随意离开。其他儿女和亲友们,要多方求医寻药,或请巫师占卜算卦,烧香请神。眼看病人将要死去,但一时又不能断气时,即认为是被找死鬼折磨。此种情况下,家人要用一碗“鬼饭”祭献一下找死鬼。祭毕,将祭物泼洒于大门外,表示打发找死鬼;当病人病得无奈时,会认为这是由于自己平日不够孝敬祖宗,所以老祖宗不来接自己。此种情况下,病人会要求儿女作一个迎请祖宗神灵的仪式。此种要求,儿女心中即使过意不去,但一般仍不得拒绝,当即准备酒茶饭菜,作一个迎请祖宗仪式,表示祈求祖宗神灵快快把病人领走,以免活受死罪。
老人病重,正值将死未死时,家人要把事先已准备好的寿衣放在病人的枕头旁边,如有可能,要让病人试穿一下,而且要告诉病人:“您去见祖先时所穿去的衣服和所带去的礼物已经给您准备好了,……”如病人已经眼不能见,则要让他(她)用手摸一摸。如此作法,可以使病人心满意足。
(二)“拿气”、“送魂”
纳西族信守一种古老的传统观念,即父母去世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当刻,儿女必须亲眼看着咽气,纳西语称作“飒余”(sa55 y31),意即“拿气”。同时,要找一个熟知本家族根谱的东巴祭司或一个家族长者给死者亡魂“指路”。“指路”,纳西语称作“布补”(pv55 pv33),或称作“日受右”(33 ə55 jə55),意即给死者亡魂指明祖宗居住地方的去路。
一般来讲,如果父母临终咽气时刻其儿女不在身边,就叫做拿不着气;儿女在身边,并有东巴或长者给死者亡魂“指路”的人才叫做拿着气。拿着气与拿不着气,是衡量儿女对其父母孝道与否的标准。如果父母临终拿不着气,其儿女会被社会视为不孝、不成气之子,被人耻笑。死者也会被视为没有福气之人。据说,只有死时拿着气的人,其亡魂才能到祖先那里团聚,并能在另一个世界保佑子孙。而拿不着气的人,则被认为是无孝道之子,其亡魂不能到祖先那里团聚,只能留在地狱里受百般折磨,经常作祟于子孙,使家人不得安宁。
纳西族相信人有灵魂,并认为男人有九个灵魂,女人有七个灵魂。所以,眼看病人将去世时,先要根据病人的性别与灵魂多少准备少许碎银、米粒和茶叶,以作“饭含”之用。“饭含”,纳西语称作“飒撒”(sa55 sa33)。病人属男者,所备“饭含”用九粒碎银、九颗米粒和少许茶叶;属女者,就用七粒碎银、七颗米粒和少许茶叶,然后用白棉纸将所备之物包成方状,以便使用。
病人将咽气时,有一家族长者手持“饭含”,作好放设准备。咽气当刻,要有一个熟知死者家庭历史的家族长者或一个东巴经师为其亡魂“指路”。“指路”时,先向死者禀告三代祖先的名字。禀告顺序是:先父母辈,再祖父母辈,最后曾祖父母辈。如死者的对偶早已去世,则先要禀告对偶的名字。如有儿女早死者,即先告儿女的名字。并告诉死者:“您的儿子(或女儿)名叫×××,为您挑水做饭、砍柴烧水的人早已经走了。您要去找他们,他们会伺候您的。”接着,将其儿女、对偶、祖先所住的地方一一告诉死者。同时叮嘱死者:“您前面有三条去路,上面一条是神路,神路您不要去;下面一条是鬼路,鬼路您不要去;中间一条是人类亡魂的去路,您要走中间那一条,……您要去了,要去就高高兴兴、放心大胆地去;要拿出勇气来,不要左顾右看,更不要回头看;踩着树木就要把它踩断,踏着石头就要把它踏碎。”与此同时,将“饭含”放入死者舌头下,并告诉他(她):“您带到祖先跟前去的礼物已经给您放(装)好了。”放毕,轻轻托一下死者的下颌,按一下眼皮和嘴唇,使其口目闭合,再用一张白棉纸盖于脸上。紧接着迅速将“顶天柱”(纳西族的正房中有一棵柱子叫“几咩美杜仁,di33 me33 m33 tv55 ər31”,意即正房顶天柱,此柱在纳西族的观念中最为神圣)上方的木板(木瓦)撬开一条缝,使其光线透入屋内,好让找死鬼速速离去。
(三)报丧
病人咽气,家人即哭。放完“饭含”,紧接着吹响三声牦牛角,以示报丧。吹牦牛角报丧,吹响一声,表示报丧一次。每次报丧,都表示着一定的含义。第一声报丧,表示让死者的消息随着牦牛角声传到祭秽除秽的地方,传到埋葬好死者的地方。第二声报丧,表示让死者的消息随着牦牛角声从好死者的坟地里传到祭献神主木偶的岩洞里。第三声报丧,表示让死者的消息随着牦牛角声从祭献神主木偶的岩洞中传到祖先神灵居住的地方。吹牛角报丧,据说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家有丧事,通知寨友,好让寨友帮忙;二是表示家人去世,通知祖先神灵,好让祖先神灵回来迎接死者的亡魂。
报丧后,紧接着要进行如下几项工作:
祭献引路鸡,买水洗尸,停尸,送土锅。
①献“引路鸡”。献“引路鸡”是报丧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此仪式,纳西语称作“解姆岩浪”(tə55 mu31 æ31 la55),意思是给死者亡魂“打引路鸡”。具体作法是:孝子跪在死者面前(如死者系父亲,就由长子跪;如系母亲,则由幼子跪),由本家族一长者将一只开鸣公鸡(此鸡一般是早已许给老人的)递与孝子,孝子伸出左手接住鸡脚,然后反转手将鸡头在地上连续击打三次,丢于地上。如鸡仍未打死,则由递鸡者用脚踩住鸡头,方可死去。
②买“净水”。与孝子“打引路鸡”同时,主人家要请人去买“净水”。纳西语称此作法为“金飒含”(di33 sa55 hæ31),意即给死者“买净水”洗尸。买水者提上一只木桶,带上一把木瓢,纸币若干文,点燃的香条三支,到平日挑水的地方,先将香条插于河(井)边,再把纸币投入水中,口中祈告说:“水头目,请卖给我家一克水,供老人洗澡之用,……”,告毕,即可舀水。用左手或右手舀水,一般根据死者性别而定。如死者是男子,就用左手舀水,是女子,则用右手舀水。如所舀之水是河水,就要顺水舀,反手倒入桶里;舀井水,则要正舀反倒。舀水量为男子九瓢,女子七瓢,
约与“买净水”同时,家人要将“顶天柱”上面的木瓦(居住在山区的纳西族,一般以木片作瓦)揭下一块,将之破作两半,一半砍作长短相等的两节,其中一节用作洗尸时的尸体坐板,一节用作尸体脚踏板;另一半砍作长短不等的两节,短节破成九根或七根,作烧洗尸水燃用,长节砍削成前宽后窄状,作送鬼的“野火盆”用。“野火盆”,纳西语谓之“米拱罢”(mi33 ku33 pa55)。将一把灶膛火炭灰和面粉、碎骨头放于窄状木板上即可使用。
接着,从正屋顶上滚放下一个压板石(山区纳西族的木板房顶,通常用一二十斤重的石头压住木板),将之打碎成若干块,其中选出大小相等的三块,直立于“顶天柱”下,置放成三角形,以此象征原始祖先所用之三脚炊灶;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土锅架置于三脚石上,以备烧洗尸水之用。
③烧水洗尸。“买净水”、设三脚石等一切就绪,即可烧水洗尸。烧水时,先由孝子用左手将净水舀入土锅内。舀水姿势为正舀反倒。舀水量仍按父亲九瓢、母亲七瓢的原则。然后即可点火燃柴。
烧好开水便洗尸。用一把小鸡毛挡作洗尸工具。此鸡毛挡,即用“引路鸡”的翅毛和蔴皮系扎而成,所用鸡毛为男子九根、女子七根。
洗尸开始,先由家族长者把尸体移至“顶天柱”下,由下辈二人于左右将之扶持成靠坐状,然后脱去死者的衣服,在扶持者的帮助下,把鸡毛挡捏于死者手中,插入土锅,浸水少许,从脸至全身粗扫洗一遍,以此表示死者到祖先面前之前,已经“自己洗过澡”。扶持者要嘱咐死者:“您到祖先面前时,要告诉祖先说:‘我在尘世间已经自己洗了脸,洗了澡,洗除了尘世间的一切污垢,是干干净净地来的。”粗洗后,其儿女及其亲友们还要用鸡毛水为之大洗一遍。属年过花甲的老人去世,前来参加洗尸的人就更多。习惯上认为,年过六十而死,而死时又是拿着气的老人,死得吉祥,死得幸福。如年轻人能亲眼得见给老人洗澡,或能亲手摸一摸,则更认为是三生有幸。洗尸完毕,要给死者理发、梳头,然后全身涂上酥油(猪油亦可),更换寿衣。
④停尸。习惯上,居住在山区的纳西族,通常是睡在火塘边过夜。家中长者,即使平时睡在其他地方,但临终前必须把他搬抬至火塘边护理。火塘包括周围的一整块地盘,纳西语称作“佐”(tso33),意为“炕”。炕中央有一块大约两平方米的地盘,称作“刮”(kua31),意为“灶”或“火塘”。火塘周围供人睡觉的位置称作“爪”(tua33),意为“床”,睡觉和平时就座的位置有着严格规定,火塘左边为男床(亦即父床),右边为女床(亦即母床)。家有来往宾客,必须按其性别和习惯规定就座或入睡。火塘正上方叫做“格顾鲁”(gə31 kv55 lv33),意即“上八位”。居住在山区的纳西族,习惯在火塘边就餐,所以“格顾鲁”通常是款待贵客的位置。家中老人一旦去世,洗过尸后,也要将他停放在“格顾鲁”旁边的床位上,然后才能入棺。
按照古代沿袭下来的规矩,死者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一律停放在男床上。停放时,头一律朝下。纳西语称此作法为“施绵素冷轮,施肯素冷此,施捞素冷罢”(33 miə31 s55 le33 ly31,33 k'33 s55 le33 ts'33,33 la31 s55 le33 pa55)。“素”(s55)就是“家神”的意思。火塘上方的一个角象征着家神的住所。所以将老人的尸体停放在“格顾鲁”旁边的位置,而且头一律朝下,所表示的意思是:死者的眼睛又朝家神看看,死者的脚又蹬朝家神,死者的手又去扶一下家神。尸体一旦停妥,即点上一盏香油灯,燃上几支香条,再用一碗鸡内脏和白米煮成的稀饭祭献于尸前。然后进行“送土锅”仪式。
⑤送土锅。纳西语称“送土锅”仪式为“知补片”(t'33 bv33 p'i55),意即:将死者用过的土锅等物丢出去。其作法是:先用一碗新饭把摆在死者面前的那碗鸡杂稀饭换下来,然后把烧水所用的土锅、三脚石、舀水瓢、柴根头、洗尸用的坐板和踏板、鬼火盆以及装有“引路鸡”和鸡毛的粪篱连同鸡杂稀饭一齐送往村外的祭秽处。“送土锅”队伍一出家门,即吹响牦牛角。意在通知邻友,死者洗澡更衣已毕,土锅已经送走。“送土锅”时所吹的牦牛角声,其次数也有规定,如果死者是男子,从出家门至祭秽处的整个路程共吹九声;如是女子,则共吹七声。土锅送到祭秽处以后,所送物品,要仿照家里的摆设重新摆设好。摆设完毕,即可返家。
入棺通常要选择时辰,还要做一个验棺仪式,以测凶吉。
先在正房屋檐下面搭一个简便荫棚,将棺材移至棚内,放置在一对高约二尺的三脚凳上,棺头朝院坝,棺尾朝屋檐内,棺身直对“顶天柱”。置棺完毕,由一名家族长者(入棺主持人)将棺盖揭开,巡视一周棺内,然后用竹筛筛一层薄灶灰于棺内,盖上棺盖。时过一刻钟左右,揭开棺盖,视其棺内灶灰有否变化。据说有经验者可以从灶灰上看见小狗、小猫、小鸡和老鼠等动物的脚印,并以此观吉凶。更有甚者,在揭开棺盖的一瞬间,可以看出日后死者的性别。验棺完毕,便铺垫一层稻草(或草席)和蔴布于棺内的灶灰上。巴甸村纳西族人死,之所以要铺垫草席、麻布于棺内,据说有着特殊的历史因由。传说纳西族的第六代始祖——“高楞趣”(ka33 le31 ts'y55)生有四子,分为四支,分别姓梅、禾、束、叶。禾姓支系的人死,其亡魂所去之处,犹如巨掌红虎住在高岭上,像虎皮豹皮铺在大地上一样美丽。梅姓支系的人死,其亡魂所去之处,犹如雪白牦牛住在高原上,像毛毡毛毯铺在大地上一样美丽。叶姓支系的人死,其亡魂所去之处,尤如白鹿住在山坡上,像白绸布铺在大地上一样美丽。束姓支系的人死,其亡魂所去之处,犹如金色的大象住在大地上,像麻布、草毯铺在原野上一样美丽。据说居住在巴甸村及附近的纳西族,除个别人家外,大部分属束姓支系的后裔。所以人死后其棺内必须放置稻草、草蓆和麻布。富贵人家也不例外。麻布之上,还要再铺垫一层垫褥。所用褥被,以新的为好,不得将沾过活人汗水的褥被放进棺内,如将沾过活人汗水的褥被放进棺内,习惯上认为会给活人带来不吉利。垫棺完毕,方可抬尸入棺。入棺时,孝子孝女及其直系亲属要列队站在棺前。亲朋好友均可旁视,并无禁忌。但此刻忌讳放声大哭。入棺后,所有在场的亲友及其围观者均可轮流观看。据说看尸告别时,不看便罢,既看就要看得细致、清楚,看得大胆、踏实,这样才不会让死者把自己的灵魂领走。观尸完毕,便用一块长约尺许的白麻布齐胸盖至脸上。纳西语称此麻布为“跑卦培”(pá33 kua55 pé21),意即“遮脸布”。据说此麻布之效用非同小可,它可以划分阴界与阳界。死者在阴界,活者在阳界,阴阳既分界,阴者从此不得见阳者,阳者从此不得见阴者。
在纳西族的原始观念中,把人的生老病死都归咎于灵魂。认为人生疾病是灵魂离开身体到野外游逛时被山神龙王或野鬼拿住所致。如果灵魂出游时被山神龙王拿住永不放回,人即会死去。如果死者的亡魂把活人的灵魂拐骗走,活人也会死去。因此之故,入棺主持者进行封棺时,须把棺盖稍稍放歪在棺口上,使其露出一条缝隙,然后持小锤或小斧轻轻敲击棺盖,边击打边念道:“喂冷鲁,喂冷鲁”(uə24 le33 lu33!uə24 le33 lu33),意思是说:“魂回来,魂回来,活人的灵魂快快回附到自己身上来,不要与死者的亡魂一道去。”咒念完毕,凡在场围观者也要默咒一声:“喂冷鲁”!然后封棺。
停灵时,要用一棵白刺树压放在灵柩上,再用一根稻草绳将灵柩拦腰捆住,意即避邪。这种作法,据说是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沿袭下来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去世,洗完尸,更完衣,将尸体停放好以后,没有儿女和亲友为之守灵,于是尸体就被妖魔给吃掉了。从此以后,纳西人为了防止妖魔再吃尸体,便用一棵白刺树压在灵柩上。
新中国成立前,按照纳西族的传统习惯,凡家有老人去世,都要请东巴经师举行开丧道场,给死者亡魂指路超度。开丧期间,还要用松、杉、柏树枝在院落中扎一道大门,门上挂上彩纸、彩带、彩旗、彩凤和纸龙,场面十分热闹。灵柩前还要设一张供桌,停灵期间,家人要点燃香油灯,插香条,并用酒、茶、饭、菜虔诚供养。如果死者属于二老双亡,所点油灯要有两盏,祭品要用两份,如果死者生前会抽烟,还要把生前所用的烟具和香火一一供上。灵柩左面要放设一个土罐和一个空篾箩,凡更换祭品时,汤液祭物即倒入土罐中,菜饭即倒入篾箩中。发丧之日,便将所供物品一同带至坟地。
停灵开丧期间,事务尤其繁杂。此期间,除五友六戚、隔壁邻友主动前来帮忙应酬之外,主人家的第一件大事是由孝子孝女出面邀请几个主事人来主持开丧期间的全部事务。
所请人员如下:
第一个叫做“呱祝”(kua33 dv31),此人是开丧期间的主要人物,负责掌刀子,所有祭牲都要由他宰杀,并负责给死者祭献和更换一切供品。
第二个叫做“受织”(ə55 d31),意即“说匠”,或称“总理”。此人身居要位,负责人事安排,除“呱祝”外,所有被邀请的主事人均在他的统管之下,听从他的吩咐。
第三个叫做“耗啰美丁”(ha55 lo33 me55 d31)意即:做饭的女大厨师。此人负责管理做饭等事宜。
第四个叫做“空凡”(k'o55 fəe31),意即:记账员。此人主要负责记录和管理丧葬期间经济账目。丧葬期间,习惯上所有来往的亲朋好友都要送与主人家一些钱粮及其他物品。所送物品统称“哈片”(ha33 p'i55),都由“空凡”负责登记。
第五个叫做“日瓜”(33 kua33),意即“酒官”。此入负责管理烟、酒、糖、茶,并负责接待来客。
以上各主事人员,手下各有一班人马,分工细致,各负其责,各项事务有条有理,忙而不乱,
停灵开丧期间,是整个丧葬过程中较为热闹的阶段,来往客人络绎不绝,远方亲人也一一赶回家来。亲人见面,无不悲喜交加,有的哭诉死者,有的叙说家常。孝子孝女则坐在灵柩前守灵。按照纳西族的传统习惯,在停灵开丧期间,来往客人通常要带些米、糖、酒、茶吊唁死者。五亲六戚则要带上鸡肉和糖果糕点前来祭奠。每有亲人来吊唁和上祭,孝子孝女要先向灵柩磕一个头,以示感谢。来客将祭品祭奠完毕,要磕三个头。然后孝子孝女再磕三个头,表示再次感谢。
新中国成立前,停灵夜间要请东巴经师来念《孟兹》(mu55 dz33),即诵“挽歌”。而现在通常是用纳西族民间古典曲子“温忍仁”、“温没达”(uə33 ze21 ze31,uə33 mə24 da31)来吊唁死者。其内容多属回顾死者一生的作为。众人要以夸张的语句来评价死者在世时的功德,孝子孝女则诉说被父母遗弃之痛苦,回忆父母一生生儿育女饱尝的辛酸苦辣。隔壁邻友则用优美悦耳的言词来慰藉孝子孝女,并以生老病死之人生规律来相互劝导。此种场面,往往通宵达旦,闹热异常。
历史上,纳西族曾实行火葬。据说那时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火葬地(场)。实行土葬以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族坟地。在自己家族的坟地上选择墓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死者在咽气时属于拿着气的,即可埋葬在家族坟地里,属于拿不着气的一般老人,则要另外选择坟地,单独埋葬;二、死者属于高寿老人,但死时又是拿不着气的则要请东巴经师为之举行一个专门的宗教道场,作一番超度后方可埋葬在家族坟地里;三、凡属上吊、跌岩子、服毒、兽咬等非命死者,只能埋在乱葬口里。纳西语谓此乱葬口为“短莫努古”(tər31 mu33 nv33 kv33),意即埋葬鬼尸的地方。属于生孩子死或身怀有孕死者,则一律火葬。
选择正常死亡者的葬坑时,要由孝子出面邀请五六个非亲非故之人帮忙。所请人员中,必须有一个是懂得全套老规矩并且熟悉死者家族祖坟情况的人。
掘墓坑时间一般选择在发丧日的早晨。掘墓坑人出发时,要带上锄头、斧头、撮箕等工具。携带工具有一定讲究,据说纳西族平日出门干活,忌讳将所带锄头之类还未出门就扛上肩膀,更忌讳走出大门后扛着锄、斧返回院落。掘墓坑则相反,必须在灵柩前将工具扛上肩膀,才能出门。临行前,孝子要备上酒、茶、饭、菜、香条若干支,以便掘墓坑人带至坟地祭献。出发时,领头者要向灵柩祝告说:“我们走了,去给您找一个好地盘,愿祖先神灵保佑,能给您找到一个好地方。”祝告完毕,由“总理”点报人数。点报时有一定规矩,如果死者是男子,则不论有多少人去掘墓坑,所报之数从一到九即可;如系女子,从一数到七即可。点报完毕,方可出发。到达坟山以后,先由领头者祭献山神、祖先,并祝告说:“您们家族里又有新人来安身,请您们给他(她)安排一个安身的地方!”
纳西族的葬墓一般按照辈分进行排列,其排列顺序如下图:
按照辈分排列葬墓,选择墓坑位置比较方便。一般来讲,属于同辈人,就按照年龄大小,从左至右进行排列。如一家共有三个儿子,在纵的辈分关系上,他们是第四代,那么墓坑位置就选择在第四代这一排上。如果三个儿子中最先死去的是幼子,那么选择墓坑的具体位置时,就要空下长子和次子的位置。其排列顺序如图:
新中国成立前,挖掘墓坑时,要先用祭献猪头(猪嘴)在墓坑的四角做一下拱土的动作,表示借助于猪嘴的拱力来挖掘墓坑,然后在所选定位置的四角各挖一锄,接着卜“甩锄卦”。其卜法是:将锄头奋力抛向侧方,然后以锄头落地姿势定凶吉。占卜完毕,方可抡锄挖坑。开挖时必须以第一锄的位置为准,忌讳这里挖一锄,觉得不好,又到那里挖一锄。据说这样挖法会给主人家带来不吉利。
巴甸村及其附近的纳西族,埋葬死人一般为夫妻分棺合墓,墓穴的排列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挖掘墓坑时,先拆去先死者的一半坟门,以挖出先葬者墓穴的一个孔洞为度。此孔洞约有碗大,以能看见先葬者的棺材为宜。据说此洞是专供死者在阴间相互联系的出入口。如先葬者是丈夫,则妻子的墓坑要比丈夫的约低一二寸。意即:人活在世,女人要比男人低三分,到了阴间,同样有着高低之分。挖坑结束以后,要在坑内放一把叫做“麻端”(ma31 dər33)的树枝。然后掘墓坑队伍便可返家。队伍回到主人家大门口时,要高声喊叫,领头者要兴高采烈地走到灵柩前回告,说:“已经给您找到安身的好地基了。”孝子孝女要向灵柩连磕响头,表示对掘坟坑者的感谢。同时告诉死者:“听说已经给您找到好地方了。”
纳西语称出殡为“日机”(33 di33),意思是送死者“上路”。又称“希姆比对吐”(i33 mu31 py31 ty55 t'v33),意即“出尸”或“将人尸送到外地去”;或称“姆片”(mu31 p'i55),意即“埋尸”。出殡可说是整个丧葬的高潮,村中友邻,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到主人家帮忙。天刚亮到发灵这一段时间,远亲近邻都要以送人情的方式来安慰孝子孝女。亲属照例要带上祭品到灵柩前上祭。在过去,出殡前三天就要去请东巴经师来为死者举行为亡魂指路的道场,仪式非常隆重。出殡日早晨还要做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鸡叫头一声时要举行一个献饭(稀饭)仪式。纳西语称“埃举巴达片”(æ31 ty21 ba33 da21 p'i55),意思是“鸡叫献稀饭”。这一段时间里,东巴经师要念诵一本叫做《举左》(ty31 dzo31)的象形文字经书。据说这本经书念诵起来优美动听,内容扣人心弦,既能激发人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忆,又能激起人们勤奋治生的精神。第二件大事是献牲杀羊(绵羊)。献牲,纳西语称“某佑”(mu33 iə55),意即祭献牺牲;又称“捞打”(la31 ta33),意即将所献牺牲递到死者的手中。从献牲时所念的经书和为亡魂指路时所念诵的经书内容来看,献牲主要是为死者亡魂通过阴间各道关口指明“路线”。据说若不念此经,死者的亡魂就过不了地狱各道关口。因此,在纳西族的传统习惯中,只要死了人,不论道场大小,都要杀绵羊献牲和念献牲经。解放后,虽然没有东巴经师念经,也不举行任何宗教道场,但巴甸村一带的纳西族仍然保留着杀绵羊送丧这一古老习俗。
解放前,出殡时还要为死者做一个开丧道场。如果所作的道场是超度和开丧同时进行的话,就要做个念诵“恒日平”(he31 33 p'i31)的仪式。“恒日平”,意即“神路图”。此神路图是一幅宽约八寸、长约四五丈的巨幅画卷,画卷中以连续构图的形式,画有人死后其亡魂要经过六道大地狱、十八道小地狱、九座大黑山及三十三地神地等图画。举行铺设神路图道场时,要念诵解释神路图的八本象形文字经书。
巴甸村的纳西族称念神路图为“恒日空”(he31 33 k'u33),意思是铺设神路卷。铺展神卷开念神路图时,先将长木凳从灵柩前排放到大门外,木凳上先铺一层白麻布,然后再把神路图铺放在麻布上面。神路图边沿,要用炒面捏上一些与图中所画鬼神相同的面偶,献上糖、茶等物品。念诵神路图的顺序是:先从铺设在大门外的那一段念起,每念完一段,随即卷起一截,每念到一个鬼灵,就抛撒一些祭物,用以表示东巴经师已与地狱中某道关口的鬼灵交涉清楚,已为死者亡魂还清了欠债,并且赎了罪,其亡魂可以顺利通过。闯过十八层地狱,其亡魂方可在东巴经师的指引下,顺利到达神地三十三地,返回到祖先的故乡与祖先团聚,接着便转世、投胎到尘世间。
念诵完神路图,要向死者举行别酒别饭仪式。纳西语称此仪式为“拱日拱哈片”(gu33 33 gu33 ha33 p'i55),意思“给死者祭献九次酒饭”。因此又有称作“九酒九饭”(gv33 33 gv33 ha33)的。此仪式由“呱祝”主持。“呱祝”从厨房里端出饭菜时,一见灵柩就喊着死者的名字,边走边喊边说:“登培瓦色昧,登培资高摸”(d33 p'31 ua21 se31 me55,d33 p'21 dzz33 ka33 mo33),大意是告诉死者说:“是一餐了,请您吃一餐。”到灵柩前祭供片刻后,将所祭菜饭倒入土罐和篾箩中,再速速去端第二餐。如此往返九次,最后一次要告诉死者:“箍培瓦色由,滕大瓦塞昧”!(gv33 p'21 ua21 se33 iə55,t'33 ta55 ua21 se21 me55)!意思是说:“已经给您送了九餐了,只是这些了,以后再也不送来了!”祭献毕,孝子孝女要向灵柩和院落中的众乡友分别磕三个头,一来向死者表示永别,二来表示恳请乡友帮助发落死者。
起棺出殡前,主人家要向抬棺者敬“发丧酒”。将十一二个大碗放置在供桌上,碗中盛满酒。此酒无需孝子端敬,而由抬棺者自动端碗喝酒。第一个端起酒碗者,即被孝子们视为最崇敬的人。
起棺时,先在棺前放置一碗清水,水中置放一个铜币,东巴经师手持法杖和镰刀,口中念念有词。咒毕,将碗一砍数瓣,用镰刀于置碗处画一个十字形,再将法杖指向大门外,表示给死者开路。同时,“总理”手持扫帚,从灵柩前一直划扫到大门前,表示给死者扫除障碍。扫毕即起棺出殡。
出殡队伍的顺序有严格规定。其排列顺序为:扛旗子者走在前,接着是鼓乐队伍,儿媳及家族妇女的队伍,村中好友和邻居的妇女队伍,孝子的队伍,灵柩在所有队伍的最后面。如果死者是父亲,儿媳的队伍中,其大儿媳要负责背祭奠时所用的饭箩和土罐;如死者是母亲,则由小儿媳来背。若死者无儿媳,则由本家族的儿辈媳妇替背即可。习惯上,身背饭箩和土罐的儿媳,在途中绝不能停息,更不能回头张望。
灵柩凡通过有桥的地方,孝子们就要为之“搭桥”。此仪式叫做“佐座”(dzo31 tso55)。到了桥头,孝子们(据说巴甸村一带的纳西族,孝女们不兴搭桥)把脸转向住家的方向,跪于桥上,将一条宽约尺许、长约三丈的白麻布铺放在头上,以此象征一座白桥,让灵柩从白麻布桥上通过。当灵柩快至桥后头时要稍停片刻,待孝子们转身面向坟山再次搭好白麻布桥时再行通过。灵柩抬至坟山以后,先要围绕墓坑绕行一圈或三圈。如死者是男子,绕行时从左至右,如是女子,则从右至左。按照传统,灵柩一出家门时,要有一人(或东巴)念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吧眯哞”(o33 ma33 n33 pe33 mi33 ho33)。此六字真言要从家门直念到坟山,途中不得中断。绕行墓坑时要念最后一遍念毕,将灵柩停放在墓坑侧面,以待入坑下葬。
入坑下葬,逼常要由懂得传统规矩,并且具有丰富经验的长者们来进行。入坑时,先用事先放在坑内的那把“麻端”树枝扫一下坑底,表示不让掘坟坑者的足迹留在坑内。棺入坑后,由入坑主持者将两根木棍分别插于木棺前后两端,并蹲坐在木棺尾端以目测视远方。纳西语称此作法为“秀”(ə55),意思是“对测”,即使其木棺与远处一山峰对测成一个水平。据说只有把祖宗的坟向对准某一山峰,子孙才能兴旺发达,且能站得高,看得远。对测完毕,孝子要举行一个“筛土”仪式。此仪式纳西语称“知格”(t33 kə33)。孝子们,以反双手之式揪起后衣襟(尾),沿墓坑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绕行三圈,墓坑左右各有一个持锄者将少许土放在孝子的衣襟内,然后孝子以反手之势将土抖入坑内。“筛土”结束,挖土者便奋力将锄头抛向“对测”方向,视其锄头落地的位置、形状、方向以测定凶吉。如锄把朝后,锄口朝上,则表示主人家大吉大利;如锄把朝前,锄口吃土,则认为该家族中时隔不久还有人要继续挖坟坑。占卜完毕,即刨土盖棺垒坟。到此,整个入坑下葬仪式即告结束。
发丧队伍返家时,无论男女,都要带一枝“麻端”树叶回家,到祭秽除秽处或家门口时,将树枝抛入除秽火堆中,用火烟熏身片刻。在过去,要由东巴手持净水壶往各人手中滴水少许,用以洗手、洗脸、抹眼,以示熏除、洗除秽气,纳西话管此做法叫“彻树”(t'ə55 u55),意即:熏秽。
解放前,人死后的第二天就要请东巴经师翻卜卦书。据说东巴经师可以根据死者的生死时辰从九宫八卦中卜算出亡魂第一天变成什么,第二天变成什么,第七天变成什么,几天以后将返回家来做什么事情等。根据占卜所得,据说死者在埋葬后的某几日里会领着找死鬼回来。到了卜定时辰,家人要举行一个“逃夜”仪式。纳西语称作“划婆”(hua55 pú21)。到了“划婆”日,要收拾好正房里的火坑,约莫黄昏时分,便在炕床与火塘周围筛撒上一层灶灰,摆设一桌菜饭,然后锁上正房门,关好所有禽畜,并于正房门口置放一块青草坪,栽上一棵刺树(根据神话传说,之所以要置草坪和栽刺,是因为死者亡魂回家时,找死鬼必定要跟随同来,以便趁机摄捉活人之魂。当亡魂和找死鬼回到家门口时,一见草坪和刺树,亡魂便告诉找死鬼说:“家中确实没有活人了,您若不相信,请看看家门,青草已经长满地,刺树已经堵住门……”)。设置妥当,全家老幼便搬至则房烧火做饭和过夜,以免亡魂回家“收脚印”时受到惊吓。次日日出时分,方可打开房门,观看灶灰上有否脚印,菜饭是否食用过。据说如灶灰上要是有小猫、老鼠、小虫、小孩脚的印迹,就说明亡魂已经回过家了,并将福气赐予了子孙后裔,不远的将来便可投胎转生到尘世间。如灶灰上无任何印迹,则说明亡魂还有一些不如意之事,或者还在地狱里深受折磨,而未能脱身回家。如遇此种情况,“划婆”仪式则要反复三至四次,方能圆满结束。
纳西族的丧葬习俗,因各地各支系而有差异。这里调查的仅仅是丽江塔城公社依陇巴甸村的一般情况。总的来讲,纳西族的丧葬在很多环节上浓厚地保留着本民族原始的传统观念形态。在这个观念形态中,保留着不少原始、落后、消极的因素,在很多环节上,其仪式的繁杂大都是导源于“人有灵魂”、“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原始落后观念。解放前,这些附和于原始观念的各种繁琐复杂的葬仪,在经济、人力上的耗费上都是相当大的。此种情况,最近几年来部分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又有所恢复,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映出纳西族丧葬习俗中消极的一面。
当然,纳西族的丧葬习俗,作为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惯,既经保留下来,在很多地方则也继承了本民族良好传统的一面。比如,一家有丧事,全家族乃至全村人都来慰藉、帮忙或经济上给予帮助,则表现了纳西族人民以家族为纽带和以民族为内聚力的传统互助风格。特别是在老人生病的守护、“拿气”等环节上,虽说某些环节是出于传统的迷信观念,但既经保存下来,则成了人们对其生身父母及尊长进行敬仰行孝的纯朴的道德标准。这些精神,就是今天在进行既适合于民族心理和传统、又适合社会发展的改革时,也是值得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