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雷神传奇 三 “金门客”巴到烂

且说巴山县城里有一位县大老爷,他的名字——不,应该说他的官号,叫巴道南。这当然是一个很神气的官号,可是这里老百姓却喜欢实事求是,取了一个和他的官号谐音却又名实相符的外号,叫做“巴到烂”。你想,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被他巴到了,保险要烂,那多凶险?哪个还惹得起?

你会说,哦,这样的人,在说的书里的县衙门里的大堂上,见得多了,在戏台上也常常看到。他们摇头摆尾,上窜下跳。这种人无非是小脑袋、尖下颏、老鼠眼睛鹰钩鼻,白净面皮三花脸,一把骨头包上一层皮,还加上一口被鸦片烟薰透的黄斑牙齿,和一双见钱就发痒的手……

其实你猜错了。

我们这位巴道南老爷却是和你说的完全不同的一副形象。他看起来不过四十开外年纪,圆圆的头,团团的脸,矮矬矬圆滚滚的身材。他一身好像都是用圆圈圈组成的,连他身上穿的缎马褂上,也有圆圆的八团花。甚至他的胸前那几颗承受不住他肚子里的油水的膨胀压力而绷得老紧的大扣子也是圆的。他的头已经开始谢顶,余下的头发中也开始掺杂了几根银丝,可是他对他的头发却十分珍惜。那时候,当然还没有传进来外国的生发水,可以保持他的头发的长青,他却常常用油膏涂上,梳得油光水滑的,到底把白头发掩盖住了。

他那红润的脸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表情,如果需要时,只要他把嘴角向上一翘,嘴唇向左右一扩张,就像按下了开关,接通了电路,马上在他那发光的脸上堆满了按不同对象呈现的不同的笑意。他那聪明伶俐的眼睛忽然闪动起来,好像在说:“鄙人不才,随时准备给你提供上等的服务”。但是如果必要,他会把他的嘴角向下一弯,相应地眼睛一瞪,眉毛一立,鼻子里呼哧呼哧地出大气,那就是他发了官威,一脸凶相,马上就可以看到他从签筒里抽出签子,往地上一扔,大声叫道:“给我扯下去打五十大板!”

他的这副尊容,说实在的,也是来之不易,这是在他的爷爷和爸爸终生服务的王家大公馆里长年操练出来的。他后来又被王大老太爷送往京城里什么法政大学堂去学习当官的要言妙道,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得了什么学士学位,然后在王大老太爷的推荐下,在这个衙门里当科长,那个衙门里当秘书,长期在官场里混事,才养成这副官容官貌的。前几年由于王大老太爷对于省里委派来的几任县太爷都不满意,把巴道南向省民政厅长推荐,他才得以坐上巴山县长这把金交椅,不用说,他算是货真价实的第一号“金门客”了。

你们或者要问,什么是“金门客”?

要知道什么是金门客,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金门”。在那里一提起金门,大家都知道是指的王大公馆的大门。为什么把王家公馆的大门叫金门呢?这就有一个来历,要说清这个来历,就非得把那一方的太上皇——王大老太爷的身世,向大家交待清楚不可。

王大老太爷的官名叫做王承恩,就是承皇帝的恩泽的意思。他是那一方的第一块金字招牌,这不仅仅是指他的公馆的大朝门上悬着一块金光闪亮的“赐进士”大匾,而且是指王承恩王大老太爷是在这方圆百里内外叫得最响的第一号人物。不过王承恩这个官名叫的人很少,或者说,在这一方没有人敢直接叫他的官名,因此知道他叫王承恩的人不多,倒是一提起王大老太爷,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普通老百姓一提起他来,是要打战战的。

王大老太爷据说在前清是有“功名”的,凭他的真本事在省城里中过举人,只是几次到北京赶考,都没有考中进士,后来是地方保举,他自己又捐了不少的钱,才买来了一个“赐同进士出身”,也就是说挣到了相当于进士的地位。因此他很做了几任外放的知县和知州,捞了不少油水,才告老还乡,荣归故里,照他的说法是“息影山林”了。所以他对于赐给他进士的大清皇朝,自然是五体投地,感恩戴德的。

听说“反正”那一年,也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我们叫革命,他却坚持要叫反正——也就是清朝宣统三年,宣统皇帝逊了龙位,他得知消息后真是呼天叫地,如丧考妣。据说他向北方长跪不起,痛哭流涕地呼喊:“连圣君都没有了,这还成什么体统?还算什么世界?”看那架式,要不是他人过中年,无能为力了,他真要兴勤王之师,北伐中原的。后来他听说袁世凯称帝,虽然这不是真龙天子宣统皇帝复位,未免美中不足,但总算是有人称帝,登了龙位,从此泱泱中国有了皇帝,所以他还是高兴了一阵子。他赶紧把堂屋里神龛上供的“宣统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子放到一边去,请木匠新作了一块“洪宪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木头牌子,漆上黑漆,他正准备贴金的时候,忽然传来消息,说洪宪皇帝袁世凯被赶下台,呜呼哀哉了。他叹息了好一阵子。不久他又听说张勋复辟,这一回他更高兴,因为听说是宣统皇帝重登龙位呢。他赶紧斋戒沐浴,把被他丢到一边的宣统皇帝的万岁牌又请了出来,亲自洗刷干净,重新开光,供在他的神龛上,顶礼膜拜。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在万岁牌前过够叩头瘾,复辟又成了昙花一现。他失望极了,但是他下决心不再撤下皇帝的万岁牌,并且把辫子留起来。从此以后,在他要称年号的一切地方,绝不称中华民国多少年了,他在他大朝门里建立了一个一统天下,过着宣统统治下的日子,成了这一方的太上皇。

在他这个大朝门里,实际上设立着巴山县的县衙门。连区公所,乡公所,团防办事处,后来还加上他们自立自封的巴山山防局,都一古脑儿设在这里。一天到晚,在这个大朝门进进出出的人就多起来,有的是坐在活闪活闪的大轿子里来的,有的是坐着轻巧如飞的滑竿来的,有的拿着名片喜笑颜开地进来,自然,也少不了有的哭丧着脸进来,流着眼泪出去,这自然是那些老实的百姓。间或也有挺着腰杆进去,捏着拳头出来的,那自然是那些“奸民”了。真是“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一天进进出出,熙熙攘攘,喜怒哀乐,各有不同。于是大朝门的原来那块门槛虽说是楠木做的,也不经踩,弄出好多缺口,像狗咬过的一般,不大雅观。有个师爷建议,用铜片把门槛包起来,就不容易踩缺了,那铜片包上后,被进出的脚踩得亮晶晶的,简直像是包的金子一般。那些很会拍马屁的文人,一看这金光闪闪的门槛,就来了灵感,给这门槛取一个雅名,叫做“金门”。王大老太爷听了,十分高兴,这名称大吉大利,比原来的“进士第”还时新一些,从此改叫金门,从这个金门进进出出的贵宾,自然就号称“金门客”了。我们这个经常在金门进进出出的常客巴道南老爷,自然算得是第一号金门客了。

章节列表